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036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6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钓台的春昼三案合一鲁人版必修1

语文:

钓台的春昼 三案合一(鲁人版必修1)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1.理解本文的思想,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赏析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想情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赏析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聚焦重点

1.领会《钓台的春昼》在描写客观景物时突出主观情绪的特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建议

1.本文是郁达夫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教学本文,一定要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事件的评论表现的。

带领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安排,品味作者语言的特色。

2.由于本文的写作时间距现在较远,作家的生活时代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学生比较陌生,学习本文,教师对作家和背景要作必要的交待。

让学生对文本反复诵读,特别是对文中的一首诗的把握,是解开全文难点的钥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作重点分析。

自主梳理

1.正字音

兀自()侧隐()瞰视()击柝()

筚篥()酩酊()倦怠()皖浙()

崎岖()冗慢()怪癖()盛筵()

芜杂()醺人()

2.辨字形

饶(rǎo)堞(dié)

绕(rǎo)谍(dié)

挠(náo)碟(dié)

侥(jiǎo)蝶(dié)

怠(dài)

殆(dài)

骀(dài)

3.释词义

兀自:

仍旧,还是。

侧隐:

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不忍。

瞰视:

从高处往下看,俯视。

女墙:

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

也叫女儿墙。

柝:

打更用的梆子。

筚篥:

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汉代从西域传入。

酩酊:

形容大醉。

朦胧:

①月光不明。

②不清楚,模糊。

蠓陇:

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4.辨析词语

径自:

副词,表自己直接行动。

径直:

副词,表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先费周折。

例:

(1)你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讨论。

(2)他没等会议结束就离开。

款式:

格式;样式。

款识:

①钟鼎等器物上所刻的文字。

②书信、书函上面的落款。

例:

(3)这个书柜的很好。

(4)鉴别字画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看。

毕竟:

表盘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终归。

到底:

表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表追究。

例:

(5)新方法,试验成功了。

(6)旧历年底最像年底。

何必: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要。

何苦: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何曾:

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发生。

何尝:

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

例:

(7)我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8)你跟他过不去。

(9)我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10)你跟他过不去。

暂且:

暂时地重在强调时间短。

姑且:

暂时地,重在强调 让步。

权且:

暂时地,重在强调迫不得已。

例:

(11)夜这样深了,他只好吃几片饼干充饥。

(12)你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

(13)承认你说的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打人。

5.名句名段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泰。

6.文学常识

郁达夫,原名     ,现代著名  、,代表作有小说   、    等,散文有、。

7.认识作者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省富阳县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先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8.熟悉背景

1931年暮春,郁达夫游览了富春江上严子陵钓台。

当时他的心情很不好,一直处于悲愤之中,这是因为他个人几年来遭遇到一连串的不如意事件:

先是1927年8月,因人事纠纷无法解决,他终于退出了曾参与首创的创造社;1930年1月,由于他发起组织自由运动大同盟,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国民党中央以“堕落文人”的名义通缉,以致被迫居家数月,末敢外出;1930年11月,又因他曾致函左联负责人,表示今后不能经常参加“左联”的会议和活动,被11月16日举行的“左联”第四次全体大会,以“肃清一切投机和反动分子”的名义,当场表决开除出“左联”;到了1931年春天,更因为他曾积极奔走营救于1月17日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的左联五烈士李求实、柔石、胡也频、冯铿与殷夫,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威胁,不得不离沪去杭州、富阳等地避难,这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

“一九三一,岁在辛未,暮春三月,春服未成,而中央党帝,似乎又想玩一个秦始皇所玩过的把戏了,我接到了警告,就仓皇离去了寓居。

”在作者回到故乡后,就自然想起了汉代大儒严子陵来,于是决心去钓台寻访严子陵的遗迹。

之所以要寻访严子陵的钓台而不到别处去游山玩水,这和郁达夫当时憎恨社会投机、逢迎拍马,向往高风亮节人物的心理是相联系的,是想借凭吊古人来消除胸中的块垒。

集思探究

1.解释文题

钓台,即严子陵钓台,位于距桐庐以西约15公里富春江北岸的富春山上,相传是东汉高土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之地,故亦称严陵山。

严子陵是东汉余姚人,年少时和光武帝同学,光武帝即位后,他变姓名隐居不见。

光武帝派人找到了他,叫他做谏议大夫,他不接受,回到富春山过耕钓的隐居生活。

郁达夫寻访严子陵钓台是和他当时憎恨社会投机、逢迎拍马,向往高风亮节人物的心理相联系的,因此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发泄他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满。

2.分析结构

3.重点详解

郁达夫笔下的富春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作者又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孤独烦闷的心情?

提示:

作者借山水历史人物的描述,含蓄而酣畅地抒发了长期积郁在胸中的愤懑感情,婉转而淋漓地倾泻出忧国忧时的心曲。

作者有意回避描绘阳光朗照下的碧水清溪,他写的是黑黝黝的夜色中的桐君山,风雨无常的阴暗天气中的严陵滩。

桐君山顶空旷的天空,灰白的云,云层缺处一点两点之星,欲藏欲露,将见仍无的半规月影,江中明灭变化的渔火,七里滩头双桨悠悠的回响,山下岩头的“太古的静,死灭的静”,“歪斜的亭子”,“芜杂的草木”,“阴飕飕的半箭江山风”,所有这些未经人道的景物、氛围,一一来到他的笔端。

孤寂烦闷的作者独自一人坐在桐君山顶的夜色中,在一点两点星光和半规月影的陪伴下,观赏对岸明灭的灯。

七里滩头的冷清和严陵钓台的荒凉又使他领略到一种凄清的美。

透过这般景物、氛围,自然会隐隐感触到作者情绪的起伏和情感的波澜。

4.难点突破

怎样理解郁达夫山水游记中,写景处多寓情思,状物中常现“我”志的特点?

提示: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文本《钓台的春昼》为例略加阐释。

在抒写自然景物时,突出主观的感觉印象,是《钓台的春昼》的一个特色。

如写严子陵钓台时,突出一个“静”字。

这固然是客体本身的特点而由主体感受到的,但作者对钓台的描写,几乎是以此为中心,层层渲染强化。

先写山水环境的静,再写双桨轻摇,虽有声而更反衬出静,从钓台的建筑、草木到自然气候和人的心理,把作者所感受到的这“太古的静,死灭的静”以及和这种“静”紧密相联的“颓废荒凉的美”的特征,渲染到极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文章的情绪的感染。

《钓台的春昼》的主观抒情特点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

文中处处有一个“我”。

这是郁达夫的“我”,和别人的绝不混同:

“我”忧时伤世,愤世嫉俗,有骨气,有才情,却又感伤苦闷,多愁善感,但也能超然洒脱,放达不羁,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

“我”的感情的表现方式,一般不是寓情于景的隐的方式,而是由景生情、直抒胸臆的方式。

如在鱼梁渡头独立江边时,“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哀”;在桐君山道观前面,就想“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把浮名虚誉一起抛开。

篇首的直言“中央党帝,似乎又想玩一个秦始皇所玩过的把戏”,指斥国民党压迫左翼文化运动,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样,国民党当时杀害了柔石、殷夫等左翼青年作家。

篇末赞颂夏灵峰的骨气,对汉奸官僚、无耻文人郑孝胥、罗振玉之流,表示了极大的鄙视。

这些都表现了“我”的爱自由,憎专制,爱祖国,憎汉奸的高尚情操和铮铮硬骨。

假托梦境,以诗入文,坦陈胸怀,讥评时政,也是本文中“我”的抒情方式之一。

在现代作家中,郁达夫的旧诗造诣是很高的。

这首七律忧时愤世、个性鲜明,艺术完美,写于1931年。

诗的题目《旧友二三,相逢海上,席间偶谈时事,嗒然若失,为之衔杯不饮者久之。

或问昔年走马章台,痛饮狂歌意气今安在耶,因而有作》,诗首联言不豪饮,担心佯狂面世的狂态会因醉酒而变成真的。

颔联具体申说为何不豪饮,豪饮至醉,会鞭名马,累美人,表现对早年佯狂豪饮生活不满,有自责之意,国事如此,不能这样下去了。

颈联中“劫数”泛指天灾人祸;“鸡鸣风雨”用《诗经·风雨》篇“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句,喻政治黑暗;“海扬尘”,苍海变为陆地,意谓世事变化混乱。

颈联意何所指?

联系诗作背景和小序,很清楚的是指国民党的叛变北伐革命实行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和清党大屠杀。

尾联末句取战国时鲁仲连义不帝秦典故,反其意而用之。

秦围赵国,魏国派谋士辛垣衍持帝秦说去说服赵王尊秦为帝以解围。

赵国义士鲁仲连出,坚斥帝秦说,坚决主张抵抗秦国,反对投降。

郁达夫诗意谓,在今天,鲁仲连式义士已不见,那些义士们都说帝秦去了,这是对投靠、依附蒋介石政权的人的讥刺。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忧时愤世的慷慨之音,为文章增添了丰富内涵和无限诗情。

5.写作特色

《钓台的春昼》以游踪为线索,用写意的笔法,写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沙洲繁华,写桐君山微荡的月色灯光,写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

借山水历史人物的描述,含蓄而酣畅地抒发了作者长期积郁在胸中的愤懑感情,婉转而淋漓地倾泻出忧国忧时的心曲。

《钓台的春昼》语言优美洗练,质朴而又自然,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

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

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笔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

语言丰富的文言功底和美于创造也是一大特色。

多维链接

漫论郁达夫(刘海粟)

六十年来,评价郁达夫作品的思想性时,颇有分歧;至于他的文学才能,则无人怀疑。

  我自惭不是研究达夫的专门家,又不善于说长道短,出于友情,容易偏爱,加上作家、画家所业不同,其中甘苦,不尽相通,只能抒发一点不着边际的外行话,向大家请教。

恰如其分地评定达夫其人其文,则应仰仗于评论家、文学史家和读者群。

  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是本世纪最有才华最有民族气节的诗人之一,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倾向。

当然,爱国者不等于白璧无瑕。

金无足赤,达夫亦非完人。

在他感到报国无门,一腔热血不被人们理解的时候,有牢骚、有抱怨、有叹息、有软弱、有徬徨、有感伤、有沉醉于爱情和逃避到大自然怀抱中的幻想,甚至也有过病态的自我嘲弄。

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

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狡诈、贫困的旧时代。

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

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穿过沼泽,走向坚实。

  记得在达夫遇害十周年的时候,我的一位忘年交关山笛,写下过悲壮的悼诗:

  斑白犹存稚子心,人间名利一尘轻;

  今朝痛觉诗人梦,血奠神州头作樽!

  这便是对诗人郁达夫的公正评价。

至于那些咒骂他“品质恶劣、作风浪漫,不足以为人师”的政客,和那些姬妾成群而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士、认贼作父的汉奸、吮痈舐痔的帮闲、制造谣言含沙射影的小丑、随波逐流的变色龙,今天已全部被老百姓推入遗忘深渊;而为当时统治者深恶痛绝的达夫,则砥柱中流,知音倍增。

历史无情又有情,这一切不是泾渭分明吗?

  达夫很真诚,也坦率得惊人。

他把锋利的解剖刀忍痛插向自己的胸臆时,苦笑中带着自我陶醉;当热血流入砚中,他又用彤笔泼洒成彩雨,让绅士们的伪饰、淑女们的面纱受到淋浴,使那些传统意识凝结成的骷髅们又怕又气,暴跳如雷。

  于是风波和误会便和达夫形影不离,结缘终身。

朋友们关切注视着他,也为他感到不安。

如果说过于坦白可以使童心不泯的人受害,在亡友中,达夫可算第一位。

  达夫小说中有一些不纯净的笔墨,是变态心理的产物。

当他控诉旧时代对他太不公正的时候,有些情调不尽健康。

我们不应漠视,也不应夸大一点,不及其余,否则历史上将有不少大家的著作要被束之高阁。

  达夫笃于友情,和沫若相交几十年,他们自称为“孤竹二君子”。

在小阁楼上,在风起云涌的广州,相濡以沫,人所共知。

他对鲁迅的认识,高于同辈人很多,一九三六年底,他在日文刊物《改造》第十九卷十三号上写道:

  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

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于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等,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风味。

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

……要了解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达夫酷爱自由,仇恨压迫与剥削;他不是共产主义战士,却是一个很彻底的民主使者。

在南洋,他也曾谈起过自己和左联的关系:

“替穷人说话是我的宿愿。

左联的很多作家和我都是至友,尤其是鲁迅,我们之间无话不谈。

他和左联的关系,是由我做的媒介。

我的个性不适合做那样工作,所以左联成立一月之内便宣告退出了。

不管人怎么议论,我不辩解,而在暗中营救左翼作家的事,做得并不少。

自问比挂空名不做实事的人,心中踏实得多。

我对共产党的长征是很关心的。

  鲁迅去世,他说过: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夜阴’和‘新月’指的什么是很清楚的……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他又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捐款一事奔波,并在自己编辑的副刊《繁星》上刊出秋远的《记鲁迅艺术学院》一文,把这所延安学府向海外读者作了介绍,爱爱仇仇,毫不含糊。

  达夫个性有其极刚毅的一面,这一点不大为人所知。

他在福建同日本人松永一起吃饭,席上痛斥日本军国主义者不该侵略中国,正气凛然。

他虽然嗜酒成性,在苏门答腊因怕贪杯误事,曾长期戒酒,律己甚严。

  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观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

从气质上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散文和小说不过是诗歌的扩散。

他的一生是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

这样的诗人,近代诗史上是屈指可数的。

  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

沫若兄才高气壮,新诗是一代巨匠,但说到旧体诗词,就深情和熟练而言,应当退避达夫三舍。

这话我当着沫若兄的面也讲过,他只是点头而笑,心悦诚服。

  达夫无意作诗人,讲到他的文学成就,我认为诗词第一,散文第二,小说第三,评论文章第四。

  他的诗,得力于黄仲则、洪北江,对清代名家吴伟业、王士祯、袁枚、朱竹垞、赵瓯北、王昙、龚定庵都有过涉猎。

在唐诗中,他酷爱白乐天和刘禹锡。

为了畅而不滑,外秀内浑,他还认真研究过阮籍、嵇康、陶渊明、谢朓、鲍照的著作。

作词不多,偶一为之,如楷书大家放笔写行草,言情状物,略倾柳永与纳兰容若,而沉郁过之。

  一九七七年间,黄葆芳学弟从新加坡回国观光,我见到他第一句话便是:

“达夫辞世二十多年,我总不相信是事实,他若能和你们一道同来,该多么好啊!

”接着谈起在南洋的岁月。

他说:

“老师,当年达夫先生编《繁星》,对我的稿子特别垂青,总是稍加修改,便作为花边文学刊出,使我很感激。

我们三人不是到林霭民先生家谈艺,便是到胡载坤大夫家中,我看您作画,郁先生捧着茶杯在屋里徘徊,有时低头敛眉,猛抽着香烟,等到丹青落笔,他的诗已想好,于是走笔题画,并称双绝。

可惜星州沦陷之后,这些寓意极深、宣扬民族气节的作品多被收藏者销毁,不敢留下,真是叫人难忘的大憾事。

  这段话引起我亲切的回忆。

记得有天晚上,我和达夫躺在期颐园中的草地上,碧天如水,寒月如霜,这时天上一颗亮星拖着火光刺眼的尾巴,在远远的树梢后殒落了。

达夫说:

“海粟兄!

那不是徐志摩吗?

多么有才华的诗人,英年早殒,千古同悲!

”我们谈到在上海的朋友中,他与志摩都和我同庚,不免唏嘘。

后来言及时局,达夫愤愤地跃起,带着人之子的柔情,仰天喃喃地说:

“海粟!

万一敌军侵入新加坡,我们要宁死不屈,不能丧失炎黄子孙的气节,做不成文天祥、陆秀夫,也要做伯夷叔齐。

”我觉得这是达夫心中流出的最佳诗作,听来感人肺腑。

难兄难弟,相对无言。

谦和质朴的达夫,眉宇间现出平时罕见的金刚怒目之气,从鼻翼到嘴角边的长纹变得坚韧了。

我推想:

诗人在夜色的环抱中走向永生的时刻,脸上也是这样的表情。

我们长时间地握着手,良久,泪花涌出他的眼眶,巨大的热力从他的臂膀流入我的全身,血像汽油碰上火种。

是夜,我和诸友合作,画了一张《松竹梅石图》,他奋笔写上一绝:

  松竹梅花各耐寒,心坚如石此盟磐。

  首阳薇蕨钟山菽,不信人间一饱难。

  此诗痛快沉着,托物明志,朗润含蓄,其信念之坚强,更在豪迈之外,可以代表他晚年诗风的一斑。

这样的诗对斯时斯境中的同胞,是启悟的晨钟、进军的战鼓,诗人成了爱国同胞的代言人。

面对大海,遥望故国,这庄严的誓辞,响彻云霄……

  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

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

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

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笔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

  由于达夫的妙文和当年口头描述的启迪,也为了寻觅故人的诗踪,我曾经几次到浙皖之间的富春江流域去写生。

这条江,澄碧如染,曲折处如青龙曼舞,腾空飞下,有些河床直如利剑,劈开群山,仪态万方,自萧山至梅花城,二百余里,是活的山水屏风,在朝曦晚霞中变化无穷,开阖舒卷,一股清气,沁人心脾。

达夫故居富阳,离杭州八十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像颗明珠,嵌在画中。

我还到七里泷去凭吊过严子陵,石级陡峭,两边茑萝夹道,古树虬蟠,石牌坊上刻着“千古异人”的横额,祠堂梁头悬着“高尚其志”的大匾。

子陵塑像,清瘦飘逸中饱含着洞察生活的睿智,超脱中不无隐痛。

不知什么原因,这一切都使我格外思念达夫,要是我们联袂来游,能添多少乐事啊!

达夫异邦死,化作沃土润奇花,他和严光一样不可得而见,我总算找到了孕育少年达夫成为诗人的环境,便奋笔写下了十几张油画,还有国画《严江秋色》《富春江》等多幅。

我的体会是:

青年画家不精读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二省间的山水;不看钱塘、富春、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他的这些作品根植于他对乡土的赤子之爱,其生命力必然比小说久远。

  达夫也有较为闲适舒展之作,或谈谈掌故,或评定前人作品,这类文字历史趣味和知识性并重。

一些日记小品,情真语挚,读来如听良友娓娓夜谈,毫无藻饰,时有逸笔,不是苦雨庵中的浓茶,更非浑身静穆,仍然有着可爱的人间烟火气。

也许,此才是达夫所以为达夫吧!

  世界上很少关起门来为后代写作的艺术家,作品往往都是起作用于当时,从而在历史上获得位置。

失去了当时,永久并不存在。

达夫不是终日追求永垂不朽的作家,他只记录当时的生活感受。

作品是流出来的,不是专门在文字上雕琢的唯美主义者,也不是每篇文章都具备永恒的魅力。

时间本身就是一个筛子,不及时扬弃,十万年后的文学史要写几千卷。

事过境迁,今天的年轻人对达夫的某些著作引不起共鸣,恰恰是一件大好事。

我在几十年前读到《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整个身心都受到艺术冲击波的摇撼,作品中写的环境和人物(包括《采石矶》那样历史题材)对我来说都是可以看得清楚,甚至触摸得到的。

时代进步了,今天的青年对作品中的烟厂女工、老车夫、黄仲则、洪稚存可以同情,但不可能达到几十年前读者那样强烈,是不足为怪的。

  达夫笔下的一些人物,记录了“五四”以后某些青年的精神状态,作为思想史上的标本,也很难磨灭。

辛亥革命在这些人的记忆中淡化了,而革命的不彻底、封建势力的顽固、人民的不幸、科学的落后、祖国国际地位的低下,又迫使他们带着淡淡的哀愁长大。

“五四”时代狂飚精神的高扬,不能清除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在新生与死亡、前进与倒退、爱国与媚外、科学与愚昧、理想与现实等等的矛盾上,使一部分热爱祖国、情感丰富、比较脆弱、反抗礼教而又不能完全摆脱旧知识分子的积习、同情苦难同胞又不能为他们寻找出路、并且和他们在心理上有着一定距离的青年,带着呐喊后听不到回声的时代寂寞感,向往个性解放,但又无处使用自己的力量。

前辈把他们看成叛逆、无能者、破坏者,这样不甘沉没又难奋飞的人,在当时为数不少。

寂寞,可以销蚀灵魂,也可以冶铸战士。

有的人锐气被寂寞磨尽而沉沦,有的人却不然。

正是这种寂寞感和希望,在鲁迅万里心空中搏斗,诗山种铁笔,斗雪化虬松,《野草》才成为他创作中最精深博大的塔尖,戟指着秋夜的寒星而凌越千古。

诗人毛泽东也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喊出:

“我们感觉到深深的寂寞。

”对带着一些文人弱点的达夫,就更不能苛求了。

  达夫亲口告诉我:

“我在日本看过将近千册英文、德文、日文小说。

”他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在我的同时代人中属于罕见,一晚上看一两本小说,在谦谨温和的达夫,是常有的事情。

他喜爱从普希金到蒲宁笔下一百年间活跃于俄罗斯文学画廊上的“多余的人”,但他写的只是中国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一切。

综观他的小说,深沉素淡,富于散文美,不仅技巧上可以总结出东西,对于认识我们的过去也是有好处的。

不认识昨天的人,就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也不会坚韧不拔地创造美好的明天。

  作家和编辑的职业,注定要当业余批评家。

由于知识渊博,善于鉴赏,他对古今中外的一些作家,都发过议论;对于戏剧、音乐、绘画、电影、翻译等等领域,都说过有真知灼见的锦言。

若将此类文字辑录成一本有特色的书,则可以从中体味到一位大作家的甘苦,也能感受到他行文阅世的脉搏。

在新加坡,他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导师。

据我所知,达夫在南洋看稿、改稿,接见青年作者花的工夫,比他用于写作、读书的时间要多,尽到了园丁的责任。

他也讲过一些愤世偏激的话和悲痛的反话,只要弄清他说话时的历史背景,并不难于理解。

  在抗日战争中,他在南洋写过很多政论,鼓舞人民斗志,坚定侨胞必胜信念,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这些文字当时拥有众多的读者,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偶然收到海外学生寄来的报刊上面见到好几篇忆达夫的文章,有的提供史料,有的谈出学术观点,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但也有极个别的人,生前给达夫添加过不少痛苦,现在又乘死无对证之际,对他进行中伤、丑化,或谬托知己,把达夫写成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这就欠妥了。

  出于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