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9156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docx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

《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

 

15古诗二首

…………………教材解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

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

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独特。

全诗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两句诗写六月西湖给诗人总的感受。

诗人从议论人手,开篇即说“到底是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其他时节相同”,这仿佛是诗人的一声喝彩,一声赞叹,情意酣畅,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毕竟”是终究、到底的意思,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非同一般的独特性。

“四时”在这里泛指其他时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具体描绘西湖六月“毕竟”不同的风景:

满湖的莲叶清新碧绿,一望无垠,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艳。

“碧”和“红”突出色彩,对比强烈,碧荷红莲,相映成趣。

“接天”既写出莲叶的一碧万顷,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

“无穷”表现了绿的远阔,“别样”强调了红的明丽。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

在此期间,诗人共写绝句4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

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两句诗是一组对仗句,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歌唱,一行白鹭飞向高远的蓝天。

诗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个写颜色的词语,黄翠互衬、白青相映。

“鸣”字让人感受到黄鹂歌声的婉转动听,传达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一行白鹭”将视线从近处引向蓝天,引向高远处。

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开阔的画面。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两句诗也由对仗句构成,意思是透过窗户看见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含”字十分贴切生动,表明诗人是在屋内远望西岭,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

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现在江苏、浙江一带。

“千秋、万里”都是虚数,“千秋”是千年的意思,指时间的恒久,“万里”指东吴到成都遥远的路程,给人广阔的空间感。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第一幅图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配,画面中清波微漾,莲叶用浓绿晕染,姿p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识记的11个生字,后鼻音的字较多,有“竞、映、鸣、岭”,可以归类认读。

另外要注意“慈”是平舌音。

多音字“行”要根据字义来定音,在本课是“行列”之意,可组成“杨柳成行”“单行”“双行”等词语。

(1)联系熟字比较识记。

可进行平翘舌音的比较识读,如“慈一池”。

也可进行边音和鼻音的比较识读,“鹂”和“泥”可组成“黄鹂”和“黄泥”进行对比。

还可从字形上进行比较识读,如“竟一境”“泊一拍”。

(2)偏旁归类识记。

“鹂”和“鸣”都是鸟字旁,引导发现鸟字旁的字都与鸟有关,看到偏旁可以想到字义。

(3)随文识记。

在学生朗读古诗、大致理解意思的同时进行分散识记。

如,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板书诗题时,引导学生认读“晓、慈”,教师顺势解题。

(详见“理解运用”)又如,在学习“一行白鹭上青天”时,顺势指导读好多音字“行”。

还可结合诗意组词识记。

如春晓、毕竟、绝句、黄鹂、呜叫、停泊、山岭。

(4)提供语境,巩固识记。

可提供新的语境让学生认读识记,巩固生字的同时丰富词

语积累。

晓:

知晓含:

包含含泪绝:

绝对

毕:

毕业慈:

慈爱仁慈映:

映山红放映

2.写字。

本课要书写8个生字,5个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区分好上下部分的宽窄关系。

“莲、荷、吴”上窄下宽,“穷、含”上宽下窄。

“吴”和“含”都含有“口”字,口字在上部和下部时要写得小而扁,所以“吴”字上窄下宽,而“含”字上宽下窄。

“含”字和“岭”字作比较,“含”字上边是“今”,“岭”字右边是“令”,有点和无点,要细心分辨清楚。

本课还有3吟-左右结构的字“湖、绝、岭”,要注意左右部分的占位和高低关系。

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

湖注意三部分的占位,“氵”位置偏左,“古”字瘦长,在三部分中位置最高,“月”要窄,竖撇在竖中线右侧,和“古”有穿插关系。

莲下边的“连”字先写“车”,后写“辶”,“辶”点的收笔与“车”的短横平齐,捺要写得舒展,托住上面的“p吴“口”写在上半格,略扁。

“天”字第一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第二横比第一横长,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这两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

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要贯穿教学始终。

应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直至读出感受,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题字数较多,停顿不易把握,应在理解诗题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详见“理解运用”)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四句一首,短小精粹。

按照每句字数,绝甸可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前两句诗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毕竟”要读得紧凑而有力度。

“不与”表现了六月西湖的景色和其他时节不一样,是独有的美景,因此,要读得稍重,体会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第三句诗要略带激昂的语调,边读边想象荷叶一碧万顷的壮观景象。

“无穷”应读得稍重一些。

第四句诗要想象在朝阳映照下的荷花红得艳丽的画面,“别样”恰当重读。

“别样红”因在诗尾,节奏应稍慢,“红”字可适当拖长渐弱,以表现出古诗起伏回环、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绝句》要带着愉悦轻松的感情朗读。

前两句诗朗读的节奏应欢快,表现喜悦心情。

“两个黄鹂”可连读,“两个”,音要响亮,为全诗的朗读定下基调。

“翠”突出柳树新绿,萌发生命的活力,要读得亮而脆。

“一行”和“白鹭”之间的停顿不宜长。

第二句诗的朗读要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白鹭飞得高,飞得远,在天际自由飞翔、姿态优美的画面,“上”字语调要上扬。

第三句诗中“千秋”应读得舒缓有力,以表现时间的久远。

第四句诗中“万里船”要慢而稳,表现出东吴的遥远和深远的意境。

在指导过程中,老师可以范读,也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认真倾听、反复朗读中揣摩节奏韵律,悟出朗读方法,同时感受诗歌和谐的音韵美。

2.理解运用。

教学这两首古诗应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应先让学生充分自读古诗,自主识字,做到读正确,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习古诗的基础,要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二是两首古诗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特点,应充分借助插图,诗画相融,帮助学生想象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诗意,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趣。

教学中不必对诗句做过多分析和鉴赏,要避免逐字串讲,不可统一解释诗的意思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建议如下:

首先应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晓”字可联系“春晓”来理解,是“早晨”的意思,然后出示净慈寺图片,介绍净慈寺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相机认读生字“晓”“慈”,再向学生介绍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的好朋友,从而了解诗题意思是:

早上,从净慈寺出门去送别好朋友林子方。

前两句诗可通过理解“毕竟”“不与”等词语,体会这是诗人发出的赞叹,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六月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了解诗的意思后,要着重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两句诗,在朗读中悟情,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后两句诗可顺势引入:

是怎样的美景让诗人发出了赞美呢?

首先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

通过设问“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和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引导学生体会“碧”“红”色彩的明艳。

“无穷”应和“接天”相联系进行体会,也可联系学过的“一望无际”理解,想象一碧万顷的壮美景色。

第四句诗可这样指导:

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怎么画荷花?

你为什么把荷花画得这么红艳呢?

引导学生联系“映日”感受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呈现出一种特别美妙的色彩,还可调动生活积累说说荷花醉人的花香。

整体理解这两句诗后,教师范读诗句,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说说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最后整体出示全诗。

引导学生体会: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忍不住先发出赞美,所以诗人先写自己的赞叹,再写美丽的景色,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喜爱这西湖六月的美景呀!

再让学生带着体会人情入境地朗读诗歌。

《绝句》教学建议如下:

(1)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

学习前两句诗,建议先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理解内容。

第一句诗,可用“鸣”字带动整句诗的理解,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在枝头快乐地鸣唱,歌声很动听。

第二句诗可紧扣“上”字,引导学生想象A鹭在碧蓝的天空中飞得高远,自由自在,姿态优美的画面来理解。

再让学生找出两句诗中描绘的色彩,说说这么多色彩带给自己的感受,从而体会画面的绚丽多彩。

初步了解诗意后,教师示范朗读这两句诗,学生闭上眼睛静心想象画面。

然后,结合插图想象说话,说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美景,并体会诗人的心情相机指导朗读。

(2)借助插图,突破难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诗,学生能读瞳“窗、雪、门、船”,但对于整句诗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中,可让学生观察插图,了解诗人的观景角度,再想象诗人在草堂中临窗远眺的情景,从而理解“窗含”的意境。

可通过提问“这些船要到哪里去?

”相机讲解“东吴”离诗人居住地很远。

“千秋”和“万里”可先联系已学过的《望庐山瀑布》体会,再结合诗句理解“千秋”和“万里”是诗人用夸张的方法来写时间久,路途远。

(3)回顾旧知,引导背诵。

可通过回顾《古对今》的内容,让学生找出诗中相对的词语,从对仗中进一步感受音韵美。

两首古诗背诵难度不大,应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3.课后练习。

第一题,可以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

如,可采用边看图边记忆诗句的方法背诵。

如有条件,还可以找找古诗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提高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第二题应在教学过程中落实。

可以在朗读古诗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这些画面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诗的意思。

三、问题提示

“东吴万里船”是来自东吴,还是驶向东吴?

“万里船”到底是“驶向东吴的船”还是“由东吴驶来的船”?

各有解读,莫衷一是。

我们不妨根据诗的意境去体会比较:

本诗前两句写景一近一远;后两句中,“千秋”,指时间久远,更显其静,而“泊”之船即将启程,是静中含动,形成了一静一动。

这样远近交错,动静结合。

船驶向“万里”之遥的东吴,空间延伸到无限远,顿显江流万里、天地广阔的深远意境。

如果理解为来自东吴的船停在门口,那么视线停留点只是在不远的“门外”,空间局限。

综上所述,取“驶向东吴”意,似乎更贴合诗的意境。

当然,诗无达诂,阅读者的理解角度不同,古诗语言的多义性,可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很多古诗文难有绝对确切的解释。

再者,古诗文并非方方面面要探本溯源,其字里行间所传递的情感、意境、哲思、音韵、语言等方面的文化艺术之美,才是我们为之追寻,为之沉醉的魅力所在。

…………………教学资源………………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共有约一千五百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的诗歌语言浅近、清新自然,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教学设计举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绝、鹂、鸣、含、岭、泊”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绝、含、岭、吴”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板书课题,相机指导“绝”字的写法。

2.简单介绍诗人: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

他从小很好学,七岁就会作诗,他的诗很有名。

这首诗是他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写的。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生字和多音字。

(1)出示词语:

黄鹂、白鹭、鸣唱、一行、西岭、停泊。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识记词语,读准多音字“行”,相机理解“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3.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古诗,把每句诗读流利。

4.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把生字与图画相结合,利于学生识字,又能为学生理解诗意打下基础.分散难点。

三、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1.指名找出前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1)学生自读,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师生交流,相机板书:

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2.理解诗意。

(1)通过“鸣”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快乐鸣唱,歌声动听。

(2)通过“上”字引导学生感受白鹭飞得高远,姿态优美的情景。

提问:

天空中的白鹭是怎么飞翔的?

(3)学生带着体会读诗句。

3.感受诗中的色彩美。

(1)师引导:

找出这两句诗写到了哪几种色彩。

(教师相机板书,将表示色彩的词加上横线。

(2)师引导:

这么多色彩,带给你什么感受呀?

带着你的感受朗读。

4.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画面。

引语:

诗中藏着美美的图画,不信试试看。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相机板书:

诗中藏画)

5.学生结合插图,说说看到的画面。

先自己说,再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

引语:

诗中藏着的这幅色彩艳丽、充满活力的春天美景图,被同学们用想画面的方法给找出来了。

多么美丽自然的一幅画啊!

诗人很喜欢这风景,你们喜欢吗?

用朗读表达自己的这种喜爱吧!

四、借助插图,突破难点

1.学生自读后两句诗,边读边想:

读懂了什么,哪些读不懂,和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相机理解难点。

(1)提问:

西岭雪山怎么看上去好像装在窗户里呢?

看课本插图,看看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美景的?

(诗人坐在屋内从窗户向外看。

(2)引导理解:

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

(可让学生透过教室窗户看窗外辅助理解。

如有条件,也可运用课件演示窗框中“含”雪山景的画面。

(3)图文结合,提问:

这些停泊着的船要到哪里去?

相机讲解东吴离成都很远。

【运用插图,了解诗人的视角,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帮助理解“窗含”的意境。

突破难点。

(4)理解“万里”和“千秋”。

①顺接上个环节,提问:

东吴离诗人居住的地方是不是真的有一万里远呢?

②出示诗句:

“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回顾体会“三千尺”“落九天”夸张的写法。

③结合诗句理解“千秋”和“万里”是诗人用夸张的方法来写时间久、路途远。

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夸张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方法,以后读古诗时会经常遇到。

3.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I)学生自读。

引语:

这首诗前两句相对,后两句相对,读起来可好听了!

(2)指名读,师生对读。

(3)引导背诵。

【借助旧知理解诗意,同时巩固了解古诗中常用的夸张写法。

五、比较字形,指导书写

1.分类比较,指导写“吴、含、岭”。

(1)先出示“吴、含”,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要注意的问题。

(2)教师范写,相机指导。

(3)出示“岭”,将“岭”“含”再作观察、比较,分辨清楚有点和无点。

另要强调“山”作偏旁竖折要斜。

2.学生描红、临写4个字(前面已指导“绝”的写法),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讲评,学生再次临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