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323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docx

山东省新泰市新甫中学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无答案

二〇一九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语文模拟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结合语境,选出下列语段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

唐诗在宋代tuì()变出宋词,再从宋词到元曲,乃至于近现代的“白话文运动”,大概都是借尸还魂,从庶民()间的“口语”出来的新的力量,创造出新的文体。

每一次文字bīn()临死亡,民间充满生命活力的语言就成了救赎()。

A.蜕shù濒shúB.蜕zhè濒shú

C.蜕shù频dúD.兑shù濒sh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B.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对付一切。

C.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D.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①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敌寇)矣。

(《公输》)②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起),则作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

B.①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②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C.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端庄)。

(《爱莲说》)②庶曰:

“此人可就(接近、趋向)见,不可屈致(招致、引来)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陈寿《隆中对》)

D.①久之,目似瞑(闭眼),意暇(空闲)甚。

(蒲松龄《狼》)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适宜、恰当),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期待“五四的火炬”再次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注入青春的能量,激励新时代的广大青年,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新的青春乐章。

B.他的脸上是一张晴雨表,喜怒哀乐总是挂在表面上,让人一眼就可以看明白。

C.在昨天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李小璐介绍了三条学习方法,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D.汪勇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全国政法机关要通过广泛开展向汪勇同志学习的活动,形成学赶英模、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5.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

《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B.鸡年春晚筹备时间短,节目变动大,呈现出强烈的“定制”色彩:

主旋律、流行、传统文化等各种必备元素杂糅,遭到网友的各种吐槽。

C.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拿破仑所说的“东方睡狮”睁开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徒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6.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繁星》《春水》是现代女作家冰心创作的诗集。

作品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抒写了作者的感想和回忆。

B.《水浒》中宋江因怒杀阎婆惜而被官府判了死罪,在江州刑场上被以晁盖为首的梁山好汉搭救,最终上了梁山。

C.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以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

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二、(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

⑤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对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句子写出了夜中山景的特点;群山起伏,山色淡黑,极像踊跃的兽脊。

B.船离开平桥村,行驶疾速,“我”当时看戏心切,觉得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兽脊,心中充满了向往。

C.本句将静止的景物写作流动的视景:

连山起伏,静止不动,作者将其比作踊跃的兽脊,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D.这个句子符合当时舟中观夜景的实际情形:

因为山势起伏,船行疾速,山色淡黑,群山极像“踊跃”的"铁"青的巨兽的脊背,同时也写出了船速之快,看戏心切。

8.文中对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对这样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描写后面精彩的社戏做铺垫。

    

B.烘托出“我”看社戏时兴奋的心情。

    

C.点出“豆麦”,为下文“偷豆”埋下伏笔。

 

D.表现出“我”对江南农村自然景物的热爱。

9.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磕”“退后”“上前”等词语生动了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

   

B.第③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②段中的“歌吹”。

C.作者在第④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②段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

    

D.选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10.结合全文,下列选项当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名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B.文中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C.这篇小说中,几个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D.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人以热情亲切之感,其中写的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

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

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

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

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

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

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

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

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

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12.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1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姐姐家,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四、(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

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

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

诩曰:

“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

”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

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

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

“不可。

挟天子,非义也。

”傕不听。

或谓诩曰:

“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

”诩曰:

“吾受国恩,义.不可背。

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

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

诩谓傕曰:

“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

”傕乃止。

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

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①良、平:

指汉代张良、陈平。

②傕:

音jué,用于人名。

③天子:

指汉献帝。

④文帝:

指魏文帝。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汉阳阎忠异.之异:

诧异B.道.遇叛敌道:

在路上

C.与盟.而送之盟:

盟誓,结盟D.吾受国恩,义.不可背义:

坚守道义

15.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6.下列句子与“司徒赵温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B.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C.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D.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只有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

B.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而段颖当时很有威名,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

C.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贾诩不同意这种做法。

D.魏文帝即位后,贾诩官至太尉,七十七岁时死去,谥号为肃侯。

五、(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8.对诗歌内容判断分析不恰当的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透露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之感,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

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脍炙人口。

D.“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的不正确的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这首诗写乡愁,写景部分可以说相当优美,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相关语句要求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20.选出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理趣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长风破浪会有所,直挂云帆济沧海。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第Ⅱ卷(表述题共80分)

六、(10分)

2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3分)

(1)物是人非事事休,。

(李清照《武陵春》)

(2),寒光照铁衣。

(乐府民歌《木兰诗》)

(3)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2.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3分)

请从“宛转朦胧舒展飘渺稀奇”中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不超过50个字)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4分)

功夫茶

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

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功夫茶。

《潮嘉风月记》记载,功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走访一潮州帮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有如玩具。

更有小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功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

不知是否故弄玄虚,谓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

举小盅而饮之,若饮罢径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猛嗅两下。

这茶最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罢不能。

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像《红楼梦》中的妙玉用“鬼脸青”藏雪水来煮茶,那也只有她才能由此闲情逸致,我辈岂有如是工夫哉。

(1).功夫茶可见哪些“功夫”?

 

(2).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七、(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姚长子墓志铭

[明]张岱

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

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

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

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

“引至舟山放侬。

”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

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

自计曰:

“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乃私语乡人曰:

“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①姚长子,筑土城自卫。

困之数日,饥甚。

我兵穴舟窒袽②以诱之。

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蹙③之,百三十人尽歼焉。

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无主后④者,纵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⑤,其不为田塍道路者几希⑥矣。

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

醢⑦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

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⑧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

悲夫!

【注】①脔(luán):

切割成小块。

②穴舟窒袽(rú):

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

袽:

败絮。

③蹙(cù)逼近。

④主后:

此处指继承人。

⑤去一锸(chā):

挖走一锹土。

⑥几希:

很少。

⑦醢(hǎi):

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

⑧旌义:

表彰(姚公的)义举。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B.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

C.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D.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

2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3分)

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2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5分)

①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3分)

②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

(2分)

27.基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文。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基志铭的用意。

(4分)

八、(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1题。

帽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

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

对不起,女士!

(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

干什么?

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

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

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

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

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

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

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

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

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

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

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

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

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

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

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

怎么?

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

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

先生,请您坐下!

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

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

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

就是嘛!

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

可不是!

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

请安静!

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

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

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

请安静!

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

就是的!

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

(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

可是……

九排的女士:

好了,好了!

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

(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

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28.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

(3分)

 

29.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4分)

 

30.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

(4分)

 

31.谁是“自私自利”者?

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5分)

 

九、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40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说“麻烦你了”“给您添麻烦了”。

可能是打扰了人家,这样说是表达歉意;或许是得到了他人的关照和帮助,这样说是出于礼貌,表示谢意。

人与人交往中,看似简单地说了一句话,其实隐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你是否有麻烦别人或别人麻烦你的经历?

讲述你的故事或见闻,分享你的感悟,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②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抄袭、套作。

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