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0161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

2015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

基础回扣练二 中国古代经济明

时间:

4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

1.(2014•武汉调研)唐代《开元占经》中提到:

“五谷生、长日种者多实,以老,死日种者无实,又难生,以忌日种之一人不食”,“麦生于酉,疾于卯,长于辰,老于午,死于巳,恶于戍,忌于子”。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

B.中国古代农学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多

D.中国古代科技侧重于对经验的总结

解析 材料涉及了五谷的“生”“死”及十二地支,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B正确。

“自成体系”与材料无关,A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作物种类的多少,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农业特点,没有反映中国古代的科技特点,D错误。

答案 B

2.(2014•成都检测)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物“敦煌张信租田契”的抄片段。

据此可知当时(  )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

.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解析 由“契两本,各执一本”可知,该材料体现了在土地租佃问题上出现了公平诚信、自主自愿的契约意识,故D项为正确答案。

此田契只能说明该地区的土地租佃状况,不能说明全国其他地区的土地租佃状况,A项错误;农耕经济向河西走廊扩展不是从唐代开始的,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授田给农民、农民纳税给政府,这与题干材料无关,项错误。

答案 D

3.(2014•南通、扬州测试)“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

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

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人赖永宁。

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

”诗中所述工具(  )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

.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

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

解析 由“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

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人赖永宁”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工具为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高转筒车。

高转筒车可以用于地丘陵的灌溉,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高转筒车出现于宋朝,对汉代灌溉技术不会产生影响,B项错误。

东汉杜诗发明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不是灌溉工具,项错误。

高转筒车属于灌溉技术的进步,而不是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D项错误。

答案 A

4.(2014•西安质检)有学者认为:

“中国的农业经济之所以能数千年始终保持小农特色。

因为就基层权力控制而言,大地主是国家权力首先要侵犯的对象;就国家财政而言,小农经济确保了帝国税收。

”以下可以支持此说法的是(  )

A.“刺史班宣……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B.“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

.“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D.“贫富无定式,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解析 依据题干中“因为就基层权力控制而言,大地主是国家权力首先要侵犯的对象”判断,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B项是对杯酒释兵权的描述,故错误。

、D项是不抑兼并政策的体现,故错误。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体现了政府抑制兼并的土地政策,故A项正确。

答案 A

.(2014•贵阳监测)“宋代瓷器集前代之大成,是中国陶瓷业大放异彩的时代”。

其中“胎质坚细,釉薄,色白滋润,所烧多碗、盘等,常用铜或金、银镶口装饰,多印花、刻花和划花”的瓷器应产自(  )

A.河北定窑B.河南汝窑

.浙江哥窑D.河南钧窑

解析 从题干中的“色白滋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瓷器应为白瓷。

河北定窑以产白瓷闻名,A项符合题意。

河南汝窑、浙江哥窑、河南钧窑都是以出产青瓷闻名,B、、D项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答案 A

6.(2014•长春调研)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其主要原因在于(  )

A.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对盐铁实行政府控制,官营盐铁促进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

B与材料无关,是东汉时期的,D是材料现象的结果。

答案 A

7.(2014•石家庄质检)《史记•货殖列传》说:

“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B.对外贸易兴盛带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解析 材料认为长安附近的诸陵,四方人物辐辏集中于此,地方很小,人口又多,所以当地百姓越越玩弄奇巧,从事商业,说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一些人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专门从事商业,所以选择A项。

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也没有反映社会阶层变化的信息,排除B、两项;D项的“社会观念”在题意中没有体现,也可排除。

答案 A

8.(2014•北京朝阳区测试)“海上(指明代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指明代的灶户,可以开垦明朝廷拨给他们的土地作为服盐役的生活保证),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徐光启《农政全书》)材料表明,明代(  )

A.某些地区形成农产品商业化生产区域

B.植棉业已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支柱

.农业生产普遍出现了多种经营的方式

D.明朝政府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题干材料中“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表明某些地区形成农产品商业化生产区域,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植棉业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支柱,B项不正确。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生产的经营形式,项不正确。

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

D项不正确。

答案 A

9.(2014•海口月考)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

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

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

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转化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D.政府的赋税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解析 材料“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朝的社会力量发生了分化,加剧了明朝社会的流动,故项正确。

工商皆本思想,自然经济解体,农民负担的加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B、D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 

10.(2014•福州质检)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

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解析 材料信息强调第二次“商业革命”在明清时期。

中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在北宋的四川,排除A项;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是在宋朝,B项错误;明清时期相继实行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D项不符合史实。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明清时期南方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市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项正确。

答案 

11.(2014•合肥质检)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

A.加剧内忧外患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激化中日矛盾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解析 从材料“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看出,“海禁”政策导致了“寇”与“商”身份的转变。

由“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结合明朝时期倭患的相关知识可以看出,“海禁”政策加剧了内忧外患,故A项正确。

B项“阻断”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D两项的表述都不全面,排除。

答案 A

12.(2014•沈阳监测)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指出“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一个技术问题:

此即是政治系统早熟,缺乏结构之纵深与应付事态的灵活,只能从一个低水准的环境内使国家进展到小康。

”材料表明(  )

A.专制集权导致官营手工业发展长期落后

B.中央集权制度阻碍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完全受制于重农抑商政策

D.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 材料中没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的表述,A项不符合题意。

“政治系统早熟”指的是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从题干中的“缺乏结构之纵深与应付事态的灵活”是对这一制度弊端的描述,而这一弊端影响了经济的良性发展,B项符合题意。

、D项表述本身不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4•南昌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垄断了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

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人民所必须的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和铁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特权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为个人牟利。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模式的利与弊。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实行的目的。

答案 

(1)利:

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

弊:

限制民间手工业自由发展;助长了官场的腐败;不利于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生。

(2)趋势:

从贝币到金属货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多样性到统一性;从笨重到轻便;从自然属性到国家统一发行。

目的:

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交流。

14.(2014•泰兴测试)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

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

……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

……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

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

……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数据:

安格斯•麦迪森

《世界经济千年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学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答案 

(1)特点:

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市镇兴起;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出现。

(2)原因:

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

影响:

传统儒学受到冲击批判;小说创作蓬勃发展。

(3)态势:

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

认识:

明清时期农业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出现迟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