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0742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4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如古玉,碧彩天成

釉是附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它能使陶瓷表面光洁并增加陶瓷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

在陶瓷的基础釉料中加入含有不同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烧成气氛中,会使釉面呈现不同的颜色。

窑变,是指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由于无法精准地控制温度和窑内气氛,而烧制出来的部分或全部釉色偏离原本预定釉色的一种“事故”。

雍乾时期的窑变釉是瓷器史上一个艺术高峰,而早在此高峰之前的近千年前的唐代,窑工们因为烧制黑釉瓷过火而收获了一种崭新的颜色釉———茶叶末釉。

早期,茶叶末釉主要在耀州窑(陕西铜川)进行烧制,后来,浑源窑(山西)等北方地区其他窑口也烧造茶叶末釉瓷。

然而在唐宋时期,依然还是以耀州窑为最,其他窑口都无法与之相比。

当然,由于技术的原因,耀州窑的茶叶末釉和雍乾时期的相比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还依然存在着胎质较粗、胎土不匀(呈灰色或黄色的胎骨中,有肉眼可见的气泡和颗粒状物质)、施釉不到底等缺陷。

明清时期宫廷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喜爱使用颜色釉瓷,到清代,甚至对各种颜色釉的使用都进行了身份限制。

因此,明清两代官窑都非常注重颜色釉瓷的生产,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惜工本进行改革和创新,烧制出来许多空前绝后的精品瓷器。

其中,完美的茶叶末釉终于出现。

据记载,明代御窑厂所生产的茶叶末釉,因其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像鳝鱼的皮而被称为“鳝鱼黄”。

雍乾年间,唐英督导景德镇御窑厂,期间致力于陶瓷工艺的开发和研究。

其中包括对原料精选细淘,反复试验,掌握了制坯胎和釉汁的合理配方和烧成条件,并且对多道工序进行细致的分工。

在施釉上改进方法,在器物内部采用荡釉法,外部采用吹釉法,克服了蘸釉时造成的釉面不平、不匀和易破的缺点。

因而,雍乾时期的茶叶末釉瓷坯胎纯净,釉色温润纯正,造型规整,装饰精致美观,代表了茶叶末釉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

茶叶末釉在唐英督造时期由唐英命名为“厂官釉”,“茶叶末”是《陶雅》(清)一书中记录古玩商人的叫法。

书中还记载“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笵为瓶,最养目”。

茶叶末因其表面似黄似绿的颜色而得名。

其因釉色色调的深浅有别、年代不同,又有“鳝鱼黄”、“蛇皮绿”、“蟹甲青”、“老僧衣”、“油绿釉”等不同的称呼。

而本质上,茶叶末釉是一种高温结晶釉。

它的化学组成特点是铁高、镁高、钙高,镁的含量必须在

2%以上。

而分布在器物表面的茶叶细末也并非人为制作,而是在烧制过程中自动从釉中析出的晶体,而烧制温度要在1250-1280℃之间,还原气氛为主,冷却要慢,在瓷

器制作当中,属于要求比较苛刻的一种。

茶叶末釉釉面无光,古朴平和,在后期,也用做仿古、仿青铜瓷器中。

它原是烧成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缺陷,然而古代人民敏锐地察觉到它无与伦比的魅力,不断钻研创新,掌握烧制的配方和技术,使这种纯净古朴的釉色,成为我国瓷器史上的一个代表性的创造。

1.下列关于“茶叶末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朝时期,窑工们因为烧制黑釉瓷过火而收获了一种崭新的颜色釉———茶叶末釉。

B.唐宋时期,烧制茶叶末釉以耀州窑为最,其他窑口都无法与之相比。

C.雍乾时期的茶叶末釉瓷坯胎纯净,釉色温润纯正,造型规整,装饰精致美观,代

表了茶叶末釉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

D.茶叶末釉烧制温度要在1250-1280℃之间,还原气氛为主,冷却要慢,在瓷器制作当中,属于要求最苛刻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陶瓷的基础釉料中加入含有不同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烧成气

氛中,会使釉面呈现不同的颜色。

B.窑变,是指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由于无法精准地控制温度和窑内气氛,而烧制出来的部分或全部釉色偏离原本预定釉色的一种“事故”。

C.唐宋时期,由于茶叶末釉存在着胎质较粗、胎土不匀、施釉不到底等缺陷,所以

不能被时人接受和喜欢。

D.茶叶末釉因釉色色调的深浅有别、年代不同,有“鳝鱼黄”、“蛇皮绿”、“蟹甲青”、“老僧衣”、“油绿釉”等不同的称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叶末釉从唐代被发现历经宋明,到清雍乾年间,终于克服各种缺点,发展到完

美。

B.明清两代官窑都非常注重颜色釉瓷的生产,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烧制出许多空前绝后的精品瓷器,所以,宫廷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喜爱使用颜色釉瓷。

C.茶叶末釉虽釉面无光,古朴平和,但“娇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笵为瓶,最

养目”。

D.茶叶末釉这种纯净古朴的釉色,能成为我国瓷器史上的一个代表性的创造,得益于古代人民敏锐地察觉到它无与伦比的魅力,不断钻研创新,掌握了烧制的配方和技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陈衡哲的1914

上海外滩码头上远洋邮轮汽笛响起,送别的人挥舞着手臂,凝望着自己的亲友,有

的甚至发出嘤嘤的哭声。

这条船上载着一批特殊的客人———第一批获得清华奖学金的9名女留学生。

这天是1914年8月15日。

留学生之中,有个女孩与众不同:

只有她没有哭泣的母亲或其他亲人来送行。

因为受不了跟母亲离别的场面,她早早就跟家人说不要送别。

这个女孩,就是有着诸多“第一”头衔的陈衡哲:

第一批官派赴美留学的女留学生中的一员、“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位女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这一年,她24岁。

除父母之外,三舅对陈衡哲的早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三舅常常对她说,世人对命运有三种态度:

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

三舅希望她有造命的态度,也相信她能创造自己的命运。

她确实是这么做的,也做到了。

对命运的第一次抗争,是她7岁时拒绝缠足。

她很幸运,当时社会上已经有开明人士抨击缠足的陋习,虽然母亲以将来好找婆家为由,要求她缠足,但在陈衡哲多次拒绝后,便也作罢,让她得以保持一双天足。

她的第二次抗争,则是13岁时离开父母,去广州考西式医学院。

她之所以这么执着于上学,跟她十一二岁时对梁启超、谭嗣同的崇拜有关。

她曾经想当个穿白袍、骑白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马,带着战士们冲锋陷阵的中国式贞德,但梁、谭二人的榜样力量让她最终确定了知性发展的人生道路。

要实现这个志向,就必须接受教育,以获取必要的知识和训练。

于是,在13岁的这一年,也就是1903年,陈衡哲独自坐上了现代化的蒸汽船,前往广州。

其时,虽然已经出现了各种新式学堂,但女子教育尚未被纳入教育系统———陈衡哲想上能接受西式知识训练的女子学校,除了她不喜欢的医学院,似乎也没有太多选

择。

因为年纪太小,陈衡哲在广州没被医学院录取,最后入读上海一所中英女子医学院。

接着,17岁,陈衡哲迎来了人生又一个挑战:

她父亲让她回成都,家里有一门亲事在等着她。

她坚决拒绝,表示自己“永远不结婚”。

父女俩的对峙,以她晕倒、父亲软化告终。

父亲答应她不再提她的婚事。

在成都呆了一年后,陈衡哲再次孤身上路,去常熟的姑母家借住。

在姑母家,她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带来的亢奋期。

她把自己定位为“旁观者”,“在举国皆狂的时期,我却不知不觉地长成了一个头脑冷静、不抱任何幻想的女子”。

1913年冬天,经姑母介绍,她在常熟乡下当起了家庭教师。

她经常忧郁地自问:

我这样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这种生活和父母包办的婚姻生活有什么两样?

转机在1914年来临。

5月的一天,陈衡哲在报上看到了清华学校(即清华大学的前身)招募首批赴美女留学生的消息。

这次招考没有学历要求,满足“体质健全、品行

端淑、天足且未订婚”条件的女孩皆可报考,通过考试的话,就能获得奖学金去美国学习5年。

当时一共有41人报名。

笔试持续一周,每天上午考3门课,下午考两门。

考试的科目中,有一半是陈衡哲从来没学过的,比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几何、代数等。

她有投机取巧的时候,比如考美国历史的一道题目:

“安德鲁·杰克逊为什么被弹劾?

”她回答“因为他违反了宪法”,她觉得自己这样回答十分聪明。

后来她得知,她的美国历史不及格,那些含糊其词的回答都没有得分。

大部分时候,她回答自己知道的东西,不知道的就不回答。

那些她完全没学过的科目,她只写下“从来没学过这个科目”,然后就交白卷。

负责招生的人告诉她,这个举动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来到美国后,陈衡哲首先进入位于纽约州的普特南女子中学学习。

那时的留美学界有两件大事,一是白话文学运动,一是科学救国运动。

两大运动的提倡者分别是胡适和任鸿隽。

彼时,陈衡哲对他俩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任鸿隽和陈衡哲相识,缘于《留美学生季报》。

在《五十自述》中,任鸿隽回忆自己如何被陈衡哲的才情折服:

“余读陈女士之文而识其名,盖自前一年余主编《留美学生季报》得陈女士投稿始。

当时女士所为文曰《来因女士传》……文辞斐然,在国内已不多见,求之国外女同学中尤为难得。

余心仪既久,1916年夏与陈女士遇于伊萨卡,遂一见如故,爱慕之情与日俱深,4年之后乃订终身之约焉。

以任鸿隽为开端,陈衡哲结识了在美国的胡适、杨杏佛,以及在国内的蔡元培、朱希祖等风云人物。

其中,胡适更视陈衡哲为平生知己。

1920年,陈衡哲学成归国。

这一年,她成为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并与任鸿隽成婚。

能让抱定独身主义的她改变主意,与任鸿隽的一段表白不无关系:

“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

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

陈衡哲在当时学界的地位之高,从今圣叹所著《新文学家回想录》中所举的一个例子可见一斑:

她曾被西南联大请去做讲座,头两排留给教授们坐,但来的教授太多,就连姚从吾、雷海宗等几位名教授都只能站在台角听。

讲完后教授们纷纷上前向她致敬,有叫她“老大姐”的,有叫她“陈先生”的,但没有人叫她“任太太”———虽然此时她已辞去教职多年。

(本文选自谭山山文章,有删改)

高二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去美国留学时,只有陈衡哲跟家人说不要送别,她多次孤身上路,这说明她是一

个坚强勇敢的女子。

B.在常熟做家庭教师时,陈衡哲经常忧郁地自问:

我这样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这说明她性格忧郁。

C.任鸿隽被陈衡哲的才情折服,称赞其文《来因女士传》文辞斐然,并生爱慕之心,这从侧面烘托了陈衡哲不凡才学。

D.在陈衡哲辞去教职多年后,人们仍恭敬地称呼她“陈先生”,而没有叫她“任太太”,说明她学识渊博,人格独立,大家对她十分敬重。

E.在陈衡哲的人生中,她的三舅、姑母、梁启超、谭嗣同都对她产生过重大影响。

5.文章中哪些事件表现出陈衡哲对自己的人生采取了“造命”的态度?

请简要概括。

(6分)

6.从陈衡哲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局长的鱼

岁月是把杀猪刀。

局长突然发现自己开始苍老时,已经57岁。

按照惯例,要不了一年,自己将退居“二线”。

身体看似硬朗的局长,开始有意无意,为行将退休的日子做准备。

同事们说,局长您的字漂亮,再加紧练习下,说不准退休后会成为大书法家呢!

局长听后只是笑笑。

同事们说说也就罢了,只有小黄知道,局长除了特别好吃鱼,还有一个工作之外的癖好:

钓鱼。

小黄是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处理单位的文秘工作,常常要将往来文件呈给局长审阅,少不了要去局长家里或者不是单位的地方找局长,自然知道局长的业余癖好。

尤其是近半年,几次周末,小黄带着加急文件找局长时,发现他都在钓鱼。

赤膊黑肤的局长,坐在垂钓的小板凳上,每次处理完公文,还会顺手赏条鱼给小黄。

年中,市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将单位的经济科科长调走。

局党组将空的经济科科长位置放出,在单位宣布:

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符合晋升条件者均可报名,一律竞争上岗。

干了五年办公室副主任的小黄,大学读的是区域经济专业,有心去竞逐这个位置,却发现符合条件的同事多达六人。

在干部提拔越来越公开、公平、公正的今天,这次竞岗选拔,非过五关斩六将不行啊!

报名后的小黄,想到局长的癖好,灵机一动,专门请了一天假,跑去邻市一家上档次的钓鱼商城,花5000元买了套高级钓具。

小黄带着新买的钓具,叩开了局长家门,说是顺路给局长带了套装备。

局长有心拒绝,想了想,还是没说出来。

小黄趁热打铁,说局长,要不我陪你现在就去试下?

局长心痒痒,说也好。

就拿着新钓具,拉了小黄去了河边。

有了上好的装备,结果自然非同一般。

小黄买的钓具大派用场,局长用它钓到一条七斤重的野生大河鲤。

当晚,局长兴奋得亲自下厨,将河鲤分不同味道烹之,与小黄在家中食鱼对饮。

几杯酒下肚,脸红耳热的局长扶着小黄肩膀,说了很多往事。

“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因为我是渔民的儿子,父辈们风里浪尖辛苦打鱼谋生,我生在船上,以鱼果腹,不爱吃鱼爱吃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黝黑的脸庞,似懂非懂。

“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钓鱼吗?

高二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

“不知道。

“父辈们不赶海下水时,靠岸停歇结网补漏别无其他娱乐,我则拿根竹竿在船上钓鱼玩,我不爱钓鱼爱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粗壮的胳膊,点了点头。

但此时此刻,小黄迫切想打听的,是关于竞争上岗的事,但欲言又止。

局长说,人生有些东西犹如捕鱼,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光想也没用,努力了就好;大家心里都装着盏灯,像鱼膘那么大的灯,真的很亮很亮呢!

局长说完,用手比划着鱼的样子。

小黄有点儿哭笑不得,但见杯盏之间局长称兄道弟不断,自己也喝了几杯后,慢慢地心就踏实了。

后来通过竞岗,小黄脱颖而出,终成经济科科长。

长嘘出一口气的小黄,手里捏着任职通知书,心里有了几分庆幸:

幸好当时买了那套钓具,羊毛出在羊身上,投入产出成了正比,看来值得啊!

不久,全市公开遴选镇区副职领导,小黄乘胜报名。

经过几轮激烈竞争,再一次优胜而出,被组织推荐为某镇副镇长,即将履新上任。

小黄临行前夕,局长邀小黄来家吃鱼,说是为他饯行。

饭前,局长递给小黄一个信封:

谢谢你上次给我买的钓具,那套东西相当好,让我如虎添翼呢,那些鱼啊,一条接一条地上钩!

小黄接来拆开一看:

厚厚一沓钞票,足足有5000块啊!

就有些发蒙。

局长说,我工作到今天,虽然钱财不多,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知足安心;我要是白拿你这套东西,弄得退休不宁,恐怕到时连鱼都钓不成!

小黄有些发颤,说,上次竞岗,局长您帮了我大忙,否则我怕是胜不了他人呢!

局长大笑:

错,那全是你自己的努力,我没给任何人打过招呼,可不想领那份情。

小黄错愕之间,局长扶了小黄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也是当领导的人了,今后

肯定会面临很多诱惑;今天请你来家吃鱼是想告诉你,我替你处理了初一的不正,你可要去了十五的歪风。

这人生的路漫漫啊,我希望退休后开开心心地去钓鱼,也希望你能轻轻松松来我家吃鱼。

局长言毕,忙手忙脚地将几盘鱼香扑鼻的好菜端上桌来。

躺在盘子里的蒸鱼鲜嫩无比,在灯光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刺得小黄眼睛发疼。

小黄举杯投箸,已是泪光迷蒙。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局长的鱼”作为全文的线索,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小黄花五千重金为局长买高级钓具,并提示局长去钓鱼,表现小黄想要得到经济科科长职位的急切心理。

C.局长喝酒后对小黄的一番谈话,说出了自己喜欢钓鱼的原因,同时也是对儿时痛苦生活的回忆。

D.小说后面写局长和小黄语重心长的谈话,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局长对小黄的期望和嘱咐,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

情节简单,平铺直叙;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

8.小说的主人公局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结尾对蒸鱼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高二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

“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

”举明经,调汴州参

军。

荐授并州法曹参军。

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

�����������������������������

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

仁杰谓曰:

“君可贻亲万里忧

���������

乎?

”诣长史兰仁基请代行。

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敕曰:

“吾等可少愧矣!

”则相待如初,每曰:

“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

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

“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

”仁杰曰:

“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

‘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

’于是罪止弃市。

陛下之法在象魏,固有差等。

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

”帝意解,遂免死。

数日,授侍御史。

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

仁杰曰:

“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

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

臣愿先斥,为群臣戒。

”本立抵罪。

由是朝廷肃然。

转文昌右丞,出豫州刺史。

时越王兵败,支党余二千人论死。

仁杰释其械,密疏曰:

“臣欲有所陈,似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钦恤意。

表成复毁,自不能定。

然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

”有诏悉谪戍边。

囚出宁州,父老迎劳曰:

“狄使君活汝耶!

”因相与哭碑下。

囚斋三日乃去。

至流所,亦为立碑。

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

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仁杰至,曰:

“贼在远,何自疲民?

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

”悉

纵就田。

虏闻,亦引去,民爱仰之,复为立祠。

俄转幽州都督,赐紫袍、龟带,后自制金字十二于袍,以旌其忠。

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节选自《新唐书·狄仁杰传》)

A.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B.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C.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D.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斗,指北斗七星,俗称勺子星,它和“天柱高而北辰远”中的“北辰”所指相同。

B.弃市,是指古代在闹市中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

C.紫袍,唐代的官服,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有时也有私谥,如陶渊明私谥

“靖节”。

 

高二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仁杰耽于读书。

他还是小孩时,门人有人被害,官吏前来询问情况,狄仁杰

不停读书,不予理睬。

B.狄仁杰重视孝道。

他离家在外,十分思念父母;同府的参军邓崇质母亲年迈,狄仁杰就请求代替郑崇质出使千里之外。

C.狄仁杰判案公允。

权善才、范怀义犯了误伐昭陵柏树的罪过,高宗要杀了他们,狄仁杰上奏说罪不该死,皇帝立刻免除了他们的死罪。

D.狄仁杰为人正直。

他所荐举提拔的人,像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都

成为中兴时期著名的臣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5分)

(2)贼在远,何自疲民?

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①。

14.

【注释】①络纬:

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5

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分)

A.首联写景用词精当,特别是“漏”这个动词,写月光透过青松的枝叶,洒在林

中与松树的影子交织成一幅黑白相间的水墨画,显得生动空灵。

B.颔联写诗人因“久不能寐”

而独自在月下徘徊,表达了诗人的孤独苦闷之情。

C.颈联通过风、荷、雨、果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凄凉冷寂的图景。

D.尾联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吟诗声与虫鸣

声的增入,打破了夜晚的死寂,突出了夜晚的静谧。

E.这首诗两联写景,两联写情,景情相间,融合自然。

写景时用笔细腻,内容丰

15.

富;写情时疏笔直写,自然逼真。

6

这首诗是如何写景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分)

10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共10分,每空1分)

1“

()在《逍遥游》

中描写鹏鸟

“徙于南冥”,气势非凡,但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2

()《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毫不珍惜各种珍宝的句子是:

““

()

”的诗句,以

《虞美人》中,诗

用“

3

江水为喻,将

“愁”写得真切深刻。

4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