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999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0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docx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50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

1. 2018年9月23日,是我国第一个农民丰收节,中华大地共庆丰收。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农民节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于(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关于农民节当天威海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昼夜长短几乎相同

B. 正值夏季,气温最高

C. 农民们正欢欢喜喜收割小麦

D. 正午时分,旗杆影子在阳光下消失

【答案】

(1)C

(2)A

【解析】【分析】

(1)农民节当天是每年的9月23日前后,这一天地球是运行在公转轨道上的丙处,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北半球各地开始进入秋季,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

C。

(2)关于农民节当天威海地理现象的描述,这一天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昼夜长短几乎相同;进入秋季,气温开始降低,开始变凉;威海种植的是冬小麦,已经在6月-7月收割完了小麦;威海位于北温带,没有阳光直射,所以正午时分旗杆影子不会在阳光下消失,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因为地球的公转时,地轴始终与平面保持66.5°的夹角,所以太阳直射的地方不同,导致各地出现不一样的季节和不一样的昼夜长短,就产生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2.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太阳直射B地时,北京市学生正午的身影一年中最短

B. A、B均在北半球、西半球

C. B地的经纬度为(23.5°N,126°W)

D. 甲、乙两图中,比例尺较小的是图乙

【答案】A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当太阳直射B地时,北京市学生正午的身影一年中最短;A在南半球,西半球,B在北半球、东半球;B地的经纬度为(23.5°N,126°E);甲、乙两图中,比例尺较小的是图甲;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

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人们习惯上将20°W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以东、160°E以西的地区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3.下图是某地气温年变化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位于(    )

A.热带

B.北寒带

C.北温带

D.南温带

(2)该地的气温年较差约为(    )

A.20℃

B.-5℃

C.25℃

D.30℃

【答案】

(1)C

(2)D

【解析】【分析】

(1)从图中可知,该地最冷月是1月,最热月是7月,是在北半球,最冷月小于0℃,是位于北温带;C符合题意。

(2)从图中可知,该地最冷月是1月-气温是-5℃,最热月是7月-气温25℃,其气温年较差约为25℃-(-5℃)=30℃;D符合题意。

【点评】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将地球上分为五带,其中终年炎热,也就是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地区是热带地区,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获得太阳光热少,终年寒冷的地区为寒带,即南北极圈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介于二者之间的地区为温带,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2)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公式是:

气温年较差=全年最高气温-全年最低气温。

一般来说,受大陆性影响的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陆地大于海洋,少云雨区大于多云雨区,平原大于山区,裸地大于植被覆盖区。

 

4.小明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地球仪,然后按图中箭头方向缓缓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完成下列小题。

(1)小明做该实验可以较好地演示(  )

A.昼夜更替

B.五带形成

C.季节变化

D.气候形成

(2)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我国正处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1)A

(2)D

【解析】【分析】

(1)读图可知,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小明做该实验是地球围绕地轴进行的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2)读图可知,图中显示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此时位于北半球的我国为冬季。

【点评】

(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

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5.  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①②③④为两分两至日),完成下列小题。

(1)6月16日地理中考时,地球公转位置接近(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地球公转到①位置时,湘潭一年中正午时刻影子最短

B.当地球公转到②位置时,湘潭春暖花开

C.当地球公转到③位置时,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D.当地球公转到④位置时,南极昆仑科考站(80°25′S,77°07′E)出现极昼

【答案】

(1)A

(2)A

【解析】【分析】

(1)6月16日地球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①点(6月22日前后)。

(2)图中①位置为夏至,此时位于北温带的湘潭太阳高度最高,因此正午时刻影子最短;②位置是秋分,湘潭春暖花开时应为春分前后:

③位置是冬至,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此时处于湿季草木茂盛;④位置是春分,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点评】

(1)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时直射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

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6.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单位:

米)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地区的地形主要是(  )

A.山地和丘陵

B.高原和平原      

C.山地和高原

D.平原和丘陵

(2)M村到N村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两村的实际距离是(  )

A.2.5千米

B.5千米          

C.10千米

D.100千米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

(1)读图可得,图中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该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若M村到N村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两村的实际距离是2×5=10千米。

【点评】

(1)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且地面起伏较小的地形是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起伏较缓和的是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中部明显稀疏的是高原,盆地是中间低,四周高。

(2)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方式,即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比例尺大小看分母,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大。

 

7.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地理坐标(50°N,60°E)的地点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中纬度   

B.乙地位于高纬度 

C.丙地位于五带中的热带     

D.丁地位于五带中的南寒带

【答案】

(1)C

(2)A

【解析】【分析】

(1)纬度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所以地理坐标(50°N,60°E)的地点是丙点,故答案为:

C。

(2)由图可知,甲地和乙地的纬度都是50°,是位于30-60°之间的中纬度;丙地是50°N,是五带中的北温带,丁地是南纬50度,位于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的南温带,故答案为:

A。

【点评】

(1) 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

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将地球上分为五带。

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

8.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在文献中发现,每年某日的正午太阳光会恰好照亮阿斯旺一口深井(北回归线上)井底的水面,而不在井壁上留下一点影子,此时位于其北面的亚历山大城的一座方尖塔会在地面上投下影子(图1)。

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埃拉托色尼通过文献资料推测地球的形状是(   )

A. 圆形                                     B. 球体                                     C. 椭圆                                     D. 方形

(2)出现图1现象这天,地球在图2中的位置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图1中亚历山大城方尖塔影子朝向(   )

A. 正东                                     B. 正南                                     C. 正西                                     D. 正北

【答案】

(1)B

(2)D

(3)D

【解析】【分析】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故答案为:

B。

(2)阿斯旺井位于北回归线上,该地井水被照亮的时间应该是6月22日前后,该时间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地球公转运动处于图上的④位置。

故答案为:

D。

(3)阿斯旺井位于北回归线上,该地井水被照亮的时间应该是6月22日前后,该时间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该地区北方方尖塔正午影子一年四季始终朝北。

故答案为:

D。

【点评】

(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很久的发展历程,最早由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后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探测技术的运用,人们发现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物体影子朝向与太阳光线照射方向相反。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物体影子朝向北方,而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时物体影子朝向南方。

(极昼极夜地点除外)

9.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在野外宿营,一般不能选择图中①处的主要原因( )

A. 位于陡崖,地形坡度大                                       

B. 位于山脊,风力强大

C. 位于鞍部,地形复杂                                           

D. 位于河谷,山势陡峻,山洪和山石崩塌威胁大

(2)图中②处修建了水泥厂,其原料主要来自③处采石场。

为了运输原料,计划修建一条公路,比较合理的线路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

(1)D

(2)A

【解析】【分析】

(1)从图中可知,①等高线向高值凸出是山谷,山势陡峻,山洪和山石崩塌威胁大,不适合野外宿营;D符合题意。

(2)受地形条件影响,山谷中,修公路应避开陡坡,沿等高线修建,图中甲是沿等高线修建,虽然路途远,但是坡度小,安全,施工难度低;A符合题意。

【点评】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山顶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盆地等高线数值外高内低;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陡崖处有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的山顶,中间相对较低。

(2)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修建的限制较少,在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修建的原则主要是少占耕地,可以以高架路的形式减少对耕地的侵占;山地地区对交通线路修建限制较大,一般沿等高线修建,陡坡上呈之字形修建,可以减小车辆爬坡难度。

10.读“经纬网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点所处半球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A. 东半球、北半球             

B. 东半球、南半球             

C. 西半球、北半球             

D. 西半球、南半球

(2)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经纬度位置,错误的是(  )

A. 甲(15°S,50°W)                B. 乙(35°N,25°W)                C. 丙(10°S,25°E)                D. 丁(35°N,50°E)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

(1)读图可知,东西经度的划分是以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180°,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表示,南北纬度的划分都是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的纬度称北纬,用符号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由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知,甲点的经纬度是15°S,50°W,南北半球与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由经度可以看出甲位于南半球和西半球;故答案选D。

(2)读图可知,东西经度的划分是以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180°,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表示,南北纬度的划分都是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的纬度称北纬,用符号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由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知,甲点的经纬度是15°S,50°W,乙点的经纬度是(35°N,25°W),丙点的经纬度是(10°N,25°E),丁点的经纬度是(35°N,50°E)。

【点评】

(1)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反之为西经,用符号W表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反之为南纬,用符号S表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考查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为界,西经20度以西到东经160度为西半球,西经20度以东到东经160度为东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

以南为南半球。

11.读经纬网围,回答下列小题。

 

(1)甲地的经纬度是(   )

A. 120°E,50°N                   

B. 120°W,50°N                   

C. 120°E,50°S                   

D. 120°W,50°S

(2)当甲地当地时间为8:

00时,乙地当地时间为(   )

A. 5:

00                                 B. 6:

00                                 C. 10:

00                                 D. ll:

00

【答案】

(1)A

(2)B

【解析】【分析】

(1)根据经度向东度数变大为东经,用符号“E”表示,纬度向北度数变大为北纬,用符号“N”表示,判定甲的经纬度是50°N,120°E。

(2)读图可知,甲的经度是120°E,位于东八区,乙的经度是90°E,位于东六区。

根据时区的计算方法,向东每一个时区加上一个小时,向西每一个时区减去一个小时,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计算可知,此时乙地是当地时间6:

00。

故答案为:

(1)A;

(2)B;

【点评】

(1)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反之为西经,用符号W表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反之为南纬,用符号S表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方时计算的步骤:

1.计算两地的经度差:

(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

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

(2)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

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

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

地方时差=经度差÷15°/小时;或经度差X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

3.东西位置关系的判断:

(1)同是东经,度数大的在东,小的在西;同是西经,度数大的在西,小的在东.

(2)一个是东经另一个是西经时,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4.计算地方时:

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

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

12.下列对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河流大致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流

B. ②河段水流最快

C. ①地和③地气温相差约3℃

D. ③处水流量大,适合建水电站

【答案】B

【解析】【分析】解:

根据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北向的方向可以判断,图中河流大致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流,A错;②河段等高线密集坡度最陡,水流最快,B正确;①地海拔在250~300米之间,③地海拔在50~100之间,二者的相对高度是200米。

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因此①地和③地气温相差约2×0.6=1.2℃,C错;③处等高线稀疏,河流落差小,水能不丰富,不宜建水电站,D错。

故答案为:

B

【点评】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一般为正北,相反的方向为南方,面向北方,左为西右为东。

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没有指向标或经纬网的参照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我们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13.下图是我国某地某时段天气预报截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昼长是指日出到日落的时间段,判断当地该日(    )

A. 昼短夜长                           

B. 昼长夜短                           

C. 昼夜等长                           

D. 白昼渐长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地所在区域及季节是(    )

A. 南方地区夏季                  

B. 北方地区冬季                  

C. 青藏地区夏季                  

D. 西北地区冬季

(3)下列四天中,最适合户外运动的是(    )

A. 星期三                                

B. 星期四                                

C. 星期五                                

D. 星期六

【答案】

(1)B

(2)A

(3)B

【解析】【分析】

(1)读图可知,当地该日6:

06日出,19:

38日落,因此该地昼长是13小时32分,白昼时间长,故选B。

(2)读图可知,我国位于北半球,此刻该地昼长夜短,因此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根据天气预报截图可知,该地气温高且星期六有台风天气,因此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故选A。

(3)该地星期四是多云天气,适合户外活动。

故选B。

【点评】

(1)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长度即为一天的昼长。

昼长= 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12:

00—日出时刻)×2  =(12:

00+日落时刻)×2 = 24小时—夜长。

(2)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

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

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