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1126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docx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案

凤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教学内容

1.一棵“顽强”的小树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过程与方法:

实验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教学难点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用具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

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

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猜想假设:

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

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

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

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

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

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

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凤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教学内容

1.一棵“顽强”的小树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

教学难点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用具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

课件:

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

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

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

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

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

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凤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教学内容

3.走进池塘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发现生物之间互为食物的关系,并能以食物链的方式予以表现。

2、能模拟池塘制作生态瓶研究池塘生物之间的关系,并坚持长期观察和记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正确看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教学重点

1.知道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的重要关系。

2.知道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到生物是环境的一部分,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教学用具

池塘生态挂图、池塘有关生物的图片、制作生态瓶的材料。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一、教学导入

1、教师出示池塘群落的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

小池塘里生活着各种生物,它们是怎样生活在一起的呢?

二、活动池塘里的生物吃什么

1、出示鱼、水虿、孑孓的图片,提问:

说一说它们都吃什么?

2、学生汇报。

3、教师: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把它们的食物关系排列出来吗?

4、学生进行食物关系的排列:

浮游生物→孑孓→水虿→鱼。

强调“箭头指向谁就是被谁吃”。

5、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

6、总结:

这种食物关系就像链子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事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出池塘里、草原上、森林里的一些食物链。

8、分析多条食物链,提问:

你发现这些食物链的共同特点吗?

9、明确:

食物链总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三、指南车信箱池塘里的微生物

1、学生阅读。

2、教师向学生补充介绍池塘里的微生物:

池塘里的植物、动物大多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微生物却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但微生物又是池塘里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员之一,它们在池塘群落的能量传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活动把池塘搬回家

1、过渡:

为了便于我们观察池塘,我们可以在家里制作一个模拟的“小池塘”。

2、要想把池塘搬回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怎样做?

3、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完善自己的设想。

4、组装实验装置。

5、写出模拟池塘中各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影响它们生存的因素。

6、做好观察记录,并及时整理,分析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凤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教学内容

4.假如大树都倒下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推想。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2.珍爱生命,初步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知道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只要其中一种生物灭绝,就会引起“链条”的断裂,影响到许多相关生物的生存。

2.初步理解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难点

关注环境的变迁,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建设美好家园,争做环保卫士”的观念。

教学用具

各种生物的头饰等。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一、教学导入

导入直接:

植物作为食物链的起点,到底对其他生物具有怎样影响?

假如植物都消失,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活动假如大树全部倒下

1、提问:

假如大树全部倒下,树林里生物的实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2、过渡:

让我们通过游戏来感受一下吧!

3、阅读教材,了解游戏方法。

4、学生戴上相应的头饰进行游戏。

5、游戏结束后思考:

没有了大树等植物,有多少生物先后失去了食物,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

6、明白:

没有了植物,地球将几乎失去一切生命。

7、继续游戏:

如果其他某一种生物灭绝撤出,食物链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8、学生分析得知:

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

9、指南车信箱

(1、)学生阅读。

(2、)教师讲解,加深他们对生态平衡以及生态灾难的理解。

10、推测:

假如大树都倒下,除了使生物们失去食物,还会对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有些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凤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教学内容

2.消化与吸收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咀嚼馒头,使学生感受到牙齿的切割作用,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1、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的消化的过程。

2、能举例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2、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能够科学地看待身体的变化。

教学重点

1、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了解到口腔有消化作用。

2、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是由:

口腔、食管、肝脏、胃、小肠、大肠等组成。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分组材料:

可以食用的馒头、米饭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一、教学导入

1、提问:

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包括哪些?

2、学生回答。

3、教师追问:

这些营养成分又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的呢?

4、过渡:

让我们开始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吧。

二、活动咀嚼馒头

1、摆出问题:

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嚼几次,感觉一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待注意事项(进食前要洗手,进食时不要混食),学生分组行动,组内交流感受。

3、以小组为单位作好整理进行汇报。

4、分析口腔有哪些消化作用。

5、明确:

(1)首先牙齿将馒头有切断,大块的馒头变为小块。

(2)唾液可以使干的食品变得湿润,便于食物的下咽。

(3)经过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

6、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

了解到经过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是唾液中淀粉酶在起作用,它将淀粉分解为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

让学生懂得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

7、提问:

人体对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是如何进行的呢?

鼓励学生课后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继续学习。

三、活动咀嚼后的馒头哪去了

1、过渡:

咀嚼后的馒头哪里去了?

2、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学生掌握食品经过的消化道有:

口腔、食管、胃、大肠、小肠。

告之学生肝脏是重要的分泌消化液的器官。

3、学生活动:

以组为单位找一找我们的消化器官在身体中的位置。

4、填好教材第25页的填充题。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凤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教学内容

2.消化与吸收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的过程。

2、能举例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体的消化与吸收过程,能够科学地看待身体的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小肠内表面的结构,知道小肠绒毛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小肠内表面的结构,知道小肠绒毛的作用。

教学用具

分组材料:

约90厘米长的线绳一根。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一、教学导入

1、提问:

食品是怎样经过我们的消化道的?

2、学生回答。

3、过渡:

食物到达胃里之后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阅读《关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

二、阅读关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

1、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2、提问:

通过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3、学生谈体会。

4、教师作好小结,让学生了解胃功能,以及关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

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消化液的概念。

三、活动小肠内的吸收

1、讲解:

食物被消化后,就可以被人体吸收了,大部分营养物质是在小肠中被人体吸收的。

让我们来观察显微镜下的小肠绒毛。

2、用文字或画图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小肠内表面的构造记录下来。

要求:

认真观察,准确表述。

3、汇报。

4、小结:

小肠内壁多褶皱。

5、质疑:

这些褶皱的作用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6、模拟教材第27页的实验。

(1)阅读教材,了解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

(3)比较两次的测量结果,分析小肠绒毛的存在有什么作用。

明确:

比较闭拢手与张开手的轮廓线,将得出小肠绒毛可以增大小肠内壁的表面积,从而能更有效地与各种营养物质接触,便于在短时间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4)填写研究报告。

7、阅读“指南车信箱”,使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小肠的吸收作用。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凤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教学内容

2地震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借助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断地震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2乐于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

3愿意关注防震技术的最新成果。

教学重点

1.了解地震现象。

2.初步了解人类研究地震取得的主要成果。

教学难点

3.了解地震现象。

4.初步了解人类研究地震取得的主要成果。

教学用具

地震发生时的录像资料,筷子,白纸,侯风地动仪挂图、震前预兆的挂图或录像资料。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一、教学导入

1、播放一段地震时的录像资料。

2、提问:

地震时有哪些现象?

3、学生发表看法。

4、过渡:

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感受一下吧。

二、活动感受地震

1、交待实验方法:

让两个同学为一组,做两次模拟实验:

一次是两个同学朝相反的方向拉一张纸,直到纸断裂;另一次是两个同学各拉筷子的一头,弯曲筷子直到折断。

2、学生实验。

3、推理分析:

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纸被什么方向的力量拉断?

当纸断裂时,听到什么声音?

手有什么感觉?

筷子在什么情形下被折断了?

当筷子折断时,听到什么声音?

手有什么感觉?

能将实验和地震联系起来吗?

纸和筷子相当于什么?

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到的震动能让你想到什么?

4、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的岩层运动示意图,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地震现象。

引导学生理解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回顾筷子在快要断裂前,两同学手的感受,及断裂后手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那就是一个能量的集聚和释放的过程。

5、组织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内容和观看有关地震的记录片:

了解强烈的地震危害;

进行面对灾难,团结一致的教育。

6、阅读教材第38页和相关的图片资料:

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情况;

了解地震前兆,加强自我防范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凤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教学内容

3、地震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的一些措施及理由。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

2、愿意关注防震技术的最新成果。

教学重点

懂得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教学难点

懂得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地震带给人类的灾难。

2、过渡:

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二、活动地震时的自我保护

1、学生阅读第39页的教材。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说说图中的做法对不对及自己判断的理由。

3、然后组织全班性的交流:

先说出某种做法是对还是错,然后阐述自己的理由。

明确:

跳窗逃生不对,跳下去会导致摔伤或摔死,且地震时震落的物体也容易导致人的伤亡。

地震时,人躲在桌子底下的这一做法,不同情况下要区别对待。

即要依据所处房屋的结构而定,如果是用砖瓦或茅草铺盖的一层房屋建筑,可以采用此法。

如果是多层的房屋,房顶有预制板等重物,则应告知学生躲在桌边,比桌底下更安全些。

因为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人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家具可以先承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躲在小房间墙角及在户外迅速远离高压电线都是对的做法。

1.避震演习:

(1)组织演习活动。

(2)提示学生注意演习时的安全。

(3)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地震发生时该怎样做。

(4)学生自由交流感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避震的认识。

三、阅读建筑物与防震

1、学生自由阅读教材。

2、教师补充介绍:

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在经历地震时损失最小的实例,并说明其意义。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

 

凤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教学内容

3.火山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继续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知道火山的种类等常识。

3.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被人类所利用。

教学难点

4.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被人类所利用。

教学用具

火山喷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等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凤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教学内容

4.岩石也变化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教学重点

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难点

3.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4.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用具

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页岩),铁丝,布条,烧杯,冷水,稀盐酸,滴管,石灰岩,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一、教学导入

1、出示:

梵净山头重脚轻、千张万页叠层板状的蘑菇岩图片,被海水冲刷得光滑圆润的礁石图片。

2、提问学生:

这些岩石原来就是这样子吗?

是什么原因让岩石也在发生变化呢?

3、学生回答。

4、过渡:

到底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这样,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明白这个问题吧!

二、活动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这部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找出那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来破坏岩石。

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讲述:

我们也来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吧!

4、学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5、完善实验方案,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中用布条包住握手部分的铁丝,防止烫伤;石头要经过反复几次的火烧水浸后,再次放置到火上烧烤时,碎裂的小石可能爆裂飞溅,因此还要提醒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带上护目镜。

实验的过程要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再一次仔细观察石头,烧杯里的水,说说有什么发现?

6.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7、提问学生:

自然界中的岩石也会遭遇温度的冷热变化吗?

推想岩石会怎样变化?

8、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9、总结:

正是这种温度的变化使得石头的里外胀缩不均,时间长了,石头就会被破坏。

三、活动模拟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方法。

2、实验研究,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前要告知学生盐酸有强腐蚀性,提醒学生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弄到皮肤和衣物上;实验时要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新的断面上,保证实验现象清晰可见;滴稀盐酸之后要学生仔细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3、讲述:

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实际上是一种稀碳酸溶液,石灰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这种酸性的水对自然界中的石灰岩会产生实验中同样的破坏作用。

4、联系实验中的结果说一说自然界中的岩石为什么会受到的酸性腐蚀。

5、用音像资料或教师结合图片的方式讲解溶洞和钟乳石的形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凤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教学内容

4.岩石也变化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实验探究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难点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用具

河道的剖面图、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分布情况图片、碎砖块、带盖的瓶、水等。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一、教学导入

1、复习: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水对岩石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

3、过渡:

除了刚才所说的作用,还有哪一些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活动模拟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思考:

流水长年累月地冲刷着河床的两岸,河道会发生哪些变化?

2、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

3、呈现河道的剖面图,解说:

由于流水的冲刷,河床加深加宽了。

4、同时出示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分布情况图片,让学生寻找上、中、下游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哪些改变?

进而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河道的中下游会出现的卵石?

5、学生推测。

6、过渡:

到底是怎样的?

让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说明吧!

7、卵石的形成模拟实验:

将一些碎砖块放置在一个带盖的瓶中,加入多半瓶水,拧紧盖后,摇晃一会儿瓶子,然后打开观察碎砖块的变化。

8、汇报交流。

9、总结:

卵石的形成主要是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由于受到流水的冲刷以及石块间的相互碰撞、摩擦,才日渐失去了棱角,个儿也越来越小,表面越来越光滑。

10、借助音像资料,把卵石形成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告知学生,认识理解流水的搬运作用。

三、活动植物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植物生长对岩石影响的图片。

2、分析推理:

植物对岩石有什么影响?

3、学生发表看法。

4、总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温度、水、植物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5、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初步讨论解释梵净山的蘑菇岩的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凤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教学内容

5.走近矿产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根据提供的资料推断煤的形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

3能从多种角度描述矿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矿产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开采和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

教学重点

1、知道主要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2、知道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3、了解煤的形成及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教学难点

了解煤的形成及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教学用具

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当地矿石标本,无釉瓷片,刻刀,铜钥匙,铁钉,磁铁,放大镜等,介绍煤的形成及开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常见的几种矿产或矿物图片,请他们说出这几种矿产或矿物能为我们提供什么?

2、学生回答。

3、提问:

听到这些后,你们想到了什么?

4、过渡:

在我们的周围,如玻璃、小刀、铅笔盒、铅笔、钢笔、圆珠笔、衣服、电线、塑料、工具、车船……它们都与矿产资源有关,矿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对于矿产,你们还了解多少呢?

二、活动了解矿物

1、出示:

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

2、讨论:

怎样观察和认识矿物标本?

如:

准备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哪些工具,采用什么方法、怎样记录观察。

结果等。

3、教师给予相关提示:

方法提示:

观察前,告知学生一些常识,在研究矿物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条痕来观察矿物的颜色。

矿物的实际颜色和条痕颜色有一定区别,而条痕颜色才是矿物真正的颜色。

要看到真正的颜色,方法是用矿物在无釉瓷片上进行刻画,留下的痕迹颜色就是比较准确的矿物颜色了。

安全提示:

在比较矿物硬度时,要提示学生主要安全,防止工具或矿石伤及自己。

记录要求:

可以记录下矿物的颜色,形状,颗粒,硬度,光泽,条痕,磁性或观察时的其它发现。

4、学生观察矿物标本。

5、整理,组织学生描述观察的矿物特点。

6、提供盒盖上的矿物及其提炼物的说明,学生对照进行再次辨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