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0074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 免疫调节.docx

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5免疫调节

考点5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

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体液免疫

(1)参与细胞: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2)免疫过程

(3)结果:

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细胞免疫

(1)参与细胞:

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2)免疫过程

(3)结果:

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最终被吞噬、消灭。

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1.监控功能:

监控人体内异常细胞的产生,如癌细胞。

2.清除功能:

清除体内已经衰老的细胞、损伤细胞或癌变细胞。

四、免疫功能的失调

1.防卫功能过强

(1)自身免疫病

举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过敏反应

a.概念:

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b.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c.预防措施:

找出过敏原;

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2.防卫功能过弱

免疫缺陷症类型: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五、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在免疫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图中a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效应T细胞、d是浆细胞,其中只有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其他细胞均有识别抗原的能力,A错误;产生抗体的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直接分化形成,B错误;①和②过程属于反应阶段,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C正确;c、d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的,所以它们的核DNA是相同的,而c、d的功能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D错误。

2.若H7N9禽流感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过程中不会发生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C错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1.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分泌淋巴因子,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参与二次免疫,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2.“三看”法判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

(1)记忆细胞的特点:

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

(2)二次免疫反应

概念: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反应特点:

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1.(2019·四川卷)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脱水。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

B.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2.(2019·江苏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1.【答案】B

【解析】吡罗红能使RNA呈现红色,可以鉴定其在细胞中的分布,由于小肠细胞内也有RNA,故不能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A错误;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连,故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C错误;严重脱水,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增加,促进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2.【答案】D

【解析】HIV感染人群的多种免疫细胞损伤,对H1N1流感的抵抗力下降,A正确;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消灭HIV,B正确;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C正确;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错误。

1.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胃液对病原体的抵抗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效应B淋巴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由于细胞表面没有各种受体

C.唾液中的溶菌酶可对外来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

D.记忆T淋巴细胞可直接攻击被病原体侵染的体细胞

2.下列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A.眼泪中的溶菌酶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

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C.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繁殖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

3.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

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4.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5.甲型流感病毒(H1N1)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细胞能特异性识别H1N1的宿主细胞

B.呈递给甲细胞的抗原是巨噬细胞重新合成的子代病毒外壳

C.甲细胞直接感受抗原刺激会产生白细胞介素-2作用于B细胞

D.对感染H1N1病毒的患者应注射疫苗实施主动免疫

6.若I中包括II、III和IV,则下列各项符合这一关系的是

A.I非特异性免疫II吞噬细胞III皮肤、黏膜IV记忆细胞

B.I免疫活性物质II抗体III淋巴因子IV溶酶体

C.I免疫系统的功能II防卫III监控IV消除

D.I具识别功能的免疫细胞IIB细胞III效应T细胞IV浆细胞

7.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8.回答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问题:

(1)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

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

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产生抗体。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________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2)儿童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当结核杆菌侵入机体时,一方面由_______________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_________________免疫,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结合使其裂解死亡。

从生命历程看,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

(3)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属于_________________免疫。

1.【答案】A

【解析】胃液对病原体的抵抗属于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主要是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的,A正确。

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因为没有识别抗原的受体,但不能说明没有各种受体,B错误。

唾液中的溶菌酶能直接杀灭外来病原体,C错误。

记忆T淋巴细胞不能直接攻击靶细胞,D错误。

2.【答案】C

【解析】眼泪中的溶菌酶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繁殖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属于细胞免疫,D错误。

3.【答案】D

【解析】过敏反应是一种特殊的体液免疫反应;器官移植中遇到的排斥作用也是免疫过程,外来的器官为抗原;抗SARS病毒的抗体消除SARS病毒是典型的体液免疫;青霉素不是动物体自身产生的抗菌物质,用青霉素杀死病菌是利用青霉素的特性。

4.【答案】C

【解析】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没有传染性,A错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C正确;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D错误。

5.【答案】A

【解析】甲细胞是T细胞,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H1N1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A正确。

呈递给甲细胞的抗原是抗原自身合成的子代病毒外壳,B错误。

T细胞感受抗原刺激会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C错误。

对感染H1N1病毒的患者应注射抗体实施被动免疫,D错误。

6.【答案】C

【解析】人体抵御病原体攻击的三道防线中,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淋巴细胞,包括记忆细胞,故A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而不是溶酶体,故B错误;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故C正确;具有识别功能的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没有识别功能,故D错误。

7.【答案】A

【解析】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产生只有①②③,而④⑤⑥⑦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A正确;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因为分化而产生差异,B错误;图乙中曲线在de段的斜率大于bc段,C错误;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浆细胞,D错误。

8.【答案】

(1)B细胞淋巴因子浆细胞记忆细胞

(2)浆细胞体液效应T细胞凋亡

(3)非特异性

【解析】

(1)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的浆细胞产生的,而初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

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2)当结核杆菌侵入机体时,一方面由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是效应T细胞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结合使其裂解死亡。

从生命历程看,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的凋亡。

(3)胃酸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与免疫有关的4个易错点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血液中的凝集素(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抗原)发生反应;抗毒素(抗体)与外毒素(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