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412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docx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ppt

【篇一:

语文(精品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课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

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六、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

彩图系列《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八、教学课型:

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

?

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边讲解边展示彩图,让学生轮流传阅)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主体:

(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航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天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大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事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记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三)情感教育指导:

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1、那些已经载入史册的光辉让我们重温了成功的自豪与喜悦,但是有位教授的话让我们感慨良深:

“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

”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谁?

“付出了很多”到底又是付出了些什么呢?

明确:

“我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航天员?

?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付出”——智慧和心血、精神和个人力量?

?

点评:

他们将几千年来民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用自己的努力和心血为我们创造了奇迹,谱写了一曲飞天壮歌。

曾经有那么多朴实无华却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

⑴“神四”发射时工作人员为了扶住即将倾斜的仪器而双手严重受伤亦无怨无悔;⑵“非典”隔离时期的电话指挥、坚决不下火线,保证“神五”的成功发射;

?

?

所以,我们要为他们鼓掌,要感谢他们的付出。

这倒是让我们想起了魏巍作品中的一句话: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看来,他们不仅是最可爱的人,还是最敬业、最伟大、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2、航天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强而有力的保障,除了技术与人员的投入以外,其实还需要什么呢?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及的知识进行再深入思考分析)

明确:

⑴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决策。

如:

毛泽东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邓小平的“863计划”、江泽民的“下决心搞载人航天”等关键时刻作出的正确决策,极有力地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⑵厚实的物质基础——强而有力的物质保障。

这是离不开改革开放,更准确来说是离不开辛勤劳动创造出一切物质财富的全国劳动人民。

没有经济实力,根本谈不上航天工程近十亿的经费。

梦想的实现,没有劳动人民的付出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过去就是因为经济跟不上而无奈地让飞天梦想尘封在一张张构图中;如今终于有条件实现了,是因为经济与综合国力的提升。

所以说,正如一首歌曲所唱的:

“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航天事业的成功,有国家的功劳,更有人民的功劳。

小结:

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要具体指出谁的功劳最大,确实很难,应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有理想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里的一个建设成就。

老师相信高一(3)班也将会是这样的集体,将来书写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成就,最终迈向高考成功的彼岸。

希望当你们迈向大学校园的时候,会记得向老师报个喜讯。

(笑)

(四)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

作为新闻报道,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这篇新闻关于“神五”升天的现场报道似乎不多,更多的篇幅让给了背景材料——中国航天史的叙述,仅在首尾谈及现实场景——“神五”升天。

这样的新闻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你怎么理解这样的写法呢?

可以回想前面几篇新闻(特别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特色,结合本文思考。

预设:

补充过去的重要事件更有说服力/把更多的背景放进文章使文章更有历史厚实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史?

?

(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能力)

明确:

⑴背景材料虽然不一定是最新的消息,但是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的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建立在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

基础上,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拥有自豪感,同时也迫切想知道当中的一些细节,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艰辛的历程到底是怎样的。

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以及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且把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这就体现了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从而反映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现实的场景,还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⑵文章的结构分析:

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神五”发射是重大新闻,关于它的现场报道千千万万,如果只把目光聚在这个现实场景上,那就没有太大的特色了。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在安排结构上巧动脑筋,以飞船发射作为线索,以“神五”发射为引子巧妙地回顾了中国航天史,让读者较全面地了解有关信息后,又以“神五”的发射作为结束。

这样,首尾都是最新消息,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中间部分合理安排背景材料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就使得文章的内容充实,结构合理了。

这样首尾呼应的写作结构又叫“首尾圆合型的结构”,形成了一个。

我们知道,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圆融、平稳的,在中国文化中,它也代表着一些特殊的含义,特别是和谐圆融,它正是不少人所追求的完美的象征。

所以,这篇文章也就给人舒适平稳的感觉了。

(五)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

明确: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六)古有屈原发天问、嫦娥奔月宫,今有国人赴太空、飞天梦终圆。

这个伟大的梦想,经过无数人的努力,终于成为了现实,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对于我们的激励。

在最近的“珠海航展”上,“神五”、“神六”的3位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透露:

目前包括他们3位在内的多位宇航员都在接受“神七”的选拔训练。

“神七”要求宇航员在太空出舱活动,因此选拔要求将比以往更加严格。

但是,所有的宇航员都无怨无悔,认真刻苦地接受着所有的训练和挑战,这也说明了我们的航天事业要迈向高峰,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英雄。

那么,这个目标交给了谁呢?

那就要靠在座各位同学的努力和进取了。

十、作业布置:

1、课外再找资料,补全“中国航天大事记”;

2、本文语言看似朴实平淡,但常常隐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

请你找找带有作者感情倾向的句子,品味当中的情感,学习这种含蓄而有韵味的笔法。

十一、板书设计:

结尾(27—30)“神五”成功发射——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

十二、教学后记:

1、思路清晰,表达顺畅。

备课功夫充足,思路清晰,内容熟悉,钩连恰当,指点细腻到位,板书清晰明了。

能够跟随着自己的计划进行教学,密切联系时事进行补充讲解,使课堂教育充实而有说服力,很好地带动学生对课文正确把握。

不足的是表达顺畅之暴露出语言有时过于累赘,拖泥带水的弊病,应注意“过犹不及”的道理,适当修饰授课用语,使之简洁到位,不显得过满、过实。

2、情感教育准确,学生反映踊跃。

能够在课堂上把情感教育和爱国知识教育紧密结合,摆脱枯燥说教模式,以亲切的感染力制造合适的气氛,感情丰富饱满,带动学生接受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教育,效果明显。

学生纷纷响应,回答众志成城,真切诚恳。

3、讲解编排仍需多多琢磨。

一份好教案,一堂好课除了问题设计合理,讲解细腻,指点中肯外,还需要特别注意步骤之间的顺序编排。

本次授课的标题含义理解步骤放在课文进入时,学生不容易领悟,若放在课文总结时探讨,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

4、分析衔接过于平淡,语言音调起伏不明显。

语言的区分度是引起听课者兴趣,加深其理解和把握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应该恰当运用好这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制造不同程度的起伏,保持课堂的活跃性。

自己过于平实的语调,使课堂的步骤衔接不甚明显,有点影响课堂末段的听课效果。

5、操控课堂能力仍有待提高。

课堂开始阶段的图片导入由于图片数量有限,课堂稍微有点混乱,学生注意力有些分散。

授课过程中偶有学生出现分心、窃窃私语的情况,自己操控能力不足,未能作出很有效的管制。

必须加强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意识,使自己熟练地掌握堂上的主动权。

同时,要多留心学生的表情和反应,以便恰当地对难题多作讲解,对容易问题轻轻带过,提高授课效率,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6、心态要放松,笑容要更多。

多注意自己上课的表情,尽量放松心情,给学生更多的感染力,切忌表情过度严肃过度绷紧。

适当添加笑容,以既亲切又吸引学生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授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维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学写新闻。

作者的拼搏精神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送入太空,他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从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几千年的梦想今天得以实现。

有谁想到,我们的航天科技工作者默默地做着奉献,一起来看这则新闻。

二、文学常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开头黑体字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时间精确到“时”,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新闻的特点:

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三、文本解读

(一)根据新闻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主体:

回顾一代代航天人尽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结语:

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实现民族飞天梦

(二)筛选信息

1解读标题的双重含义

明确:

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3新闻的主体部分讲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

作者按时间顺序,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5.17,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幕;

1960.2.19,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4.24,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9.21,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11.20,“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1.9,“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2002.3.25,“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12.30,“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3.10.15,“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四、分析探究

文章开头、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成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

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

本文的结尾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五、分析鉴赏

文章中写了航天人的奋斗历程,是否符合新闻的要求?

明确:

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

【篇二: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贾永曹智白瑞雪

【教材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优秀的新闻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本课从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结构构严。

文章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把握文章的结构。

【学情分析】

本课是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学生们已基本掌握了新闻的相关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明晰新闻的内容、分析结构特点。

但大部分学生对新闻阅读的学习还留表面,不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把握新闻的实质,理解不够深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巩固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掌握通讯的特点,了解并能划分本文的脉络层次。

过程与方法: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通过提前预习,充分了解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引导学生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情感与态度: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巩固新闻写作的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通过阅读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方法】

用神舟五号飞船飞入太空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下收集整理我

国航天发展的背景资料;通过合作探究法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运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飞天”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已绝非难事,但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做起了飞天揽月的美梦。

我们所熟知的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屈原仰望宇宙发《天问》,都反映了先民对神秘天际的探寻欲望,直到明朝,万户做出了第一次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只有到了这一天,国人才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这一天就是201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并安然返回。

让我们通过视频一同回顾这个历史的瞬间。

二、文体知识介绍

通讯:

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特点:

详细深入,过程完整;生动形象、具体感人;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新闻的材料类型:

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

(思考):

回顾所学知识点,比较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异同。

(明确):

相同点:

都强调真实性、都具有时效性(消息最强、通讯较强、报告文学较弱)。

不同点:

①消息篇幅最短,通讯较长,报告文学最长。

②通讯与报告文学都具有文学性,后者比前者的文学色彩更浓。

③报告文学具有政论性,即它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是一种

特殊宣传工具。

通讯具有评论性,即它必须对人或事作出评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熟悉内容

1、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ppt展示)

2、请同学们对照新闻结构,理清文章脉络,完成下面的表

读新闻析结构

④、读完全文,同学们对比一下我们前面学过的新闻,有没有发现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

⑤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本文标题有何含义?

点拨:

1、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2、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五、拓展延伸,链接高考

1、练习为新闻拟写标题

常用格式:

人物+事件

练习:

2012年6月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地面。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上空一声巨响,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冲破大气层,张开水母一样的降落伞,降落在绿茵茵的草地上。

明确:

神舟九号飞船返回

2、写一句话新闻

常用格式:

谁+时间+地点+事件

练习:

前来上海参加载人航天工程展览开幕式的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少将昨天透露,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计划将于明年适当时机发射,目前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正在开展相关准备,届时将有三名航天员搭载神舟十号执行任务。

明确:

神舟十号飞船将于明年发射,计划搭载3名航天员。

六、交流所查资料

对照前面梳理的“背景材料部分回顾的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板书,补充出“神五”飞天后我国的航天事件。

1、神舟六号(载人)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115小时33分钟后回收。

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

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搭载人数2人

执行任务宇航员:

费俊龙

指挥长:

聂海胜

2、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

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搭载航天员: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3、神舟八号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不载人。

4、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飞行乘组,执行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5、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注明:

以上资料主要由学生完善,激发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的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七、作业

1、选取校园中发生的大事(如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依照新闻的一般结构写一篇新闻报道。

2、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25个字)

(印度洋海啸遇难人数已突破15万。

3、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莫斯科时间4月30日11时59分(北京时间30日15时59分),经过两天太空飞行后,载有人类第一位太空游客美国人蒂托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的“联盟

【篇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第1页(本章共6页)

第2页(本章共6页)

第3页(本章共6页)

第4页(本章共6页)

第5页(本章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