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119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二5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卷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中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作为权力的中心,周王的日常行政并不像秦汉以后那样集中于都城,而是广设别都而不时巡省。

为了周王出巡时驻跸及处理政务,在人口蕃庶的王畿区,周王朝多设都邑、宫馆。

在王畿区以外,主要在交通要道沿线或族群关系复杂的边域地区,周王朝设置了不少“王居”,作为王巡临时驻跸的王帐。

对西周“王巡”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凸显周王的勤政爱民

B.西周控制地方加强王权的手段

C.主要监察同姓诸侯王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在西周诸候青铜器铭文中,诸侯作为一国之君往往有两套称呼:

一是“伯”、“子”等族内等级称呼,如“芮伯”、“秦子”等;二是“公”、“侯”等受命于天子的爵号,如“蔡侯”、“应公”等。

这反映出当时(  )

A.血缘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

B.青铜铭文传承了政治文化

C.“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D.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秩序

3.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月必须截止。

这一规定(  )

A.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

B.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

C.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

D.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

4.“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

”这反映了秦朝(  )

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

5.学者王刚指出,伴随秦汉间政治的展开,汉初宰相性格开始从“主事”走向“主臣”,在抛弃事务主义及文牍主文的过程中,通过“主臣”建设健全的官僚团队,达到“百姓亲附”,从而日渐疏离秦政精神。

据此,汉初宰相身份的转变有利于(  )

A.加强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B.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

C.健全关注民生的官僚集团D.践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6.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

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

由此可见宋朝初年

A.治军突出理学思想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制衡兵权管控过度D.铲除地方割据势力

7.元代的中书省只是国家最重要的执行机关和政令上传下达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

并不是中原王朝传统宰相机构的自然发展,而是大蒙古国时期大断事官机构的延续,元代官员都以君主家臣和奴婢身份出现。

这说明中书省的本质(  )

A.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B.只是君主威权的延伸

C.有力制约君主的权限D.保留大量蒙古制残余

8.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学家钱穆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政府完全丧失了权力

C.明以前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性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9.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

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

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

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

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

这从本质上说明(  )

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D.行政管理方式日僵化

10.在古代雅典,戏剧家的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戏剧开演前通常会有一些仪式,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

这些现象说明雅典(  )

A.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B.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C.注重强化城邦意识

D.公民政治地位提高

11.有学者在谈到罗马法的私法权利时指出:

罗马法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

由此来看,罗马法的贡献是(  )

A.宜扬私权本位和人格独立的精神

B.界定了债务和继承的财产关系

C.明确界定公法和私法的范围属性

D.蕴含着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精神

12.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一件事已经说好,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

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C.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

D.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

13.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追求一种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平衡,不唯人民的意志是瞻,对民主层层设防,充分利用民主,同时又对民主加以控制”。

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对民主加以控制”的是

A.众议员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B.总统对国会议案有否决权

C.参议员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D.最高法院大法官两届任期

14.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法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15.“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马克思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6.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

从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蜂拥而出;从贫民窟里,倾泻出受尽了苦难的人们,红色的彼得格勒在危险中!

……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城市曾经涌现出这样人山人海的自觉自愿的群众呵!

这说明十月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民群众(  )

A.对临时政府统治的不满B.对西方列强武装干涉不满

C.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D.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满

17.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帝国主义的原则开放通商口岸、租界和建立海关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朝贡体系的制度框架,为条约通商贸易的确立提供了条件。

条约通商贸易体系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要求

B.英国拥有了条约体系中的霸权

C.列强对朝贡体系的不满情绪

D.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18.据记载,英商满载生丝的船经过直镇(时),不肯向太平天国税局纳税,被扣压。

英国领事强为干涉。

太平天国提出抗议:

“太平天朝定制,商货经过税局,有一定之税金,今贵国商人之行为,即违定制,而贵国官长强为干涉,于国际交谊甚不合。

特此告知。

”这表明太平天国(  )

A.自觉承担了反侵略的历史使命

B.坚持独立自主的开放原则

C.闭关自守,反对发展对外贸易

D.固守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

19.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艺术形式。

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下列反映《马关条约》签订所带来后果的漫画是

A.

B.

图中文字:

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C.

D.

20.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也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一评价主要针对的是《临时约法》的规定(  )

A.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B.实行责任内阁制

C.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

D.总统为国家元首

21.有一首中国军歌,曲调来自法国儿歌《约翰弟弟》(即大家熟知的《两只老虎》),歌词由当时军队中的一位仁人志士填写。

其中两句歌词是: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除军阀!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

大联合!

……。

”据歌词可知,该军歌源于(  )

A.五四运动

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2.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

工人加班和休息日、纪念日工作应发双薪。

巴黎公社成立后规定:

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这些都体现了两个政权

A.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D.动员人民革命的需要

23.日本文人中村粲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是因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

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

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

材料反映作者的主要意图是(  )

A.为日本侵华战争辩护B.号召抵制美苏经济侵略

C.敦促日本要正视历史D.希望美苏取消关税壁垒

24.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如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5题12分,第26、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12分)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

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

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

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

……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效果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

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

——摘编自邹毅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

(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6分)

 

26.(14分)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

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

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

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

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

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

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

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

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

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

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

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

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

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

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结果出现变化的原因。

(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

(4分)

 

27.(14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为着重犯,中日关系发展,必须以史为鉴,才能够面向未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荫公开宣称: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1887年,日本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

“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

(田中奏折)还明确提出了侵略步骤:

“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既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

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

——摘编自《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英美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而战局……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

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朕欲忍其所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1945年《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制定《清国征讨方略》的根本原因。

指出日本在19世纪末的扩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华是怎样逐步实施第三期目标的?

面对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

(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天皇停战诏书这对当今日本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分)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

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

I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

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

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

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 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改革法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至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上涨 至3.3%.中等阶级的多数虽然还不掌权,但是获得了选举权。

改革前,出现竞争的选区比例最高的是1826年为36%,最低的1812年仅有23%,改革后,最高的1832年为74%,最低 的1847年也达到47%。

经过改革,政党制度的现代化快速发展,政党的活动范围开始向全国而不再像过去以议会为中心。

尽管改革法案对日益壮大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做出了让步,但是土地贵族继续保持优势地位。

即使是对当时新兴社会阶层的让步,也是竭力限制其影响,使其处于旧统治阶层的控制之下。

——摘编自方家、张士昌《迈向大众民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探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832年议会改革的“民主性”。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西周王巡制度广设别都而不时巡省,有利于强化周王对对方的了解与控制,故B正确;凸显周王的勤政爱民并不是材料的主旨体现,排除A;材料并没有说明主要监察的对象是谁,排除C;王巡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表述错误,直接控制要到秦朝建立以后的郡县制实现的,排除D。

2.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西周宗法关系又体现了分封制的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构建了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故C项正确。

3.根据“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月必须截止”可知上述规定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秦朝厉行法制的说法无关排除A。

材料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的说法无关,排除B。

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

4.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确立了后世王朝的基本原则,D选项符合题意。

丞相和御史大夫是相互制衡的,排除A。

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B。

郡县制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排除C。

5.依据关键词“百姓亲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6.据材料可知,宋代以儒家思想要求将领,但不主张将领自己果敢用兵,由此可以看到对将领军权的严格限制,以防武将专权,C符合题意;据材料“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

”信息可知,以理学治军的关键是以防武将专权,A片面;据材料不能反映重文轻武政策,B错误;宋太祖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不是宋太宗时期,D错误。

7.根据材料“元代官员都以君主家臣和奴婢身份出现”可知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权威,B选项符合题意。

中书省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属于表现,A选项排除。

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C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大量蒙古制的残余,D选项排除。

8.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和废除丞相后政府完全丧失了权力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以前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性”属于合理推断,故选C;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不是题文表达主旨,故排除D。

9.依据材料“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新的指示”可知D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B说法片面,排除。

题干显示的是权力集中,排除C。

10.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城邦利用戏剧演出这一集体社会生活,增强城邦公民的集体归属感;通过牺牲公民的子女被宣布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一环节,起到了城邦教化的作用,以上都是强化城邦意识,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故A错误。

人文主义思潮盛行是文艺复兴时期,故B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公民地位的问题,故D错误。

11.依据材料“罗马法承认……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以看出罗马法强调私权本位和人格独立的精神,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2.由题干中的“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以看出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故B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CD两项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

13.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代表人民的意志,而总统对国会议的否决可体现“对民主的控制”,B选项符合题意;众议员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参议员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体现了人民主权而非对民主的限制,AC选项排除;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终身任职,D选项排除。

14.A符合半总统制的法国特征,故选A。

B项指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前的英国,C项符合美国三权分立特征,D项中“君权仍重”,可以看出当时的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的权力很大。

15.C。

16.材料体现了参加革命是人民群众自愿的行为,可知人们对当时的临时政府持反对态度,故A项正确;十月革命对抗的不是西方列强,故B项错误;反对沙皇统治是二月革命的任务,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十月革命的爆发,不是对一战的不满,故D项错误。

17.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张,各地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条约贸易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故选A。

英国拥有条约体系中的霸权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B。

C选项没有反映出材料的核心内容。

材料不是反映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而是对民族工业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排除D。

18.从材料的内容明显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对于外国干涉中国的税收提出抗议,并且要求实行独立的税收政策,允许外国人在华经商贸易,这体现了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开放原则特征。

故选B。

19.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A符合材料的意思。

20.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为了防止北洋军阀的统治出现专制,所以实行责任内阁制,故选B。

21.根据材料“打倒列强,除军阀”我们可知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故B正确。

22.材料反映的是苏维埃共和国的工资制度,和巴黎公社的工资制度,能够看出对工人劳动的尊重和保护,反映出了这两个政权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故选C。

23.作者认为由于“世界各国发展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日本为发展贸易而占领中国东北,这一说法是为日本侵略中国寻找借口,其意图是为日本侵华战争辩护。

故答案为A项。

B、D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均排除;这一说法为日本侵华辩护,不是敦促日本正视历史,排除C项。

24.图片反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插向敌人的心脏地区。

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故选B。

25.

(1)意图: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影响:

形成了二元体制。

(4分)

(2)特点:

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

(2分)

(3)变化: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以后,郡得以扩大,诸侯王的辖区和权力缩小,中央集权加强。

(6分)

26.

(1)矛盾:

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

(4分)

(2)原因:

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

(6分)

(3)作用:

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时也有碍民主公正。

(正反两面各答一点可得四分,仅答一面得2分)

27.

(1)根本原因:

通过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来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

影响:

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分)

(2)实施:

1931年,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4分)

表现:

政治上: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4分)

(3)影响:

未能深刻反思战争的罪行,否认侵华历史,导致当今右翼势力猖獗。

(2分)

28.论题:

1832年议会改革促进英国向现代民主发展,但改革具有一定局限性。

论证:

1832年议会改革促进英国向现代民主发展。

具有选举权公民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