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3287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docx

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

 

外科

二级资料

 

2015—2017年

 

中医院外科二级评审材料——3.3.1筋瘤(大隐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外科优势病种

1、筋瘤(大隐静脉曲张)

2、肺癌

3、肛瘘

2015年中医院外科

筋瘤(大隐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外科正宗》云:

“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而甚者结若蚯蚓。

”筋瘤好发于下肢。

相当于西医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一、病因病机:

1.劳倦伤气型:

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

2.寒湿凝筋型:

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

3.外伤瘀滞型:

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膜缺陷、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和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所引起。

二、诊断: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为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较为少见。

以左侧下肢多见,但双侧下肢可先后发病。

1.临床表现:

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

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皮下脂质硬化和溃疡形成。

2.传统检查: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可了解瓣膜功能;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以了解深静脉通畅与否。

3.器械检查:

彩色多普勒或静脉造影检查。

中医医院二级评审材料——3.3.1筋瘤(大隐静脉曲张)诊疗方案2015

中医诊断:

筋瘤

西医诊断:

大隐静脉曲张

专家临床上将下肢静脉曲张分为六级,不同等级的下肢静脉曲张症状如下:

1级:

有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踝部潮红

2级:

感觉略有胀痛,以久站、长时间行走明显,局部有静脉曲张,多普勒示血管直径0.3-0.6cm

3级:

症状体征明显,下肢有水肿,静脉曲张成团,

4级:

有静脉疾病引起的皮肤改变,如色素沉着、湿疹和皮肤硬化等

5级:

有静脉疾病引起的皮肤改变进一步加重和正发作的溃疡

一、鉴别诊断:

1.原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重垂不适,足靴区色素沉着。

具有与大隐静脉相同的症状,但是症状相对较重而已。

检查方法有静脉造影及静脉测压可明确之。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浅静脉曲张是代偿性表现,发生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闭塞期,深静脉交通试验阳性,静脉造影可见深静脉闭塞,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可鉴别之。

3.动静脉瘘:

一般患肢比对侧肢体长,皮温高,局部可触及震颤或搏动,听诊局部可闻及杂音。

浅静脉压力明显上升,彩超可鉴别之。

二、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应症:

症状轻微者;

妊娠期发病,鉴于分娩后症状有可能消失;

手术耐受力极差者。

疗法:

(1)患肢穿医用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借助远侧高而近侧低的压力

差,使曲张静脉处于萎瘪状态。

此外,还应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抬高患肢中医

2.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

诊断明确且无禁忌证者都应积极手术。

并发湿疹、溃疡及并发浅静脉炎者应暂对症处理(应用中药、抗生素及活血药物,局部热敷、创面处理等)。

具体术前准备:

体格检查: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对原有心脑血管疾病、盆腹腔肿瘤、下肢其他疾病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手术指征和预后。

实验室检查:

血分析、尿分析、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等(其中血液粘稠度高或D—二聚体升高需抗凝治疗)。

辅助检查:

心电图、胸片为必查项目,以了解心肺功能;老年病人需行头部CT检查;所有病人需行双下肢彩超检查,以排除深静脉血栓。

确定手术日期,术前禁食水,术区备皮,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

术后根据具体病情,应用抗生素及活血药物。

D—二聚体升高者继续应用抗凝剂:

低分子肝素钙针2500单位约5—7天。

根据病人术后情况,应用活血复原中药。

治法:

益气补血,活血化瘀。

方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牡丹皮当归黄芪川芎熟地牛膝水蛭三七白术麦芽茯苓甘草党参

三、预防与调护:

1.长期站立工作或分娩后,应适当加强下肢锻炼,配合按摩等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症状。

2.患筋瘤者经常用弹力护套或绷带外裹,防止外伤;并发湿疮者,积极治疗,避免搔抓感染。

四、疗效判定:

评价标准:

治愈:

用手术后症状,体征消失,局部皮肤变性(溃疡,湿疹)消失,下床活动自如。

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

有效:

症状、体征减轻,局部皮肤变性好转,各项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无效:

症状体征等无变化,局部血管内血栓形成,皮肤溃疡加重等。

参考文献:

《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外科学》(陆德铭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外科正宗》(陈功实著,明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院外科二级评审材料——3.3.1筋瘤诊疗方案疗效评价(2015年)

2015年筋瘤诊疗方案疗效评价

一、概述:

一年来,我科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人数众多,在一年的临床工作中,对诊疗方案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对其中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评价,对治疗方法的优势、不足等进行分析、总结,对诊疗方案进行优化。

二、对原方案的评价:

(一)原方案的不足:

我科收治的筋瘤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多有手术治疗者,有部分病人术后活动不配合,动作不到位,易形成腿肿及下肢深静脉血栓。

(二)原方案的优势:

在于中医诊疗方案治疗筋瘤病,经本年度的临床应用,现对本年度的疗效进行评价,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共分为劳倦伤气证、湿热下注证、寒湿凝筋证三型。

其中劳倦伤气证为主,占所有证型的50%,对我科2011—2012年60例应用我科辨证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口服,配合手术治疗,有效率为80%,大大的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促进了病情的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

外科筋瘤治疗难点(2015年)

本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发作形式多样,病程呈缓慢加重过程,特别是病程后期,局部溃破,出血,老烂腿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特点,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

结合我们多年临床经验,对筋瘤的诊治难点,进行初步剖析。

1、西医虽对大隐静脉生理解剖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但仍有许多疑难问题尚待解决,如,筋瘤易发人群,及其预防,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亦是筋瘤病难以攻克的主要原因。

2、筋瘤的病因复杂而多样,有劳倦所致、寒湿凝筋、外邪内侵、负重血瘀、先天发育不良等。

还有原发与继发之分,这些病因与许多慢性病大体相似,但其不同者是以上这些病因往往相互兼杂,侵犯人体,缓慢演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病情逐步加剧,以致最后难以完全康复,如何辩证分型,对症施治也是一个难点。

3、一部分病人虽可经西医手术治疗,但是病人留下手术切口长,而且多,术后切口不易愈合,病人不愿活动,易造成深静脉血栓,造成更大风险。

筋瘤病解决措施及方案优化

是如何提高中西医救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呢?

(1)加强宣教,针对久立人群。

提高人们对筋瘤病发病特点认识,及早发现,及早就诊、以治未病。

(2)动态的辨证施治,治疗个体化。

筋瘤病因复杂,个体差异,不能一个证型,一个处方一直治到底。

必须根据病情,随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以使治疗更具针对性。

(3)术后加强护理宣教:

勿要久坐久立,平卧时抬高患肢,抬高水平30°。

行走时抬高患肢,根据五禽戏教病人做自创“仙鹤走”姿势,配合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

 

中医医院二级评审材料——3.3.1肛瘘诊疗方案(2015年)

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1.诊断

1.定义

肛漏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强腔道。

又称痔漏。

有肛痈病史。

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

2.疾病分类

低位肛瘘:

单纯低位肛瘘:

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复杂低位肛瘘:

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高位肛瘘:

单纯高位肛瘘:

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复杂高位肛瘘:

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3.西医诊断标准:

(1)症状:

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

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级结节。

(3)辅助检查

探针检查:

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肛镜检查:

与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瘘道造影:

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直肠腔内超声:

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

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CT或MRI:

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

肛周有溃口,经常有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

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

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

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三.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2.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3.保持肛门清洁。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湿热下注证治法:

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

萆薢渗湿汤加减,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炒栀子、车前子包、白术、茵陈。

1.正虚邪恋证

治法:

扶正祛邪。

推荐方药:

托里消毒饮加减,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炒白术、茯苓、白芍、熟地、甘草。

2.阴液亏虚证

治法:

养阴托毒。

推荐方药:

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三)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

适用于手术前后,以缓解症状。

适应症:

症见红肿疼痛,下坠,湿痒等。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胜湿止痒。

推荐方药:

野菊花、蒲公英、艾叶、苦参、黄柏、花椒、大黄、冰片。

上药装入纱布袋中,将药袋置于盆中,用沸水1500ml冲洗,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

2.中药外敷法:

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拔毒膏、金黄膏等治疗。

外用中成药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祛湿、理气止痛等功效的中成药,马应龙痔疮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金玄熏洗剂、康复新液等。

4.手术治疗

1.治疗原则:

清除原发病灶,引流通畅,分次紧线,避免过度损伤括约肌,保护肛门功能。

2.手术方法

肛瘘切开挂线术:

合理选用切开挂线和引流挂线。

一期切割挂线:

适用于高位肛瘘涉及到大部分肛门外括约肌浅部以上者。

二期切割挂线:

适用于部分高位肛瘘合并有难以处理的残腔,或需二次手术及术后引流者。

患者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局麻或鞍麻下,先在探针尾端缚一消毒的橡皮筋或粗丝线,再将探针头自瘘管外口轻轻向内探入,循瘘管走向由内口穿出,然后将食指伸入肛管,摸查探针头,将探针头弯曲,将探针头从瘘管内口完全拉出,使橡皮筋经过瘘管外口进入瘘管。

提起橡皮筋,切开瘘管内外口之间的皮肤层,拉紧橡皮筋,紧贴皮下组织用止血钳将其夹住;在止血钳下方用粗丝线收紧橡皮筋并做双重结扎,然后松开止血钳。

切口敷以凡士林油纱条,术后每次排便后,熏洗坐浴,并更换敷料,若结扎组织较多,在一周后再次扎紧挂线,直至挂线脱落。

3.术后护理

术后根据创面情况控制排便48小时,在每次排便后,熏洗坐浴。

创面每日换药1~2次,酌情选用九华膏等。

(1)根据情况需要,适时紧线。

(2)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用肛肠综合治疗仪、超声雾化熏洗仪等。

3.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治愈:

肛瘘瘘管消失,肿痛流脓症状消失,手术创口基本愈合,排便功能正常。

好转:

肛瘘肿痛流脓症状减轻,手术创口基本愈合,排便功能基本正常。

无效:

肛瘘肿痛流脓症状依然如故。

(2)评价方法

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肛瘘瘘管存在情况、肿痛流脓症状改善情况、手术创口愈合情况、肛门括约功能进行比较。

中医医院二级评审材料——3.3.1肛瘘诊疗方案疗效评价2015

2015年肛瘘诊疗方案疗效评价

一、概述:

一年来,我科收治的肛瘘患者人数众多,在一年的临床工作中,对诊疗方案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对其中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评价,对治疗方法的优势、不足等进行分析、总结,对诊疗方案进行优化。

二、对原方案的评价:

(一)原方案的不足:

我科收治的肛瘘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基本以手术治疗,有部分病人术后治疗换药不配合,易形成伤口假性愈合。

(二)原方案的优势:

在于中医诊疗方案治疗肛瘘病,经本年度的临床应用,现对本年度的疗效进行评价,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共分为湿热下注证、阴虚邪恋证及术后余毒不尽证。

其中余毒不尽证为主,占所有证型的80%,对我科2011—2012年50例应用我科辨证方剂祛毒洗剂汤加减坐浴,配合手术治疗,有效率为90%,大大的减少了病人术后的痛苦,促进了病情的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

2015年肛瘘诊疗方案难点与对策

中医认为肛漏内口是肛漏形成及反复发作的病根,临床上采用拔根塞源的治疗方法彻底处理内口。

临床手术中如果没有处理内口过感染源可形成肛瘘,需再次手术治疗。

正确找到和处理好内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手术治疗的难点。

肛瘘是由肛腺感染所致,肛腺借肛腺导管开口于肛窦,原发感染病灶多在肛窦处即内口。

肛内指诊、肛镜检查、探针检查是确定内口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按压瘘管部位,肛内指诊结合肛门镜检查如见到黏膜有脓液溢出处即为内口。

术中切开瘘管,以探针自切口插入,沿管腔底部轻柔而仔细的探查,同时以食指伸入肛内,针指配合,如探针无阻力由黏膜穿出处即是内口;若探不出,根据经验可在针指最薄弱处穿出人造内口。

手术中很容易遗留内口。

内口正确找到后,处理不彻底也可导致前功尽弃。

上述三点都可导致肛瘘的形成,导致分次手术,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解决对策优化:

对于常规肛内指诊、肛镜检查、探针检查无法确定内口者考虑染色剂注入法。

最常用美兰染色法,术中放置一洁净纱布于肛门内,美兰溶液自外口带些压力注入,观察肛门内纱布美兰染色情况,不仅有助于寻找内口,而且对于复杂性肛瘘有示踪作用;疑似内口,如内口不清,可将探针弯曲成钩状,从可疑内口处探入,若轻易进入0.3厘米以上者常为内口。

术中对于高位肛瘘寻找内口一定要耐心,需要探查,边探边切,操作切忌暴力,防止形成假性内口。

因内口处反复感染,造成区域性感染,要彻底清除内口周围的感染坏死组织;内口在直肠环处或直肠环以上处,必须挂线。

中医医院二级评审材料——3.3.1肺癌诊疗方案2015

2015年肺癌病(肺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9版。

(1)近期发生的呛咳、顽固性干咳持续数周不愈,或反复咯血痰或原因不明的顽固性胸痛、气急、发热,或消瘦,疲乏等。

(2)年龄在40岁以上,多有长期期吸烟史。

(3)胸片及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支气管镜及痰细胞学等明确诊断病理分型

(二)证候诊断

1、肺脾气虚痰湿阻滞证

咳嗽痰多,色白而粘,胸闷气短,腹胀纳少,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舌淡胖有齿印,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

2、肺肾不足痰湿互结证

咳嗽气急,动辄喘促,胸闷胸痛,面色无华,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

3、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证

咳嗽少痰,咳声低弱,痰中带血或咯血,痰血暗红夹有血块,胸胁胀痛或刺痛,神疲乏力或气短,颈部及胸壁青筋显露,唇甲紫暗,舌暗红或青紫,口干咽燥。

舌暗红或舌红,舌苔薄黄或无苔,脉细弦涩。

4、肺阴不足痰郁化热证

发热,气促,咳嗽,痰黄稠或血痰,胸痛,口苦,口渴欲饮,便秘,尿短赤,舌质红少苔,脉而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方剂

1、肺脾气虚痰湿阻滞证

治法:

益气健脾、利湿化痰。

方药:

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生晒参、白术、茯苓、薏米、陈皮、半夏、黄芪。

辨病(抗癌):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英、藤梨根、土茯苓、苦参、蛇莓、马齿苋、山豆根、白头翁、八月扎、蛇莓、蛇六谷、白芥子、胆南星等,选其一至三种应用。

2、肺肾不足痰湿互结证

治法:

益肺补肾、祛痰化湿。

方药:

北沙参、麦冬、甘草、熟地黄、川贝母、桔梗、黄芪、太子参、鹿角胶、鹿角霜、贝母、法半夏。

辨病(抗癌):

龙葵、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英、藤梨根、土茯苓、苦参、蛇莓、马齿苋、山豆根、白头翁、八月扎、蛇莓、蛇六谷等,选其一两种应用。

3、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证

治法:

益气养阴、行气活血。

方药:

沙参麦冬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

北沙参、麦冬、生甘草、太子参、三棱、莪术、桃仁、当归、黄芪。

辨病(抗癌):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英、藤梨根、土茯苓、苦参、蛇莓、马齿苋、山豆根、白头翁、八月扎、蛇莓、蛇六谷等,选其一两种应用。

4、肺阴不足痰郁化热证

治法:

滋阴益肺、理气化痰。

方药:

二陈汤加减治疗:

陈皮、法半夏、茯苓、生甘草、浙贝母、厚朴、黄芪、太子参、北沙参、黄芩。

辨病(抗癌):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英、藤梨根、土茯苓、苦参、蛇莓、马齿苋、山豆根、白头翁、八月扎、蛇莓、蛇六谷等,选其一两种应用。

(二)放化疗期间辅助方案

化疗期间引起脾胃气虚,胃气上逆,治以健脾和胃止呕之法。

自拟六君连苏汤:

药用太子参、炒白术、淡茯苓、炙甘草、姜半夏、广陈皮、香砂仁、广木香、鸡内金、生麦芽、生谷芽、黄连、紫苏梗、姜竹茹。

放化疗期间引起骨髓抑制,脾肾两虚,治以脾肾双补之法。

自拟芪君补菟汤:

药用生黄芪、全当归、党参、炒白术、淡茯苓、炙甘草、川芎、熟地黄、杭白芍、补骨脂、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

(三)口服中成药(根据证型选择1-2种使用)

1、复方斑蝥胶囊:

每次3-4粒,每日3次。

功能破血消瘀,攻毒蚀疮。

适用于晚期肺癌。

2、百令胶囊:

有扶正固本,补益肺肾之功,适用于正气虚弱,肺肾两虚的患者。

一次5-15粒,一日3次。

(四)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选择1-2种使用)

1、艾迪注射液:

50~10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5日为1疗程。

功能扶正解毒,消瘀散结。

适用于肺癌正虚瘀毒较重者。

2、华蟾素注射液:

20~4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每日1次,10~15日为1疗程。

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胀。

适用于中晚期肺癌热毒蕴结型。

三、疗效判定:

我们在一些中西医学术专家的指导下,提出了综合疗效标准概念,以生存期为前提,以肿瘤大小变化、主症变化、Karnofsky评分及体重为指标,制定综合疗效标准,经过对肺癌的观察,达到了预期目标,从2000年起在我科试用。

(一)综合疗效评定指标:

1、肿瘤大小变化:

好转:

按实体瘤客观疗效标准CR+PR。

稳定:

按实体瘤客观疗效标准NC。

恶化:

按实体瘤客观疗效标准PD。

2、与肿瘤相关的主症变化:

选择1~2项主要症状或体征变化,要求与肿瘤相关,并能反映患者的主要痛苦,如癌痛、咳嗽、咯血、喘息、发热等。

好转:

主要症状或体征缓解,并维持4周以上。

稳定:

主要症状或体征无明显变化,或患者无与肿瘤相关的主要症状或体征。

恶化:

主要症状或体征加重。

 注:

癌痛及缓解程度依据主诉按四级疼痛分级法,0级:

无痛,Ⅰ级:

轻度疼痛,Ⅱ级:

中度疼痛,Ⅲ级:

重度疼痛。

好转为疼痛减轻≥Ⅰ级或疼痛程度不变而止痛药减量,稳定为MR,恶化为疼痛增加≥Ⅰ级或疼痛程度不变而止痛药增量。

3、体重变化:

除外体腔积液、浮肿等因素引起的体重变化。

 好转:

体重增加>2Kg,并维持4周以上。

  

 稳定:

体重增加或减少≤2Kg。

 恶化:

体重减少>2Kg。

参考文献: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徐振华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肿瘤学》(张天泽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肿瘤学》(郁存仁著,科学出版社)

2015年肺癌诊疗方案疗效评价:

一、概述:

一年来,我科收治的肺癌患者人数较多,在一年的临床工作中,对诊疗方案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对其中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评价,对治疗方法的优势、不足等进行分析、总结,对诊疗方案进行优化。

二、对原方案的评价:

(一)原方案的不足:

我科收治的肺癌患者病情较重,基本为多重放化疗后的晚期患者,患者依从性较差,恶液质,并发症较多,口服中药少数患者有困难,术后复发转移患者较多,处理多样性。

(二)原方案的优势:

在于中医诊疗方案治疗肺癌病,经本年度的临床应用,现对本年度的疗效进行评价,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共分为肺脾气虚痰湿阻滞证,肺肾不足痰湿互结证、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证、肺阴不足痰郁化热证四型。

其中肺脾气虚痰湿阻滞证为主,占所有证型的50%,对我科2011—2012年40例应用我科辨证方剂六君子汤加减口服,配合中成药静点治疗,有效率为65%,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了住院费用

难点分析

1、肺癌手术后复发和转移是治疗失败的根本原因。

放疗是局部的治疗,在Ⅱ-Ⅲ期肺癌治疗的指征和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术后化疗疗程也是有限度的。

即使是结合放疗、化疗综合治疗,尤其是如何防治肺腺癌的复发和转移仍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2、中医中药对大多数晚期肺癌患者来说,缩瘤效果较差。

肺癌病中医解决措施及方案优化

解决措施及方案优化

怎样降低肺癌患者术后及放化疗后的复发和转移?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中药在抗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综合治疗中能起到很重要的治疗作用。

我们采用中医分阶段结合化疗或局部放疗抗肺癌的复发和转移的策略。

在手术后1个月内应重用扶正的方药进行治疗,也包括静滴华蟾素注射液等抗癌中药。

尽最大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提高肺癌患者术后的机体抗癌能力,将可能残存的癌细胞抑杀,为抗术后复发和转移打下基础。

术后四周,通常进行辅助化疗,因化疗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骨髓造血功能、消化吸收功能等多系统的损伤和影响,故我们强调扶正调摄,如益气养血、健脾化湿和胃等主要治法,最大限度地减轻化疗等的毒副作用,最大可能调动患者的一切抗癌能力,并提高化疗完成率。

在这个过程中,切忌过多地应用攻邪中药,以免“雪上加霜”,加重化疗等的毒副反应,加重机体免疫等功能的损伤。

中医医院二级评审材料——3.3.1筋瘤病诊疗方案(2016年)

2016年中医医院外科

筋瘤(大隐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外科正宗》云:

“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而甚者结若蚯蚓。

”筋瘤好发于下肢。

相当于西医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病因病机:

1.劳倦伤气型:

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

2.寒湿凝筋型:

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

3.外伤瘀滞型:

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膜缺陷、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和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所引起。

诊断: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为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较为少见。

以左侧下肢多见,但双侧下肢可先后发病。

1.临床表现:

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

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皮下脂质硬化和溃疡形成。

2.传统检查: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