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4444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docx

高考语文阅读《唐宫夜宴》专题阅读及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1.阅读《唐宫夜宴》专题材料,摘录重要观点及重要词句;

2.观看视频《唐宫夜宴》,约六分钟;

3.运用《唐宫夜宴》相关素材,完成2021南通一模作文题,文题见最后。

【专题阅读】

河南春晚《唐宫夜宴》出圈记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

作为河南春晚里成功火爆出圈的节目,《唐宫夜宴》展现了大唐的盛世风韵。

以创新的手法抹去时间遗留的灰尘,展现出历史风韵与独具魅力的大唐文化。

《唐宫夜宴》火出圈:

复活了的博物馆

《唐宫夜宴》以夜宴的乐师为主角,展现了唐朝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最终演奏的过程。

一开始,14位丰腴的唐朝少女怀抱乐器,奏响音乐。

她们身穿红绿襦裙,娇憨可爱。

小碎步走过千里江山,越过彩墨渲染的山岭,练习着将要献上的歌舞。

胖嘟嘟的舞者们拿着不同的乐器,舞动起来仙气飘逸。

当她们结束练习,来到飘着金鱼的故宫时,演出就正式开始了。

舞台一改之前轻松欢愉的氛围,女儿们收起稚气,伴着音乐婀娜起舞。

场面变得宏伟壮观,大唐繁盛华丽的场面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唐宫夜宴》仿佛一场“博物馆奇妙之夜”,处处都可以看到文物宝藏的影子。

其中有不少可以挖掘的地方。

比如仕女的造型。

侍女们的造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唐三彩陶俑的造型样式。

宽大的裙摆,让整体造型看起来甚至有一些“憨态可掬”。

而风格化十分明显的服装设计又别有用心。

低纯度的红绿配色,既醒目独特,又不显得土气。

非常适合舞台演出的效果。

另外,细心的网友们也发现表演之中出现了许多“国家宝藏”。

比如“妇好鸮尊”,它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型酒尊。

作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它也曾经登上过《国家宝藏》。

神态威严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被称作古代战神的象征,拥有昼伏夜出的天性、击而必中的本领。

再如莲鹤方壶,这件莲鹤方壶无疑最能表现春秋青铜工艺的精湛。

通高126.5厘米的它出土于1923年,壶身上以浅浮雕工艺制作的纹饰,是传统文化的瑰丽。

珍贵如它,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在《唐宫夜宴》中,它昂首振翅,翘首望向远方,在一众文物中清冷威严。

此外,贾湖骨笛也值得一提。

作为《唐宫夜宴》中唯一一件乐器文物,它音域很广,不仅能够演奏中原传统乐曲,也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及外国乐曲。

除此之外,还有唐三彩。

作为墓葬品出场的它,逼真的造型与釉面的瑰丽让它成为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丝绸之路上,也可见其痕迹,古代匠人高超的工艺一步步打造盛唐的风味,展开中国文化的画卷。

除了文物“硬货”,画卷也被悄然融入到舞台之中——出了宫门,在山河里舞蹈,唐朝的舞乐可不仅仅呆在宫廷。

你可以看到书画界的“老网红”——千里江山图。

这件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以青绿色绘祖国的五千年的秀丽河山。

除此之外,还有描绘唐代女性的两幅代表性画卷——《簪花仕女图》与《捣练图》。

《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贵族妇女,她们闲适、优雅而慵懒。

画中的贵族小姐身着轻柔透亮的薄纱披肩,仿佛下一刻便能一起舞乐。

如果说簪花仕女图是唐代贵妇们的生活,那么捣练图便是唐代城市妇女们的日常了。

这幅画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几世朝代变迁,《捣练图》一直在中国辗转,自1860年的大火,让它被带去远方,至今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文物传承独特的历史文化,记载中国的灿烂文明。

《唐宫夜宴》中的文物虽没有一一列举,但这些历史的遗物经过岁月的洗礼,它们斑驳的痕迹沉淀千年厚重。

盛唐歌舞,是顶峰?

《唐宫夜宴》其实是对唐宫生活的还原,而作为文化大繁荣的重要时期,唐代可以说是“古代舞蹈艺术的巅峰时期”。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诗作向来是艺术的最好见证者,唐玄宗亲自参与创作的《霓裳羽衣舞》就是典型。

舒缓而典雅,宛若仙子。

除了传统的北方宫廷舞,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特色更是值得一提。

由于唐代民族融合繁荣,少数民族舞蹈也进入中原。

比如胡旋舞,这种舞蹈融入了西域风格,极为追求高难度的舞蹈表现——大胯连步跳、大幅度弯腰、腾跃等等。

“胡旋女,胡旋女。

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

”不同于中原舞蹈的婉约,胡旋舞以刚柔并济、舞姿矫健豪迈的舞姿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见偶尔半醉官人,趁着酒兴与人跳一曲劝酒舞,推杯换盏间,尽是风流。

由于唐朝奉行文化开放,再加上民族融合,文化高度繁荣,舞蹈也就在交流碰撞中达到了巅峰。

如此丰富的舞蹈盛况,很快从宫廷贵族专享,发展为“全民皆舞”。

群众性舞蹈活动更为普及和繁盛,人们将歌舞融入到生活里,成为一种司空见惯。

“春江月出大坪堤,堤上女郎连袂行。

”秀坊乐楼,山野河岸,街道空地,都可见舞蹈的身影。

当春暖花开,哼着小调,踏地作节拍,起着唐朝的盛世之舞。

舞蹈的全民化也诞生了不少全民偶像。

因此,舞蹈家的数量在唐代达到顶峰。

杨贵妃、安禄山、公孙大娘、念奴、张云容、谢阿蛮等,可都是当时最受追捧的“爱豆”!

宴享游乐、民俗节日,舞蹈更是参与其中,各种表演活动让人看花了眼——单人solo的“莺歌啭”,双人Battle如“解红舞”。

还有群舞如“兰陵王”、“神宫大乐”等等。

再说形式华丽、规模宏大的宫廷燕乐当属“九部伎”、“十部伎”、以及各地进京献演的“四方乐舞”。

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表演形式则如“健舞”、“软舞”、“歌舞戏”等。

与舞蹈共同繁荣发展的,还有音乐。

人的修养,始于学诗,止于学乐。

唐朝对音乐文化极高的包容性,以兼收并蓄的姿态让各种音乐汇聚一堂。

官方力图中兴“雅乐”,《大唐郊祀录》的整理成为唐德宗整备礼制的重要文献。

与此同时,民间通俗音乐也不断发展。

百姓日常的生活更加本色朴实,贴近生活,文人才子们更是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抚琴倚歌,唱诗入乐,翻新民歌”,拓展着音乐的审美边界。

在此期间,唐朝还创立了教坊,专门培养乐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代独特的乐器也是别具一格——琵琶、箜篌、笙、筚篥……虽然其中一些已无法聆听,但我们仍可以从诗文之中感受它们的灵动。

 

可叹的是,唐朝舞乐的发展终止于天保末年。

这此后唐朝国力衰退,战乱不断,而安史之乱的爆发,直接扼杀了唐朝的发展,严重摧毁了唐朝音乐文化的繁荣。

盛名下的必然

为什么舞乐在唐朝能够发展到鼎盛?

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至唐而臻于极盛却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原因汇集的必然。

首先是千年的历史传承与开放的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舞蹈,端庄婉约,而唐与周边邻国的往来频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舞乐上也带来了独特的艺术文化。

当他们的舞蹈来到街边上演,民间的艺术家们留心模仿,传播创新,在民间,在宫廷不断发展,达到鼎盛。

相比于南北朝时期,唐朝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唐朝的舞乐也因此得到多元化,开放性的发展。

大量异域舞乐的传入也引起了“胡化”之风的兴起,不仅使乐舞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同时给也因魏晋动乱而散失残缺的中原舞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比如《霓裳羽衣》其乐曲是在继承汉代的相和大曲的基础上,唐明皇部分吸收《婆罗门曲》创造的。

汇百川,终成海。

其次,是官方的“推波助澜”。

吸取了隋灭亡的教训,唐统治者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因此非常重视舞乐对于“政教”的作用,同时又十分强调其艺术性。

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唐代是唯一一个由官方推动对舞蹈艺术进行整理和创作的朝代。

舞乐与政治活动、外交紧密结合,也是历史中鲜有的。

尤其是唐玄宗对歌舞的日渐沉迷,大张旗鼓的倡导舞乐艺术的发展,舞乐也借唐玄宗也登上历史的高峰。

在唐代时,还设有专门掌管宫廷及社会音乐舞蹈发展的机构——“太乐署”。

这一机构原本是专门负责宫廷内部音乐及舞蹈的创作的,后来“太乐署”中又增加了两个机构——专门负责训练宫廷内部的歌舞艺人的梨园,负责在社会上招募和培养歌舞艺人的教坊。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表达形式,不仅见证人类的古早的交流文化,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扩大融合,直至今日。

而《唐宫夜宴》的惊鸿一瞥,则又使我们忆起盛唐气象。

从古人的艺术之中汲取精华,探索传统的古韵。

《唐宫夜宴》出圈记:

是谁复活了这群“唐朝小胖妞”?

脸上的妆容宛如复制粘贴古画,衣袂飘飘,胖胖的身体随着音乐节奏灵活扭动……今年春节,一群“唐朝胖妞儿”从博物馆里“复活”,凭借一支舞蹈火遍网络。

扮演成唐俑的舞蹈演员们宛如从古画中走出。

这支舞蹈就是2021河南春晚突然“出圈”的节目《唐宫夜宴》。

这群被网友称为“神仙小姐姐”的“唐朝胖妞儿”是如何诞生的?

又为什么会被网友喜爱?

来听听“复活”她们的人怎么说。

“我和这群唐乐舞俑是同行”

陈琳是郑州歌舞剧院的舞蹈编导,也是《唐宫夜宴》的主创之一。

在陈琳看来,以舞蹈为职业的自己和1500多年前的唐乐舞俑是同行,“只不过她们是舞给帝王将相看,而我们的舞蹈是奉献给人民群众”。

从四岁就开始习舞的陈琳十分喜爱中国历史文化。

她认为自己和唐乐舞俑是同行,尽管相隔1500多年,“但艺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当我透过博物馆里的玻璃罩看她们的时候,就像是在和1500年前的前辈们对话”。

陈琳和团队成员每年都会到博物馆采风。

当在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看到生动的唐乐舞俑后,她开始思考:

如果舞蹈能赋予唐乐舞俑灵魂,她们会带领现代人看到一个怎样的大唐?

“‘复活’躺在博物馆里的唐俑。

于是,陈琳团队便开始了古典舞《唐宫夜宴》的创作。

如何让现代版唐俑“胖”得完美?

为最大程度还原唐俑的真实形态,从妆容、服饰到仪态、道具,陈琳团队对唐俑文物及古画进行了大量研究。

唐人以胖为美,而现代舞蹈演员都很纤瘦。

让演员们丰腴圆润起来,成为陈琳团队面对的一大难题。

“最初我们考虑在脸上贴片,但太耗时,就放弃了。

”陈琳回忆,为解决这个难题,团队可没少费脑筋做实验。

有一次在化妆师家里做“让脸鼓起来”的实验,中间休息时,化妆师邀请她品尝新疆葡萄。

“葡萄很甜,我就一连吃了好几个,嘴巴都塞满了,当时一下子就来灵感了。

赶紧跑到镜子前一看,我的脸鼓起来了。

”陈琳讲到这一有趣的过程时,仍能让记者感受到她当时灵感一现的激动。

“但葡萄是立体的,让脸型圆润度不够。

在化妆师建议下,我们把湿纸巾折叠后塞进嘴里尝试,脸型就呈现出了自然的圆润效果。

最终,团队选择在嘴里塞医用脱脂棉球来让演员们的脸完美地“胖”起来,又用海绵假体衣让身体“胖”起来。

就这样,身着唐三彩色样纱衣、脸画风靡唐代的“斜红”妆容,胖胖的唐乐舞俑“复活”了。

新技术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唐宫夜宴》并不是为2021河南春晚专门创作的节目,也不是首次演出。

被再次选中登陆春晚,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表示,除了这支舞蹈的诙谐喜感符合春晚喜庆、温暖、好看的定调外,主要还是基于一个大胆的判断——年轻人未必不喜欢传统文化,“只是看用何种方式去呈现”。

舞蹈《唐宫夜宴》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再现盛世大唐。

“《唐宫夜宴》中胖胖的乐舞俑们会嬉闹、会嗔怒、会搞怪,俏皮可爱的形象诙谐幽默,打破了传统舞蹈在观众心中唯美、抒情的固有印象。

”在陈雷看来,这支舞蹈本身就具备创新的要素。

“唐朝胖妞儿”火爆全网,好评如潮,陈雷意料之外总结了5个字——“方向找对了”。

传统就是古板?

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

错!

关键是用什么表现形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被受众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接受。

“我们立足互联网思维,运用融媒体手段呈现,事实证明,路子是对的。

”陈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唐宫夜宴》这个节目呈现了三样东西——国宝、国风、国潮。

国宝有莲鹤方壶、妇好鸮尊等,国风有千里江山图等。

现代声光影像技术的加持,舞蹈演员扮演的唐俑宛如从博物馆中复活。

“唐代小姐姐的服饰、律动,接近于文创版的唐朝宫殿,动漫的空间设置,完全是现代人想象中的美好样子,这其实代表的是国潮。

2021河南春晚同样“出圈”的还有体现太极智慧的武术节目《天地之中》,炫酷的视觉包装,让太极智慧与航天梦跨界结合,大胆创意吸睛十足。

陈雷认为,万物皆可融,用新技术、新手段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产生出迎合时代的作品,是一定能够被时代接受的。

炫酷的视觉效果令武术《天地之中》极具观赏性。

“没想到网友的接受度这么高。

”在接受采访时,陈琳和陈雷表达了同样的意外,但又觉得在意料之中,“让历史‘活’起来,才能和时代产生共鸣。

我们‘复活’了历史人物,带给观众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自然能引发观众共鸣。

“唐朝孩子们的性情,和现在一样一样的。

”作为一名资深电视观众,网友“菲菲”评价说,看《唐宫夜宴》里的“小姐姐”,就像身边淘气的小女孩一样,一举一动都和这个时代相通。

“这就是‘活’的力量。

”陈雷认为,新时代我们需用新的表达方式,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绵不断。

传统文化的创新呈现助推文化自信

《唐宫夜宴》火了一直默默无闻的唐乐舞俑。

而近年来,包括《国家宝藏》等创意文化节目,也让一度清冷的博物馆成为观众的热门打卡地,就连冷门的考古学也备受关注,各大博物馆根据馆藏文物打造的文创产品销量十分可观。

洛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黄超介绍,春节期间,不少观众专程到洛阳博物馆参观陶俑,一些古装爱好者着唐装、汉服实地打卡,甚至带动了博物馆根据唐俑开发的胸针文创产品销量。

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看来,这些积极的变化均源于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活”起来。

“中华悠久的历史,不应该是教科书里的那几行文字,它们是鲜活的,有情感的,甚至是有温度的,对传统文化艺术性地呈现,能拉近当代人与历史的距离。

”史家珍表示,《唐宫夜宴》舞蹈能得到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它既传承了历史,也有了当代的创新,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一支舞蹈,让沉寂1500多年的唐乐舞俑“复活”,带领今人去领略那个开放、包容、自信的大唐。

如果有一条时光隧道可以重回千百年前的大唐,现代人又会如何向他们讲述今天的故事?

《唐宫夜宴》火了,猝不及防又有据可循

文|澎湃新闻记者

《唐宫夜宴》火了,火得猝不及防又有据可循。

不仅带火一个节目,更带火了2021河南省春晚。

据悉,整台晚会节目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主办,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大象融媒体技术有限公司执行。

大年二十九(2月10日)19点30分,由河南卫视首播。

从立意到呈现,《唐宫夜宴》没有一股“推给你看”的自顾倨傲,却带着几分“邀你同赏”自信喜悦。

除了5G+AR技术将虚拟与现实无缝对接所营建的美轮美奂,以及将中国古典舞做当代演绎的守正出奇,观众更看到了一种久违的舒展,好整以暇且优哉游哉。

从14位饰演唐朝女乐官的演员们身上,见得盛世应有的雍容气度,以及小儿女情态合该的俏皮可爱。

更见得对节日节目欢乐属性本真的因循,和对“互联网+”时代融媒体传播规律的尊重。

“一群嘎嘎的小胖妞们叽叽喳喳去赴宴”

2021年元旦假期过后。

上班第一天,郑州歌舞剧院的编导陈琳“喜提获奖证书”,她在朋友圈中晒出了《唐宫夜宴》一套九宫格定妆照,居中的证书图片表明该剧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提名。

她介绍说《唐宫夜宴》首演于2020年10月16日,河南洛阳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活动现场。

据了解,中国舞蹈“荷花奖”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舞蹈类评奖活动。

古都洛阳,曾是大唐“东都”。

清末民初,在这里出土的“唐三彩”(唐代盛行的一种釉陶)正是启迪陈琳创作《唐宫夜宴》的灵感之一。

在接受省内媒体采访时,她介绍说一组色彩艳丽的“唐三彩”唐俑,“多以黄、绿、褐三色为主”,而河南省博物院展柜中陈列的一组静态的乐俑,鼓乐吹笙的造型,更让她有了“假如让她们活起来,会给今天的人们讲述什么故事”的想法。

俑,也是偶人,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丧葬中较盛行的随葬明器之一。

陶俑取代活人殉葬,本就是文明的进步。

而说到乐俑造像,再没有《诗经大序》有云来得更形象,“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唐三彩中武士俑、天王俑和肥壮丰满的马、骆驼等,充分表现了国力强盛,而从脸部稍胖、体态丰满的女俑,则可以看出唐朝人以胖为美。

故事构思逐渐成型: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群嘎嘎的小胖妞们叽叽喳喳地去赴宴,这便是《唐宫夜宴》,原名《唐俑》的主题故事。

“我们初衷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家乡文化。

拿传统文化形象为创作元素进行编创,用舞蹈来呈现盛唐气象,同时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

”陈琳说。

有了具体的造型感后,她便想为这些女乐官们赋予生命和性格,“这些小姐姐们,有的撅起小嘴,有的在耍弄小心思,都结合了当代人的视觉审美,去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

“古典舞对于舞蹈界而言,本来就非常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怎么突破以往的古典舞?

如何能让老百姓看懂这个节目?

”受唐代风尚影响,演员扮靓先要扮胖——盛唐女子丰腴的体态,决定使用垫了海绵的特制戏服来实现,但露在外面的脸部妆容,却始终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让身材苗条的舞者们出现肉嘟嘟的脸孔。

陈琳曾专门找化妆老师设计妆面,休息时她吃了几个葡萄,就在三颗葡萄入口,她发现自己一边脸被撑起来了,“我当时浑身汗毛都起来了,一下子就找到这个点”。

后来,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葡萄被棉花球代替,演员们的两腮要塞进特制棉,以营造肉嘟嘟。

除了这点“负累”,每位演员光头饰就有八件,两斤重的发卡戴在头上,活灵活现的背后着实可不轻松。

14位演员一大半都是90、00后,她们决心演好这群女乐官给皇帝伴宴路上的故事。

《唐宫夜宴》共分五个段落,演出时长长达7分01秒。

在陈琳看来,这些乐官都是豆蔻年华,年轻俏皮,舞蹈动作和韵律都要往年轻化上走,“要欢快活泼”:

时而低眉顺眼,时而颔首架肘,时而又弄姿扭胯,在列队碎步行进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一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推挤,这并不是舞台上混乱的NG,反倒显出一派童真谐趣。

《唐宫夜宴》第三段是讲这群女乐官路过一汪湖水,“那时照个镜子并不容易,姑娘们就都挤在湖边整理姿容,这也最见得少女情怀。

”其中,吹笛子的独舞,表现了她们在见到皇帝前对家乡故人的思念。

而双人琵琶舞,则体现了姐妹情谊。

最后集体“照镜子”,则体现了一种团队精神。

唐宫号角响起,小儿女态的调皮可爱便要收敛起来,她们排着队走进宫墙,在大殿上表演给皇帝和今天的观众……演出结束,乐官们逐个定格,有位小姐姐回眸一笑,“我们想表达的是大唐盛世虽已经远去,今天的人们不要忘记过往悠久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的瑰宝。

”陈琳说。

国宝、国风、国潮,“熟悉的陌生感”

“电视晚会一定要让观众喜闻乐见,它有一定的娱乐性。

今年河南卫视春晚的调性就是好看、好玩,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温暖。

”晚会总导演陈雷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介绍说,节目《唐宫夜宴》由郑州歌舞剧院同名作品改编而来,“我们先就看到了这个作品的诙谐幽默,这样的舞蹈作品并不多见。

同时,它又是河南本土制造,上河南自家春晚不遑多让。

本次河南春晚主题就是展现黄河文化,这就涵盖了中原文化甚至华夏文化,这个节目也符合定位。

“改编后的‘唐宫夜宴’大概就缩短了一分钟,原有节目之上并没有大的调整,我们用电视化表达给它做了二次包装,利用抠像、三维、AR等虚拟技术。

演员们在舞台录制了一遍,又在棚内录制了一天,最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合成。

我们运用了5G+AR的技术,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制造出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

”陈雷说。

为了让观众在欣赏“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同时,去感受中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陈雷说这回节目的一大创新是加入了国宝、国风和国潮。

一系列国家级文物宝藏——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唐三彩、《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山东徐敏行墓壁画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元素,把《唐宫夜宴》变成了一个“博物馆奇妙夜”。

唐俑们“活”了起来,穿行在博物馆的一隅,穿梭在各种文物之间。

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看到很多河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的显示;一个转身,她们又走入国风韵味十足的山水彩墨中国画中,这里面隐藏着历代名画的影子;再回到池塘边、舞台上、盛唐的宫殿中,感受不同唐俑鲜活的人物个性和大唐盛世的氛围……

“观众会感到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从穿戴造型看,一看就是从千年唐代走来。

但她们身上个性化的一面,又和当下的人们毫无二致。

”陈雷认为做电视没法按照严苛的历史记载去做综艺节目,而是要‘避重就轻、以小见大’。

“从陈列文物的博古馆到陈列字画的美术馆,观众可以感受到一股国风扑面。

所谓国潮则是一种虚拟和现实结合的动漫感,你看最后的宫殿,虽然富丽堂皇有唐代元素,但更像是网络游戏制造的二次元世界。

“不仅是一个舞蹈,还加入了国宝、国风、国潮,其实就是想呈现一种‘融’的状态,而‘融’有时候比跨界更难。

”陈雷介绍说不只是《唐宫夜宴》一个节目,此次整台河南春晚都融入了“融媒体+”概念,“包括太极表演《天地之中》,我们也把太极文化和当下的大国制造‘飞天梦’结合起来。

”此次河南春晚弱化了主持人串场的概念,放大了节目本身。

“整台晚会策划的时候,我们就带入了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

当初真是没想到现在‘出圈儿’出得这么火爆,但一开始我们就是冲着‘破圈’去的。

”陈雷回忆说,从这两年的“双十一”晚会到B站春晚,他发现电视晚会原来的结构太过模式化,网络晚会‘拆条’的概念更明晰。

“每个节目做得好,电视播出之后拆条放到互联网上,会吸引更多的受众,甚至是那些早就不看电视春晚的受众二次回看,多次传播。

”据说为了这台春晚,河南广播电视台调动全台宣传,大屏播出时在河南卫视,移动端则在河南卫视、民生频道、都市报道等8个快手账号,比大屏提前半个小时播出。

“电视不是窄众艺术。

我们媒体人,最怕的就是陷入到一种自娱自乐,我们做的是接地气的群众文化。

现在大家想得很明白,做节目歌颂人民,更要让人民爱看。

‘老少皆宜,喜闻乐见’,是台领导经常给我们提醒的八个字。

”陈雷介绍说,河南春晚能取得广泛关注和好评,有赖机构改革和机制创新。

“各部门不再各自为战,而是通过竞聘,大家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协同合作。

河南春晚节目出圈,为传统文化复兴提供新思路

文|红网

2021年河南春晚,由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舞蹈《唐宫夜宴》引起全国众多观众关注。

大年初一,河南春晚荣登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唐宫夜宴》单个视频在微博累计1000万次观看,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点赞。

(2月14日光明网)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这个由2020年郑州歌舞剧院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的参赛作品《唐俑》改编而来的《唐宫夜宴》,以其独特的呈现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观众只叹“宛若梦回大唐”“华美得像一场梦境”。

14名女舞蹈演员用婀娜多姿的舞姿生动展示了大唐盛世文化,唐代舞乐俑的生活场景也被创作者巧妙地融入作品。

为什么该节目能如此火爆并惊艳了全国观众呢?

首先该节目讲述了正值青春的女乐官在赴宴起舞的路上发生的趣事,整体风格诙谐幽默,符合新春佳节喜庆的气氛,为大家带来了欢乐。

同时,该节目传统文化底蕴浓厚,其创作灵感本身就是从博物馆里极具特点的乐舞俑造型得来的,服装、造型又采用了极具特点的三彩元素,在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向观众展现盛唐时期独有的美学。

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可以说是淋漓尽致,从仕女画到泼墨山水再到逼真的宫墙背景,观众们仿佛身临其境。

与此同时,节目还穿插有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七大国宝,更显得别出心裁、独具一格。

其次,该节目构思十分巧妙,善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5G+AR”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了起来,将歌舞和博物馆场景生动融合,展现了唐朝少女们在前往夜宴的路途中或嬉戏打闹、或梳妆打扮或扑蝶戏水等场景,也让观众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最后,女舞蹈演员们的实力和自身表现也不容小觑。

前期赴宴途中可爱顽皮的少女形象和后期宫廷表演时大气恢弘的舞姿形成鲜明对比,精湛的技艺让人不禁拍手叫好。

为体现丰腴的唐俑形象,演员们身上穿着塞海绵的连体衣,嘴里含着棉花,并且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妆容“斜红”,严谨的妆容打磨和造型设计又为表演增添了诸多细节。

不少网友表示,“这个节目真的做到了国家宝藏那句‘让国宝活起来’,看完真的想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