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542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docx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试题

一、选择题(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摇曳(yè)衽(rèn)席百舸(gě)锲而不舍(qì)

B.菜圃(pǔ)丰腴(yú)贫瘠(jǐ)按捺(nà)不住 

C.迁徙(xǐ) 嗥叫(háo)矫饰(jiǎo)熠熠闪光(zhuó)

D.黏合(nián)月晕(yùn)静谧(mì)悄无声息(qiǎo)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震,生存于永恒之中。

B、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熔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C.另外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D.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质疑的组成部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国庆假日是人们休闲的大好机会,那段时间里,我市步行街上到处都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深夜,大街上还是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B.我们学生都应该懂得:

发展自己的智力,必须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

C.“网络发言人”是一个新事物,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

在初创阶段不应求全责备,但严防其沦为徒具形式的俗物,并不是过分要求。

D.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B.在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传输途径和服务渠道。

C.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办事、想问题都应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D.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

托付

B、凌万顷之茫然凌:

越过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

圣明

D、举酒属客属:

通“嘱”,嘱咐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也乌鹊南飞

B.侣鱼虾而友麋鹿吾从而师之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D.萦青缭白小学而大遗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高下之势其可怪也欤

B、故木受绳则直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C、客有吹洞箫者假舆马者

D、犹且从师而问焉风雨兴焉

9、下列加点词语和现代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10、下列句子中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郞者乎

A、不拘于时B、师不必贤于弟子

C、游于赤壁之下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语言运用题(3分)

11、请为下面这段说补写一个结尾,以揭示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

(30字以内)(3分)

  维奥斯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

一次有人问她最难忘的是什么,她说:

“是我的21岁生日。

  接着,维奥斯特很有感触地叙述了那天的情形:

父亲带我到纽约去玩,我穿上盛装,自觉漂亮极了。

途中,我进了洗手间,在洗手间里照镜子,得意得不能自已。

当我从洗手间出来下楼时,人人都在看着我,难道我如此引人注目吗?

随后我听到身后有响声,回头一看,原来我的鞋跟上沾着草纸,一卷草纸正跟着我滚下楼,我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在看我。

 “从那天起,”维奥斯特说,“每当我觉得不可一世时,总回头看看。

  回头看看,                       。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

(7分)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一一西北风一一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持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

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到。

12.作者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要从北国冬景写起?

(2分)

13.为什么作者认为闽粤“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

(2分)

14.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的依据是什么?

(至少要找出三点)(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13分)

正午的朗诵

韩宗夫

离开老家久了,便开始怀念那些纯粹的乡间生活了。

那里的阳光,每个季节都不一样,每个时间段都不一样,时强时弱,色彩纷呈,绚丽夺目,散发着奇异的流光和异香,熨烫着土地的每一个褶皱处,照耀着心灵的每一寸角落,使你陶醉在一种真实可触的幸福里;那样的阳光,仿佛可以用桶来提,可以用马车来拉,可以用木锨堆成堆,装入腰粗肚圆的粮食囤里储藏起来,供日后慢慢享用。

只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触。

当一个人在他乡呆久了,每当身心俱疲的时候,就会突然地想起来,冥冥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牵引力,促使我回去。

八月时光,太阳骄横跋扈的本性渐渐收敛。

一天之中,早晨和晚上是最宜人的,衣服穿得奇少而不觉身寒。

小孩子则一丝不挂,这是上天赋予他们神圣的权利,是纯洁人性的最初体现。

整个村庄就是一群小孩的天下,到处可见他们活泼好动的影子,他们的快乐就是村庄的快乐,让村庄充满了无穷的生机和希望。

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小孩儿,几乎没有需要遮掩的地方,庄稼一片连一片,长势和收成一目了然。

那时我家宅子前边是一个干净的场院,四周长满了坚硬的刺槐和柔韧的榆树。

在清明节后,圆圆的榆钱花团锦簇,与嫩绿的树叶一起同时秀出,跟槐花一样,既可以生吃,也可以掺上地瓜面放在锅中蒸着吃,非常甜美。

直到现在我还认为:

人世间最好的饭,应该是槐花与榆钱,既不需要田间管理,更不必喷药施肥,举手可得,可是当你再想吃它的时候,已经多少钱也买不到了。

榆树生得又粗又大,槐树长得又高又壮,浓荫蔽日,上面爬满了不甘寂寞的蝉和威武雄壮的天牛。

在蝉的聒噪声中,刚吃过午饭的七爷,躺在槐树底下的竹椅上,悠哉游哉地听收音机。

凉风习习,顺便带走了午间的燥热,假寐中的七爷,脸上盖着一顶旧草帽,没有人知道他是睡是醒。

废弃的篱笆边,站满了一排排的向日葵,它们个个垂着金黄硕大的花盘,满脸虔诚地朝着大地深情地鞠躬;牛栏边的牵牛花,颜色鲜艳,有红色的有蓝色的,开得精神抖擞,煞是好看,可惜没能把黄牛牵住,反而被黄牛饕餮了一顿,赔了夫人又折兵;两只花公鸡在争斗,互不相让,说白了就是为了旁边那只看热闹的母鸡,而这只鸡婆显得很淡定。

一队蚂蚁正在拉练,拖拖曳曳的行军队伍,从家门口开始,经过假寐中的七爷,爬上了一棵树干中空的老椿树,它们最终去了哪儿,没人知晓。

整个午间的氛围异常娴静,听不到大的声音,只有小的声音嘈嘈切切,人声和动物活动的声音穿插其间,织起一道声音细致的罗网。

浓烈的阳光从树木之间的空隙均匀地洒下,像铺满了一地的金币,随着树叶的抖动,光晕漫漶,时而放大,时而缩小。

蝉叫一阵停一阵,呼朋引伴,乐在其中,越是阳光强烈的时候,它们鸣叫得越欢,仿佛是在向烈日宣战,既然没人能管得了它们,那就由它去吧。

这个时候的人是很少活动的,越活动越烦热,也尽量不与他人搭讪,自顾摇着自己的蒲扇。

风偶尔吹一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树枝便跟着摇曳一下。

此时正值雨季,三五日便有一场小雨,之后便阳光晴朗。

田地里非常湿润,庄稼长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颗粒饱满。

玉米已经长到一人多高,与高粱、谷子等农作物一起组成了密密的青纱帐。

花生开出黄色的小花,惹人怜爱,与地瓜西瓜一起组成了团结的绿色地毯。

这时节,宽宽的玉米叶子如锋利的刀叶,很容易划伤满是汗水的胳膊,那滋味的确痛苦难受,但总有人控制不住青草的诱惑,玉米下面的青草,长长的肥肥的,一会儿就割满了草筐,煞是诱人。

在艰苦的割草过程中,时常碰见一种叫龙葵的植物,现在已经基本绝迹,其成熟的浆果成紫黑色,如同一簇簇小葡萄挂满了整棵植株,酸甜带香的滋味犹如蓝莓,遇见必会采摘解馋一番。

更有幸运者会碰到野生的西瓜。

唤也不回来。

(选自2011年12月《散文》,有删节)

15.请写出文中第一段加点的“不可抗拒的牵引力”所指的内容。

(2分)

16.文中除了描写很多动植物以外,分别在第二段和第四段穿插了小孩和七爷,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作者的用意。

(3分)

17.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作赏析。

(4分)

废弃的篱笆边,站满了一排排的向日葵,它们个个垂着金黄硕大的花盘,满脸虔诚地朝着大地深情地鞠躬。

浓烈的阳光从树木之间的空隙均匀地洒下,像铺满了一地的金币,随着树叶的抖动,光晕漫漶,时而放大,时而缩小。

18.作者以“正午的朗诵”为标题,请联系全文,谈谈其内涵与作用。

(4分)

四、文言文阅读(11分)

甲文: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文: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

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

噫!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自柳宗元《钴

潭西小丘记》)

1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拨开)B.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C.以兹丘之胜(美景)D.农夫渔父过而陋之(简陋)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觉而起,起而归吾尝终日而思矣

B.醉则更相枕以卧故为之文以志

C.游于是乎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若牛马之饮于溪蚓无爪牙之利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始得”为线索,将作者情绪与自然景象相融合,使文章形神俱备。

B.甲文西山之游使作者获得精神慰藉,懂得游“未始游”之地是真正的游历。

C.甲文选用精当词语将西山所见的幽泉怪石、萦青缭白的怪特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

D.乙文小丘价廉、景美,却因地处偏僻而连年不售,作者借以讥嘲世俗,感慨身世。

2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分)

五、默写(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羡长江之无穷。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5)人间如梦,。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六、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

有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有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让你心中常怀感动……

那么,你的耳边,常会响起什么样的声音?

是校园里的读书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

是激昂的国歌声,还是唧唧的虫鸣声……哪一种声音曾真正牵动过你的心,让你刻骨铭心?

请以“牵动我心的声音”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题卷

一、选择题(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语用题(3分)

11、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2、(2分)

13、(2分)

14、(3分)

15、(2分)

16、(3分)

17、(4分)

18、(4分)

四、文言文阅读(11分)

19

20

21

22、(2分)

五、默写:

(6分)

(1)

(2)

(3)

(4)

(5)

(6)

 

参考答案

1、D2、C3、C

4、答案B(A”超过”、“以上”不能连用;C“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句式杂糅;D“站在”缺宾语中心语,应在“小康”后加“的高度”)

5、D (可由语段上半句“葫芦”可以判断出紧跟下句为③,介绍“葫芦”情况,⑤句“它”指代③句“葫芦”较为顺畅,④⑥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①介绍葫芦的历史,②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

6、B

7、A名作动,名作状(B.名词的意动用法C.名作状D.形作名)

8、B9、D10、A

11.

示例——往往会发现人生的一些疵点。

这些疵点无不让人警醒,引人反思。

内容,2分;表达简明、准确,无语病,1分。

12.(2分)以北国冬景作对比。

突出表现江南冬景的明朗,适合在外欣赏的特色

13.(2分)闽粤的冬天,气候和暖,感受不到冬天的情凋。

14.(3分)①江南地质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

②芦花到冬至而不败。

③红叶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④草色顶多成了赭色,而且根边总带点绿意【评分说明:

答对1点得1分,答对3点得3分。

15.“不可抗拒的牵引力”指的是乡村生活给人带来的纯粹和温暖。

(答“宁静与温暖”也可)(2分)

16.小孩和七爷是具有一定典型性的乡村人物,作者通过他们都是为了传达出乡间生活的美好:

通过小孩儿传达出乡村生活的纯净快乐,以及乡村的一派勃勃生机;通过树下的七爷传达乡村生活的悠闲自在。

(3分)

17.

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废弃的篱笆边的一排排向日葵饱满的生机。

(1分)

把透过树木洒下的“阳光”比作“金币”,突出了它的浓烈、摇曳多姿。

(1分)

18.“朗诵”从表面字义来说是通过大声朗读将作品感情表达出来,在作者笔下,阳光就像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赞美诗,乡村因为太阳的赞美而显得更加美丽而温暖,(1分,只要写到“正午”的阳光、“朗诵”的特点即可)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安然恬静的乡村生活的怀念、喜爱之情,其中也暗含了“唤也不回来”的感伤。

(2分)作者以“正午的朗诵”为标题,显得形象生动,并且富有诗意。

(1分)

19.D(陋为意动用法,以……为陋)

20.C(都是介词,从。

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D项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定后标志)

21.C(幽泉怪石不是西山之景)

22.

(1)我自认为这个州所有的不同于常态的山水,我全都享有过了(都已被我游览了),却从不知西山的奇异独特。

(注意“凡、有、而、怪特、山水有异态者”的解释)(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