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0354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

精选湖北省黄冈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

湖北省黄冈市2016年春季高二年级期未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大量“弑君”、“出君”的事件,而到了战国时期此现象己较为罕见。

这一变化反映战国时期( )

A.郡县制度的广泛确立    B.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

C.礼乐制度的重建      D.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2、汉代规定“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而到了宋代“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A.等级观念的淡化      B.政府政策的调整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社会阶层的流动

3、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

这种现象( )

A.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有利于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

C.客观上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

D.是政府抑制兼并的结果

4、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常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

这一现象体现了( )

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C.“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5、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

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B.使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C.有利于市民精神的推广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6、宋代书画家大量订制各种精致的纸张和专门的笺札,社会上私人出资刻书的也很多,这种现象( )

A.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    B.推动风俗画的产生

C.加速艺术品的商业化    D.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7、下表中反映的现象( )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统计表

时间(年)

1842

1844

1846

1848

1850

1852

1854

总值(万英镑)

96.9

230.5

179.1

144.6

157.4

250.4

100.1

A.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B.导致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C.推动了中国现代企业的诞生

D.说明西方列强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8、晚清重臣李鸿章评论孔子时说:

“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

”这反映了李鸿章( )

A.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    B.主张技术立国的趋向

C.“中体西用”的思潮    D.“尊孔复古”思潮泛滥

9、晚清时期,清政府对外交往中,使用“天朝”的数目减少,主要是自称“大清国”“中国”,这一变化说明( )

A.向西方学习的成果显著   B.“天朝上国”规制影响深远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10、在新式学堂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意识到仅仅有政治上的呐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改造国民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学生社团选择适合自己的思想学说作为立团宗旨,天津地区的觉悟社就是如此。

材料反映当时( )

A.青年学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

B.对开展敌后游击战有所关注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思想启蒙和政治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

11、国民党参谋本部在《民国26年度作战计划》中提出:

“作战时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取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

”这反映了国民党当时( )

A.全面抗战路线与片面抗战路线相结合

B.对开展敌后游击战有所关注

C.密切配合敌后战场抗战

D.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一位国民党将领曾评价某历史事件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在当时来说,象征着中国内部的团结,意味着国共两党新关系的开始。

胜利与团结,正是双喜临门,不但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而且全世界人士亦寄予热烈的期望,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突然为之提高了许多。

”这一事件是( )

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重庆谈判        D.开国大典

13、下图是1953—1985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表,表中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农村土地政策的改革   B.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C.优先发展农业的决策   D.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推动

14、有学者认为,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兼顾公平”的同时,也注重“效率优先”。

下列施政措施体现克利斯提尼注重“兼顾公平”的是( )

A.按地缘部落进行选举(改革五百人议事会)

B.组建“十将军委员会”

C.制定“陶片放逐法”

D.向公职人员发放津贴

15、“所有的节日都应该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

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他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时间。

”该材料实质反映了( )

A.简化信教仪式的举措   B.否定宗教的思想

C.新经济因素的时代诉求  D.启蒙时代的到来

16、据统计,英国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

再以内阁首相职位为例,1721~1832年间22位首相中,13人是上院贵族,6人是贵族之子,1人为贵族之孙,这些贵族首相大多家世久远,与王室关系密切。

材料反映了( )

A.民主为虚,贵族政治为实

B.精英阶层主导民主化

C.上议院成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D.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完善

17、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得以实现。

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

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B.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18、2012年版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将俄国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

主要理由是两者都( )

A.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B.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

C.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D.努力实现和平民主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会通过《州际贸易法》,规定禁止客货运输商私自提价;20世纪初国会通过《肉类产品监督法案》,对养畜和肉类加工进行稽查和实施强制卫生标准。

这反映当时美国(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大

C.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     D.经济立法大幅度增加

20、19世纪下半叶,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20世纪以后,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

与这一变化最相关的科学理论是( )

A.进化论与相对论       B.进化论与科学社会主义

C.经典力学与电磁学      D.电磁学与信息技术

21、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

百万卢布)

表中外贸总额发生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两大阵营的对峙

C.世界局势的紧张       D.新的经济体制的确立

22、1944年8月苏联官方刊物登载:

“苏联对战后合作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合作让美国得以推动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使我们能够沿着社会经济获得更大发展的道路快步前进。

”这表明( )

A.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合作的基础

B.关贸总协定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复苏

C.“冷战”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的

D.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抱有期望

23、“在这样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下,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席卷英、法、德等国的……思潮,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

”下面能够体现该思潮的作品是( )

A.《安娜·卡列尼娜》    B.《格尔尼卡》

C.《等待戈多》       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24、近些年来继“金砖四国”之后,又出现“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灵猫六国”(哥伦比亚、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新钻11国”(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等)的提法,材料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受挫   B.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

C.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   D.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分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5—26题为必考题。

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

第27—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乡绅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

这种身份特点,使他们成为了儒家文化最可靠的信徒。

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曾经掌柄过有限的权印,极少数人可能升迁官衙,但从整体而言,他们始终处在封建社会的清议派和统治集团的在野派位置。

他们出资办地方治安队或团练,大多还自任头领,对乡村社会治安进行控制、操纵。

他们通过出租土地,控制租地农民的经济利益,通过领头集资修建水渠、道路,把持乡村经济生产要素,通过捐款救灾,稳定当地民心,减轻官府的压力,维系着与乡民、官府的经济关系。

——摘编自沈葵《近代中国乡绅阶层及其社会地位》

  材料二 英国乡绅不是一个阶级,它是若干社会等级的混合体和总称。

15世纪后,地方实权落到大多由乡绅出生的治安法官手里,治安法官除维持乡里治安外,还执行司法事务,监督价格标准,规定工资限度,惩罚盗贼和流浪者,管理公共事务和福利等。

每20个乡绅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是新加入者,有一半的乡绅家庭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家族历史。

乡绅们认识到接受教育是上升到上层社会的阶梯,所以,发财致富之后,越来越热衷于把子女送到大学去接受教育。

大量出身于乡绅家庭的知识分子,逐步分享了贵族的政治权利。

由于乡绅所具有的新的经济特点,一定程度上执行了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成长的政策。

——据徐华娟《社会转型时期英国乡绅简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英两国乡绅的共同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社会转型角度分析中英两国乡绅的不同作用及原因。

(1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

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

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

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

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秦《风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的观点。

(12分)(要求:

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27、28、29、30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代国子监隶属尚书省礼部,管辖六学,即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据《新唐书·选举志》:

“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学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

”依据《唐六典·国子监》,四门学生500名,取“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及“庶人子为俊士”者。

  开元七年(719年)的敕令:

“通一经及未通经而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

”结果,四门学生总数增加至1300人,其中500人选录标准大抵同《唐六典》,余下的800人皆“庶人之俊异者为之”。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唐玄宗又下了一道敕令:

“诸州县学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九品予。

若庶人生年二十一,通一经以上,及未通经、精神通悟有文辞史学者,每年铨量举选,所司简试,听入四门学充俊士。

即诸色人省试不第,情愿入学者听。

——据王勇主编《东亚坐标中的遣隋唐使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玄宗时期改革“四门学”招生制度的举措。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时期改革“四门学”招生制度的影响。

(6分)

28、【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国理论和经验,对中共不可能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为了在中国创立一个和苏联一样的革命国家,毛泽东这时期明显一直在努力学习、摸索和模仿中。

而最让毛泽东难以适应的就是,无论是在列宁的著作中,还是苏联的建国实践中,都没有出现过与资产阶级合作建国的问题。

而按照自抗战以来成功地帮助了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经验,这个新的国家需要以共产党和其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中间党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形式来出现。

这样一种情况,就现实的策略需要不难理解,但具体到未来政权组织和政治运作上,给中共出了一道难题。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按照阶级分析的观点,资产阶级在本质上只能是共产党的敌人。

——据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8年中共在“创立一个和苏联一样的革命国家”问题上遇到“难题”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是如何破解这道“难题”的。

(9分)

2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城开庭,开始了对21名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

  苏美英法对德分区占领。

在苏占区,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消除法西斯势力,铲除军国主义,实行民主化和非军国主义化的措施,使苏占区经济逐渐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美国试图扶植德国,借助其物力、人力和战略地位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尽可能对纳粹战犯从轻发落,并积极策划美占区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

英国延续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考虑自身实力,基本上追随美国,同意与美占区合并。

法国在70年中3次受德国之害,对德国的东山再起最为警惕。

1947年3、4月间,美英两国同意法国对萨尔区实行经济合并的要求,从而换取了法国在对德问题上的逐步合作,法国对德政策发生了转折,最终实现了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对德处置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对德的处置给德国带来的影响。

(9分)

3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陈嘉庚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

1923年他创办《南洋商报》,鼓吹抵制日货。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他组织“山东惨祸筹赈会”,担任会长,第一次把华侨抗日力量团结起来,陆续筹款130余万元。

九一八事变后,陈嘉庚在新加坡召开华侨大会,通过致电国际联盟和美国总统,要求履行国际条约:

制止日本发动罪恶的战争。

1932年一·二八上海十九路军抗战,陈嘉庚发动华侨捐款支援。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8月15日,陈嘉庚在新加坡侨民大会上慷慨陈词,指出当前祖国面临亡国亡族的威胁,海外侨胞作为国民一分子,应该见危拯救,出钱出力,表明自己的真正爱国心。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陈嘉庚的主要抗日活动。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嘉庚的抗日爱国行为。

(7分)

答案与解析:

1、B 郡县制度的广泛确立与题旨无关,排除;“弑君”“出君”现象的减少的趋势,以下犯上的事件的减少,说明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礼乐制度的重建一说错误,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

2、B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汉代时商人及其后代不准做官,在于政府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和科举制的发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故B项(政府政策的调整)说法正确;材料与A、C两项无关,D项是影响。

3、C 材料中江南市镇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客观上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代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题干无从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抑制兼并措施,故D项错误。

4、D “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反映了汉代以来君臣等级关系的存在,体现了“皇权至上”的观念一直受到重视,“君为臣纲”思想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体现;B与材料相互矛盾。

5、A 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南宋以后理学已经成为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朱陆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对天理的内容有分歧,故D项错误。

6、A 材料“社会上私人出资刻书现象多”,这种现象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各种精致的纸张和专门的笺札”大部分属于画家专业用品,不完全属于艺术品,故C项错误;B、D两项与材料无关。

7、A 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初期,英国对华输出的货物总值总体变化不大,西方列强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A项。

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始于19世纪60年代,中国现代企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材料反映的是商品输出,B、C、D三项均与史不符,排除。

8、C 根据材料“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所说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即“中体西用”思想,故C项正确。

9、C “天朝”是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反映,使用次数减少说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外交观念逐渐近代化,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0、D 从材料“意识到仅仅有政治上的呐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改造国民思想”可知,这一时期不仅重视救亡图存还重视思想的启蒙,故选D项。

11、B 根据“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可知国民党已经注意到敌后游击战,故B项正确。

其余三项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12、C 注意材料中的“国共两党新关系的开始”“胜利与团结,正是双喜临门”,与之相符合的是抗日胜利后的国共重庆谈判,故选C项;其余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3、B 1961年我国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推动1963—1965农业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发展,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与史实不相符合,排除。

14、A B项体现的是“效率优先”;陶片放逐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而设的制度,与“兼顾公平”无关,故C项错误;向公职人员发放津贴是伯利克里时期的施政措施,故D项错误。

15、C 简化宗教仪式的举措是材料内容的直接表现,不是材料的实质,故A项错误;材料“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可知没有否定宗教,故B项错误;从“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时间”,可知简化宗教节日实质是为经济发展服务,故C项正确;启蒙时代强调理性,否定封建特权,与“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6、B 材料表明,当时首相和内阁由贵族把持,贵族属于英国社会的精英阶层,这说明当时英国的民主化进程是由精英阶层主导。

A、C两项与史实不相符,D项材料未有体现。

17、B 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推销商品、掠夺原材料,而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无力购买商品,故B项正确。

18、D 1917年俄国爆发的两次革命都与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社会矛盾有关,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都是为实现和平民主而奋斗,故D项正确。

19、D 根据材料“规定禁止客货运输商私自提价”“推动国会通过《肉类产品监督法案》”,可知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加强对市场的监管,试图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故D项正确。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广泛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排除容易错选的A项。

20、A 进化论出现时间是19世纪中期,相对论诞生于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相符,故A项正确;进化论与科学社会主义都出现于19世纪中期,与“20世纪以后,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不符,故B项错误;经典力学出现于17世纪,电磁学出现于19世纪中期,故C项错误;信息技术出现于20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21、D 根据表格数据可见20世纪30年代苏联外贸总额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经济危机时期苏联对外贸易形势较好,故A项错误;B项时间点不对;C项与材料无关;结合所学知识,苏联的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国家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D项正确。

22、D 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1944年8月”苏联就表达了借重美国发展经济的意图,因此二者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D项正确。

23、D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现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代表,与材料“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不符,故A项错误;《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一部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现代主义受20世纪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冲击兴起,与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不符,故B项错误;《等待戈多》属于20世纪兴起的荒诞派戏剧,与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不符,故C项错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作品。

结合所学,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反对理性,注重主观性和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与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相符,故D项正确。

24、C “金砖四国”“展望五国”“灵猫六国”“新钻11国”的成员国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反映了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其余三项与史实不相符合,故选C项。

25、

(1)特点:

成分复杂;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较高文化水平;承担地方管理职责;维持乡村秩序稳定。

(10分)

  

(2)作用:

中国乡绅没有促进社会转型,英国乡绅促进了社会转型。

(3分)

  原因:

中国:

地方自主权较小,乡绅权利有限;作为传统文化的卫道士,深受旧思想束缚;受自然经济影响,采用传统生产方式。

(6分)英国:

地方独立性较强,乡绅掌握实权;重视教育,乐于接受新的思想;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具有新的经济特点。

(6分)

26、示例一:

赞同伏尔泰的观点。

伏尔泰出于反对天主教会和等级制度的政治目的,对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农耕时代中国政治的需要,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12分)

  示例二:

反对伏尔泰的观点。

伏尔泰仅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合理部分,而没有认识其局限。

该制度使君主独裁专断,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12分)

  示例三:

示例一、二的综合。

(12分)

27、

(1)举措:

放宽入学资格,降低年龄、父祖官阶和经学功底等要求,省试不第者也可入选;改革选才方式,从单一的考查经义到兼及文辞史学;扩大招生人数,从500人扩大到1300人。

(每点3分,其中概括2分,说明1分,三点共9分)

  

(2)影响:

关照了中下层官吏的利益,缓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