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0443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2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专题2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2021-2021)

专题2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21年全国卷Ⅰ〕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

周礼?

,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拟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芒?

汉唐封爵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

“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

“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根底。

【解析】〔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表达的是法家的思想。

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

周礼?

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表达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

〔2〕对象:

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

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

作用:

结合商鞅变法

影响从打破世卿世䘵、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

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

2.〔2021年全国卷Ⅱ〕【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屡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

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答案】

〔1〕作用:

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

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

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开展资本主义。

【解析】〔1〕作用:

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背景可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为推翻幕府做出了奉献。

根据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得出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

根据所学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

根据材料“政府负担沉重,屡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并结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相关内容,从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等方面概括。

〔2〕根据所学可从维护政府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开展资本主义等角度概括。

3.〔2021年全国卷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康有为在?

应诏统筹全局折?

中提出:

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那么〞,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1〕原因:

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

〔2〕特点:

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表达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表达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表达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4.〔2021年江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

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

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

王安石传?

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

〞〔?

孙中山全集?

〕……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良。

——姜锡东、周一星?

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完成以下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答案】

〔1〕态度:

梁启超褒:

前人贬。

原因:

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

〔2〕政策设计:

政府收取免役钱:

募人充役。

积极效果: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有利于开展生产。

〔3〕原因:

主观: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

客观:

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解析】〔1〕态度:

根据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固无待言〞“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知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赏态度,前人持贬斥态度。

原因:

根据“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得出梁启超持赞赏态度的原因。

根据“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可得出前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

〔2〕政策设计:

结合所学从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免役法的内容进行阐述;积极效果:

结合所学可知,免役法的施行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推动农业生产开展。

〔3〕根据材料〞清末民国时期…积极学习西方…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良。

“主观上可知为从传统文化寻找依据,客观上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社会形势进行分析。

5.〔2021年全国卷Ⅰ〕[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

中国史?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奉献。

【解析】第〔1〕问,“区别〞,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是……以在位年序纪年……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

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

6.〔2021年全国卷II〕[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开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

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

,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

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

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发奋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

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

,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9分〕

【答案】

〔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

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

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解析】〔1〕背景: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由材料中的“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文革〞时期的相关史实可得出“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由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再结合所学世界史关于科技方面的相关知识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科技革命依然方兴未艾,这也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而得以影响到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内容:

需要结合材料答复,由材料中“中共中央发布?

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

,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等信息可以得出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由“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得出恢复、新建科研机构;由“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可以得出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由“中央正式发出?

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

,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可以得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

需要根据上述内容和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背景以及我国科技开展的成果等知识答复。

结合前面的背景与上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改革的内容使得我国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史实和我国科技开展的成果来看,这一改革推动科研领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7.〔2021年江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拟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那么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

梁启超传?

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

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

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

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

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

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那么“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

三场要诀?

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以下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答案】

〔1〕背景:

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开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

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并结合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开展、维新变法的要求、科举制的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等角度分析。

第〔2〕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那么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和材料二信息“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

三场要诀?

之类,获利亡算〞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积极方面可从打击旧学、传播新学、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新式教育开展等方面分析,消极方面可从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等方面分析。

8.〔2021年全国卷Ⅰ〕[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根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那么: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上下、个人奉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方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

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分〕

【答案】

〔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那么;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开展。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信息“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等,可知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根据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可知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根据“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可知落实按劳分配原那么;根据"中央只管....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等可知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

〔2〕本问的关键在于学生如何多角度地分析历史问题,根据“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根本没有大的变动〞,通过逆向思维,可以反向得出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根据“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上下、个人奉献大小挂钩“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等,可以得出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再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意义。

[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前几年此题多是考查中国古代改革,但今年却打破以往格局,考查了中国当代史中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虽然此题一改往年选修题目考查的范围,但是仍属于教材重点知识的考查。

此题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要求考生能够平心静气,细致分析,对考生阅读材料提职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材料解析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9.〔2021年全国卷II〕[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学科,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

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

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7分〕

【答案】

原因:

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困难:

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

改革既要除旧,也要部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解析】〔1〕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

〔2〕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

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认识来说明。

10.〔2021年全国卷Ⅲ〕【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

大律?

“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

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

北齐律?

“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

开皇律?

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

开皇律?

“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

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

开皇律?

制定的意义。

〔8分〕

【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

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开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开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解析】〔1〕本问需要学生读懂材料内容,可以通学科过对材料内容的翻译来完成,不要直接引用原文。

通过翻译来解决问题即可。

〔2〕依据材料前局部旧法律局限性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再结合法律对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等来分析即可。

11.〔2021年江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开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

完成以下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开展的积极作用。

(3分)

【答案】

(1)内容:

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

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

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

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开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根底。

【解析】〔1〕问中第一小问“内容〞依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内容来答复即可;第二小问“现象〞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向少数民族学习。

〔2〕问依据材料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答复。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