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124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docx

中国保护动物蝴蝶

金斑喙凤蝶——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金斑喙凤蝶——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基本资料

中文名:

金斑喙凤蝶

拉丁学名:

Teinopalpusaureus

类属:

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凤蝶科→喙凤蝶属

地位:

我国最稀有的蝴蝶

主要分布:

金斑喙凤蝶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极为罕见,仅分布于海南、广东、福建、广西等少数地区。

形态特征

金斑喙凤蝶体长30毫米左右,两翅展开雌性80-100mm,雄性75-95mm,有110毫米以上,是一种大型凤蝶。

它的翅上鳞粉闪烁着幽幽绿光。

前翅上各有一条弧形金绿色的斑带;后翅中央有几块金黄色的斑块,后缘有月牙形的金黄斑,后翅的尾状突出细长,末端一小截颜色金黄,雌性最显著的特点是后翅有5-6条尾突,其中有2条较长。

它常飞翔在林间的高空,也时而停在花丛间,其姿态优美,犹如华丽高贵、光彩照人的“贵妇人”,因此人们称它为“蝶中皇后”。

雌雄异型。

雄蝶体、翅呈翠绿色,底色黑褐色。

前翅有一条黑色斜带,此带以内区域色浓,以外区域色淡。

外缘有两条平行的黑带。

后翅外缘齿状,有翠绿色月牙形斑纹,在月牙形斑纹内侧有相应的金黄色斑纹。

此蝶即因此而得名,并闻名于世。

雌翅无金绿色,后翅五边形大斑色白,尾突细长。

   

保护级别

国际濒危动物保护委员会:

R级(最稀有的一级)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一级保护物种

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

  

濒危现状

本种是世界上最名贵、极为罕见的蝴蝶,中国特有种。

长期以来,一直被世界上的蝴蝶专家誉为“梦幻中的蝴蝶”。

该蝶为中国特有种,珍贵而稀少(野外生存数量远远少于大熊猫),是1989年公布的“国家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名录”中,唯一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蝴蝶。

本种珍稀的原因也许有:

1、分布地区狭窄,仅限于东洋区的局部地区;2、阳盛阴衰,雌、雄性比相差悬殊(1:

50~200);3、因为珍稀,所以蝴蝶研究者、收藏家及爱好者都竞相猎取,甚至有人不惜重金收购,谋利者则狂捕滥采,也是造成稀少的原因之一。

1961年,我国邮电部准备发行一套20种中国蝴蝶的邮票,根据蝶类专家的意见,其中必须有一枚金斑喙凤蝶邮票。

可是国内一时找不到这种蝴蝶标本,图案设计者不得不借助外国的资料。

当时,在英国伦敦皇家自然博物馆的昆虫标本珍藏室里,讲解员骄傲地介绍说:

“这漂亮名贵的蝴蝶,名叫“金斑喙凤蝶”。

它的产地在中国武夷山,全世界只有我们博物馆里才有这种蝴蝶的标本。

据悉,所罗门群岛上的大鸟翼蝶标本,曾在巴黎以1800美元一只,创下蝴蝶标本拍卖最高价的世界纪录,而一位港商却愿意出2万美元买下这对金斑喙凤蝶。

由于某种原因,后来虽未成交,但由此可见金斑喙凤蝶的价值,真是“一蝶万金”!

   

采集故事

70多年前,一名外国人从我国采集到了一只金斑喙凤蝶,标本被带往国外保存。

1984年8月20日,中国东方标本公司采集队的同志,历尽艰难,连续几年上山采集,终于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捕获一只雄性金斑喙凤蝶。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研究室的同志在整理以往采集的昆虫标本时,发现了一只前几年采集到的金斑喙凤蝶标本,而且是一只雌的。

消息传出后,引起生物界的重视,我国从事蝴蝶研究工作50余年的李传隆教授特地从北京赶往福建,对它们进行仔细观察后激动地说:

“金斑喙凤蝶的寻获,填补了中国昆虫学研究的一块空白。

阿波罗绢蝶——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阿波罗绢蝶——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基本资料

中文名:

阿波罗绢蝶

拉丁文学名:

Parnassiusapollinaris

类属:

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绢蝶科→绢蝶属

寄主:

景天属(Sedumspp.)。

主要分布:

新疆;欧洲各国、土耳其、蒙古。

形态特征

  绢蝶以秀丽清雅而倍受人们喜爱。

绢蝶翅白色或稍带淡黄色,半透明,前翅有几个大黑斑,后翅有2个大而鲜明的红斑,红斑中心白色,红斑围以黑边,更增添了娇美。

  翅展79~92mm。

翅白色或淡黄白色。

半透明。

前翅中室中部及端部有大黑斑,中室外有2枚黑斑,外缘部分黑褐色,亚外缘有不规则的黑褐带,后缘中部有1枚黑斑。

后翅基部和内缘基半部黑色;前缘及翅中部各有1枚红斑,有时有白心,周围镶黑边;臀角及内侧有2枚红斑或1红1黑斑,其周围镶黑边;亚缘黑带断裂为6个黑斑。

翅反面与正面相似,但翅基部有4枚镶黑边的红斑,2枚臀斑也为具黑边的红斑。

雌蝶色深,前翅外缘半透明带及亚缘黑带较雄蝶宽而明显,后翅红斑较雄蝶大而鲜艳。

  卵扁平,表面有许多颗粒状的微小突起,排列规则。

精孔周围稍凹,这里的微小颗粒显著比其它部分小。

卵灰白色,精孔周围淡黄绿色。

直径约1.38mm,高约0.85mm。

  幼虫1龄幼虫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生黑毛。

臭角不明显。

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光泽。

身体暗黑褐色,下方色稍淡。

前胸前半部泛橙黄色。

肛上板几丁化,黑褐色。

终龄幼虫体黑色,前胸至第9腹节亚背线上的圆形斑呈红色。

  蛹身体暗褐色有光泽,覆盖有灰白色粉。

头部圆形,无突起。

前胸的气门关闭。

中胸圆形。

前翅基部的突起呈钝角。

腹部从背面看呈椭圆形,从侧面看向腹面弯曲,每一腹节气门上线各有1个浅凹。

体长约21mm。

  

生活习性

  绢蝶都生活于高山,有很强的耐寒力,有的在雪线上活动,飞翔时紧贴地面,缓缓而飞好像在悠悠赏雪,因而较易捕捉。

阿波罗绢蝶为国产30多种绢蝶中较珍贵的种类,翅展50-80毫米,国内仅分布于新疆。

  生物学:

一年1代,以卵越冬。

成虫8月出现,生活在750~2000m的亚高山地区。

  

保护级别

   IUCN红皮书《受威胁的世界凤蝶》:

R级(个体数量甚少)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二级保护物种

  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濒危现状

本种是珍贵的大型绢蝶,在波兰和西班牙早已灭绝,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已采取了相应有效的保护措施,包括划栖息地为保护区、人工助殖、重引、植树造林、设立专门公园保护等等。

濒危原因是过分采集与贸易、酸雨、都市化、农业化、森林砍伐。

保护意义:

冰河期残余种,对研究凤蝶类的谱系演化及历史生物地理学具重大意义;可供观赏,为世界名贵种。

  

生物意义

  阿波罗绢蝶(Parnassiusapollo)也许是欧洲最著名的产生地理变异的种。

这种富有吸引力的蝴蝶栖息在整个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山坡及山地草原中。

它在不同的山区或山脉隔离形成大量不同的地方种群,其变异范围主要是黑纹的强度及红斑点的大小与数量。

中华虎凤蝶华山亚种——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中华虎凤蝶华山亚种——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基本资料

  

中文名:

中华虎凤蝶

  拉丁学名:

Luehdorfiachinensis

  类属:

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凤蝶科→虎凤蝶属

地位:

中华虎凤蝶是我国陕西华山特产,著名的珍贵蝴蝶,其中华山亚种十分稀少。

中华虎凤蝶是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的会徽图案。

  得名原因:

翅的基色黄,前翅外缘有宽的黑带,翅面有很多黑色短纹,犹如虎皮,故名。

后翅外缘波形,尾突短,外缘黑带上镶有弯月形黄斑,黑带的中间嵌有蓝色斑点,最里面一列弯月形红斑。

  主要分布:

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江苏、浙江等省,是中国的特有种。

形态特征

  在祖国长江南岸的早春3月,就能看到一种体型中等、色彩艳丽、翅面斑纹黄底黑条而有似虎斑的凤蝶在翩翩起物,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国产珍蝶-中华虎凤蝶。

由于它出现在惊蛰前后,所以也有人叫它为惊蛰蝶。

  中华虎凤蝶雄蝶体长15-17mm,平均16.2mm,翅展58-64mm,平均60.8mm;雌蝶体长17-20mm,平均18.6mm,翅展59-65mm,平均62.2mm。

翅黄色,间有黑色横条纹(黑带),酷似虎斑,亦称横纹蝶。

除翅外,整体黑色,密被黑色鳞片和细长的鳞毛。

在各腹节的后缘侧面,有一道细长的白色纹。

  中华虎凤蝶的前翅基部及后翅内缘密生淡黄色鳞毛。

前翅正面的基部,外缘及斜行于其间的3条横带呈黑色,另有2条短的黑带相间其间,终止于中室的后缘。

前翅外缘呈曲线状,有一列外缘黄色斑,近翅尖的第一个黄色斑与后方7个黄色斑排列整齐,无错位。

后翅外缘呈波浪形,黑色,中间有4个小的青蓝色斑点,具金属光泽,在臀角处也有1个同样颜色的臀眼斑。

在青蓝色斑外侧还有4个黄色半月斑。

亚外缘有5个发达的红色斑连成带状,自内缘开始,终止于M1脉。

亚外缘的黑色斑细小。

中室的黑带分离成二段。

尾突较短,长度约为后翅的15%。

臀角有1个缺刻。

后翅缘毛除尾突处外均为黄色。

  前、后翅背面斑纹与正面基本相似,但前翅外缘第1-5黄色斑颜色较深,呈橙色。

其外侧有1条橙色带,终止于Cu1脉,内侧还有1条淡黄色带。

后翅外缘的半月斑略大,呈橙色。

在亚外缘红色斑之前,近前缘处有1块橙色斑。

亚外缘红色斑与外缘青蓝色斑之间呈黄黑色混杂。

  雌、雄斑纹相同,但雌蝶的黄色往往要略深一些。

  卵 立式卵,顶部圆滑,底部平,呈馒头形。

卵粒直径0.969-1.00mm,高0.721-0.803mm。

初产时淡绿色,具珍珠光泽,孵化前变成黑褐色。

卵集中成片产于寄主植物叶片的背面。

  幼虫 头部坚硬,黑褐色,1~3龄时有光泽,老熟幼虫无光泽,密被黑色刚毛。

单眼6枚,深黑色而光亮,半环状排列。

头盖缝淡褐色。

胸腹部深紫黑色,体表刚毛丛共6行,分别为:

亚背线-气门上线丛2行;气门下线丛2行;基线丛2行。

其中气门下线丛着生在略呈半球形的大疣突上。

各节的刚毛丛深黑发亮,中间常夹有1~2根白色的长刚毛。

气门长椭圆形,深黑色。

  蛹 体型粗短,粗糙不平,具金属光泽。

体长15~16.5mm,宽7.5~8.3mm。

初化之蛹头胸部外观湿润,除翅芽浅绿色外,其余呈浅黄色,以后随着蛹体干燥,色泽逐渐变深,呈红棕色,最后整体呈茶褐色,且质地坚硬。

蛹背面:

头端有排列整齐的4个突起,其后方有2个突起。

胸部远比腹部窄,前胸背板有一倒丫形脊突;中胸宽大、鼓突;后胸较窄,有一细丝围绕在后胸背面;胸部中央有蜕裂线。

腹部可见10节,第1~3腹节由窄到宽,第4与第5腹节之间可以上下活动。

每一腹节有矩形褐色内凹块5块,中央一块最宽,第一腹节中央凹块两侧有乳白色斑一对。

蛹腹面:

头部呈长方形;复眼半圆形,位于前方两侧,近触角基部;上唇圆弧形,中央凸出。

腹末端强烈向腹面弯曲,与体中轴成直角。

生活习性

  成虫于每年3~4月间出现,一年一代。

交尾后雌蝶腹下产生褐色平板状衍生物,有虫寄生植物为细辛,在受惊吓时幼虫还会自前胸中央翻出红色泌腺,这种具有绢蝶和凤蝶两科特征的蝶类是罕见的。

成虫喜欢在阳光充足处,具有一定湿度的林间沟旁活动。

  寄主:

幼虫取食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的杜衡(Asarumforbesii)、华细辛(Asarusidboldi)等植物。

  生物学:

一年发生1代,以蛹越夏、越冬,部位多在枝干或树皮上、枯枝败叶下及石块缝隙中。

成虫于3、4月出现,飞舞在潮湿的林间。

卵初见于3月中旬,盛见于3月下旬、4月初。

4月初至5月中旬为幼虫活动期,5月上旬开始陆续化蛹。

每一雌蝶的平均怀卵量为122粒,平均产卵量为23.5粒。

本种己人工饲养繁殖成功。

  

  相关:

在陕西秦岭和太白山近年还发现李氏亚种和太白虎凤蝶(L.taibaiChou)(L.ch.leeChou=L.huashanenLee)均为中国特有珍稀种类。

  

保护级别

IUCN红皮书《受威胁的世界凤蝶》:

K级(“险情”不详类)

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濒危现状

本种分布局限我国东部平原及丘陵地区。

该区人口稠密化与都市化以及大农业化,极大地破坏了本种的栖息与生存条件,加之多年来的贪梦采集与捕捉,已对该种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机。

二尾褐凤蝶——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二尾褐凤蝶——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基本资料

中文名:

二尾褐凤蝶

又名:

双尾褐凤蝶、云南褐凤蝶、二尾褐绢蝶

拉丁文学名:

Bhutanitismansfiedi

类属:

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凤蝶科→尾凤蝶属

地位:

中国特产,濒危、珍稀品种。

形态特征:

翅展65~70毫米。

翅表淡黄色,有8条黑色并伸至后翅翅表的横带,外缘宽带阔;后翅长,外缘扇形,臀角处有一深的切刻,尾突两个,其中最外侧的一个较长,呈锤状。

翅表斑点如下:

一靠近翅尖的黑色宽带,一伸至尾缘的大且明亮的红色斑,两个蓝色眼点及四个淡黄色亚缘新月形斑,前后翅里与翅表的色斑稍有不同:

盘域区内的一斑点为红色,前二尾突间的亚缘新月形斑橙色,臀斑中红色部分明显,雄性较雌性艳丽。

该种有一奇,其复眼上生有睫毛。

生活习性:

一年一代,成虫于每年4月间出现,幼虫寄主植物为绒毛马兜铃,幼虫有群集性,有取食脱皮的现象。

多栖息于海拔2000米左右,气候温和,冬季干旱晴朗,夏季较为潮湿的高山林中。

分布区域:

四川、云南,为中国特有种

保护级别

IUCN红皮书《受威胁的世界凤蝶》:

R级(个体数量甚少)

国际濒危动物保护委员会:

R级(最稀有的一级)

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濒危现状

濒危原因不明,但过度采集无疑是一严重威胁。

本种是世界珍稀种,科学上尚可能有新亚种待发现,故列为保护物种。

建议将其栖息地建为自然保护区,严禁捕捉及随意采集;开展生态、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三尾褐凤蝶东川亚种——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三尾褐凤蝶东川亚种——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基本资料

中文名:

三尾褐凤蝶东川亚种

又名:

东川尾凤蝶(资深蝶类专家周尧教授认为可独立成种并命名)

拉丁文学名:

Bhutanittsthaidinadongchuanensis

类属:

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凤蝶科→尾凤蝶属

地位:

是世界上非常珍稀的蝶类昆虫之一。

形态特征:

翅展雌性80-95mm,雄性75-90mm体翅褐色,翅面具有多条浅黄色条纹,后翅有尾突3个,臀角红色斑明显,雄性为鲜红色,雌性为暗红色。

本种与二尾凤蝶(Bh.mansfieldi)很相似,不同的是本种前翅上半部有8条横带,二尾凤蝶有7条横带。

后翅本种有3条状突,无指形突;二尾凤蝶有2条尾突,另有1枚指状突。

寄主:

马兜铃科的木香马兜铃(AristolochiamoupinensisFranch)。

生物学:

一年发生1代,成虫五月出现,生活在海拔2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

分布区域:

中国云南东川

保护级别

IUCN红皮书《受威胁的世界凤蝶》:

R级(个体数量甚少)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二级保护物种

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濒危现状

濒危原因不明,但旨在贸易的贪梦采集无疑是一严重威胁。

本种是世界珍稀种,故列为保护物种。

建议将其栖息地建为自然保护区,严禁捕捉及随意采集;开展生态、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金带喙凤蝶——CITES二级保护动物

金带喙凤蝶——CITES二级保护动物

基本资料

中文名:

金带喙凤蝶

拉丁学名:

Teinopalpusimperialis(Hope,1843)

类属:

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凤蝶科→喙凤蝶属

地位:

世界上非常珍稀的蝶类昆虫之一

主要分布:

四川、云南、广西、印度、锡金、尼泊尔、缅甸

形态特征:

本种形态与金斑喙凤蝶极相似,唯独后翅的金黄色斑呈带状,故又名金带喙凤蝶。

成虫:

翅展80~100mm。

身体、翅面大部分翠绿色,雌雄异型。

雄蝶前翅基半部色深,以外侧黄绿色而内侧黑色的横纹分界;端半部隐现2条黑色的宽横带;外缘有2条平行的黑色横线。

后翅中域有1块金黄色弧形大斑;外缘齿状,有新月形黄斑。

反面前翅基部翠绿色;端半部红棕色,其中部有2条前细后粗的黑色横带;外缘有2条平行而又靠得非常近的黑线。

雌蝶后翅正面的金黄色大斑不明显,外缘的齿突增长,部分呈尾突状;尾突细长,端部黄色。

卵:

略呈球形,底面浅凹。

红紫色,具弱光泽。

直径约1.90mm,高约1.52mm。

幼虫:

1龄幼虫头宽1.07mm,头部暗褐色泛黄光泽,生黑色原始型毛,但数量较多,两侧中部排成直线的3根毛是本种的鉴别特征。

前胸盾褐色,两侧各有1个瘤突,突上生7根向前弯的褐色长毛。

身体暗褐色,有1条白色纵带从第3腹节的基线延伸到第4腹节的后缘,然后在背面相接。

第5腹节白色,散生暗褐色斑点。

第6腹节白色区大大减少,仅在气门与基线之间保留。

中胸至第9腹节每节各有1对暗褐色的长背毛和1根亚背毛。

肛上板褐色,有16根末端白色的褐色长毛。

胸足暗褐色,腹足白色。

2龄幼虫头宽1.69mm。

3龄幼虫头宽2.52mm。

4龄幼虫头宽3.67mm。

5龄幼虫头宽5.59mm,头部淡绿色,有橘黄色光泽。

臭角橘黄色,向内弯曲。

身体暗绿色,向下则偏黄色。

气门线上有断续的短黑线。

前胸盾暗绿色,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黑点及不显著的半球形小瘤突。

后胸亚背部的卵形眼斑鲜赤褐色,周围具白紫色及黑色的边框。

眼斑之间有2个具粗黑边的蓝斑;第1~8腹节相应位置上的蓝斑颜色较淡,黑边较细。

肛上板绿色,长梯形。

老熟幼虫体长约63mm。

蛹:

鲜绿色,半透明,扁而宽,背面观几乎呈菱形。

头部突出,光滑,但有侧脊。

没有发现褐色蛹。

中胸有1个明显的绿色背角。

第2~5腹节沿气门线强烈向两侧扩张。

第5~7腹节有瘤突。

从中胸背角顶端到腹末的背面有1条宽的黄色纵带。

体长39.7~40.1mm。

寄主:

木兰科(Magnoliaceae)的滇藏木兰(Magnoliacampbelii)。

生物学:

成虫栖居于山林地带,主要活动在阔叶常绿林带,在阴天或雾天以后翅腹面的保护色隐匿于低矮的灌木林之中。

成虫飞翔力强而速度快,不容易捕捉。

卵产在寄主植物叶的中脉上,卵期约15天。

孵化后的幼虫移到嫩叶上取食。

老熟幼虫在小枝上化蛹。

保护级别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二级保护物种

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濒危现状

缅甸、中国以及喜马拉雅山区大肆的森林砍伐与垦荒种植,造成水土流失,使该种的寄主植物急剧减少,该种的生存要求遭到严重破坏,其栖息地范围更趋狭小;尼泊尔人则开进并似乎“摧毁”了该种在尼泊尔的主要栖息地区,致使该种的大批种群与个体灭绝或处于濒危。

1998年我国修订的“国家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名录”将本种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印度、尼泊尔政府已将该种立法保护,包括监护其栖息地、禁止捕捉等措施。

丽斑尾凤蝶——CITES二级保护动物

丽斑尾凤蝶——CITES二级保护动物

基本资料

中文名:

丽斑尾凤蝶

拉丁学名:

Bhutanitispulchristata

类属:

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凤蝶科→尾凤蝶属

地位:

是世界上非常珍稀的蝶类昆虫之一

主要分布:

中国

保护级别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二级保护物种

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锤尾凤蝶——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锤尾凤蝶——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基本资料

中文名:

锤尾凤蝶

拉丁学名:

Losariacoon(Fabricius,1793)(模式种)

类属:

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凤蝶科→锤尾凤蝶属

地位:

是世界上比较珍稀的蝶类昆虫之一

主要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洲和中国南部的部分地区

形态特征:

保护级别

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