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2985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选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狭义上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上不

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

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起点和基础,它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之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

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归宿,它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经济社会根源: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

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科学前提:

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两者均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从属马克思主义哲学)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属于剩余价值学说,而剩余价值学说从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提出消灭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等有价值的主张,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必将被未来的理想社会所代替,从属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跨越两个世纪之交的岁月,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

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即从总体上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5.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小结: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主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人的主观意识(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的产物,代

表人物是贝克莱。

“物是感觉的复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说法.

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理念”、“宇宙精神”或“绝对观念”等,代表人物是黑格尔。

2.古代朴素辩证法:

主要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

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主要代表人物黑格尔

重点引出: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人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P36

4.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意义P39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可靠基础之上(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侥幸的偶然事件上,如“守株待兔”);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要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性因素的作用;也要重视并善于利用机遇(如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伦琴发现X射线,都与善于利用偶然因素紧密相关)。

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

P42

6。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P43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7.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直接规定性。

例子:

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是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高级动物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来表现的。

例子:

一支步枪,既有材料方面的质,也有功能方面的质,还有工艺方面的质。

一个战士,既有健康状况方面的质,也有政治思想方面的质,还有军事技术和科学文化方面的质。

8.量与事物不可分离但不是直接同一的关系。

在度的范围内的量变,不影响事物的存在。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基础和前提,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9。

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

爆发式飞跃(火山爆发、原子弹爆炸、南昌起义、战争);非爆发式飞跃(科学的进步、语言的更新、物种的演变、猿到人的转化等)。

10.①一个人从童年到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和研究生,这些都是人一生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

②“五四”运动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民主革命总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

③我国改革开放从“部分先富”再走向“共同富裕”就是从局部性部分质变到全部质变。

11。

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P45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全盘抛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恶劣典型:

尼采的历史虚无主义、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2.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

如水有三态,但它们都是水的表现或现象,其本质仍然是:

Η2Ο,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

13.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己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谈谈你的体会。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

“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请对这一段话加以哲学的分析。

(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P64

认识主体:

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的感性物质活动的人,它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认识客体:

纳入人的认识和实践范围内、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的改造、打上了人的实践烙印的对象性存在,它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2.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由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认识的反复性:

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问题的认识,往往不是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两次飞跃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等多次反复才能完成.P72

认识的无限性:

即使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具体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得到了正确的认识,但是客观事物及实践过程本身的推移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此,人们又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新的事物进行新的认识.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基本属性,既相互区别,又辩证

统一。

P76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性真理都包含有绝对性真理的颗粒,没有离开绝对性真理而存在的相对性真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没有不包含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5.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辩证统一P83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一点是确定的、绝对的;凡是经过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都包含了不可推翻的认识因素或成分,新的实践可以丰富它、完善它、发展它,却不能推翻它,这一点也是确定的和绝对的。

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过程,一种认识的真理性即使已被目前的实践所证实,也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承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逻辑证明不能代替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只能是实践标准的必要补充。

6。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是具体的、辩证地统一的,具体表现:

①价值的实现以遵循相关真理为前提.②获得正确的价值认识以掌握相关真理为根据。

③真理必然具有价值。

④真理和认识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2。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②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③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其他各种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④这两对矛盾彼此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3.英雄史观:

帝王将相或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P138

以下是英雄史观的典型言论: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改观"、“舍英雄无历史”、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4.普通个人作用的表现:

P144

(1)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参与者.

(2)杰出人物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

(3)普通个人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

5.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作用的一致性

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

6。

杰出人物(P144)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推动历史进步,并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正面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

杰出人物的作用:

(1)进步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发起者。

(2)实现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真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商品二因素比较

二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

含义

有用性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形成

具体劳动的产物

抽象劳动的产物

特点

在使用和消费中实现

在商品交换中实现

特点

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是物化的人类劳动

决定于商品体的自然属性

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习惯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目的

满足消费

实现交换

2.劳动二重性比较(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二重性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含义

生产产品是人类特定种类的劳动耗费

抽去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性质

不同质(目的、手段、方式、结果)

同质的人类体力、脑力的支出(生理学意义)

结果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形成商品的价值

表现

个别或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4.“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马克思

5。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55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串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商品经济的各种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关系P178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指个别企业生产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以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7.案例思考:

有人对网上购物一直持怀疑态度,案例中所提及的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功,你有何启示?

你认为网上购物的障碍是什么?

电子商务对经济有何影响?

本案例的分析可以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结合书中所提供的理论支持,阐述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与意义。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的内在理论是因为:

通过电子商务的新物流方式降低了商业成本。

☞本案例的教学不仅要求把握加速资本周转速度的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的成功是把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电子商务的新物流方式降低了商业成本,加速了资本周转的速度,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8。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P190

9。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作用:

在战胜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条件下更多的政治自由。

在其历史进程中积累的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的经验,对于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10。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金钱操纵下的民主,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法律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11。

“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

”----—列宁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P224

市场机制不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2。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复杂性

2。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有计划调节社会生产;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灭亡但尚未完全灭亡。

而资本主义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

按资分配;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存在国家、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

3。

思考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同什么对立的意义上以及是以什么为基础来揭示或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哪些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复杂性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是:

不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政权是站不稳的;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政权也是不会长久的。

5。

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④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7.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和魅力?

①社会主义代表了人们的愿望和理想。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曲折探索,付出巨大代价,同时吸取了许多国家共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得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③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

④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创造奇迹,更在于追求社会主义美好事业的人们能够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本国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具体化、生动化。

8。

中国、越南、古巴、朝鲜、老挝成功的改革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而只能依靠本国具体国情的探索来寻找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坚持“走自己的路”。

中国、越南、古巴、朝鲜、老挝成功的改革实践还证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要坚持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苏联亡党亡国的血泪教训告诫世人:

工人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10。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路线要巩固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先进的新型的革命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够取得胜利。

为了胜利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党的领导。

11.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大势的必然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

12.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3。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14.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

15。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16.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

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17。

劳动日的缩短是指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而不是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那样,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

通过劳动日的缩短,人们就可以相应地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自由的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能力,比如,个人将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实现自由的发展.即“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