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211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 北师大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北师大版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单元《过年》元日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

要求

1.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现的全民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热闹气氛。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

难点

1.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热闹气氛。

2.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①第一句诗有什么作用?

]

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第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

  诗意:

在鞭炮声中,旧的一年已过去,在春风送暖的时候,人们喝着屠苏酒进入了新的一年。

千门万户曈(tóng)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③这两句诗有什么象征意义?

第四句诗又有什么作用?

]

  诗意:

千家万户喜迎新年明亮的朝阳,都用新桃符换掉陈年的旧符,盼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万事吉祥。

1.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现的全民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热闹气氛。

3.朗读课文。

课件、与这首诗相关的资料。

一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老师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春节的古诗。

(板书课文题目)

二 初读古诗,交流资料

1.自己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爆  苏  桃  符  曈曈

3.交流查找到的资料。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远大抱负。

4.解题。

元日,本义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这是一年的第一天。

三 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查字典或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四 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自自学的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共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的意境。

五 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汇报第一句。

(1)从第一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甲:

我读懂了爆竹声一响,旧的一年就过去了。

学生乙:

我读懂了新年钟声、爆竹声迎来新年。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什么叫“屠苏”?

(屠苏,古代的一种酒,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此酒,可避邪,不染瘟疫。

(3)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家家欢饮屠苏美酒。

3.汇报第二句。

(1)从第二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甲:

我知道“曈曈”是指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曈曈日”指初升的太阳。

学生乙:

我知道“新桃”指上面画着门神的新的桃木板。

(2)这句诗的意思。

(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换去旧符。

4.朗读这首诗。

学生试读,评读。

六 体会诗人的心情及诗歌的意境

1.结合诗句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把诗句变成画,说说眼前呈现出怎样的情景。

学生甲:

在午夜子时,孩子们举起一串串爆竹。

人们举起酒杯,开怀畅饮屠苏酒。

学生乙:

人们满脸笑容,正忙着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2.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这首诗描绘了全民欢度春节、辞旧迎新的喜庆情景。

七 总结全文

这首诗描绘了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元  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

古代用屠苏草泡制的一种酒。

千门万户

日,

:

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

画着门神的新的桃木板。

 

  1.《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对联,例如:

“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可以把学生带入那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当中。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春联的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氛围。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

提到春节,人们的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许许多多美好、欢乐的画面。

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

你们放过鞭炮吗?

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学生们畅所欲言。

生动的生活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欢乐,并很好地理解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学生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在教学“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时,许多同学都不明白“屠苏”是什么?

大部分人都认为这里的“屠苏”肯定是一个地名。

面对学生的这个回答,教师可以随势导入对“屠苏”一词的理解。

告诉学生,“屠苏”是一种草名,用这种草泡制的酒,称为屠苏酒。

古代的习俗是每年元日,一家老小都要一起饮屠苏酒,庆贺新春。

学生在理解这个词语之后,也就掌握了这句诗的意思。

1.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讲给你的小伙伴听,比一比谁讲得最好。

2.阅读古诗,配彩画。

观书有感

宋·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鉴:

镜子。

  渠:

它,指方塘。

徘徊:

本诗中指来回闪动。

1.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生字卡片。

一 检查复习

1.齐读古诗。

2.说说古诗的意思。

二 指导背诵课文

1.逐句读,依据诗句意思来背。

2.请能背诵古诗的学生背给大家听听。

3.老师邀请没背过的学生和自己一起试背。

三 自主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识记字形。

爆:

左右结构。

右下是“”,不要写成“水”。

苏:

上下结构。

“办”上边加“艹”,就是“苏”。

桃:

左右结构。

右边是“

”。

符:

上下结构。

“付”加“

”,就是“符”。

四 扩词练习

符:

符合 符号 桃符 音符

爆:

爆炸 爆发 爆竹

  1.在教学时,教师将“语文天地”中的《过年》作为本节课的一个内容,因为此阅读内容讲到了“年”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的来历,非常有利于对古诗的理解。

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可以完全交给学生来完成。

由于《过年》写的是个传说故事,学生读起来会兴趣盎然,对内容的把握也会很好,完全能按照预设自主学习。

通过朗读、默读,学生能很好地把握“年”的特点,爆竹、桃符、拜年的来历。

这样,再学习古诗后两句容易多了。

2.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

当古诗学完之后,师生一起交流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如: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1.看拼音,写出同音字并组词。

 

2.默写这首古诗。

      

            

            

            

            

1.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2.桃符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枝杈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

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郁垒把守。

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捆住他们丢去喂老虎。

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画上这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

3.元日

元日,本指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了夏历,中国始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

这样,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现在则大多将元旦和新年作为公历的一年之首使用,而旧历的元旦则专门称之为春节,或者以大年初一区别之,而不再称元日了。

附送: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单元《过年》冰灯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

理解父母的心情。

重点

难点

1.围绕“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这个中心问题学习,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

2.读准“答、应、笼”的字音。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冰  灯

􀀋在我们乡下,孩子们过年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的习俗,那是过年最大的乐趣和享受。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乡下孩子们过年的习俗。

􀀌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五,我去东山坡的大军家,大军拿出他的过年灯笼给我看。

灯笼真漂亮,灯罩是菱形的,用玻璃拼成,上面还画了些细碎的小花。

[①为什么具体介绍灯笼的形状和外观?

]灯笼是大军的父亲从遥远的县城买回来的。

[②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段导读:

“我”羡慕大军的父亲为他买的玻璃灯笼。

􀀍回家我就找父亲要灯笼。

[③一个“就”字表现了什么?

]我说,不要纸糊的,要透亮的。

[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我知道,父亲没有钱买高级的玻璃灯笼,我希望他能够给我做一个。

[⑤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段导读:

“我”希望父亲给“我”做一盏透亮的灯笼。

􀀎父亲答应了。

[⑥短短五个字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感情?

]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父亲答应为“我”做一盏透明的灯笼。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被一阵沙沙、沙沙的声音吵醒了,睁开眼睛,看见父亲在一边忙着什么。

等适应了屋子里很暗的光线后,我才看清楚,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❶一块冰。

[⑦这些描写对表现父亲有什么作用?

]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

[⑧这个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

]

段导读:

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为“我”做冰灯。

􀀐我问:

“爹,你在干啥?

􀀑父亲把头扭过来,说:

“没有找到合适的废玻璃,我昨天冻了一块冰,正给你做冰灯呢。

天还早,你再睡一会儿吧。

”[句导读:

父亲不顾寒冷给“我”做冰灯,他自己不休息,却要“我”多睡一会儿,语言不多,但透露出父亲对“我”的关爱。

]说完,父亲回过头去,继续用力磨了起来。

[⑨“用力”一词说明了什么?

]

􀀒我再也睡不着了。

[⑩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当我看见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他:

“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

”一边说,一边掀开了自己盖的被子。

[

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

]

段导读:

“我”掀开被子,让父亲来暖暖手。

􀀓父亲看见了,赶快来到我的身边,把我撩起的棉被一把按下,连声说道:

“我不冷,不冷。

小心冻着,要过年了。

”[

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

段导读:

父亲怕“我”着凉,赶快帮“我”盖好被子,并解释说自己不冷。

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

我的鼻子发酸,心里直后悔,真不该找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

[

这两句话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

段导读:

“我”后悔让父亲为“我”做透亮的灯笼。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

“我”看到父亲大年三十早晨为“我”做冰灯那么辛苦,心里十分后悔。

这一年春节,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

[

这句有什么含意?

]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连大军也有点羡慕我。

[句导读:

同伴们特别是大军的羡慕,从侧面体现出冰灯的特别。

]过了几天,冰灯融化了,变成了一片水。

但是,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

[

“它”指代什么?

]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

“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虽然后来化了,但从此留在了“我”心里。

1.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生字卡片、冰灯的图片。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冰灯的图片,请学生欣赏。

2.请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学生甲:

冰灯真美丽。

学生乙:

冰灯的形状各不相同。

3.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父亲为孩子制作冰灯的故事。

(板书课文题目)

二 初步感知课文

1.提出初读要求。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画出自然段。

(2)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2.学生读书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检查读音情况。

(2)纠正读音。

撩:

应读“liāo”。

磨:

多音字。

在“打磨”中读“mó”。

(3)自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重点提示以下生字字形。

笼:

上下结构。

上面是“”,下面是“龙”。

按:

左右结构。

左边是“扌”,右边是“安”。

碰:

左右结构。

左边是“石”,右边是“”。

用熟字比较的方法识记其他生字。

沙—吵  极—级

扩词练习。

级:

级别 年级 班级 等级

续:

陆续 继续 接续 连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乐趣:

使人感到快乐的意味。

走街串巷:

大街小巷到处走。

三 理清课文的线索

1.再读课文,分组讨论课文如何分段。

2.集中交流。

第一段(第1自然段):

乡下孩子们过年最大的乐趣和享受就是提着灯笼走街串巷。

第二段(第2~4自然段):

“我”看见大军的玻璃灯笼很漂亮,就让父亲给“我”做一个透亮的灯笼。

第三段(第5~10自然段):

父亲在大年三十的早上给“我”做冰灯。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这一年,“我”的灯笼最特别。

它虽化了,但从此留在“我”心里。

四 巩固练习

选择喜欢的段落自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教学《冰灯》时,主要以读为主,通过齐读、引读、指名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学生的感悟来自于其品读文字的真实内心体验,紧扣文本,多途径引领学生积极地和文本对话。

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词语、句子进行品读,时时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抓具体词语,抓具体句子。

如对“习俗”一词采用拆字法进行理解,对“打磨”一词采用动作表演方式进行理解,“称赞”一词采用近义词辨析的方式进行理解。

1.读儿歌,再结合生活实际,改写成一篇短文。

 新 年 到

新年到,新年到,    

新年到了真热闹。

 

前街打鼓放鞭炮, 

孩子拍手哈哈笑; 

后街跳舞踩高跷, 

改革开放政策好, 

人民生活水平高, 

感谢党的好领导!

 

2.给生字组词,再用所组的词写一句话。

赞(赞美) 小明写了一首诗来赞美祖国的山河壮丽。

悔(后悔) 小红很后悔惹妈妈生气。

适(合适)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注意采用合适的方法。

1.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冰灯图片。

一 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甲:

我知道大军的玻璃灯笼很漂亮。

学生乙:

“我”要父亲给“我”做一个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

2.出示句子,填空。

  灯笼真漂亮,灯罩是     ,用      拼成,上面还画了些         。

 

“我”看到大军的玻璃灯笼很漂亮,心理活动是什么?

(读出羡慕的语气)学生试读。

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 学习第三段

1.围绕“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这个中心问题,自读自学。

2.把自己学习的情况和小组同学交流。

3.集中汇报。

学生甲:

从“大年三十的早上”“屋子里很暗的光线”,可以知道父亲天还没亮就起床做冰灯了。

学生乙:

从“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和“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可以知道父亲为了做冰灯,手被冻得很凉。

学生丙:

从“我被一阵沙沙、沙沙的声音吵醒了”和“继续用力磨了起来”,可以知道父亲做冰灯很费劲。

学生丁:

正是由于体会到父亲做灯这么不容易,所以“我”后悔真不应该提出这个要求。

4.把描写父亲做冰灯的语句读一读,要求读出“我”心疼父亲、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的感情。

(1)选择你喜欢的一些语句,读给同桌听。

同桌互相评议。

(2)小组推荐或自荐,给大家汇报读。

三 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发散思维:

想象“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

学生甲:

“我”觉得“我”的冰灯比大军的玻璃灯还棒,小朋友们都称赞、羡慕“我”的灯,“我”提着它十分骄傲。

学生乙:

“我”想到父亲做冰灯十分不容易,“我”心里对父亲充满了感激之情。

以至于灯从此留在了“我”的心里。

3.指导读出感情。

四 总结全文

1.学习完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甲:

我感到了父亲对“我”的那份深沉的爱。

学生乙:

我想我们得到的来自父母的爱太多了,我们也应该爱自己的父母。

2.教师总结。

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们应该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教学时,教师主要针对文中所刻画的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学习中,理解字里行间所充满的浓浓的亲情,感悟父爱的温暖。

如教学把握人物的动作描写时,让学生在第二部分内容中,找出描写父亲做冰灯过程中的动作,然后与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来揣摩这些动词,来体会父亲做冰灯所忍受的寒冷及把儿子的冷暖挂在心上的言行举止。

在学习父亲做冰灯这一段时,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父亲在打磨这块冰时会遇到什么困难?

这一问题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

父亲用双手长时间地打磨这块冰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

这么艰辛的工作父亲仍然去做,学生由此感悟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体会出父亲的爱子之情。

在教学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间的对话。

从这些简单朴素的对话中,父子间的亲情跃然纸上,怜爱之情溢于言表。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1)飞机起飞前,要经过仔细检查,半点儿也马虎不得。

   (仔细)—(马虎)

(2)李明手拿乒乓球拍,一点儿也不慌张,我也沉着应战。

   (慌张)—(沉着)

(3)这个地方太危险,快迈上安全的岸边。

   (危险)—(安全)

  2.你最想和父母说些什么?

写下来。

 

 

 

1.冰灯

冰灯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

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黑龙江可以说是制作冰灯最早的地方。

传说很早以前,冬季的每天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人们总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悠然自得地喂马和捕鱼,他们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冰做成的灯笼。

这便是最早的冰灯

2.哈尔滨的冰灯

哈尔滨是中国冰雪艺术的摇篮,哈尔滨冰灯驰名中外,饮誉华夏。

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和展出冰灯始于1963年,人们利用盆、桶等简单模具自然冷冻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于元宵佳节在兆麟公园展出,轰动全城,形成了万人空巷看冰灯的盛大场面。

至今许多老哈尔滨人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冰灯游园会。

当时就有人即兴作词,来形容这“万人空巷,盛极一时”的今古奇观:

“灯节,灯节,玉树冰灯明月。

人山人海兴浓,园北园南烛红。

红烛,红烛,普照万民同乐。

”冰灯是黑土地的特产,是黑龙江人的骄傲。

从盆制冰景到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冰灯游园会,哈尔滨冰灯艺术日趋成熟,它的影响和成就早已使其驰名世界,风靡海内外。

1985年,勤劳智慧的冰城人民进一步挖掘冰雪热能,开发冰雪资源,以蜚声中外的冰灯游园会为中心,推出了以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经贸为内容的哈尔滨冰雪节,把让人畏惧的冰雪变成了宝贵的自然资源,给冰城之冬增添了盎然的春意。

以后每年的1月5日,便成为哈尔滨人民特有的地方性传统节日,北方人改变了足不出户的“猫冬”习惯,开始参加各种冰雪活动。

哈尔滨之冬不再寂寞,哈尔滨的冬天热闹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