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4768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3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校本下册1.docx

四年级校本下册1

中华诗词读本第一课《曲玉管》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词,本词抒写了离别之恨与羁旅之愁。

作者以登高临远为线索,触景生情,表达了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和对亲人的想念之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大篇幅的接受有关词的知识,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较好,表现了较强的学习欲望。

三、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词并了解词的大意。

2、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熟练背诵。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小组合作学习

七、教学准备:

搜集柳永资料

八、教学过程:

一、阅读曲玉管。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词内容。

欣赏《曲宇管》音频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词的大意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柳永是怎样来抒发离别之恨与羁旅之愁的?

2、有感情的朗读《曲玉管》

3、了解动心阅读。

4、查阅资料,了解柳永词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曲玉管

学习词义背诵

安全教育: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背诵《曲玉管》

拓展训练:

搜集有关柳永的诗词

中华诗词读本第二课《采莲令》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采莲令》为宋代词人柳永创作《采莲令·月华收》的词牌名,该词牌名在宋代只有一首词,《采莲令·月华收》被收录进《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文笔清新的宋词,该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

柳永是一位善于铺叙的高手,他将女主人公的千娇百媚,自己的满腹离愁都写得十分细致。

上阕着意刻画的是主人公的情态,“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十一字便凸显了一个美丽多情十分可人怜惜的女子的形象。

下阙写自己的落寞情绪,与心爱的女子分别,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如果一切静止该多好啊,那样自己和心爱的人就不会分离了,爱就能永恒。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大篇幅的接受有关词的知识,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较好,表现了较强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词并了解词的大意。

2、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熟练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柳永资料及相关诗词

教学过程:

一、阅读《采莲令》。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词内容。

欣赏《采莲令》音频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词的大意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柳永是怎样来抒发离别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采莲令》

3、了解动心阅读。

4、查阅资料,了解柳永词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采莲令

学习词义背诵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背诵《采莲令》

拓展训练:

搜集有关柳永的诗词

中华诗词第三课《定风波自春来》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篇,具有鲜明的民间风味,是柳永“俚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词以一个少妇(或妓女)的口吻,抒写她同恋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妇形象。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它不仅吸取了民歌的特点,保留了民间词的风味,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作者没有采取传统的比兴手法,也不运用客观的具体形象来比喻和暗示自己爱情的炽烈与坚贞,而是采取感情的直接抒写和咏叹。

词中,感情的奔放热烈带有一种赤裸无遗的色彩,明显地具有一种市民性。

这是柳永生活时代都市高度繁荣的客观反映。

学情分析:

学生凭借前面学习已对词有所了解,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较好,表现了较强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词并了解词的大意。

2、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熟练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柳永资料及相关诗词

教学过程:

一、阅读《定风波自春来》。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词内容。

欣赏《定风波自春来》音频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词的大意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柳永是怎样以代言体形式表达对歌妓的痛惜和对社会的愤慨。

2、有感情的朗读《定风波自春来》

3、了解动心阅读。

4、查阅资料,了解柳永词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定风波自春来》

学习词义背诵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背诵《定风波自春来》

拓展训练:

搜集有关柳永的

中华诗词读本第四课《水调歌头》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传统名篇。

本课的学习是使学生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

另外,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为理解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打下一定的基础,提升文化素养。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24人,他们的文言文基础相对薄弱,对古诗文的理解却是个好一定的方法。

因此对文章思想主题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词并了解词的大意。

2、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熟练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

教学准备:

搜集苏轼资料及相关诗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那你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传说、诗歌?

2、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问:

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你如何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板书设计:

定风波自春来

学习词义背诵

教学反思:

 

当堂达标:

背诵《定风波自春来》

拓展练习:

看图充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你能想到些什么?

中华诗词读本第五课《惜春》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这首词将写景、抒情、明理三者自然地融为一体。

写春景中小园幽葩细萼壅培未就,经不住风吹雨打,繁红落尽,不如垂柳占春长久,流露出惜春之情,以抒发自己的愁思春恨。

同时阐明花落不是因春归去,而是因结子自瘦,这如同人老自知世态功名,不为它失败未就而颓恨不休。

感叹时光飞流,年华渐逝,纵然是好友相逢,痛饮狂歌,也难以像过去那样豪情依旧。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晁补之有关词的知识,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较好,表现了较强的学习欲望。

四、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词并了解词的大意。

2、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熟练背诵。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小组合作学习

七、教学准备:

搜集晁补之资料

八、教学过程:

一、阅读《惜春》。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词内容。

欣赏《惜春》音频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词的大意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晁补之是怎样以古老的借春题目来抒情与说理,以理性驾驭感情的。

2、有感情的朗读《惜春》

3、了解动心阅读。

4、查阅资料,了解晁补之词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惜春

学习词义背诵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背诵《惜春》

拓展训练:

搜集有关晁补之

中华诗词第六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这首词写于1082年,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一首怀古词。

作者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叹,是宋词中的经典,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面接触了唐诗,对鉴赏诗歌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对词的鉴赏还有些隔膜。

针对这样的学情,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唐诗鉴赏知识为基础,积累基本的宋词鉴赏知识,提高宋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能够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小组合作学习

七、教学准备:

搜集苏轼及相关诗词资料

八、教学过程: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词内容。

欣赏《念奴娇赤壁怀古》音频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词的大意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苏轼是怎样以诗词形式抒发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的。

2、有感情的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3、了解动心阅读。

4、查阅资料,了解苏轼词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学习词义背诵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拓展训练:

搜集有关晁补之的诗词

中华诗词第七课《洞仙歌》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这首词开头二句相传为蜀主孟昶所作,余皆为苏轼所续。

词的上片写美人帘内倚枕,描写了美人的姿质及情态。

下片写户外携手偕行,写出了清凉的厦夜情景和主人公的所思所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苏轼诗词已经有了相关了解,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较好,表现了较强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词并了解词的大意。

2、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熟练背诵。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小组合作学习

七、教学准备:

搜集苏轼及相关诗词资料

八、教学过程:

一、阅读《洞仙歌》。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词内容。

欣赏《洞仙歌》音频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词的大意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苏轼是如何写出了清凉的厦夜情景和主人公的所思所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慨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洞仙歌》

3、了解动心阅读。

4、查阅资料,了解苏轼词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洞仙歌

学习词义背诵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背诵《洞仙歌》

拓展训练:

搜集有关苏轼的诗词

华诗词第八课《临江仙》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此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

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

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苏轼诗词已经有了相关了解,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较好,表现了较强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词并了解词的大意。

2、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熟练背诵。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小组合作学习

七、教学准备:

搜集苏轼及相关诗词资料

八、教学过程:

一、阅读《临江仙》。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词内容。

欣赏《临江仙》音频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词的大意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苏轼是如何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2、有感情的朗读《临江仙》

3、了解动心阅读。

4、查阅资料,了解苏轼词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临江仙

学习词义背诵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背诵《临江仙》

拓展训练:

搜集有关苏轼的诗词

华诗词第九课《贺新郎》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这首《贺新郎》借咏名花佳丽,以抒诗人的感怀,寄意高远,构思奇妙。

上片咏佳人,隐约流露出人物的孤独心境。

下片写石榴,然后将人物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

全词以华美艳丽的形象,婉曲缠绵的情韵,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苏轼诗词已经有了相关了解,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较好,表现了较强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词并了解词的大意。

2、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熟练背诵。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小组合作学习

七、教学准备:

搜集苏轼及相关诗词资料

八、教学过程:

一、阅读《贺新郎》。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词内容。

欣赏《贺新郎》音频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词的大意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苏轼是如何将人、花合一的描写来抒发诗人情怀的。

2、有感情的朗读《贺新郎》

3、了解动心阅读。

4、查阅资料,了解苏轼词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贺新郎

学习词义背诵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背诵《贺新郎》

拓展训练:

搜集有关苏轼的诗词

中华诗词第十课《书东流村壁》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淳熙五年(1178年)春天写的。

上片点明时间,描述旅途苦况,“曲岸”以下三句回首往日之幸福艳遇,歇拍两句翻用苏轼《永遇乐》句子而别出新意。

下片前三句表明对方已为青楼女子,想象她的美貌及寻觅不见的怅恨。

词人融自己身世与其间,虽为爱情词,却有郁勃之气。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辛弃疾的有关诗词,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较好,表现了较强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词并了解词的大意。

2、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熟练背诵。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小组合作学习

七、教学准备:

搜集辛弃疾及相关诗词资料

八、教学过程:

一、阅读《书东流村壁》。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词内容。

欣赏《书东流村壁》音频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词的大意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辛弃疾是如何通过缠绵婉曲,哀而不伤,用健笔写柔情来表达自己爱情的。

2、有感情的朗读《书东流村壁》

3、了解动心阅读。

4、查阅资料,了解苏轼词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书东流村壁

学习词义背诵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背诵《书东流村壁》

拓展训练:

搜集有关辛弃疾

中华诗词第十一课《汉宫春立春日》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汉宫春·立春日》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

此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

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而自己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

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

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作风致以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学情分析:

学生已不是第一次大篇幅的接触辛弃疾有关词的知识,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所以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较好,表现了较强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词并了解词的大意。

2、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熟练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辛弃疾资料

教学过程:

一、阅读汉宫春·立春日。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词内容。

欣赏《汉宫春·立春日》音频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词的大意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辛弃疾是怎样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怒斥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作风致以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2、有感情的朗读《汉宫春·立春日》

3、了解动心阅读。

4、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词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汉宫春·立春日

学习词义背诵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背诵《汉宫春·立春日》

拓展训练:

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诗词

中华诗词第十二课《祝英台近晚春》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祝英台近·晚春》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作。

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闺怨词。

起首三句,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已属柔情缱绻。

“怕上”二句,写别后境遇之凄凉冷清。

日“怕上层楼”,实是上后令人伤感所致。

“断肠”三句,春之迟暮,厌莺之啼老春光。

虽无理而更富情趣。

换头三句,以花卜归期,细腻逼真,写思念之切,体贴人微。

“罗帐”以下,怨春、怀人,极尽幽怨缠绵之致。

春带愁来而“不解带将愁去”,运思巧妙。

学情分析:

学生已并非第一次大篇幅的接触辛弃疾有关词的知识,学生对辛弃疾作品喜欢有佳,所以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较好,表现了较强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词并了解词的大意。

2、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熟练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辛弃疾资料

教学过程:

一、阅读《祝英台近·晚春》。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词内容。

欣赏《祝英台近·晚春》音频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词的大意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辛弃疾是怎样借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2、有感情的朗读《祝英台近·晚春》

3、了解动心阅读。

4、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词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祝英台近·晚春

学习词义背诵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背诵《祝英台近·晚春》

拓展训练:

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诗词

中华诗词第十三课《青玉案元夕》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学情分析:

学生已并非第一次大篇幅的接触辛弃疾有关词的知识,学生对辛弃疾作品喜欢有佳,所以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较好,表现了较强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词并了解词的大意。

2、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熟练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辛弃疾资料

教学过程:

一、阅读《青玉案·元夕》。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词内容。

欣赏《青玉案·元夕》音频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词的大意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辛弃疾是怎样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2、有感情的朗读《青玉案·元夕》

3、了解动心阅读。

4、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词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青玉案·元夕

学习词义背诵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背诵《青玉案·元夕》

拓展训练:

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诗词

中华诗词第十四课《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学情分析:

学生已并非第一次大篇幅的接触辛弃疾有关词的知识,学生对辛弃疾作品喜欢有佳,所以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较好,表现了较强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词并了解词的大意。

2、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熟练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辛弃疾资料

教学过程:

一、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词内容。

欣赏《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音频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词的大意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辛弃疾是怎样借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

2、有感情的朗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了解动心阅读。

4、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词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学习词义背诵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背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拓展训练:

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诗词

中华诗词第十五课《南歌子》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南歌子》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此词通过描写新娘子的举止神态,表现一对青年夫妇的新婚生活。

上片写新娘上妆,为了博得夫婿的欢心,她细心打扮自己,还故意问眉毛画得是否合时;下片写新娘刺绣的情形,细腻地刻画了她对夫婿的依恋之情和撒娇之态。

全词采用民间小词习见的口语和白描手法,塑造出女主人公活泼轻灵地形象,反映了夫妻情意之深厚。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大篇幅的接触欧阳修有关词的知识,感觉新颖学习气氛活跃,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较好,表现了较强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词并了解词的大意。

2、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熟练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词义并背诵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欧阳修资料

教学过程:

一、阅读《南歌子》。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词内容。

欣赏《南歌子》音频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词的大意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欧阳修是怎样偏偏借助赋的手段,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言语形容,把词中小姑娘满溢的幸福表达了出来。

2、有感情的朗读《南歌子》

3、了解动心阅读。

4、查阅资料,了解欧阳修词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南歌子

学习词义背诵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背诵《南歌子》

拓展训练:

搜集有关欧阳修的诗词

中华诗词第十六课《浣沙溪》教案

主备人:

南栾宫小学景年山

教材分析: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

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

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并非第一次大篇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