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4428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docx

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

【2017】实践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

一、感冒

⑴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⑵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⑶暑湿感冒: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虚体感冒:

①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参苏饮

②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⑴外感咳嗽

①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②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③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⑵内伤咳嗽

①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②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③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④肺阴亏耗: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⑴发作期

①冷哮: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②热哮: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③寒包热哮: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④风痰哮证: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华盖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味

⑤虚哮: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⑵缓解期:

1肺脾气虚: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②肺肾两虚:

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⑴实喘

2风寒壅肺: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味

③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④痰浊阻肺: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⑤肺气郁痹:

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⑵虚喘

①肺气虚耗: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②肾虚不纳:

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③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

⑴肺阴亏损:

滋阴润肺——月华丸

⑵虚火灼肺:

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⑶气阴耗伤:

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⑷阴阳两虚:

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六、心悸

⑴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⑵心血不足: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⑶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

⑷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⑸阴虚火旺: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⑹瘀阻心脉: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

⑺痰火扰心: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七、胸痹

⑴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⑵气滞心胸: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⑶痰浊闭阻: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⑷寒凝心脉: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

四逆汤

⑸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⑹心肾阴虚:

滋阴清火,养心活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⑺心肾阳虚: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八、不寐

⑴肝火扰心:

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⑵痰热扰心: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⑶心脾两虚: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⑷心肾不交: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⑸心胆气虚: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九、痫病

⑴风痰闭阻:

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⑵痰火扰神:

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⑶瘀阻脑络:

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⑷心脾两虚: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⑸心肾亏虚:

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胃痛

⑴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

⑵饮食伤胃: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⑶肝气犯胃: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⑷湿热中阻: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⑸瘀血停胃: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⑹胃阴亏耗: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⑺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一、呕吐

⑴实证

①外邪犯胃: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②食滞内停: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③痰饮内阻: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④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⑵虚证

①脾胃气虚: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②脾胃阳虚: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③胃阴不足: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十二、腹痛

1寒邪内阻: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⑵湿热壅滞:

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⑶饮食积滞: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⑷肝郁气滞: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⑸瘀血内停: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

⑹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十三、泄泻

1暴泻

1寒湿内盛: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

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3食滞肠胃: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

⑵久泻

①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②脾胃虚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③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十四、痢疾

⑴湿热痢: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⑵疫毒痢: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

⑶寒湿痢: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⑷阴虚痢: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驻车丸

⑸虚寒痢: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⑹休息痢: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十五、便秘

⑴实秘

①热秘: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⑵气秘:

顺气导滞——六磨汤

⑶冷秘: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

⑵虚秘:

①气虚秘:

益气润肠——黄芪汤

②阴虚秘:

滋阴通便——增液汤

③阳虚秘:

温阳通便——济川煎

十六、胁痛

⑴肝郁气滞:

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⑵肝胆湿热:

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⑶瘀血阻络:

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⑷肝络失养:

养阴柔肝——一贯煎

十七、黄疸

⑴阳黄

①热重于湿: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②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③胆腑郁热:

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④疫毒炽盛(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

⑵阴黄:

①寒湿阻遏:

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

②脾虚湿滞:

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⑶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①湿热留恋:

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②肝脾不调:

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③气滞血瘀: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十八、头痛

⑴外感头痛

①风寒头痛:

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②风热头痛:

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③风湿头痛:

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⑵内伤头痛

①肝阳头痛:

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

②血虚头痛:

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③痰浊头痛: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④肾虚头痛:

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⑤瘀血头痛: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⑥气虚头痛:

健脾益气升清—————益气聪明汤

十九、眩晕

⑴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

⑵气血亏虚: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⑶肾精不足:

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

⑷痰浊中阻:

化痰袪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⑸瘀血阻窍: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

 

二十、中风

(一)中经络

⑴风痰入络:

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⑵风阳上扰: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⑶阴虚风动:

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息风汤

(二)中脏腑

⑴闭证

①痰热腑实:

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

②痰火瘀闭:

息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

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③痰浊瘀闭:

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

⑵脱证(阴竭阳亡):

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三)恢复期

⑴风痰瘀阻: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⑵气虚络瘀: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⑶肝肾亏虚:

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二十一、水肿

⑴阳水

①风水相搏: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②湿毒浸淫: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合五味消毒饮

4水湿浸渍: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④湿热壅盛:

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⑵阴水

①脾阳虚衰:

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②肾阳衰微: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③瘀水互结: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二十二、淋证

⑴热淋:

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⑵石淋: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

⑶血淋: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⑷气淋:

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⑸膏淋: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⑹劳淋:

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二十三、阳痿

⑴命门火衰:

温肾壮阳——赞育丸

⑵心脾亏虚:

补益心脾——归脾汤

⑶肝郁不舒:

疏肝解郁——逍遥散

⑷惊恐伤肾:

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

⑸湿热下注:

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

二十四、郁证

⑴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⑵气郁化火: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⑶痰气郁结: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⑷心神失养: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⑸心脾两虚: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

⑹心肾阴虚:

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二十五:

血证

⑴鼻衄

①热邪犯肺: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②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③肝火上炎: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④气血亏虚:

补气摄血——归脾汤

⑵齿衄

①胃火炽盛: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②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⑶咳血

①燥热伤肺: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②肝火犯肺:

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③阴虚肺热: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

⑷吐血

①胃热壅盛: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②肝火犯胃: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③气虚血溢:

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⑸便血

①肠道湿热: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②气虚不摄:

益气摄血——归脾汤

③脾胃虚寒: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⑹尿血

①下焦湿热: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②肾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③脾不统血:

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④肾气不固:

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⑺紫斑

①血热妄行: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②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③气不摄血:

补气摄血——归脾汤

二十六、消渴

⑴上消:

肺热津伤: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⑵中消:

①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②气阴亏虚: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⑶下消:

①肾阴亏虚:

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②阴阳两虚:

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

二十七、内伤发热

⑴阴虚发热:

滋阴清热——清骨散

⑵血虚发热:

益气养血——归脾汤

⑶气虚发热: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⑷阳虚发热: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

⑸气郁发热:

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栀逍遥散

⑹痰湿郁热: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⑺血瘀发热:

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二十八、虚劳

⑴气虚

①肺气虚:

补益肺气——补肺汤

②心气虚:

益气养心——七福饮

③脾气虚:

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④肾气虚:

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⑵血虚

①心血虚:

养血宁心——养心汤

②肝血虚:

补血养肝——四物汤

⑶阴虚

①肺阴虚:

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

②心阴虚:

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③脾胃阴虚:

养阴和胃——益胃汤

④肝阴虚:

滋养肝阴——补肝汤

⑤肾阴虚:

滋补肾阴——左归丸

⑷阳虚

①心阳虚:

益气温阳——保元汤

②脾阳虚:

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

③肾阳虚:

温补肾阳——右归丸

二十九、癌病

(一)脑瘤

⑴痰瘀阻窍:

息风化痰,祛瘀通窍——通窍活血汤

⑵风毒上扰:

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

⑶阴虚风动:

滋阴潜阳息风——大定风珠

(二)肺癌

⑴瘀阻肺络:

行气活血,散瘀消结——血府逐瘀汤

⑵痰湿蕴肺:

健脾燥湿,行气祛痰——二陈汤合栝楼薤白半夏汤

⑶阴虚热毒:

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⑷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

(三)肝癌

⑴肝气郁结:

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

⑵气滞血瘀:

行气活血,化瘀消积——复元活血汤

⑶湿热聚毒:

清热利胆,泻火解毒——茵陈蒿汤

⑷肝阴亏虚:

养血柔肝,凉血解毒——一贯煎

(四)大肠癌

⑴湿热郁毒:

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槐角丸

⑵瘀毒内阻:

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膈下逐瘀汤

⑶脾肾双亏:

温阳益精——大补元煎

⑷肝肾阴虚:

滋肾养肝——知柏地黄丸

(五)肾癌、膀胱癌

⑴湿热蕴毒:

清热利湿,解毒通淋——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

⑵瘀血内阻:

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

⑶脾肾两虚:

健脾益肾,软坚散结——大补元煎

⑷阴虚内热:

滋阴清热,化瘀止痛——知柏地黄丸

三十、痹证

⑴风寒湿痹

①行痹: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②痛痹: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

2着痹: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⑵风湿热痹: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

⑶痰瘀闭阻:

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

⑷肝肾亏虚:

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

三十一、痉证

⑴邪壅经络:

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

⑵肝经热盛:

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

⑶阳明热盛:

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⑷心营热盛:

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

⑸痰浊阻滞:

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

⑹阴血亏虚:

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三十二、痿证

⑴肺热津伤: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

⑵湿热浸淫:

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

⑶脾胃虚弱:

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⑷肝肾亏损:

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⑸脉络瘀阻:

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三十三、腰痛

⑴寒湿腰痛:

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

⑵湿热腰痛: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

⑶瘀血腰痛: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⑷肾虚腰痛:

①肾阴虚:

滋补肾阴———————左归丸

②肾阳虚:

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三十四、乳癖

1.肝郁痰凝: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

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三十五、湿疮

1.湿热蕴肤:

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

2.脾虚湿蕴:

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

3.血虚风燥:

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

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三十六、痔

内治法多用于Ⅰ、Ⅱ期内痔。

㈠内治

1.风热肠燥:

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

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

3.气滞血瘀:

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

4.脾虚气陷: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

㈡外治

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嵌顿肿痛等。

1.熏洗法2.外敷法3.塞药法4.枯痔法

三十七、脱疽

1.寒湿阻络:

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

2.血脉瘀阻: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

3.湿热毒盛: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

4.热毒伤阴:

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

5.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黄芪鳖甲汤

三十八、精癃

1.湿热下注:

清热利湿,消癃通闭——八正散

2.脾肾气虚:

补脾益气,温肾利尿——补中益气汤

3.气滞血瘀:

行气活血,通窍利尿——沉香散

4.肾阴亏虚:

滋补肾阴,通窍利尿——知柏地黄丸

5.肾阳不足:

温补肾阳,通窍利尿——济生肾气丸

三十九、肠痈

1.瘀滞证:

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

通腑泄热,解毒利湿透脓——复方大柴胡汤

3.热毒证:

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四十、崩漏

出血期治疗

(一)血热证:

①虚热证:

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②实热证: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二)肾虚证:

1肾阴虚:

滋肾益阴,止血调经——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2肾阳虚:

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3肾气虚:

补益肾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三)脾虚证:

补气升阳,止血调经——举元煎合安冲汤加炮姜炭

(四)血瘀证: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桃红四物汤加三七粉、茜草炭、炒蒲黄。

血止后治疗【见350页】

四十一、闭经

1.肾气亏虚:

补肾益气调经——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2.气血虚弱:

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营汤或圣愈汤或八珍汤

3.阴虚血燥:

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或补肾地黄丸

4.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

5.痰湿阻滞:

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或丹溪痰湿方

四十二、痛经

1.气滞血瘀:

理气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2.寒凝胞中:

温经暖宫,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

3.湿热瘀阻: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4.气血虚弱:

益气补血止痛——圣愈汤去熟地,

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5.肾气亏虚:

补肾益气止痛——益肾调经汤

四十三、绝经前后诸证

⑴肾阴虚:

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饮加制首乌、龟板。

⑵肾阳虚:

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右归丸合理中丸

⑶肾阴阳俱虚:

补肾扶阳,滋肾养血——二仙汤加生龟板、女贞子、补骨脂。

 

四十四、带下病

I.带下过多

1.脾虚: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虚: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阴虚夹湿:

益肾滋阴,清热止带——知柏地黄汤加芡实、金樱子

4.湿热下注:

清利湿热——止带方

5.热毒炽盛: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白花蛇舌草、椿根白皮、

白术

II.带下过少

1.肝肾亏损:

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

紫河车、麦冬。

2.血枯瘀阻:

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四十五、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

固肾安胎,佐以益气——寿胎丸

2.气血虚弱: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阿胶

3.血热:

滋阴清热,养血安胎——保阴煎加苎麻根

4.跌仆伤胎:

补气和血,安胎——圣愈汤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

5.癥瘕伤胎:

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

四十六、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加银花、益母草

2.血瘀:

活血化瘀——生化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

3.外感:

养血祛风——荆防四物汤加苏叶

4.血虚:

补益气血——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

四十七、不孕症

1.肾虚

⑴肾阳虚:

温肾补气养血,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

⑵肾阴虚:

滋阴养血,调冲益精——养精种玉汤加女贞子、旱莲草

2.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养血理脾——开郁种玉汤

3.痰湿内阻:

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加石菖蒲

4.瘀滞胞宫:

活血化瘀调经——少腹逐瘀汤

四十八、癥瘕

1.气滞:

行气导滞,活血消癥——香棱丸

2.血瘀:

活血散结,破瘀消癥——桂枝茯苓丸

3.痰湿:

理气化痰,破瘀消癥——开郁二陈汤

 

四十九、肺炎喘嗽

1.常证

⑴风寒闭肺:

辛温宣肺,化痰止咳——三拗汤

2风热闭肺:

辛凉宣肺,化痰止咳——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

清热涤痰,宣肺降逆——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毒热闭肺:

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⑸阴虚肺热:

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⑹肺脾气虚:

补肺益气,健脾化痰——人参五味子汤

2.变证

⑴心阳虚衰:

益气温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⑵邪陷厥阴:

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五十、小儿泄泻

1.常证

⑴风寒泻:

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

⑵湿热泻:

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⑶伤食泻:

消食化滞,和胃止泻——保和丸

⑷脾虚泻: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

⑸脾肾阳虚泻: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2.变证

⑴气阴两伤:

益气养阴——人参乌梅汤

⑵阴竭阳脱:

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五十一、厌食症

1.脾失健运:

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

2.脾胃气虚:

健脾益气——异功散

3.脾胃阴虚:

养阴和胃——益胃汤

五十二、水痘

1.常证

⑴邪伤肺卫:

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

⑵邪炽气营:

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

2.变证

⑴邪陷心肝:

清热解毒,镇惊息风——清瘟败毒饮

⑵邪毒闭肺:

清热解毒,开肺化痰——麻杏石甘汤

五十三、痄腮

1.常证

⑴邪犯少阳: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

⑵热毒壅盛: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

2.变证

⑴邪陷心肝:

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

⑵毒窜睾腹:

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

五十四、桡骨下端骨折【见2017技能391页】

五十五、肩关节脱位【见393页】

五十六、颈椎病【见397页】

五十七、腰椎间盘突出症【见400页】

五五十四、桡骨下端骨折

  桡骨下端骨折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腕部最常见的骨折。

【鉴别诊断】

  1.无移位或不完全骨折时,肿胀多不明显,仅觉得局部疼痛和压痛,可有环状压痛和纵轴压痛,腕和指运动不便,握力减弱,须注意与腕部软组织扭伤鉴别。

(X线可鉴别)

2.伸直形骨折与巴通背侧缘骨折相鉴别,后者为桡骨远端关节面之背侧缘骨折;

屈曲形骨折与巴通掌侧缘骨折相鉴别,后者为桡骨远端关节面之掌侧缘骨折。

X线检查可进行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无移位或不完全骨折,无需整复,仅用夹板固定2~3周即可,

有移位的骨折,需根据骨折类型,采用相应的方法整复。

(二)论治方法

 1.手法整复

  

(1)整复体位患者取坐位或卧位,肩外展90°,肘屈曲90°,前臂中立位。

  

(2)伸直型骨折:

骨折线未进入关节、骨折段完整者:

一助手把住上臂,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端背侧,其他四指置于其腕部,扣紧大小鱼际肌,先顺势拔伸2~3分钟,待重叠移位完全纠正后,将骨折远段旋前,并利用牵引力,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掌屈,使之复位;若仍未完全复位,则由两助手维持牵引,术者用两拇指迫使骨折远段尺偏、掌屈,即可达到解剖对位。

骨折线进入关节或骨折块粉碎者:

在助手和术者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后,术者双手拇指置于背侧的骨折远端,双手余指置于掌侧的骨折近端,按压远端向掌侧、端提近端向背侧,同时使腕掌屈、尺偏,以纠正骨折远端的桡、背侧移位。

  (3)屈曲型骨折:

由两助手拔伸牵引,术者可用两手拇指由掌侧将远段骨折块向背侧推挤,同时用食、中、无名三指将近段由背侧向掌侧挤压,然后术者捏住骨折部,牵引手指的助手徐徐将腕关节背伸,使屈肌腱紧张,防止复位的骨折块移位。

  2.固定方法

  

(1)伸直型骨折:

在维持牵引下,先在骨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