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4361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山珍海味何其多,但在国人心里,总有一个温暖的位置留给粥。

这种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诞生的食物,是属于华人世界精神家园共通的符号。

②粥是如何诞生的?

如果要回到史料堆里寻找,三国时期谯周所著的《古史考》中即有“黄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

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说文解字》也把这一功绩记在了黄帝身上,说“黄帝初教作糜”。

黄帝的历史发生于文字出现前,今天我们对此已难加考证,但如果从煮粥的容器入手,倒是可以做一番猜测。

③史学家们通常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常食用的几种谷物分别为黍、稷、粟、稻。

无论何种谷物,脱壳以后的做法一是火烤,二是石燔,而粥的做法属于第三种,同样也是火上加热,但要置于容器里加水,使其软化——也就是《古史考》里黄帝的“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在这一过程中,水与米的比例决定了最终的成品是饭还是粥。

正如清朝著名美食家袁枚给粥下的定义为:

“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

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追溯粥的起源至黄帝时代,倒不如说在黄帝时代诞生了适合煮粥的容器。

汉代的学者认为黄帝发明了“釜”“甑”这样的烹饪器具,于是顺带把粥的发明也归功于他。

其实从新石器时代起,适合“加水烹煮”的陶器除了“鼎”“釜”以外,还有出现在中晚期的“鬲”“戽”“规”等。

其中“鬲”一字的意思是三足的锅,恰好是“粥”的繁体字“鬻”的下半部分;“鬻”字上半部,“米”字两旁的“弓”,则描绘了煮米时袅袅上升的蒸汽。

④粥作为米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人早已将其作为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出场角色。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民间流行在寒食节这一天进食大麦粥: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至今仍然流行的大众美食“腊八粥”源自古代腊祭。

相传腊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

除了吃腊八粥,立夏节气民间也有吃“立夏粥”的传统;旧时富贵人家喜添家丁,要请左邻右舍吃“八宝粥”以报喜——种种由粥文化引申出的礼仪与习俗,也印证了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⑤除了祭拜祖先,自古也有供粥给长者以示尊敬的习俗。

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这样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

《礼记·月令》里有:

“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

”从《汉书·武帝纪》里“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的描述来看,到了汉朝时,供粥给长者已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

“粥能养人,老年尤宜”的观点从北宋开始有了理论依据。

清代曹庭栋所著的《粥谱》里又特别提到“粥能宜人,老年尤宜”。

“食粥养老”的观念就这样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⑥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

凡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无论是唐代的《食医心鉴》、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元代的《钦膳正要》,乃至明代的《本草纲目》和《遵生八笺》,以及清代的《粥谱》和《养生随笔》,都把粥作为饮食养生的重要食物。

在关于粥的专著《粥谱》中,作者曹庭栋把粥分为谷类、蔬实类、木果类、植药类、动物类等八大类共计272种粥方,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总结出粥的优点在于“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特意提到如何喝粥喝出健康: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

”对于文人来说,喝粥也是他们淡泊明志、明月清风的养生良品。

陆游是一个爱喝粥的文人,曾写下过著名的《食粥》诗: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秋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这种饮食之妙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延续至今,无数家庭现在仍延续着早起喝粥的习惯。

(节选自《粥,最能抚慰中国胃的食物》,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经过查证史料,认为“粥”的诞生功绩应该记在黄帝身上,如黄帝的“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B.在古代,粥在祭祀和礼仪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

C.供粥给长者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让“食粥养老”的观念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D.至今仍然流行的“腊八粥”“立夏粥”“八宝粥”都是由粥文化引申出来的礼俗与习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B.文章的论证方法主要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例如第⑥段的论证方法同时采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

C.文章列举《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先人早已将其作为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出场角色”。

D.文章末段列举了历朝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证明,早起喝粥的习惯是中华饮食文化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的学者认为黄帝发明了“釜”“甑”这样的烹饪器具而顺带把粥的发明归功于黄帝,对于这一说法作者并不认同。

B.之所以说粥是属于华人世界精神家园共通的符号,是因为粥已经由它的诞生衍生出粥文化,并引申出相应的礼仪与习俗及养生功能。

C.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到了汉代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到了北宋有了理论依据。

D.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都把粥作为饮食养生的重要食物,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抗疫过程中,14亿中国人充分展现出赤胆忠心的“中国情怀”。

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家国迸发了最诚挚、最朴素、最纯粹的爱,他们在看似平凡的位置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努力,这决不是嘴把式,而是下了真功夫:

他们中有身怀六甲仍“最美逆行”的白衣天使,有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休息的的士司机,有为医护人员免费提供住宿的宾馆业主,有2周内修好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还有无数为抗疫捐款的不具名的普通人。

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

国外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借疫情挑事儿,全国人民在互联网上自发形成了爱国方阵,相互鼓励,提高警惕,五星红旗定将由14亿护旗手用一生去爱护、去捍卫。

积累每个人的小爱就能汇聚对党国和民族的大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危难关头彰显赤子本色。

(摘自《环球网:

一场疫情,压不垮“硬核”中国!

》)

此次疫情,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数千台工程机械轰鸣中,在10天之间便建成投入使用;疫情防控所有紧缺物资由国家统一调度,企业、政府、银行等诸多部门单位迅速“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救治患者,确保应收尽收、精准救治;集中力量外防输入,确保交通检疫“滴水不漏”;集中力量内防扩散,确保社区防线织牢织密……从人员物资调配、交通运输管理到社会秩序维护,从城市社区、乡村网格化管理,到对每一户家庭的发动引导,方方面面的人力、物力等被调动起来,动力澎湃。

难怪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作出这样的评价,“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

疫情下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制度优势最硬核的展现。

(摘自《南方日报:

疫情大考更显中国制度优势》)

材料二:

统计截至2020-03-0717:

30:

59更新于3小时9分钟前       全国疫情新增趋势

 

(一)                                   图

(二)

材料三:

“最让我震撼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愿意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分享在中国观察到的细节,打开了一个真切感知中国的视角:

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全力以赴,非常疲惫,有工作人员在同考察组谈话间隙困得睡着了;每一个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的中国人,就像是在跟病毒打一场战争,肩负起阻止病毒蔓延的共同责任。

在他看来,正是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极大延缓了疫情的传播。

世卫组织专家于细微处捕捉到的中国人的面貌,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摘自《凝聚共同战斗的精神力量  抗击疫情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

当地时间25日,世卫组织在日内瓦召开发布会,刚刚结束中国考察行程的世卫组织专家考察组代表向各国媒体记者介绍相关情况。

会后,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接受了总台央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中国应对疫情措施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中国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而北美国家等大多数地方都没有这样的管理队伍。

谈及此次中国考察之行,布鲁斯·艾尔沃德指出,他看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应对疫情,展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责任感,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虽然武汉街道空荡荡的,也看不见摩天大楼里的人们,但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自《中国应对疫情措施体现制度优势  感谢中国人民付出》)

4.下列不属于彰显“中国制度优势”的一项是(  )

A.疫情防控所有紧缺物资由国家统一调度。

B.海外华夏赤子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

C.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数千台工程机械轰鸣中,在10天之间便建成投入使用。

D.中国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家国迸发出了最诚挚、最朴素、最纯粹的爱,他们纷纷动员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

B.世界卫生组织总于事谭德塞认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主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

C.图表

(一)

(二)显示新增确诊和疑似人数都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可以看出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疫情防治效果非常好。

D.布鲁斯·艾尔沃德认为每一个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的中国人都肩负起了阻止病毒蔓延的共同责任,在跟病毒打一场战争。

6.中国成功阻击疫情传播并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跷能手

孙犁

干校的组织系统,我不太详细知道。

具体到我们这个棚子,则上有“群众专政室”,由一个造反组织的小头头负责。

有棚长,也属于牛鬼蛇神,但是被造反组织谅解和信任的人。

一任此职,离“解放”也就不远了。

日常是率领全棚人劳动,有的分菜时掌勺,视亲近疏远,上下其手。

棚是由一个柴草棚和车棚改造的,里面放了三排铺板,共住三十多个人。

每人的铺位一尺有余,翻身是困难的。

好在是冬天,大家挤着暖和一些。

我睡在一个角落里,一边是机关的民校教师,据说出身是“大海盗”;另一边是一个老头,是刻字工人。

因为字模刻得好,后来自己开了一个小作坊,因此现在成了“资本家”。

他姓李名槐,会刻字模,却不大会写字。

有一次签字画押,竟把槐字的木旁丢掉,因此,人们又叫他李鬼。

他既是工人出身,造反的工人们,对他还是有个情面的。

但因为他又是由工人变成的“资本家”,为了教育工人阶级,对他进行的批判,次数也最多。

每次批判,他总是重复那几句话:

“开了一年作坊,雇了一个徒弟,赚了三百元钱,就解放了。

这就是罪,这就是罪……”大家也都听烦了。

但不久,又有人揭发他到过日本,见过天皇。

这问题就严重了:

里通外国。

他有多年的心脏病,不久就病倒了,不能起床。

最初,棚长还强制他起来,后来也就任他一个人躺着去了。

夜晚,牛棚里有两个一XX的无罩大灯泡,通宵不灭;两只大洋铁桶,放在门口处,大家你来我往,撒尿声也是通宵不断。

本来可以叫人们到棚外小便去,并不是怕你感冒,而是担心你逃走。

每夜,总有几个“牛鬼蛇神”,坐在被窝口上看小说,不睡觉,那也是奉命值夜的,这些人都和造反者接近,也可以说是“改造”得比较好的。

李槐有病,夜里总是翻身、坐起,哼咳叹气,我劳动一天,疲劳得很,不得安睡,只好掉头到里面,顶着墙睡去。

而墙上正好又有一个洞,对着我的头顶,不断地往里吹风,我只好团了一个空烟盒,把它塞住。

李槐总是安静不下来,他坐起来,乱摸他身下铺的稻草,这使我恐怖。

我听老人说过,人之将死,总是要摸炕席和衣边的。

“你觉得怎样?

心里难过吗?

”我爬起来,小声问他。

他不说话,忽然举起一根草棍,在我眼前一晃,说:

“你说这是什么草?

他这种举动,真正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我也病了,发高烧。

经医生验实,棚长允许我休息一天,还交给我一个任务:

照顾李槐。

这一天,天气很好,没有风。

阳光从南窗照进来,落到靠南墙的那一排铺上。

虽然照射不到我们这一排,看一看也是很舒服的。

我给李槐倒了一杯水,放在他的头前。

我说:

“人们都去劳动了,屋里就是我们两个。

你给我说说,你是哪一年到日本去的?

“就是日本人占着天津那些年。

”李槐慢慢坐了起来,“这并不是什么秘密,过去我常和人们念叨。

我从小好踩高跷,学徒的时候,天津春节有花会,我那时年轻,好耍把,很出了点名。

日本天皇过生日,要调花会去献艺,就把我找去了。

“你看见天皇了吗?

“看见了。

不过离得很远,天皇穿的是黑衣服,天皇还赏给我们每人一身新衣服。

他说着兴奋起来,眼睛也睁开了。

“我们扮的是水漫金山,我演老渔翁。

是和扮青蛇的那个小媳妇耍,我一个跟斗……”

他说着就往铺下面爬,我忙说:

“你干什么?

你的病好了吗?

“没关系。

”他说着下到地上,两排铺板之间,有一尺多宽,只容一个人走路,他站在那里拿好了一个姿势,他说:

“我在青蛇面前,一个跟斗过去,踩着三尺高跷呀,再翻过来,随手抱起一条大鲤鱼,干净利索,面不改色,日本人一片喝彩声!

他在那里直直站着,圆睁着两只眼睛,望着前面。

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奇异多彩的光芒,光芒里饱含青春、热情、得意和自负,充满荣誉之感。

我怕他真的要翻跟斗,赶紧把他扶到铺上去。

过了不到两天,他就死去了。

芸斋主人①曰:

当时所谓罪名,多夸张不实之词,兹不论。

文化交流,当在和平共处两国平等互惠之时。

国破家亡,远洋奔赴,献艺敌酋,乃可耻之行也。

然此事在彼幼年之期,自亦可谅之。

而李槐至死不悟,仍引以为光荣,盖老年糊涂人也。

可为崇洋媚外者戒。

及其重病垂危之时,偶一念及艺事,竟如此奋发蹈厉,至不顾身命,岂其好艺之心至死未衰耶。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午

(注)①芸斋主人:

即孙犁。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我”与重病中的李槐独处时,问及日本之事,李槐精神特别兴奋,可以看出李槐很自豪自己的那段生活经历。

B.作者从正面详细地回顾了“高跷能手”李槐的遭际,严肃地剖析、展现了其性格扭曲的过程。

C.与《荷花淀》(孙犁)清新、婉丽的语言相比,本文的语言显得更为朴实、自然而简约。

D.文末加上一段文言的“芸斋主人曰”,乃脱胎于司马迁的《史记》,是借鉴“太史公曰”的论赞方式评人论事。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他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9.这篇散文具有小说文体的特征,请结合本文内容说明其小说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

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

宣德初,巡按广东,廉能最。

改按江西、浙江。

捕巨盗不获,坐免。

盗就执,乃复官。

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

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

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

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

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

八年秋拜刑部尚书,侍经筵。

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

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

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

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

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

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

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

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

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

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

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

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

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

濂内惭,抵无有。

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

濂恐事败,乃言:

“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

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

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

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

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

东宫建,复宫保。

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

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

在刑部持法稍深。

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选自《明史·列传四十八》,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B.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C.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D.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

B.北狩,指的是狩猎,比喻将敌人比作猎物。

这里指向北进军。

C.宫保,是太子太保、少保的通称。

明代习惯上尊称太子太保为宫保,清代则用以称太子少保。

D.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构,长官为工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

面对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金濂建议朝廷派遣中央官员到地方考察吏治,这一建议得到皇上的赞许和采纳。

B.金濂善于筹划,政绩突出。

他上书请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并建议激发当地人们纳粮的积极性,使得边地粮食储备充裕。

C.金濂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作为军务参赞随陈懋等讨伐叛贼邓茂七,虽然没有赶上诛灭邓茂七的战事,但在清剿余贼时,捉拿了他兄长的儿子邓伯孙。

D.金濂理财有方,深受重用。

景帝初年下诏免除景泰二年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没有遵旨照办,受到调查,核实后被关进监狱,但很快获释并升任其他职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

(2)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

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②赐沾:

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

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③转蓬:

随风飘转的蓬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时间词为标识,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B.颔联中写樱桃形体“万颗匀圆”,令人惊讶,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C.颈联“沾”“擎”二字用得精妙,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形象生动。

D.这首咏物诗采用以昔衬今的手法,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摹写工细,用语总体平易。

15.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以蚯蚓为例说明用心专一的重要性后,接着以“_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论证用心浮躁的危害。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得益于老旧小区改造工程,①一位朋友家的小区墙白了、下水通了,②曾经堆满杂物的楼下广场整洁有序,还添置了健身器材等……③改造之后的小区,“颜值”直线上升,“价值”也节节攀高。

然而,碰上这么好的事,朋友高兴之余也有一些      。

为啥?

原来是小区没有物业管,“恐怕这白墙新瓦过不了多久,又会回到从前”。

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也是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的体现。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

“老旧”绝非“破败”,前者是岁月的痕迹,后者则缘于无人维护。

刚刚      一新的老旧小区,如果不久后仍因种种原因处于失管、弃管状态,只怕改造的努力会      ,再高的“颜值”也会衰减,百姓也得不到长久的实惠。

当前,不少地方都在      进行老旧小区改造。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经过初步摸查,各地上报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17万个,涉及居民上亿人。

在实施过程中,从修灯杆、换管道到重新硬化路面,很多老旧小区的设施得到了提升。

这项民生工程既惠民又暖心,百姓对此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而设施改造只是个开始,④如何让老旧小区“好看”又“宜居”,成为摆在治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隐忧  整顿  前功尽弃  大张旗鼓

B.担忧  整饬  前功尽弃  大张旗鼓

C.隐忧  整顿  付诸东流  紧锣密鼓

D.担忧  整饬  付诸东流  紧锣密鼓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也是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的体现。

B.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体现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

C.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也体现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

D.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的体现,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

19.标有序号的四句话,标点符号错误的一句是(   )

A.①一位朋友家的小区墙白了、下水通了,

B.②曾经堆满杂物的楼下广场整洁有序,还添置了健身器材等……

C.③改造之后的小区,“颜值”直线上升,“价值”也节节攀高。

D.④如何让老旧小区“好看”又“宜居”,成为摆在治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站在美育视域下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教师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美与欣赏美。

在日常的教学中,①______,尤其是歌唱习惯,包括收腹、抬头、身体放松与双眼注视前方等习惯,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

其次,教师要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耳朵与眼睛,②______,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会与感受。

另外,运用形体律动可以训练学生音乐细胞。

然而要想积极开展音乐形体律动活动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由于诸多学生比较紧张害羞,没有及时按照教师示范动作加以学习,存在肢体僵硬的状态。

因此,③______,以动态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1.下面是介绍“元宵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无题

遥远的1942,

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

难解的1942,

旧木箱底存放着的秘密。

弹尽尘埃的黑白相片,

隐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