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1359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docx

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

【2017年高考题】

(2017•新课标Ⅱ卷)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

据此完成1—3题。

图1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1.C2.D3.D

【解析】

2.根据材料提示,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为:

“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故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故选D。

3.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故选D。

考点:

区域的划分及界线,区域特征。

【点睛】该题需要充分理解文字材料信息,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

“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的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结合架桥和合作更加广泛的材料信息,有利于理解交通的主导作用。

(2017•新课标Ⅲ卷)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1~3题。

1.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图1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

【答案】1.D2.B3.D

【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是长三角区域,故选D。

2.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故选B。

3.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代;越剧是上海江苏一代的剧种,故选D。

考点:

人文景观、自然地理特征和地方剧种。

【点睛】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

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2017•北京卷)图4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

读图,回答第6、7题。

图4

6.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7.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答案】6.A7.B

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多,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考点:

土地利用类型,中国区域地理。

【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的内蒙古和贵州两省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图,判断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是耕地、牧草地,从而再判断甲是哪个省级行政区。

(2017•江苏卷)图12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回答23~24题。

23.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A.日照市B.潍坊市C.青岛市D.威海市

24.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A.单位GDP消耗大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D.城市发展水平低

【答案】23.CD24.BC

【解析】

考点:

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7•江苏卷)图13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

读图回答25~26题。

2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26.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答案】25.BD26.AB

【解析】

考点: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4—5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图4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4.据图4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

5.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运输B.劳动力成本C.技术水平D.距市场远近

【答案】4.A5.B

【解析】

5.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上升;而河南、江西等中部地区,经济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较为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

因此,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

故选B。

考点:

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变化,产业转移的原因。

【点睛】本题以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变化、产业转移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4题,要结合图示信息和区域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第5题,要明确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和地价的上涨是工业转移的原因。

(2017•天津卷)14.(15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图13所示信息,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请回答两项。

(6分)

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

(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

据图13所示信息说明原因。

(3分)

(3)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对承德市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请回答两项。

(6分)

【答案】

14.(15分)

(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3)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资源。

【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

从图示来看,从唐山到承德需要穿越山地,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量大。

(3)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题干中可知,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承德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能够带动该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进而能够扩大区域的就业、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经济收入,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提高人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从而减少旅游资源的破坏。

考点:

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京津冀地区铁路分布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交通分布的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题,要求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交通密度大的原因,主要从需求量和建设条件来分析,同时注意对图中有效信息的提取;第

(2)题,注意要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第(3)题,注意审题,该题主要是考查的是区域在交通完善后,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后,进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的前提是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不要盲目地从交通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作答。

(2017•江苏卷)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图15为“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图16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简述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形成原因。

______

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

(6分)

(2)据图16,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

_______(4分)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

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

_______(3分)

【答案】

(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

【解析】

(2)根据图16可知,苏州、无锡和常州市位于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少,粮食增产慢;徐州、盐城等苏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江苏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可从市场需求、技术、生态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分析。

考点:

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和区域农业发展。

【点睛】解答该题主要是理解人口变化和粮食增产之间关系,流动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增产速度慢。

新中国之所以成功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主要经验有:

改革农村生产关系,扩大粮食的市场调节范围,合理调整粮食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2017•江苏卷)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图17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图18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

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

_______(4分)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

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_______。

(4分)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

______(4分)

(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的地理科学重要思想是_______。

(1分)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4)因地制宜

【解析】

(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地理科学因地制宜的重要思想。

考点: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点睛】雄安新区位于中国河北省,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3个小县及周边部分区域。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立国家级新区。

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千米,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

雄安新区定位二类大城市。

设立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6年高考题】

(2016•海南卷)某中德合资大型汽车企业总部设在吉林省长春市,从1991年成立至今,已形成长春、成都、佛山、青岛等生产基地。

长春基地原来生产高中低档各种车型,现主要保留高档车型的生产,中低档车型的生产大部分转移到其他基地。

据此完成7—9题。

7.长春基地高档车型的合理市场定位是

A.吉林省市场B.东北市场

C.全国市场D.欧洲市场

8.与保留生产中低档车型相比,长春基地保留生产高档车型可以

A.减少运输成本B.降低生产成本

C.获取更多利润D.扩大市场占有率

9.该汽车企业在成都等地建生产基地的主要目的是

A.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B.抢占当地的消费市场

C.利用当地的交通优势D.借助当地的科技优势

【答案】7.C   8.C   9.B  

【解析】

试题分析:

9.相比长春基地,其他汽车生产基地由于建设历史比较短并不具备科技优势。

成都基地位于我国内陆,相比长春基地,不具备交通优势。

佛山基地,经济较发达,劳动力成本较高。

综合各大基地区位和“产业转移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消费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这一规律判断,该汽车企业在其他地区建生产基地的主要目的是占领当地市场。

故选B。

考点:

产业转移的因素。

【名师点睛】产业转移实质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消费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

影响产业的转移的因素主要有:

1)劳动力因素,包括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等;2)市场因素,包括开辟市场、避开各方面限制、市场变化等;3)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包括工业联系、职工培训等;4)原生产地因素,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用地紧张、地价昂贵和环境污染等。

(2016•江苏卷)图8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信息的是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⑥D.②③⑥

16.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

【答案】15.A  16.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

地理信息技术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名师点睛】地理信息技术即"3S"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数字地球技术,这些问题在做题时要区别开来。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做题时我们要认清它是要在计算机里处理,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

是一种数据处理的过程。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

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解答时要它是通过电磁波进行的,它可以直接实时得到信息,获得的信息主要是以图片形式。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

主要是用来定位和导航。

(2016•上海卷)(八)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

15.200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16.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5、A16、B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

考查我国的经济带。

【名师点晴】这道题考查学生看图能力。

直观的读图,加以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

2000-2010年十年间,人口流动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因素。

省际间的人口、县际间人口及县内人口变化,只在认真读图都可看出;经济发达,吸收外来人口;经济落后,人口外迁。

(2016•浙江卷)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回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1、2题。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是

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

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

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

B.

C.

D.

【答案】2.D

【解析】

考点:

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名师点睛】从图表中读取云杉林分布区变化和冰盖面积变化信息,来综合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状况。

3S技术的各自主要应用领域需要重点辨别:

RS主要针对面的事物的信息获取;GPS主要针对点事物的信息获取;GIS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信息的分析处理。

(2016•浙江卷)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7、8题。

7.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8.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答案】7.B8.A

【解析】

试题分析:

8.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

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对;广西最低,但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基础与方向,B错;上海和江苏较低,适于发展技术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错;湖北较高,应提高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错。

答案选A。

考点: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产业发展方向分析

【名师点睛】从题干和图表中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注意题干的提示“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X轴和Y轴表示的含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区别。

降低能耗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关注的话题,主要依赖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2016•新课标Ⅱ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D.技术水平

4.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规模大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D.基础设施水平高

5.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答案】3.B4.A5.D

【解析】

试题分析:

5.随着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说明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移,因此中国的家电产业应该改变传统的加工制造方式,加大科技投入,研发自己的家电品牌,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加市场的竞争力。

考点:

本组题考查产业转移知识,具体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组题以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转移为背景材料,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考查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及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第1小题明确“家电组装工厂”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结合图示信息,产业逐渐转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因此劳动力成本是转移的主要因素。

第2小题有材料可知,越南劳动力价格比中国具备了优势,但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市场条件不如中国。

该题关键在于越南和中国的优势对比。

第3小题,中国家电产业在丧失劳动力优势后,应该加大科技,研发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加市场的竞争力。

该题考查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方向。

掌握相关知识,灵活运用和迁移是解题的关键。

学+

(2016•新课标Ⅰ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

喜光。

根系发达。

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

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

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

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

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

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

图5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4分)

问题

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

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

(4)问题①:

因地制宜,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