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9122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docx

广东中山市古镇银泉酒店地勘报告

一、前言

受中山市银泉酒店有限公司(甲方)的委托,我院(乙方)承担了中山市银泉酒店扩建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详细阶段勘察工作。

(一)工程概况及地理位置

场地位于古镇东兴中路与永兴路南七巷交汇处东南侧,交通十分便利,附近有国贸酒店等古镇标志性建筑。

拟建场地总用地面积约12836.20m2,其中主楼28层,属高层建筑,为框筒结构,拟采用桩基础形式,设地下室深度约7m。

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

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

(二)勘察目的和任务

根据现行有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如下:

1、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

2、查明拟建场地内岩土层类别、厚度、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提供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为施工图设计提出依据;

3查明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危害程度,并提供不良地质现象防治工作所需的计算指标及资料;

4、划分场地土类别和场地类别,并对饱和砂土和粉土进行液化判别,分别预测地震效应;

5、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情况、季节性变化幅度和对建筑物材料的腐蚀性;

6、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和设防水位;

7、采用桩基础时分析成桩的可能性,对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基础设计方案建议,并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桩施工期间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对设计和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三)勘察工作执行的规范及规程

本次勘察工作执行标准如下:

1、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广东省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4、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行业标准《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

6、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四)勘察目的、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本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孔位测放以委托方提供的建筑平面图及地形地物为控制点,使用罗盘、皮尺测放。

采用中山市统一坐标系统,引测点为平面图上面用地红线的两个端点;高程采用假定标高,以现有用地红线左上角(靠路边)的端点地面标高为+3.65米。

本次勘察共派出二台XY-100型钻机,外业工作自2007年9月15日至11月27日结束先期和后期钻探野外作业。

勘察成果可作为该拟建工程的基础设计及施工的工程地质依据。

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

样品的室内测试工作由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实验室承担。

本次实际完成工作量如下表1。

表1工作量统计表

序号

项目

工作量汇总

备注

1

测量定点

30个

编号ZK1~31

2

钻孔施工

工程钻探

(30个)1165.00m

安全、施工部门负责

3

取样

土样

22件

由野外技术员负责完成

水样

4组

岩样

15组

4

原位测试

标贯试验

61次/30孔

安全、施工部门负责完成

5

室内试验

土样常规

22个

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实验室

广东省物料实验检测中心

水质分析

4组

简分析

6

岩芯拍照

30张

由野外技术员负责完成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特征

场地处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属珠江三角洲海陆交互沉积平原地貌单元。

拟建场地为原有建筑物拆迁地,部分基坑已开始开挖,地形较平坦,场地局部受原有建筑物阻挡。

(二)岩土层分布特征

岩土层按其成因及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自上而下分为:

人工填土层(Qml)、海陆交互沉积层(Qmc)、及基岩(K)四大单元层。

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层(Qml)

素填土(层序号为1):

灰褐色,由砂粒及粘性土组成,松散,很湿。

局部ZK16、ZK21、ZK29部分钻孔顶部厚约0.18为混凝土(经后期场地平整已挖除)。

全场分布,各孔均揭到。

揭示层厚介于1.00~3.20m,平均厚度2.06m。

2、海陆交互沉积层(Qmc):

主要由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等组成,描述如下:

淤泥质土(层序号为2-1):

灰褐、灰黑色,流塑,饱和。

含腐植质,局部夹薄层粉砂及贝壳碎屑。

土质不均匀。

属高压缩性土。

全场分布,各孔均揭到。

采原状样5件,室内测试定名淤泥、粘土和淤泥质土。

揭示层厚介于1.00~23.00m,平均9.63m,顶面埋深1.00~3.20m,顶面标高-0.20~1.75m。

粉质粘土(层序号为2-2):

灰黄、浅褐红等色,由粘、粉粒组成;可塑,湿。

属中压缩性土。

除ZK1、ZK3、ZK4、ZK9、ZK17、ZK21、ZK22、ZK25、ZK27、ZK28缺失外,其余各孔均揭到。

采原状样12件,室内测试定名粉土、粘土和粉质粘土等。

揭示层厚1.70~8.00m,平均4.06,顶面埋深5.00~19.00m,顶面标高-14.25~-2.15m。

淤泥质土(层序号为2-3):

灰褐、灰黑色,流塑,饱和。

含腐植质,局部夹薄层粉砂及贝壳碎屑。

土质不均匀。

属高压缩性土。

除ZK1、ZK3、ZK4、ZK9、ZK16、ZK17、ZK21、ZK22、ZK25、ZK27、ZK28缺失外,其余各孔均揭到。

采原状样3件,室内测试定名淤泥质土。

揭示层厚介于2.50~14.50m,平均10.03m,顶面埋深7.50~15.00m,顶面标高-12.50~-4.60m。

粉质粘土(层序号为2-4):

灰黄、浅褐红色,由粘、粉粒组成;可塑,湿。

属中压缩性土。

除ZK13、ZK14、ZK17、、,其余各孔均揭到。

采原状样2件,室内测试定名粉质粘土等。

揭示层厚介于1.00~10.40m,平均5.67m,顶面埋深16.00~24.30m,顶面标高-21.90~-13.15m。

3、基岩(K):

拟建场地所在区域基底为白垩系,岩性为砾岩(K),泥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

与野外肉眼鉴定难免有一定出入,现仍以野外定名为准,对工程地质并不会造成影响。

根据钻探揭露,按岩石风化程度差异分为强风化带、中风化带和微风化带,现分述如下:

强风化带(层序号为3-1):

褐红、灰褐斑色,呈半岩半土状。

岩块用手可折断。

裂隙很发育。

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全场分布,各孔均揭到。

层厚介于3.00~14.00m,平均7.04m,顶面埋深23.30~29.50m,顶面标高-26.75~-20.25m。

中风化带(层序号为3-2):

褐红、灰色,呈柱状、块状,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全场分布,各孔均揭到。

层厚介于1.00~8.00m,平均2.82m,顶面埋深29.00~41.50m,顶面标高-39.00~-26.15m。

微风化带(层序号为3-3):

褐红、灰色,呈柱状、块状,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

全场分布,各孔均揭到。

层厚介于1.00~8.20m,平均3.31m,顶面埋深30.80~48.00m,顶面标高-45.50~-27.95m。

(三)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参数统计分析

1、土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统计

根据土工试验、标贯试验,场地各土岩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见表2。

 

表2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综合成果表

 

天然状态指标

稠度指标

压缩指标

直接快剪

标贯试验

地力

基特征值

湿

塑性

指数

液性

指数

压缩

系数

压缩

模量

内摩

W0

ρ0

ρd

Gs

e

Sr

WL

WP

IP

IL

ɑv1-2

Es

c

Φ

N‘

N

ƒak

%

g/cm3

g/cm3

/

/

%

%

%

/

/

Mpa-1

Mpa

kPa

kPa

(1)

素填土

个数

65

最小

最大

平均

(2-1)

淤泥质土

个数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9

9

55

最小

23.40

1.66

1.00

2.58

0.666

83.20

25.10

16.30

8.80

0.81

0.399

1.77

3.39

4.10

1

0.7

最大

70.00

1.97

1.20

2.67

1.58

100

55.10

36.90

18.20

1.82

1.46

4.18

10.00

6.70

6

5.1

平均

46.70

1.815

1.10

2.625

1.12

91.60

40.10

26.55

13.50

1.315

1.429

2.975

6.695

5.40

1.7

1.4

标准值

0.6

0.5

(2-2)

粉质粘土

个数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60

最小

18.60

1.72

1.41

2.65

0.595

84.30

23.80

15.60

8.20

0.34

0.25

2.78

2.00

11.70

7

5.7

最大

43.00

2.00

1.69

2.73

1.22

94.20

49.80

26.80

25.00

1.00

0.799

6.38

44.00

29.00

13

8.8

平均

30.80

1.86

1.55

2.69

0.955

89.25

36.30

21.20

16.60

0.67

0.524

4.58

23.00

20.35

9.2

7.1

标准值

8.1

6.5

(2-3)

淤泥质土

个数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11

11

55

最小

34.50

1.67

1.13

2.66

1.23

81.20

32.70

16.50

12.00

1.08

0.74

2.73

1.00

4.90

1

0.7

最大

48.20

1.74

1.25

2.72

1.414

97.00

43.60

31.60

16.20

1.89

0.87

2.88

8.55

7.40

3

2.2

平均

41.35

1.705

1.19

2.69

1.272

89.10

38.15

24.05

14.10

1.485

0.805

2.805

9.275

6.15

1.5

1.0

标准值

1.1

0.8

(2-4)

粉质粘土

个数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6

16

160

最小

17.30

1.90

2.65

0.502

91.00

18.90

12.20

6.70

0.57

0.214

5.14

6.00

18.80

8

5.4

最大

28.60

2.07

2.66

0.80

95.00

32.70

23.20

9.50

0.76

0.35

7.02

18.00

32.10

28

17.9

平均

22.95

1.865

2.655

0.651

93.00

25.80

17.70

8.10

0.665

0.282

6.08

12.00

25.45

14.9

9.8

标准值

12.5

8.3

表2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综合成果表

 

天然状态指标

稠度指标

压缩指标

直接快剪

标贯试验

地力

基特征值

湿

塑性

指数

液性

指数

压缩

系数

压缩

模量

内摩

W0

ρ0

ρd

Gs

e

Sr

WL

WP

IP

IL

ɑv1-2

Es

c

Φ

N‘

N

ƒak

%

g/cm3

g/cm3

/

/

%

%

%

/

/

Mpa-1

Mpa

kPa

kPa

(3-1)

强风化

个数

13

13

450

最小

52

31.2

最大

65

39.0

平均

54.5

34.7

标准值

54.5

33.7

(3-2)

中风化

个数

1300

最小

最大

平均

标准值

(3-3)

微风化

个数

2600

最小

最大

平均

标准值

 

(四)地下水特征

1、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和含水介质特征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孔隙水含水层为海陆交互沉积粉质粘土、淤泥质土层,为弱透水层;(2-2)、(2-4)粉质粘土层为弱透水层,透水性差,赋水性差;(2-1)、(2-3)淤泥质土层为弱透水层,透水性差,赋水性较差;地下水来源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渗透补给。

水位变化受季节和降雨影响较大。

勘察期间,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的稳定水位埋深0.70m~1.80m,标高为2.00m~2.90m。

综合所述,地下水位受降雨的影响,场地水位埋深浅。

建议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标高取建筑设计地平面标高。

2、场地环境水的腐蚀性评价

场地环境类型:

场地处于湿润区,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附录G之G.0.1条判断,场地环境类型属Ⅱ类。

根据ZK11、ZK18、ZK20、ZK24水质的腐蚀性评价指标,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之12.2.1~12.2.5条判断,场地地下水在弱透水层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水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

(见“水质分析报告”)。

三、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一)区域地质及场地断裂构造

根据中山地区的区域地质资料,区域上在场地及附近无断裂构造。

根据勘探成果,在钻孔控制范围内仅见基岩的风化裂隙发育,未见断裂构造。

(二)不良地质现象

场地地基的软土很发育,当发生4.75级及4.75级以上地震时,软土会发生喷浆,从而导致地面轻微震陷。

(三)地震效应

1、土类及抗震地段划分,各岩土层的场地土类型及其剪切波速估计值:

(1)素填土Vs=80m/s,属软弱土;(2-1)、(2-3)淤泥质土Vs=100m/s,属软弱土;(2-2)、(2-4)粉质粘土Vs=160m/s,属中软土;(3-1)强风化岩Vs=450m/s,属中硬土;(3-2)中风化岩及(3-3)微风化岩Vs>1200m/s,属岩石。

综合计算得场地地面以下20米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估算值Vse=102.57m/s;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之表4.1.3划分标准综合评价:

场地土的类型为软弱土。

对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场地土为软弱场地土,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41.50m,不大于80m。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之表4.1.6划分标准综合评价:

场地类别属Ⅲ类。

场地存在软土层。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1条划分,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

2、地震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8306-2001),场地处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地震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拟建工程的抗震设防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执行。

考虑拟建建筑属超高层建筑,按有关规范要求,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地面脉动平均卓越周期作相应抗震设防。

3、场地砂土的液化判别:

场地做现场标贯试验钻孔11个,场地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标贯击数基准值为6击。

根椐现场标贯试验成果,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之4.3.2~4.3.5条标准判别与计算:

在场地地面以下20m深度内,没有饱和砂、粉土,不会产生液化。

(四)特殊性岩土及其分析评价

根据勘察揭示,场地内特殊岩土主要有人工填土、软土、风化岩。

1、人工填土:

根据勘探揭示,场地内的素填土,全场分布,组成物主要为粘性土、砂等,松散,很湿。

厚度1.00m~3.20m。

场地内填土具松散状,不稳定,很湿,透水性较强,地基承载力低,工程力学性能差等特殊性能。

2、软土:

根据勘探揭示,场地内软土很发育,为海陆交互沉积的淤泥质土,饱和,流塑状,厚层状,(2-1)淤泥质土层厚2.00m~23.00m,(2-3)淤泥质土层厚2.50m~14.50m。

场地内软土具地基承载力低,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差,强度低,高压缩性,高灵敏度等不良特殊性能。

当其受到震动时,土层结构易受破坏,抗剪强度和承载力随之大幅下降,从而引起地面震陷和天然地基浅基础的建筑物的下陷。

根据《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的要求,在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当软土厚度>3m,承载力标准值≤70kPa时,建筑设计时应考虑震陷的影响。

3、风化岩:

根据勘探揭示,场地内风化岩发育,主要为岩石强风化带,半岩半土状,厚3.00m~14.00m。

强风化岩,具有失水时易开裂和松散、吸水易软化,从而降低地基承载力;水泡易膨胀而使地基变形等特殊性能。

因此,当选作桩基持力层时,严防水泡时间过长而降低地基的承载力。

(五)地基岩土的均匀性评价

场地范围内软土层厚度大,岩土层工程力学性质变化较大,地基岩土的均匀性较差。

四、岩土层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一)岩土层工程地质评价

1、素填土(层序号1):

结构松散,强度低,未经处理不能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

2、淤泥质土:

流塑,地基承载力低,工程力学性能差,未经处理不宜作拟建工程之基础持力层。

淤泥质土(层序号2-1、2-3)强度低,为高压缩性土,不利边坡稳定和基坑开挖,不能作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3、粉质粘土(层序号2-2、2-4):

强度一般,难以利用作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4、基岩强风化带(层序号3-1):

分布稳定,强度较高,力学性质较好,可考虑选作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5、基岩中风化带(层序号3-2):

分布稳定,强度高,力学性质良好,可选作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6、基岩微风化带(层序号3-3):

分布稳定,强度高,力学性质良好,可选作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场地内各岩土层有关力学参数按下表3参考取值:

表3各岩土层有关力学参数表

层代号

层序

地层

名称

承载

力特

征值

fak

kPa

压缩

模量

Es

MPa

变形

模量

E0

Mpa

土的

天然

重度

γ

kN/m3

Qml

1

素填土

65

--

5

18

Qmc

2-1

淤泥质土

55

3.0

3

18.2

2-2

粉质粘土

160

4.6

10

18.6

2-3

淤泥质土

55

2.8

3

17.1

2-4

粉质粘土

160

6.1

11

18.7

K

3-1

强风化带

450

--

80

19.9

3-2

中风化带

1300

--

3-3

微风化带

2600

(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11.9MPa

五、地基基础方案选择

根据拟建工程的特点和场地岩土条件及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综合分析:

拟建工程不能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必须采用桩基础。

(一)方案选择

场地地基有厚层的软土,不宜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

水下钻(冲)孔灌注桩:

若选中风化岩(层序号为3-2)为桩端持力层,其强度高,稳定性良好。

考虑中风化带厚度薄,经验算满足设计要求时可考虑选用中风化带作桩端持力层。

桩尖应进入持力层1.5~2D,且不小于0.5m。

当允许变形及沉降未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选微风化岩(层序号为3-3)为桩端持力层,其强度高,稳定性良好。

桩尖应进入持力层1.5~2D,且不小于0.5m。

主要特点是桩的承载力及变形容易保证,基础工程安全性高,建议首选该桩型为方案。

(二)桩基础设计参数

水下冲、钻孔桩桩基础岩土技术参数:

表5.7.1.2基础设计岩土参数表

时代

层序号

岩土

名称

状态

承载力

特征值ƒak(kPa)

桩侧摩

阻力特征值qsa(kPa)

桩端阻力特征值qpa(kPa)

桩入土深度(m)

L≤15

L﹥15

Qml

1

素填土

松散

65

/

Qmc

2-1

淤泥质土

流塑

55

8

2-2

粉质粘土

可塑

160

26

2-3

淤泥质土

流塑

55

8

2-4

粉质粘土

可塑

160

26

K

3-1

砾岩

强风化

450

70

900

3-2

中风化

1300

约5.0MPa

3-3

微风化

2600

约80.7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