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245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揭阳三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统治。

这反映了当时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可知周天子利用了宗法关系和伦理关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C正确。

周天子与功臣及先贤没有血缘关系,A错误。

中央集权政治是秦代确立的,B错误。

分封制下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错误。

2.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A.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

B.剪除异姓王加强了集权

C.大封同姓王以屏藩朝廷

D.皇权存在新的潜在威胁

【答案】D

【解析】

依据图表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D项正确;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A项错误;BC两项不能反映出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变化的主要影响,均排除。

3.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所学的能力。

A项的表述与两宋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的表述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不抑兼并”不符,故排除;宋代“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也随之衰退,故本题应选D项。

4.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

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

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

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

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

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祖传秘方”的传习方式的原因主要是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A项正确。

“祖传秘方”的传习方式不等同于专利保护,排除B。

“祖传秘方”的传习方式的原因主要是手工业市场狭小,没有体现市场垄断现象,排除C。

中国古代政府以农为本,大多数都忽视工商业发展,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5.“(雅典)使普通公民成为精英政策分歧的裁决者,从而为解决领袖之间的政治冲突找到了一个相对和缓的办法。

”下列选项最能诠释这一观点的是

A.一位雅典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控告官员盗取神庙财产

B.五百入议事会声讨并剥夺战神山贵族议事会的权力

C.雅典连续三年通过陶片放逐法流放僭主的支持者

D.雅典进行了抽签选取执政官的选举方式改革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A项体现不出“政治冲突”,故错误;B项体现不出“普通公民成为精英政策分歧的裁决者”,故错误;

D项体现不出“政策分歧”,故错误;C项陶片放逐法流放流放僭主的支持者,这体现了普通公民解决政治冲突的信息,故正确。

6.公元前462年,罗马平民保民官提出编纂成文法,却遭到贵族反对。

由于平民持续不断斗争,公元前454年政府派遗考察团去希腊考察立法。

参考两年的考察情况,罗马组建十人委员会编纂出十个铜表法。

由于平民仍不满意,第二年在十表以外又制定了两表,作为对前者的补充。

十二铜表法的由来,表明当时

A.罗马法以希腊法律精神为标准而获得迅速发展

B.罗马人重视运用法律和借鉴外部文明调整社会矛盾

C.罗马社会在学习希腊民主制度基础上完善了成文法

D.罗马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变得日趋尖锐

【答案】B

【解析】

“参考两年的考察情况,罗马组建十人委员会编纂出十个铜表法。

由于平民仍不满意,第二年在十表以外又制定了两表,作为对前者的补充”表明罗马人重视运用法律和借鉴外部文明调整社会矛盾,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7.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

“民主是人们通过许多‘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事实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因此,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材料的深层含义是

A.妥协是实现民主的唯一途径

B.政治妥协比暴力革命更重要

C.坚持理性妥协才能实现民主

D.妥协对民主政治实现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来看,论者是强调妥协对于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D项。

A、C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材料没有将政治妥协与暴力革命进行比较,排除B项。

8.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

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

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

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

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冲击的是清廷,对普通民众的思想影响不大,排除A、B;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民众改变了对民主国家的看法,从此民主、共和和立宪成为主流,随后中国掀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C正确;《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工具,其签订之前,“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早已宣传开来,排除D。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

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

以下对于洋务工业“是一种畸形物”的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西方列强的侵略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D.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以及腐朽的官场习气,由此而产生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深刻矛盾,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排除B,D项正确。

洋务工业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排除A。

鸦片战争后,封建经济开始瓦解,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0.1942年10月,美英两国政府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

1943年5月,中国与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

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

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C.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坚持抗战,抵御日本法西斯侵略,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美英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出于对中国抗战的肯定和进一步支持中国抗战,废除了一些不平等条约。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坚持抗战,没有完全遭受沦陷,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1911年12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

至1913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

我的国民,莫不主张政党内阁”。

这一变化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

B.顺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

D.受国内政局的变化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1913年孙中山主张内阁制,是由于当时中国处于袁世凯政府统治之下,实行内阁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趋势。

因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受国内政局变化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

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911年孙中山主张总统制,1913年主张内阁制,这一变化与中国国情无关,排除B项;这一变化与社会主流民意无关,排除C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需要注意的是题干所问“这一变化根本原因”。

联系所学可知,1911年孙中山主张总统制,是因为当时革命党人掌握领导权,即将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主要由革命党人把持。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专制倾向越来越明显。

孙中山希望通过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从而出现材料信息反映出的变化。

12.1973年1月,英国成为欧共体第七个成员国。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

“把我的钱还给我!

”,要求欧共体减少英国需给付的预算份额。

上述现象反映了

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欧洲一体化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C.英国希望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一体化深化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英国从加入欧共体到脱欧的历程反映了欧洲一体化深化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自宣德以后,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

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重负而逃亡。

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洪流影响。

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

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

所谓“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有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小唱、优人等。

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

“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格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贵族的开放式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度,没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

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

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的构成却发生了变化。

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出生于老贵族家庭,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

他们有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及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人口流动的原因。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口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答案】

(1)特点:

人口流动规模巨大;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流向商业、手工业等部门;双向流动;从事农业的相对人口逐渐减少;由农村逐渐向城镇流动。

原因:

土地兼并问题日益突出;苛重的赋役;自然灾害频繁;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的发展);政府的控制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科举制度的推动;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等。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原因:

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兴起,孕育了大量职业官僚人员;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产生大量富有的商人、资产阶级新贵族;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为形式的文化运动,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分子;工业革命推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共同影响:

推动阶层流动;促进新的经济因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产生;推动社会变革。

【解析】

(1)由材料“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二十四民”可知,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由材料“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有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小唱、优人等”可知,行业特征突出;由材料“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可知,主要从农业流向商业、手工业等部门;双向流动。

第二小问“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可以从当时社会状况、经济、政治及结合材料来回答,如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的发展);政府的控制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科举制度的推动;自然灾害频繁等。

(2)回答“近代英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入手,如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兴起,孕育了大量职业官僚人员;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产生大量富有的商人、新贵族;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形式的文化运动,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分子。

第二小问“人口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可以从生产力和思想角度入手,如促进新的经济因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产生。

点睛:

材料题要做到论从史出,并且根据材料进行时空定位,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进行分析。

这样做才不会偏离题意。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兹查有三品衔臣部头等顾问官翰林院编修张謇,创办江苏耀徐玻璃公司、上海轮步公司,集股一百万元以上。

三品衔直隶候补道严义彬,创办浙江通久源轧花纺织厂,集股在八十万元以上。

二品顶戴安徽候补道许鼎霖,创办江苏海丰面粉公司,集股在六十万元以上。

四品衔候选州同楼景晖,创办浙江通惠公纺织公司。

三品衔中书科中书顾钊,创办浙江和丰纺织公司。

——《光绪政要·实业》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绅商与近代经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

(注:

绅商指既有功名职衔,同时又经营工商业的社会群体。

材料中的张謇等人便是其杰出代表。

【答案】示例一:

晚清绅商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绅商以“实业救国”为号召,抵制外资侵入,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绅商凭借政治背景寻求政府支持,拥有资金和廉价设备。

投资主要以纺织、面粉等轻工业为主,有利于民生摆脱对外资的依赖。

受外资、买办影响,所办企业多采取近代工厂制度及管理模式。

绅商是早期工商资产阶级的原型,官商中介,从学而优则仕到兴办实业,他们完成了近代救亡新儒商的角色转变。

示例二:

晚清绅商限制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绅商经营模式保留农业宗法社会色彩,落后腐朽。

延续明清士商传统,抽资置田,导致资本分散,工商业难发展。

企业局限于轻工业和通商口岸等沿海地区。

生产规模小,资金技术人才具有缺陷。

不致力于科技、管理创新,缺少发展潜力。

绅商经营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受宗法思想影响,延续士商传统,对工商业的近代化跨越产生了消极影响。

示例三:

晚清绅商既推动又限制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绅商亦官亦商、亦绅亦商的特征反映近代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变迁。

经营模式既保留传统又模仿西方。

绅商既受西方思想熏陶,又恪守传统价值观念。

绅商既与清政府保持联系,又与政府争利,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

绅商在近代与传统的平衡中,通过内部分化组合,孕育产生并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

我们既肯定他们对近代化发展的尝试和勇气,又要批判他们的妥协与退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所谓的绅商代表的是一批实业家,想通过实业救国来振兴民族,达到民族复兴。

所以我们将民族工业的发展同实业家联系在一起,讨论这些实业家的活动对整个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即可。

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将历史事实同材料中的论点相结合,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另外要联系教材中的知识点,并结合自身的感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请考生在第45、46二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根据习惯的做法,文官历来由有权势的家族或人物举荐和任命,直到1854年,文官制度仍然是带有封建性质的政治恩宠制下的副产品。

1854年,在财政大巨格莱斯顿的要求下,财政部的两位官员诺思科特和屈维廉拟就了著名的《诺思科特一屈维廉报告》,提出了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

(1)文官的遴选实行公开考试制度;

(2)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党派色彩;

(3)文官的晋升依据工作实绩,而非资历,高级文官从文官内部提拔产生,停止从外部任命的做法;

(4)文官的工作和服务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做法;

(5)文官按工作性质分为智能类和体力类(即白领和蓝领)。

1855年,文官委员会成立,开始招募文官考试,这表明文官改革正式启动。

1859年颁布的《退休金法案》时文官的资格作了具体的规定;只有持有文官委员会颁发的证书的文官,才有资格领取文官退休金。

1870年,文官委员会指示在获得本部大臣同意的部(内政部和外交部除外)实施面向社会的文官招考。

——摘编自海兴明《英国文官制度及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改革的意义。

【答案】

(1)特征: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革除党派色彩;严格业绩考核,公平对待;官员分类,科学管理。

(2)意义:

以品行、能力作为选官、任官的标准,打破了英国传统的恩宠制,有助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与行政工作的效率;打破了传统行政等级间不能逾越的界限,蕴涵了正直、公平和注重实绩的价值观;改革以和平且渐进的方式推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文官的遴选实行公开考试制度”“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党派色彩”“晋升依据工作实绩,而非资历,高级文官从文官内部提拔产生,停止从外部任命的做法”“文官按工作性质分为智能类和体力类”概括归纳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文官制度仍然是带有封建性质的政治恩宠制下的副产品”“1855年,文官委员会成立,开始招募文官考试,这表明文官改革正式启动”和结合第

(1)问的原则、运用所学知识可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与行政工作的效率;正直、公平和注重实绩的价值观;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

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

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特征”“英国文官改革的意义”。

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

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文官的遴选实行公开考试制度”“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党派色彩”“晋升依据工作实绩,而非资历,高级文官从文官内部提拔产生,停止从外部任命的做法”“文官按工作性质分为智能类和体力类”等。

(3)答:

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

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整体分析:

本题引用英国文官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特征”“改革意义”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

英国文官改革实质上资产代议制发展完善的体现,有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变政府形象。

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在同盟会负责人讨论临时政府组织形式,就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时,黄兴是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意见,主张总统制的。

而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后,黄兴却转而主张政党内阁。

他指出:

“组织内阁,当政见洽合者方可福国家”,用政党内阁,“使内阁得一大政党之扶助,与国会多数议员成一统系,其平日所持政见大略相同,一旦发表,国会乃容易通过,不致迭起纷争,动摇内阁,陷国家于危险。

日本“四十年前废藩覆幕之时,党派之争,经济之窘,其情形与吾国今日不相上下。

而因利用一政友会强大政党之故,遂能一跃而为世界第一等强国”。

他认为,日本的这一经验为“吾人所当取则者”。

然而,随着宋教仁的被刺和国民党被袁世凯强令解散,黄兴政党内阁的梦想宣告破灭。

(1)根据材料,指出黄兴主张建立政党内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兴的政党内阁主张。

【答案】

(1)原因:

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政治;保持内阁稳定,维护政局稳定;建立强有力政府,加快民国建设与发展;借鉴国外经验。

(2)简评:

对开阔国民眼界、激发国民的参政热情、扩大同盟会的影响、促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政党内阁是无法实现的。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根据材料信息“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后,黄兴却转而主张政党内阁”“组织内阁……可福国家”“用政党内阁……不致迭起纷争,动摇内阁,陷国家于危险”“日本……因利用一政友会强大政党之故,遂能一跃而为世界遂能一跃而为世界第一等强国”“他认为,日本的这一经验为‘吾人所当取者’”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

(2)问,解答此类问题一定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黄兴的政党内阁可以从出政党内阁对国民素质和对同盟会的影响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信息“随着宋教仁的被刺和国民党被袁世凯强令解散,黄兴政党内阁的梦想宣告破灭”可知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政党内阁是无法实现的。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家•黄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