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4250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docx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

  1.

  知识点:

潮汐现象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的升降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周期性流动称为潮流。

  2.

  知识点:

通常把由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跨过赤道的部分组成的、沿南美北岸的流动称为圭亚那流和小安的列斯流,经尤卡坦海峡进入墨西哥湾以后称为佛罗里达流,佛罗里达流经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大西洋后与安的列斯流汇合处视为湾流的起点。

此后它沿北美陆坡北上,到35°N附近,离岸向东,直到45°w附近的格兰德滩以南,海流都保持在比较狭窄的水带内,此段称之为湾流。

  湾流是世界海洋中流速最大、影响深度最深的最强大的暖流。

  3.

  知识点:

水色三要素为总悬浮物、叶绿素和黄色物质。

  4.

  知识点:

当月相为新月、满月时,月球、太阳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两天体产生的天体引潮力方向相同,使潮汐增强,潮差出现极大值,称为天文大潮或朔望潮;当月相为上、下弦月时,月球和太阳引潮力方向接近正交,几乎没有叠加效应,故潮差达极小值,称为小潮或方照潮。

  5.

  知识点:

海水的比热容是1千克海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海水比热容较大,是空气的4倍。

由于海水密度远大于空气密度,1立方米海水温度变化1℃的热量,能使大约3100立方米大气产生1℃的变化,因此海洋水温较气温变化缓慢滞后,其日变化幅度远小于气温的日变化。

  6.

  知识点:

地球表面上平均温度最高的纬向带状称之为热赤道,平均在7°N左右。

  7.

  知识点:

同10题。

  8.

  知识点:

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层南北副热带海区均存在一反气旋式水平环流,在亚北极海域存在一气旋式水平环流。

在副热带流环中,在大洋的西边界处出现海流流幅变窄,流层加厚和流速增大的现象,称之为西向强化。

该处的海流称之为西边界流,是海洋中的强流区。

北半球的西向强化现象比南半球更为显著,即北半球的西边界流强于南半球。

黑潮和湾流分别是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的西边界流,也是两大洋中最强的洋流。

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西边界流分别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和巴西暖流。

  9.

  知识点:

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层南北副热带海区均存在一反气旋式水平环流,在亚北极海域存在一气旋式水平环流。

在副热带流环中,在大洋的西边界处出现海流流幅变窄,流层加厚和流速增大的现象,称之为西向强化。

该处的海流称之为西边界流,是海洋中的强流区。

北半球的西向强化现象比南半球更为显著,即北半球的西边界流强于南半球。

黑潮和湾流分别是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的西边界流,也是两大洋中最强的洋流。

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西边界流分别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和巴西暖流。

  0.

  知识点:

按照成因,海浪可分为风浪和涌浪,其中风浪的周期一般只有数秒量级,最长可达20几秒。

涌浪的周期要长于风浪周期,长者可达几十分钟。

  1.

  知识点:

同14题。

  2.

  知识点:

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人们用盐度来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3.

  知识点:

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能绝大部分储存于海洋的表层(混合层)水中。

通过海面以蒸发潜热、海面有效回辐射(长波辐射)和感热交换的形式将能量从海洋输送给大气,驱动大气的运动。

  4.

  知识点:

潮汐现象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的升降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周期性流动称为潮流。

  5.

  知识点:

对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相邻两次面对太阳的时间间隔称为天或日,采用平太阳日(24小时)为一天的时间间隔。

相邻两次面对月球的时间间隔称之为太阴日,时间间隔比太阳日长,约为24小时50分。

在一个太阴日内发生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的称为半日潮。

在一个太阴日内发生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的称为全日潮。

  6.

  知识点:

世界大洋盐度平均值,大西洋约为34.90最高,印度洋约为34.76次之,太平洋约为34.62,北冰洋约为32.0,是四大洋中盐度最低的大洋。

各个海区含盐量的多少悬殊也很大。

对于大洋表层海水,平均而言北大西洋最高(35.5),南大西洋、南太平洋次之(35.2),北太平洋较低(34.2),而北冰洋的表层盐度是四大洋中盐度最低的大洋。

  7.

  知识点:

世界大洋盐度平均值,大西洋约为34.90最高,印度洋约为34.76次之,太平洋约为34.62,北冰洋约为32.0,是四大洋中盐度最低的大洋。

各个海区含盐量的多少悬殊也很大。

对于大洋表层海水,平均而言北大西洋最高(35.5),南大西洋、南太平洋次之(35.2),北太平洋较低(34.2),而北冰洋的表层盐度是四大洋中盐度最低的大洋。

  8.

  知识点: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现狭长型,长约2250千米,最宽355千米,均深490米,最深3040米,面积438000平方千米。

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

盐度为36.0~41.0之间,平均40.0,是世界海洋中盐度最高的海。

  9.

  知识点:

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

黄海平均水深44米,中央凹陷,最深152米。

黄海的名称于水域水色,由于历史上黄河有七八百年的时间注入黄海,河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将黄海近岸海水染成了黄色故而得名(目前黄河入海口位于渤海海域)。

  20.

  知识点:

透明度(Transparency),即海水透光的程度。

  21.

  知识点:

黑潮是太平洋北赤道洋流遇大陆后的向北分支,是太平洋洋流的一部分,是海洋中第二大海流,居于湾流之后。

起源于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以东海区,经中国台湾一带海域进入东海沿陆架向东北流动,东到日本以东,与北太平洋漂流相接,为世界著名的暖流。

具有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的特点,以及流幅窄、流速大、影响深度深(可达1000米左右)的流场特征。

  22.

  知识点:

潮汐类型:

在一个太阴日内,发生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的称为全日潮或日潮,发生二次高潮和二次低潮的称为半日潮。

若半日潮中两次高潮潮高相差很小,称之为正规半日潮,若两次高潮潮位相差较大,称之为不正规半日潮。

  某海区潮汐类型,通常根据1月内潮汐发生情况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三类。

根据1月中的潮汐发生情况,若大多数日子每天均发生二次高潮二次低潮的为半日潮海区;若多数日子每天发生一高潮一低潮的为全日潮海区;若有些日子发生的是每天一次高潮一次低潮,其他时间是每天二次高潮二次低潮,则为混合潮海区。

  23.

  知识点:

海浪是风作用在海面上,其所带来的压力及摩擦力使海面产生扰动,在海面形成周期性起伏。

一般分为风浪和涌浪。

  24.

  知识点:

风浪是指一直在风的直接作用下海面的波动状态。

此时的海面波动常是杂乱无章的,其波高、波长和周期都为随机量。

涌浪是从其他海区传来或海区海面风力迅速减小直至平息,或风转向后原来海面上遗留下来的波动。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海啸波高在茫茫的大洋里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

潮波是指由天体引潮力形成的海水周期性运动。

后二者与风无关。

  25.

  知识点:

在平衡潮理论中,阴历每个月月初(朔)和中旬(望)附近,月球和太阳所引起的潮汐椭球,其长轴方向一致,因之潮高相互叠加,形成朔望大潮;反之在农历初七和二十二左右,地球、月球、太阳形成直角,由于太阳和月亮对地球潮汐的影响部分相消,所产生的潮汐潮差较小而被称为小潮(又称方照潮)。

  26.

  知识点:

波浪具有波动的一般性质,相邻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叫作波长。

  27.

  知识点:

波浪具有波动的一般性质,从波峰到波谷之间的铅直距离叫波高。

  28.

  知识点:

黄海冷水团是指在夏季存在于黄海中部洼地深层和底部的低温水团。

春季5月,随着温跃层的出现,黄海冷水团亦开始形成。

至春末的6月,随着温跃层的发展,冷水团则完全成型。

7~8月为温跃层的强盛期,亦是冷水团的鼎盛时期。

从9月开始,温跃层上界深度明显加深,强度减弱,冷水团亦处于衰消期。

至12月,温跃层和冷水团几乎是同时消失。

  29.

  知识点:

纽芬兰渔场是世界四大著名的渔场之一,由拉布拉多寒流和湾流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交汇,海水扰动引起营养盐类物质上泛,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鱼类在此大量繁殖。

寒暖流交汇造成这一海域经常大雾弥漫及温水性鱼群和冷水性鱼群相汇聚。

  30.

  知识点:

秘鲁渔场是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由于秘鲁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且该海域存在上升流,上升流把海底的富营养盐物质带到大洋上层,为浮游生物提供了食料,也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鱼类在此富聚从而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

该海域的上升流是由于东南信风作用,使海水离岸输送,导致近岸海水缺失,引起深层海水上升补偿而形成。

  31.

  知识点:

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天文太阳辐射量。

全球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约占进入地球大气顶的总太阳辐射量的70%。

  32.

  知识点:

漂流理论是瑞典著名物理学家艾克曼Ekman在20世纪初创立的,“漂流理论”成功地解释风海流现象,即风海流的流动其流动方向与盛行风向不一致,且随深度增加流向逐渐偏转。

流速大小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小。

  33.

  知识点:

描述海水运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研究水质点运动,即跟踪水质点以描述它的时空变化,称之为拉格朗日方法;另一种是研究各时刻质点在流场中的变化规律即以流场作为对象研究流动,称之为欧拉方法。

通常多用欧拉方法来测量和描述海流,即在海洋中某些站点同时对海流进行观测,依测量结果,用矢量表示海流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绘制流线图来描述流场中速度的分布。

  34.

  知识点:

当大洋中的潮波传播到近岸浅水区域时,由于非线性作用使潮波发生变形,形成浅水分潮。

浅水分潮的角频率为原分潮角频率的和、差或者倍数乘积。

角频率为原线性潮波两倍的浅水潮波称之为倍潮波。

  35.

  知识点:

斯托梅尔在1948年建立了一个考虑底摩擦效应、封闭大洋中的漂流模式。

其结果指出了科氏参数随纬度变化是产生海流西向强化的基本原因。

  36.

  知识点:

内波和表面波不同,最大的振幅发生在海面以下。

海洋内波的恢复力远小于表面波的恢复力,这种波动传播很缓慢,波形传播速度不足1米/秒,小于表面波波速;振幅大于表面波的振幅。

通常的内波,振幅为几米,甚至可达百米;波长近百米至几十千米,周期几分钟至几十小时。

它是引起海水混合、形成细微结构的重要原因。

  37.

  知识点:

人们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会温度、盐度和压力影响而改变,会随他们的增大而增大。

在各种因素中,温度对声速影响最大,水温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大4.6米/秒。

海水中的声速大约是1500米/秒,约是大气中声速的4.5倍。

  38.

  知识点:

光进入纯净的海洋在其中传播时,大部分波段的光都会被吸收而衰减,只有波长在480±30纳米波段的蓝绿光在水中吸收系数最小,衰减最小,穿透能力最强,所以海洋有蓝色窗口之称。

  39.

  知识点:

海洋在各种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海水不断地发生混合,混合是海水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

混合的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向均匀的过程。

海水混合的形式有三种:

分子混合、涡动混合和对流混合。

海洋上层(海—气界面)是海水混合最强烈的区域,因为海气界面上存在着强烈的动力和热力过程,例如,风使海水产生海流和海浪,它们所具有的速度梯度和破碎都会引起海水的混合。

  40.

  知识点:

北海道渔场位于黑潮暖流与亲潮寒流交汇处,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鱼类提供在丰富的饵料,从而使海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

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而且因为捕鱼业的科技发达,国家的养殖渔业发达,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渔场。

  41.

  知识点:

由风引起的海水速度和流向各层各不相同,表层流速最大,流向与风向呈45°夹角,北半球偏在风向右方。

随深度增加,流速呈指数衰减,北半球流向逐渐右偏。

到某一深度,流向与表面流向相反,流速仅为表面流速的4.3%,流速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该深度即为风海流的影响深度,称之为摩擦深度。

但是从表层到底层积分得到的海水体积输运与风矢量的方向垂直,在北半球指向右方,在南半球指向左方。

  42.

  知识点:

测风应选择在周围空旷、不受建筑物影响的位置上进行。

仪器安装高度以距海面10米左右为宜。

  43.

  知识点:

科里奥利力,简称为科氏力,是对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相对于旋转体系产生的直线运动的偏移的一种描述。

科里奥利力来自于物体运动所具有的惯性。

科氏力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4.

  知识点:

在水平压强梯度力的作用下,海水将在受力的方向上产生运动。

与此同时科氏力便相应起作用,改变海水流动的方向,随着流速的增大,科氏力逐渐增大,流向逐渐偏转,直至科氏力与水平压强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取得平衡时,海水的流动便达到稳定状态。

若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他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则这种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取得平衡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地转流的流向与压强梯度力的方向垂直。

  45.

  知识点:

见56题。

  46.

  知识点:

海洋锋,特性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

它们可用温度、盐度、密度、速度、颜色、叶绿素等要素的水平梯度,或它们的更高阶微商来描述。

在锋带附近各种参数的梯度明显增大,具有强烈的水平辐合(辐散)和垂直运动,因而是不稳定的,其中存在着逐渐变性的过程和各种尺度的弯曲。

  47.

  知识点:

赤道地区,降水量丰富,除南太平洋秘鲁寒流北部的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外,大部海区年降水量在XX毫米左右,特别是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太平洋海区,大部分年降水量在3000毫米以上。

年平均蒸发量为1050毫米左右,平均盐度为32~35左右。

因赤道地区降水量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所以盐度较低,盐度低于世界大洋平均盐度(35)。

  48.

  知识点:

潮汐潮落所形成的水位差,即相邻高潮潮位与低潮潮位的高度差称为潮差。

大洋中的潮差不大,一般只有几十厘米至1米左右。

近海潮差差异较大,喇叭状海岸或河口地区潮差一般都比较大。

例如,加拿大的芬迪湾、法国的塞纳河口、我国的钱塘江口、英国的泰晤士河口、巴西的亚马孙河口、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恒河口等,都是世界上潮差较大的地区。

其中芬迪湾的最高潮差记录达到了18米,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地区。

  49.

  知识点:

根据平衡潮理论,由月球引起的潮高最高为36cm,最低为-18cm,最大潮差为54cm;由太阳引起的潮高最高为16cm,最低为-8cm,最大潮差为24cm。

两者叠加,理论最大潮差为78cm。

  50.

  知识点:

海浪是发生在海洋表面上的表面波,即沿着水与空气界面间传行的一种波动,其恢复力是重力,因此海浪属于重力波。

  51.

  知识点:

来自太平洋的潮波系统主导了我国大部分海域的潮汐运动。

在渤海,大部分海域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海区,黄海大部分海域属于正规半日潮海区,而南海大部分海域为不正规日潮海区。

  52.

  知识点:

来自太平洋的潮波系统主导了我国大部分海域的潮汐运动。

在渤海,大部分海域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海区,黄海大部分海域属于正规半日潮海区,而南海大部分海域为不正规日潮海区。

  53.

  知识点:

来自太平洋的潮波系统主导了我国大部分海域的潮汐运动。

在渤海,大部分海域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海区,黄海大部分海域属于正规半日潮海区,而南海大部分海域为不正规日潮海区。

  54.

  知识点:

根据无限深海漂流理论,在摩擦深度处,海水流向与表层相反,大小是表面流速的4.3%。

  55.

  知识点:

根据无限深海漂流理论,在摩擦深度处,海水流向与表层相反,大小是表面流速的4.3%。

  56.

  知识点:

决定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温度和盐度。

盐度小温度高的海水密度低,盐度大温度低的海水密度大,在大洋中温度一般起到决定性作用。

大洋表层温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因此密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57.

  知识点:

海流流向的定义是,以正北方为0°顺时针旋转,海流流去的方向记为流向角。

即向东流去的流向角为90°。

  58.

  知识点:

海洋垂直尺度与水平尺度比约为10-3

  59.

  知识点:

惯性流又称余流,是指科氏力与惯性力相平衡的流动。

惯性流动在引起海流的外力停止后,在惯性力作用下仍沿一定方向流动。

其特点是具有时间性。

当惯性力被各种摩阻力抵消时,惯性流也就消失了。

  60.

  知识点:

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受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现象。

研究表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几个毫米。

  61.

  知识点:

索马里海流为特殊的西边界流。

地处印度洋季风作用区域,冬季沿索马里沿岸南流,称之为索马里暖流;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沿索马里海岸向东北流动,由于海水离岸输送导致该海域出现上升流,形成索马里寒流。

索马里寒流只存在于夏季。

  62.

  知识点:

惯性流又称余流,是指科氏力与惯性力相平衡的流动。

惯性流动在引起海流的外力停止后,在惯性力作用下仍沿一定方向流动。

其特点是具有时间性。

当惯性力被各种摩阻力抵消时,惯性流也就消失了。

惯性流的周期T=2π/f。

  63.

  知识点:

Argo浮标的观测要素主要为温度、盐度、压强,新型Argo浮标还可观测pH、溶解氧、叶绿素、硝酸盐等。

还可通过Argo浮标的漂移轨迹计算得到海流流速。

  64.

  知识点: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很不均匀,北半球温带亚极区较高,南北两半球的热带、亚热带大洋区较低,北冰洋海区初级生产力最低。

  65.

  知识点:

海洋热液喷口环境以高温、H2S含量高、含氧量低和pH值低为主要特征,并且这些要素的含量有较大波动。

  66.

  知识点:

中国近海四大海区内,各种海洋环境参数的跃层种类较多。

其中以温跃层最具代表性:

既有季节性跃层,也有常年性跃层。

季节性跃层主要发生在黄渤海海区和东海北部,南海海区季节性温跃层不显著。

  67.

  知识点:

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68.

  知识点:

北太平洋一支重要的暖流是黑潮,其主要特点是高温高盐。

  69.

  知识点:

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铅直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为掌握潮汐变化需建立永久的验潮站进行潮汐水位观测。

  70.

  知识点:

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引潮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地球天体之间距离的立方成反比。

虽然太阳质量远大于月球,但因为月球离地球比太阳近得多,则月球引潮力比太阳引潮力大,大约为2.17倍。

其他天体引潮力远远小于月球和太阳引潮力。

  71.

  知识点:

当海洋大陆架高盐水团随潮汐涨潮沿着河口的潮汐通道向上推进,盐水扩散、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当盐度值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时,即形成咸潮(或称之为咸潮上溯,盐水入侵)。

我国咸潮入侵主要发生在长江口、钱塘江口和珠江口等河口区域。

一般情况咸潮发生在冬季。

  72.

  知识点:

决定风浪大小的因素包括风速(风力大小)、风时(风的作用时间)、风区(风的作用区域大小)。

  73.

  知识点:

浙江杭州的钱塘涌潮一般发生在农历的八月十八,每年都会吸引各地游人前来观看,其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潮、南亚的恒河潮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

  74.

  知识点:

浙江杭州的钱塘涌潮一般发生在农历的八月十八,每年都会吸引各地游人前来观看,其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潮、南亚的恒河潮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

  75.

  知识点:

海水对光的吸收有选择性,对纯净的大洋水来水,长波优先。

吸收最弱的波段为蓝绿光波段,所以海洋有“蓝色窗口”之称。

  76.

  知识点:

在海峡、水道或狭窄港湾内的潮流,因受地形条件的限制,一般为往复式潮流。

  77.

  知识点:

波浪在海洋传播到近岸浅海区域,随着水深变化,波速、波长、波高和波向都会发生变化,但是波周期基本不变。

  78.

  知识点:

上升流是指海水从深层向上涌升,它可以将海洋深层的营养盐带到海洋表层,有利于生物繁殖。

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就是因为秘鲁沿岸存在上升流而形成。

  79.

  知识点:

黑潮和湾流分别是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西边界流。

其携带大量的热量从热带流向高纬度海区,对高纬度地区的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的海洋性气候温暖宜人,对此有重大影响的海流名称是黑潮。

  80.

  知识点:

与全球风系对应,太平洋和大西洋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域上层海洋各自存在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的反气旋式水平环流。

  81.

  知识点:

电影《后天》讲的是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引发世界大洋环流中断,从而地球迎来新的冰期的灾难性故事。

其中世界大洋环流中断的起始点位于北大西洋的拉布拉多海域,这里是湾流与拉布拉多海流的交汇处,是全球大洋深层水的生成源地。

  82.

  知识点:

亚热带盛行的信风将大陆西岸的上层海水离岸输送向海洋,当近岸上层海水离开后,底层的低温海水向上涌升,补偿被风输送走的缺失部分,这样形成的海流称作上升流,属于补偿流。

上升流把海底的养分带到海水上层,吸引鱼类在此聚集形成富饶的渔场。

在世界著名的渔场中,秘鲁渔场即属于上升流形成的渔场。

而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则属于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

  83.

  知识点:

南海处于东亚季风区,南海环流表现出明显的季风特性,是太平洋中季风环流最显著的海域。

其总特点是:

西南季风期间盛行东北向漂流,东北季风期间则为西南向漂流。

  84.

  知识点:

黑潮是沿北太平洋西边界一股由南向北、高温高盐的强大暖流。

这股强大暖流对邻近东亚地区的航海、渔业生产、海洋环境以及气候均有影响。

其实,黑潮的水并不黑,甚至比一般海水更为清澈透明。

由于黑潮海水浊度极低,易吸收阳光中的红、黄色光波,偏重散射蓝色光波,所以人们看向海面时,该海域海水颜色深于其他海域颜色,看起来为蓝黑色,故被称为黑潮,其水色仍为蓝色。

  85.

  知识点:

潮汐潮落所形成的水位差,即相邻高潮潮位与低潮潮位的高度差,称为潮差。

加拿大芬迪湾的最高潮差记录达到了18米,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地区。

  86.

  知识点:

在水平压强梯度力的作用下,海水将在受力的方向上产生运动。

与此同时科氏力便相应起作用,不断改变海水流动的方向,直至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取得平衡时,海水的流动便达到稳定状态。

若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他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则这种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在北半球,当观测者顺流而立时,右侧等压面高,左侧低。

  87.

  知识点:

北欧的纬度与我国漠河相近,但欧洲的气候温暖、湿润,漠河寒冷、干燥,是因为受一支海流的影响,这支海流就是处于北大西洋西风带的北大西洋暖流。

  88.

  知识点:

波浪的能量与波高的平方、波浪的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