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4468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docx

实用技术培训教案

稻田养鳖实用技术

谭森林

稻田养鳖,稻鳖共生,一方面,稻田为鳖生长提供了良好场所,鳖生活环境宽畅,活动、摄食、晒背范围大,生长发育快、增重率高;另一方面鳖又可为稻田疏松土壤和捕捉害虫。

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

一、稻田选择与准备

1、稻田选择养鳖稻田应选择便于看护,如房前屋后等离住处较近的田块。

同时应注意地势要低洼些,水源条件好,水流通畅,排灌方便。

2、设置防逃设施鳖有用四肢掘穴和攀登的特性,防逃设施的建设是稻田养鳖的重要环节。

应在选好的稻田周围用砖块、水泥板、木板等材料建造高出地面50厘米的围墙,顶部压沿内伸15厘米,围墙和压沿内壁应涂抹光滑。

并搞好进排水口防逃设施。

3、稻田准备在建好防逃墙和进排水口后,应在稻田内开鳖沟。

也可用田边的条沟代替,鳖沟是投喂饲料和鳖冬眠的场所。

一般鳖沟上宽3米,底宽、深1.5米,长度根据稻田面积决定,一般占稻田总面积的20%左右。

田中央建沙滩,以供亲鳖产卵繁殖和晒背所用,一般为南北向,长5米,顶宽1米,高出正常水位0.8米。

二、鳖苗的投放

稻田养鳖要根据条件合理放养,掌握好放养密度。

过稀浪费水面,过密影响鳖的生长发育。

根据经验,一般情况,放养2龄以上的鳖,每亩500~800只为宜。

如果准备繁殖仔鳖,则每亩可加放50~60只5龄亲鳖,雌雄比例为2∶1或3∶2。

养鳖稻田可放养少量大规格鲢鱼种,以净化水质。

三、饲养

1~2龄鳖个体较小,饵料以水生昆虫、蝌蚪、小鱼、小虾、水蚯吲、鱼品下脚料等制成的新鲜配合饲料为主。

3龄以上的鳖咬食能力较强,可用螺蛳、河蚬、河蚌等带壳的鲜活贝类为主食,适当投喂大豆、玉米、瓜菜等植物性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投喂饲料要做到定时、定位、定量。

每天投喂量为其体重的8%~12%,分上午、下午两次投喂。

四、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水质和水温对鳖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要注意观察水色,分析水质,经常加注新水,适当控制水位,一般水深应掌握在15~20厘米之间。

还要调节水温,高温季节,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可适当加深稻田

水位。

2、访逃防害除了水质外,稻田管理中应经常注意防逃防害,还要注意防盗、防中毒,稻田养鳖,容易被盗,应有专人负责看护。

为了防止中毒,养鳖稻田不要用药治虫。

五、常见鳖病的防治

1、红脖子病此病的主要特征是腹部出现红色斑点,咽喉和颈部肿胀,肌肉水肿,行动迟缓。

严重时,口、鼻出血,肠道发炎糜烂,全身红肿,眼睛混浊发白而失明,不久死亡。

防治方法:

①保持水质清洁。

②用土霉素、金

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拌入饵料投喂。

2、腐皮病此病主要是由鳖相互搏斗咬伤或机械损伤后,细菌感染所致。

肉眼可以看到四肢、颈部、尾部、裙边等处的皮肤腐败,糜烂坏死,形成溃疡。

严重时,四肢的皮肤烂掉,爪也脱落,骨骼外露,颈部的肌肉和骨骼也露出在外,裙边溃烂。

防治方法:

①保持池水清洁。

②合理密养,投喂质佳量足的饵料。

③用10PPM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浸洗病鳖。

3、白斑病鳖的四肢、裙边等处出现白斑,使表皮坏死,产生部分溃疡。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经常使池水保持嫩绿色。

②10PPM漂白粉浸泡病鳖,或用食盐加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防治。

4、累枝虫病肉眼能见到的四肢、背、腹甲、颈部等处呈现一簇簇的白毛。

当池水呈绿色时,由于虫体的细胞质和柄染成绿色,可见病鳖身体也呈绿色。

防治方法:

用漂白粉溶液浸洗,或用食盐水浸洗。

 

如何养鳖赚大钱

谭森林

中国食品产业网消息:

通常,每年的4月20号过后,池塘里的鳖才会渐渐苏醒,结束冬眠,5月份鳖也才会陆续上市,但是,当记者3月19日到嘉善市渔民村采访的时候却看到,养殖户吴引家的池塘边已有收购商在那里等着收购她养的鳖。

收购商李巧林:

“外边要光滑,要养了5年以上的,这个肉就好吃了,你看,背是光滑的。

记者:

“要是养了3年的就没有这么光滑。

李巧林:

“3年的我们肯定不要,这只是3年的,这只是5年的,这只5年的背上就没有鼓出来的,就光,这只就鼓出来了。

鳖,俗称甲鱼、团鱼、王八等,中医将鳖作为药用动物,而李巧林收购的鳖主要销到上海、苏州等城市的餐馆,餐馆对他提有要求,只要养殖时间在5年以上的鳖。

因为鳖还在冬眠,不能放水,吴引珍只好用脚踩的方式来抓鳖。

记者:

“这一早就下水抓鳖了。

丁栅镇渔民村村民吴引珍:

“对,一早就下去了。

记者:

“好像不是太好抓。

吴引珍:

“对,不太好抓。

记者:

“你怎么抓,有什么技巧没有。

吴引珍:

“没有技巧,就是人下去用脚踩踩,踩了以后就抓上来了,脚踩着了再抓起来。

尽管这样抓鳖很费劲,但吴引珍却很乐意,因为忙活一上午,她虽然只抓了50多公斤鳖,但却卖了7千多块钱。

  吴引珍:

“一般情况1斤的卖70元,2斤的卖80元,3斤的要卖100元,5斤6斤的2008年卖到140元,一般养4年到5年才可以出售。

人工养鳖分为温室养殖、浅水养殖、仿生养殖三种,渔民村采用的是仿生养殖的方式,这种方式类似于野生养殖,鳖的生长周期在4年以上,但尽管这样,2002年全国甲鱼市场下滑的时候,他们的鳖还是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渔民村村民陆瑞强:

“小鳖,就是鳖苗只卖6角,7角1个,效益不太理想,商品鳖只卖40元钱1斤。

那时,养了4年的仿生鳖跟养了半年的温室鳖价格一样,1公斤只卖80元,这严重打击了渔民村养殖户的积极性。

吴引根,渔民村的村支部书记,村里的甲鱼养殖大户,经过再三思考,将目光投向了离嘉善只有2个小时车程的上海。

上海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较大,是周边城市打开产品销路的一个有效切入口,经过对当地市场的考察,吴引根对养鳖的前景又充满了希望。

丁栅镇渔民村支部书记吴引根:

“上海市民都爱吃草鸡,草鹅,问问他们爱吃什么样的甲鱼,他们说最好就是像野生一样的,最爱吃这种。

这一下,吴引根恍然大悟,原来上海市民爱吃的正是自己村里养的仿生鳖,回来后,受上海人爱吃草鸡、草鹅的启发,他没有急于到上海卖鳖,而是想到了一个本地的土特品种--六塔鳖。

吴引根:

“本地鳖就是六塔鳖,这只是台湾鳖,六塔鳖裙边厚,硬一点,裙边厚,这只台湾鳖裙边不硬,比较软还薄,软得不得了,这只裙边宽,这只裙边窄,吃甲鱼就是裙边最好吃了,肥,鲜美。

鳖肉味道鲜美,是一道名贵的中外菜肴,尤其是鳖背面围缘柔软的裙边因富含胶原蛋白,口味好,更是受到消费者的称道,而裙边是否宽厚也是他们挑选鳖的一个主要标准。

酒店行政主厨许德良:

“我们最主要吃的就是裙边一类的,这种是最好的,这个地方最好,肉质最嫩,最好吃,吃起来最油腻,有那种滑的感觉。

渔民村的村民养了近20年的鳖,过去吴引根所养的品种既有台湾鳖,也有六塔鳖,通过对上海市场的了解,他改为以六塔鳖为主要养殖品种,为了保持六塔鳖裙边宽厚的优势,吴引根打算用自家的公母六塔鳖相互交配,使它土的特性更加突出,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被村里一个叫曹阿留给阻止了。

渔民村村民曹阿留:

“这样搞下去会造成近亲,近亲繁殖种子要退化的,发病率高,在个体方面这样下去很小。

曹阿留,外号老甲鱼,村民们这么叫他并不恶意,只因他在村里养甲鱼的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而吴引跟因为养殖数量多,又被村民叫为小甲鱼,为了避免近亲繁殖,曹阿留提议,与吴引根交换种鳖搞繁殖。

曹阿留:

“那大家有好处的,因为同样的他也提高效益,我也提高效益。

第一次,两家人经过精心挑选各拿出300只种公鳖进行交换。

曹阿留:

“挑好的,挑过来,我们都要挑这样的鳖过来,背面有三角形,这样的鳖比较正宗,养出来的商品鳖裙边厚,宽。

半年后,小鳖出生了,因为杜绝了近亲繁殖,成活率达到80%以上,并且小鳖的裙边又宽又厚,达到了吴引根的预期要求。

在他和曹阿留的带动下,渔民村的村民也效仿着互换种鳖进行繁育,并把改良后的小六塔鳖放到水深3米的大塘里仿野生养殖。

吴引珍:

“1年1只甲鱼要吃五六块钱的食,成本。

记者:

“1年的成本1只甲鱼才五六块钱。

吴引珍:

“对,它就是吃得少1年只要吃5个月,到10月中旬就不吃了,冬眠了。

六塔鳖生长缓慢,养殖周期至少在4年以上才能达到出塘标准,虽然,它的养殖成本低,但是在最初的4年里却见不到效益,而温室鳖养上半年就能出售,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一局面,调动起村民的养殖积极性,吴引根有了一个办法,把螃蟹和鳖放在一起混养。

吴引根:

“螃蟹退壳的时候,被鳖给吃了,所以不好放在一起养。

螃蟹和鳖,平时都在池塘的底部活动,一山不容二虎,螃蟹一退壳就成了鳖的美餐。

螃蟹和鳖混养失败后,村里急忙找来水产专家进行讲课,这一下才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渔民村村民陆瑞强:

“利用水体空间,鱼和鳖放在一起养,把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

鱼、鳖混养,互不伤害,鳖在水的底部活动而鱼则在中部和上部运动。

2003年初陆瑞强在自己15亩的养殖水面里投下了鱼苗,年底,他1亩池塘的鱼卖了3千多元钱,而更让他欣喜的是,鱼鳖混养,还歪打正着的为鳖提供了一个更适合它生长的野生环境,因为,一个池塘里如果单是养鳖,没有其它的动物跟它争食,时间长了,鳖缺少活动,会影响它的口味。

陆瑞强:

“利用鱼鳖混养,给它创造一个生态环境,和野生环境一样的,鳖给它喂天然饵料吃,养出来鳖的口味跟野生一样的。

现在,渔民村的600亩水面全都采用鱼鳖混养,这样养出来的鳖肉质紧,口感好,加上改良后的六塔鳖,裙边宽厚,又是土特品种,已成为上海、苏州、南京等市场的抢手货,2007年销售量达到17万公斤,每公斤价格平均在160块钱以上

油菜病毒防治

谭森林

油菜病毒病在全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在甘蓝型油菜上病株出现系统型枯斑,老叶片发病早、症状明显,后波及到新生叶上。

初发病时产生针尖大小透明斑,后扩展成近圈形2~4毫米黄斑,中心呈黑褐色枯死斑,坏死斑四周油渍状。

菜薹上出现紫黑色梭形至长条形病斑,且从中下部向分枝和果梗上扩展,后期茎上病斑多纵裂或横裂,花、角果易萎蔫或枯死。

角果产生黑色枯死斑点,多畸形。

病原主要是芜菁花叶病毒。

常使油菜减产50%~60%。

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油菜栽培区秋季或春季干燥少雨、气温高,有利于蚜虫大发生和有翅蚜迁飞,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秋季早播或移栽的油菜、春季迟播的油菜易发病。

  防治该病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毒病的油菜品种,如抗芜菁花叶病毒的宁油7号、甘油5号、皖油12号、皖油13号、湘杂油1号、蓉油3号、豫油2号、中双4号等品种。

(2)调节播种期。

根据当年9~10月份雨量预报,确定播种期,雨少天旱应适当迟播。

(3)油菜田尽可能远离十字花科菜地。

(4)治蚜防病。

及时用乐果、20%氰?

#39532;乳油等药物治蚜虫。

(5)发病初期喷洒0.5%抗毒丰茹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83增抗剂100部液,隔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油菜田间管理

谭森林

中耕松土中耕松土可以切断一部分根系,对油菜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推迟油菜的生育进程。

松土还可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增强土壤透气性能,有利油菜植株正常生长。

  合理追肥及时追施速效氮肥,能加强植株的营养生长,而削弱其生殖生长。

但施肥要因苗制宜,如播种早、植株生长旺盛且已抽薹的,则一般不宜施肥;对于黄瘦的抽薹苗,则应及时重施速效氮肥,这样不但能预防或减轻抽薹、开花,而且有利春后生长发育。

  化控促壮对生长过旺或即将抽薹的田块,要加强化控,通过喷施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控叶促根,延缓生育进程,增强抗寒抗逆能力。

  及时摘薹对已早薹早花的油菜田,要及时摘除主薹,减少营养物质无效消耗,促进一、二次分枝形成,弥补产量的损失。

一般在晴天摘薹,寒潮来临时不宜摘薹,以免伤口受冻腐烂和感染病菌。

摘薹后,每亩施尿素2~3公斤,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油菜直播栽培技术

谭森林

油菜直播栽培是不通过育苗移栽,直接将油菜种子播种到大田的一种栽培方式。

这种栽培方式的应用,简化了油菜栽培操作步骤,大大降低油菜生产的用工量,提高了种植效益。

虽然油菜直播并非高产超高产栽培方式,但在一些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不能到位、产量水平低及劳动力紧张的地区,因地制宜推广直播油菜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

经过几年的油菜直播示范种植,直播栽培也能获得每亩200公斤左右的产量。

  油菜直播栽培应注意播种期不能迟于10月中旬,以确保安全越冬。

前茬为直播稻、麦套稻及迟熟水稻品种的稻田,收获期普遍推迟到11月中旬前后,不宜采用直播方式播种油菜,否则会增加直播油菜的生产风险,导致产量降低。

一般每亩用种量控制在300-400克,确保一播全苗,苗齐苗匀。

每亩成苗数控制在2万株左右,可以根据播种期的早迟适当增减成苗数。

及早施用基苗肥,加快幼苗生长。

前期氮肥宜重施,施肥量占总施氮量50%,春肥腊施。

越冬前做好化控和化除工作。

每亩用15%多效唑30-40克加水喷雾化控。

直播油菜田一般草害较重,可以根据田间草情和草相,选用合适的除草剂化除,防止草大欺苗。

  油菜直播栽培方式分免少耕人工直播和机械化直播两种。

目前油菜机械化直播栽培技术应用面积还不是很大,如2006年夏熟油菜机直播面积才10万亩,大面积应用的直播方式仍是免少耕人工直播:

但是随着油菜直播机械的不断改进,机播油菜配套农艺措施的不断完善,油菜机械化直播技术在生产上将逐渐扩大应用。

现在生产上应用的油菜直播机械多由稻麦免耕条播机改装而来,如2BG-6A稻麦免耕条播机等。

这种条播机的播幅为1.2米,行距40厘米,播深1.5-2厘米。

利用2BG-6A稻麦免耕条播机播种油菜的操作过程与机播小麦相同,但对油菜品种、肥料、播量、土壤条件等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⑴品种。

早播的可选用中熟、高产、高抗品种,迟播的可选用冬春双发、长势旺的品种。

⑵拌种肥料。

拌种肥料应选用吸湿性差的复合肥,并用格筛筛除直径在3毫米以上的粗颗粒。

⑶播种量。

每亩用种量控制在150-250克。

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播量逐渐增加,每亩播种量,9月下旬播种的为150克,10月上旬播种的为200克,10月中旬播种的为250克。

⑷土壤条件。

收割水稻时留茬高度不超过10厘米,并清除田间的杂草,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

桑园春季管理技术要点

春季气候适宜,叶质好,病原少,易夺取蚕茧高产。

春季桑园管理的技术要点:

1、施足春肥春肥应分三次施入,第一次在3月下旬,即桑树发芽前每亩施粪肥2000~2500公斤,俗称“催芽肥”;第二次应追施化肥,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亩施标准化肥30公斤左右;第三次在5月上旬和中旬,分别用0.5%浓度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氮,有利桑叶吸收,使叶片增大增厚。

据试验调查,桑树群体结构相同,施春肥比不施或少施肥的桑园,每亩春叶分别增长27.6%、14.2%。

桑园施足春肥,不仅增加春叶产量,而且肥效延续到夏、秋季,可以提高桑树夏伐后的发芽率,促进枝叶生长,增加夏秋叶产量。

2、中耕除草桑园因全年多次采桑养蚕和桑园施肥,人为践踏土壤造成板结,影响土壤的水、肥、气等性状,不利于桑树根系活动和肥水的吸收,因此,在3月下旬对桑园进行中耕除草,能疏松土壤,减少水分蒸发,减轻干旱,提高土壤肥力和消灭杂草。

据对比试验,春季桑园除草后,至5月中旬调查,平均每平方米仅有杂草2.4株,未除草的每平方米高达39.8株,除草比不除草平均每株增产桑叶37.6克,每亩增长桑叶34.6公斤。

3、整修树形桑树发芽前,应修剪桑树上的枯桩、枯枝、病虫害枝和细弱枝,有利树形整齐,养分集中,增强树势,减少病虫危害。

修剪下的枯桩、枯枝、病虫害枝,于远离桑田的地方烧毁,避免桑树病虫害扩大传染。

4、防治虫害春季桑园主要虫害有桑象虫、桑尺蠖、桑毛虫等。

桑象虫从早春开始,以成虫食害桑芽,有时也食害叶柄、叶片和嫩梢基部,影响桑树的发芽率。

桑尺蠖以越冬幼虫食害桑芽的危害性最大,以后各龄幼虫又食害桑叶。

桑毛虫于4月中旬钻出虫茧,开始食害桑芽。

防治上述虫害,除及时做好桑树整枝和人工捕捉外,应采取药剂防治:

在桑树发芽前,使用乙酰甲胺磷3000倍液,或杀螟松1000~1500倍液喷洒树干、树枝,杀灭桑象虫;使用敌百虫乳剂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500~2000倍液药杀桑尺蠖、桑毛虫等虫害。

5、清沟理墒早春雨水较多,桑树根系容易遭受渍害,造成无氧呼吸,影响桑树正常生长。

因此,应及时清理桑园沟系,做到浅沟深沟沟相通。

未成林桑园,桑树根系还不发达,抗涝性弱,更应注意桑园排水。

6、适时抗旱桑树体内的理化作用,都取决于土壤水分,桑树生长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70~80%,在此范围内,桑树生长旺盛,枝条长,叶形大,硬化迟,叶质好,产叶量高。

愈是高产桑园,生长期需要的水分也愈多,更应注意及时抗旱。

据对比试验,在肥培管理相等的条件下,5月中旬如遇天气干旱时,抗旱比不抗旱的桑园增产桑叶15%以上。

发布时间:

2006-5-2019:

27:

05信息来源:

湖北省农业厅本信息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

 

春季小麦常见病的防治

1.小吸浆虫麦

(1)危害症状。

分红黄两种。

均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疵粒、空壳。

大发生年可形成全田毁灭,颗粒无收。

(2)发病特点。

两种吸浆虫发生均一年一代,遇不良环境幼虫有多年休眠习性,故也有多年一代的。

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冬、越夏。

黄淮流域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土表,此时小麦多处于拔节期,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蛹羽化盛期在4月下至5月上旬,成虫出现后,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随之大量产卵。

西北地区成虫盛发期多在6月上中旬。

在同一地区黄吸浆虫发育历期略早于麦红吸浆虫。

成虫羽化后当天或第二天即行交配产卵,红吸浆虫多将卵产在已抽穗尚未扬花的麦穗颖间和小穗间,一处3~5粒,卵期3~5天。

黄吸浆虫多产在刚露脸初抽穗麦株的内外颖里面及其侧片上,一处产5~6粒,卵期7~9天。

幼虫孵化后,随即转入颖壳,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吸取汁液。

幼虫共3龄,历期15~20天,老熟幼虫危害后,爬至颖壳及麦芒上,随雨珠、露水或自动弹落在土表,钻入土中10~20cm处作圆茧越冬。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籽实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

进行轮作,避开虫源。

化学防治:

淘土调查幼虫密度,选有代表性麦田1~2块中随机挖取10cm×10cm×20cm的小上方,7~10个,混拌均匀后,取其中1/7~1/10土样倒入桶中,加水搅拌,沉淀后,将泥浆倒入铜纱筛中,滤去泥水,再将筛上杂物镊掉,检查筛上留下的虫体,要反复几次淘洗,将虫查净。

在小麦抽穗初期进行一次网捕成虫调查(捕虫网口直径30cm)在麦田漫步前进,往返捕网10复次,记载虫数。

当麦田平均每小上方有虫5头以上时即需防治。

在小麦抽穗初期,平均网捕10复次有成虫10~25头,需立即防治,防治时间以中蛹期为宜,成虫进行辅助防治。

用50%辛硫磷乳油200ml,加水5kg。

均喷在20~25kg细土上,拌均成毒土施用,边撒边耕,施入土中。

2.小麦叶枯病

(1)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有时也危害穗部和茎秆。

在片上最初出现卵圆形浅绿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联结成不规则形大块黄色病斑。

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一般先由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发展。

在晚秋及早春,病菌侵入寄主根冠,则下部叶片枯死,致使植株衰弱,甚至死亡。

(2)发病特点。

在冬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秋季开始侵入幼苗,以菌主主体在病株上越冬。

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在春麦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小麦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小麦播种后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

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扩展。

不同的品种对叶枯病的抗病性差异较大。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耐病良种;深翻灭茬,清除病残体,消灭自生麦苗;农家肥高温堆沤后施用。

重病田可考虑轮作;大田喷药,在发病重的田块,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或粉锈宁喷施。

3.小麦全蚀病

(1)危害症状。

又称黑脚病,主要危害小麦、大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是一个毁灭性较大的病害,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

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该病扩展蔓延较快,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由零星发生到大发生一般只需3年时间。

(2)发病特点。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基腐性病害,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2节。

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位黄叶多,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地中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可造成全株连片枯死。

“全蚀”这个名词就是用来形容苗期被害严重时的状态。

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抽穗后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在茎基部及叶鞘内布满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土壤干旱时,黑脚及黑膏药特征不明显,也不形成子囊壳,但茎基和根变成黑褐色,出现白穗。

“黑脚”和“白穗”是成株期所特有的症状。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加强植物检疫,严禁从病区调种,防止病害传入,保护无病区。

发病田要单收单打,所收小麦严禁留种,且麦秆、麦糠不能直接还田,最好高茬收割,然后把病茬连根拔掉焚烧,尽量减少菌源。

重病地块,可实行轮作换茬,推行麦菜、麦棉等轮作,以切断全蚀病菌源积累,控制病情的发展。

要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铵态氮肥,合理灌溉,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每10kg麦种用生物制剂“蚀敌”(主要成分为荧光芽孢杆菌)50g拌种。

拌种时,先将麦种浸湿,将药剂均匀拌入,晾干后即可播种,严重地块可适当加大用药量。

或每10kg麦种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20g进行包衣。

也可用12.5%禾果利(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2%立克秀(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

拌种或包衣时,要严格掌握用药量,以免影响出苗。

大田防治,据试验,在播种期使用“蚀敌”拌种的基础上,于小麦返青拔节期,每667平方米用“蚀敌”170g对水50kg灌根,效果更佳。

灌根时,可采用工农-16型喷雾器,去掉喷头用纱布包喷头,打小气流,沿麦垄对着根部浇灌。

用20%三唑酮乳油每667平米100ml对水50kg灌根,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4.小麦秆黑粉病

(1)危害症状。

当小麦长到3cm高左右时,症状即可出现。

在茎、叶鞘、叶等,部分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孢子堆,孢子堆微隆起,最初白色,以后变为灰白色至黑色。

病组织老熟时,孢子堆纵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

病株常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卷曲于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花而不实,或仅有秕粒。

病株分蘖较多,在播种密度较稀情况下,有时无效分蘖可达100多个。

(2)发病特点。

小麦秆黑粉冬孢子团主要通过土壤、粪肥和种子进行传染。

病菌侵染方式为幼苗系统侵染。

当冬孢子萌芽后,由菌丝侵入小麦芽鞘而至生长点。

小麦秆黑粉病发生的多少,与小麦发芽期间土温有关,一般土温在9~26℃间都可以发生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

此外,发病率多少还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一般较干燥的地块发病率比湿度大的地块发病率高。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药剂处理种子,粉锈宁拌种。

按每667平方米用50kg种子,用75%萎锈灵150g或100%萎锈灵100g拌种。

40%拌种双按种子量的2%拌种,此限于春麦区,冬麦区易引起药害。

5.小麦锈病

(1)危害症状。

条锈主要危害小麦叶片,电可危害叶鞘、茎秆、穗部。

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橘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也可危害穗部。

夏孢子堆排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