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5097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docx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

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

听课、评课是教育管理者检查质量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的重要手段。

由于在语文教学评估中有很多项目是较难精确量化的,也很难严格地控制全部的无关变量,所以,不能用测试得到的数据来说明所有的问题。

因此,常常通过听课,对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通过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

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

如一节阅读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作文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

同是阅读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以及文章的体裁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评课。

  一、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采用哪些方法,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是否做到明确、具体。

  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通常,传统的老师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好不好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也就是课堂热闹就是好课。

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

如有的老师在讲读完《甜甜的泥土》(笔者要举例论述)要让写信给王小亮。

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关键语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正确把握,对写作特色的正确品悟。

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

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

(笔者举例论述)

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

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

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

如,淡化结构、层次教学,重在整体感知课文,如《社戏》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

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

(笔者举例论述)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

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

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

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同时还要评出教师设计的衔接语言。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

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

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

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主读书”“自主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活动(包括讨论)。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

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

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语言基本功。

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

(2)朗读基本功。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

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

(4)教态。

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语言艺术。

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

(2)启发诱导的艺术。

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

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我理想的高中语文

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十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研员工作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益问题始终缠绕着我。

为什么学生们对语文不感兴趣,为什么语文教学的现状总是改变不了,为什么教师的种种努力到了学生那里总是白费。

为什么有些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学生们总是难以弄明白——是真的难以弄明白呢,还是学生们压根就不想弄明白。

我总觉得高中语文的很多问题让人颇难琢磨,有时候付出越多,越是让人心酸。

一般人对语文固有的那份期待,与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落差是那么的大。

也有学生读语文爱语文的,但这些学生中的多数是由于感动于语文教师的那样一份执着,而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对语文的付出真的能回报多少教益,这就让语文蒙上一层悲壮的色彩。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们拿着新的课本,却根本无法依据这个新的课本建构新的课堂。

学生依然,教师依然,课堂依然,按照这样改下去,将来的考试也依然,将来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依然,那么,这么一场轰轰烈烈新的课改,改变语文教学的一个这么好的历史机遇,就这样流逝吗?

而且,由于新课改的有些理念倡导缺乏务实的精神,导致有些教师花费在无效学习上的时间更多了,钻研学问,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上的时间更少了。

到处开教研会,到处上示范课,人人学会一点搞花架子的招数,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多数所谓的教学研究成果,都是一些不以具体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空中楼阁,省市优质课年轻化、倩女化,优秀研究成果口号化,课程改革演化成一场不讲底蕴、没有学生的躁动。

我认为,教学应该是务实的东西,一个真正有成就的教师,应该以展示他的学生为起点,然后学习他在教学上的做法与风范。

现在这股风气,只是显示了语文教学的高度职业化而不是事业化。

如果说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形式主义的文风,那么,现在正有一股形式主义的教风在漫延,而且这股风正在课程改革的旗帜下以正统的身份在统摄着教育大局。

我因此而感到十分的不安,于是也谈一谈自己的课程理想。

这篇文章我准备分以下几个部分一块一块的谈下去,不管我的理想在专家们的眼里有没有讨论的价值,都将一块一块的写下去,直到完成全文。

第一块是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

不管把我写的这个东西叫做课程目标是否确切,我只想从我的这个目标,去反观初中语文、小学语文的任务体系,建构起三个层级的语文学科体系。

至于大学语文,那只是对大学生语文素养不足的一种补充,不在体系之例。

我理想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是主动贴近人们对语文的最初期待的。

第二块是我理想的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基础,也是课程的决定性的因素。

新中国数十年来,语文教材不断变更,最终只体现在选文上的变化,而结构教材的思维方式却丝毫没有变化,教材还是那样的教材。

我以为这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思考语文的课程属性而急于编写教材的结果。

一旦教材出来之后,我们便又基于这本教材去讨论课程,所以才导致我们许多人的研究思维再一次不自觉的回归。

高中语文课程如果不打破旧的教材窠臼,不做大的附合高中生人格需要和认知规律的改变,就无法贴近高中语文的课程本质。

我的理想未必切合本质,如果能够作为一个粉碎旧教材的信号,给他人以思维上的启迪,也足以自慰。

第三块是我理想的学业评价。

评价是最技术性的事情,我承认在这方面知之甚少,但我知道,评价问题不解决,如果新课程是一间屋子,就好像这间屋子没有屋顶。

而一间没有屋顶的屋子,哪怕根基再扎实,装璜再考究,也是不能称之为屋子的。

所以我得知其难而上,再怎么不济也得把屋顶给盖上。

第四块是我理想的高中语文教师。

我一直想,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是高中教师这个知识人群中让学生感到最有学问的一族。

他有着极广的知识面,读过所有的名著,熟悉不可胜数的文学大师,有些还有这种那种的艺术爱好来完善他的风采。

因为理想的师范教育本身就应该是教师的教育风采教育。

但眼下,不少的高中语文教师,其谈吐平实得那样的朴素,把古诗词修养,名人名言,名句名篇,警句格言,历史掌故,名家逸事,所有这些收集到肚子里的东西,埋藏得那样的深沉,以至于深得挖都难以挖出来。

因为老师们太没时间读书了,太忙于教学事务了。

不读书,难以营造斯文情境,以前接触的有点斯文味的东西,就离我们更远了。

同时,文人的风采,文人的风骨也一样淡去。

我们只有干巴巴的几个教学词汇,怎么能够影响学生从而学好语文呢。

第五块是我理想的语文课堂。

现在的语文教师,是多么热切地盼望着学生能有问题问我呀,可走遍教室,突然醒悟:

这是怎样的一个幻想呀!

在语文课程彻底改变之后,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学生们热切盼望的解决问题的课堂。

他们盼望着语文老师的到来,就像盼望着解救他们思维苦闷的救星一般。

他们就像饥渴的禾苗一样,聆听着语文教师越来越近的脚步声。

这样的课堂,你将可以听见知识吸入学生大脑的吱吱作响。

一节没有求知欲望的课堂是教师与坚硬的脑壳作战的战场,而一节充满着求知渴望的课堂却有如春风化雨。

求知欲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会发现,方法其实是不很重要的东西,不值得我们像现在一样,没完没了地去追求。

以上五个部分,已经草草成文,但还有几块很觉得有写下去的必要,一是我理想的学生,一是我理想的师生关系,还有我理想的写作训练,我理想的对语文教师的管理等。

要涉及的问题还很多,我将一个一个地想下去。

我理想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高中阶段,为什么要开设高中语文一课呢?

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吗?

那么,在现行教材中,无论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可提取的识记知识与应用知识信息,都不是其教材编写的重点。

要不,就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了?

近几年,对高中学生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提高的呼声很高,许多学者认为,此为高中学生的一大欠缺:

言不由衷,辞不达意。

高中语文若能担当起这一使命,改变国民在表达上的缺失,诚然不错。

语文的课程改革,也大多往这方面去努力。

新课程在理念上积极倡导,要给学生表述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要多讨论,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但现实与意愿的落差极大,学生们常常利用讨论的机会打趣,展示自我时畏缩的多,体验展示乐趣的少。

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遭遇与所期望效果的逆效果。

讨论是以知识贮备、理解力为前提的,我们把讨论看作是家庭妇女式拉家常,当然在课堂上起不了作用!

再说,把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我也以为不妥。

比如油嘴滑舌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不可谓不强,然语文教师若以培养这种人为已任,那就太荒唐了。

《红楼梦》里的丫环,个个口头表达能力超强,岂不人人都是语文大师!

表达是以思想为前提的,是以知识修养为前提的,忽视了这个前提而去追求表达,是我们在认识上的无知。

表达之美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东西,但我们不了解这种美赖以存在的前提,不了解这种美实现的必然过程,而一厢情愿地去追求的时候,我们除却暴露自己的无知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结果呢。

为了实现表达之美,许多专家付出心血,有人说,表达之美的前提是解决语感问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就能提高。

就这句看似常识性的话语里面也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

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为什么不强?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

学生于语文,从小学到高中,少说也是十二三年的相知,熟读的篇目何止三百,照理,其语感能力是不需要再添加什么技巧去实现的,为什么十几年的培养,教师们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其语感能力还是让我们担忧呢?

再说,语感能力强,是否意味着其表达能力就强呢?

许多人乐感很强,《促织》里面那只蟋蟀,能和着乐声起舞,它能作曲写歌吗?

这里面是否是我们把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搞混了呢!

在实现表达之美的许多必要条件中,语感是否是最重要的一项呢?

即使语感是最重要的一项,也并不意味着语感是全部的充分的条件。

只抓语感就想实现表达之美,就像抓住一只船就想驶向远方一样。

如果没有别的也同样重要的因素,这次航程是不可能实现的。

作为常识,我们知道,表达的最原始最直接也最重要的相关项是思想;表达之美最重要的相关项是人的知识修养与精神气质,表达不过是它们的物质表象而已。

我们看到了学生表达上的缺失,这是现象的直观的认识,但若是因为表达的缺失而就训练表达,这是否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形而上学呢。

口头表达若是不以思想内涵为依托,无异于胡说八道,即使表达得再溜,又有什么价值呢。

书面表达,比如有些领导的工作报告,动辄数万字,不可谓不会表达,但满纸陈词滥调,几个人真有耐心看呢,如果真有人耐心去研究的话,这个人一定是别有用心。

大师们的杰作,常常不是他们用心于表达,而是他们的思想内涵的自然流露。

当代散文家杨朔太用心于表达,他的散文传世价值就很少有人认同。

当我们把表达看成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的时候,其实已经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我们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却只重视了他的嘴巴;我们忽视了手是人体的自然延伸,却只重视他握笔的那只手。

语文教学日复一日地在错误目标的引领下,体验着无效教学的深刻痛苦。

语文因为背离了思想内涵而日益苍白,写作与表达因为纯技术化而更加枯燥!

我常常这样想,也不知是否有道理。

我国的课程设置在高中阶段可以说是力求全面的。

数理化语文外语,地理历史政治,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美术音乐体育,全面进入高中生课堂,教育行政对学校课程的检查,以课程有没有开全开足为标准。

高中教育对人的培养可谓力求尽善尽美了。

这里不讨论这么多课程的开设对人的后续发展的价值,我只想指出一个十分奇怪的问题:

设置了这么多的学科,真正该学的都涵盖了吗?

有时候网眼太密,却恰恰容易漏掉大鱼。

这条大鱼就是对人的知识修养与精神气质的培养。

若从大处而言之,以上的课程都是知识,所有的知识都与提升人的修养与精神气质相关,这没有错;但任何一个人都是从属他的民族的特定的人。

他的精神气质必须以其民族性为前提。

我们必得有一个学科,让它承载完善与提升民族人格这个使命。

而在所有学科中,语文的民族性是最强的,也唯有语文能担当起这个任务,语文也必须担当起这个任务才成其为语文。

但是,就先前的课程也好,现行的课程也好,我们并没有让语文担当此责。

也没有让别的任何课程担当此责。

教育忽视了对人的精神气质的培养。

我们应该把语文定义为一个民族的人学!

语文应该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应该涵盖本民族的思想内涵。

在世界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突现民族性是参与世界交流的前提。

也是在世界上占据重要一席的唯一依据。

因此,我把语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在以下三个层级:

一是文学文化的知识;二是本民族的思想内涵为学生思维的后续发展服务;三是在此基础上的合乎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的表达。

对汉语缺乏语感能力的,我们称之为弱智或败类,那不是我们语文教育所能到达的地方。

应该承认教育不是万能的,因为极少数的万万不能而使我们的教育目标丧失了科学性,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我理想的教材

我理想的高中语文教材,从编写体例上,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短文入选,长文存目;二是按文章类别结集。

选文内容上,只有一个原则:

那就是文学文化精华。

未获定评的,不是最好的不入选。

古代文明要加大比重,外国的文章占四分之一。

什么叫教材?

教材就是精华!

衡量一篇文章能否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其标准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它是否有资格代表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文化精华,否则它有什么资格进入教科书而让人高山仰止呢!

再说,我们放弃那么多精华的东西不用,却用那些也许还是糟粕的东西,于学生的心灵有何裨益!

苏教版较之人教版的一个更加明显的不足就是,其教材的选文更加随意了,随编者自身的阅读范围与情趣的意,所有文章的入选,看不出一个通用的标准来,这样的教材在结构上缺乏发展的后势,不具备自身完善的机制。

这样的教材永远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格局。

所以,苏教版的选文才不断的变,一个月前课本刚出来,一个月后有些选文就变了,再一个月后还不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样的教材合适吗?

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是靠优秀文化的积淀成势,从而浸润蕴育我们的民族心灵的。

改造一个民族,不是靠泯灭民族个性而实现,而是靠增进民族文化的纯粹性来发育的。

我理想的教材是这样的:

一部小说选本;一部散文选本;一部诗歌选本;一本精美小品文集。

选本里面都不是删节的东西,入选的文章全文都要进去。

根据长文存目的原则,提供给学生关于该文的最佳版本。

学校图书馆必须具备该书该版本,供学生传阅。

用教材引领学校建构大语文阅读框架。

让语文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诸多领域。

为什么要使用全文?

我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只有通读全文,才有可能把握脉动于其中的作者的心灵。

许多编者出于种种原因,只节选其中极少一部分,而且还要对其进行重组与删减,这样的选文怎么可能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不能实现与作者的对话,那么,文学的生动性便大大减弱了。

我们常发现这样的怪事,一篇文章若未被选入中学课本,学生于课外偶然觅得,如获至宝,阅读时如饥似渴,一旦选入中学课本,便觉得读之无味。

这个中原因当然有很多方面,比如任务驱使阅读疲劳等,但学生只能在课本中实现与文字的对话,文本与作者已经面目全非,这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高中三年,学生们没有一个可崇敬的作家,没有一部可挚爱的作品,这种现象,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难道可以意味着成功吗?

有人也许会说,照这样说来,这个教材不是一本或几本书,而是一个相当大的阅读系统。

是的,语文就应该是一个阅读系统,它根本不可能像数理化一样用一本或几本书来建构一个知识框架,因为语文根本没有一个梯次发展的知识的链,也根本不具备梯次发展的能力层级,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的有序性是靠学生的心灵去重组的。

这里涉及到人的受知心理问题,文学艺术的东西,更多倾向于人的自身的感受与感悟,其外在表现的有序性不应该被强化,从而激活人的心灵去主动吸收,让受知个体用心灵去重组。

这种组合,导致每一受知个体的知识结构都不一样,从而实现个体的文学与艺术的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个性也就没有文学。

有些编者总是千方百计的要让语文教材有序化,这种劳动,充其量只能证明你是一个干坏事的好心人,你的心越好,你干的事越多,离你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就越远了。

苏教版以专题结构单元,似乎让语文学习更具方向性,然而这种做法,除却造就更多的阅读惰性之外,也让教师教学的个体体验的空间更加狭小了。

这样的教材,实现了学生阅读量的空前的解放。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让学生一个学期读一本书,三十多篇文章,现在,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必须达到近百万字甚至几百万字,我认为,这样的阅读量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红楼梦》上中下共107.5万字,以最一般的阅读速度,两周内完全可以读完。

许多学生在各科作业之外,一星期内看完一整部金庸,他们还意犹未竟。

而且,我在这里强调的还不是单纯的量的问题,而是培养怎样的读书习惯问题。

我们把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限定在一本书,三十多篇文章内,于是教师不便突破这个限制,学生也不能突破这个限制,只能在这三十多篇文章内搞来搞去,不但精读,而且细说,有限的内容加上教师过细的讲解,还能留下什么有味的渣滓让学生咀嚼呢?

况且入选课本的文章每一篇都有精读细说的必要吗?

眼下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低下,这种违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材是第一祸根!

只有构建这种规模宏大的阅读体系,才能真正实现速读、细读等等多种读书方法。

而先前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做的所谓的快速阅读,那是假的,不具备快速阅读的真正意义。

我认为,快速阅读的标志是阅读行为与思维活动同时,阅读者目光移动的过程,就是筛选信息与整合信息的过程。

快速阅读还与关键词的提取,手的记录同时。

这种快速阅读,能使思维得到极好的训练。

但眼下教师要学生做的却不是这样的,而是给一篇只有千把字的文章,学生从头到尾很快的读一遍,然后给任务,学生再到文中查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

这种快速阅读的过程,只是熟悉内容的过程,而不是思维过程,与真正意义上的快速阅读完全是两码事。

以往的与当前的教材,不能培养学生多种阅读能力,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是极不可取的。

如果我们不对此作认真的反思,一味的怪罪教师教学无方,一味的怪罪学生不努力学习,语文这个学科便永远不会有景气的时候。

现行教材结构形式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推测可能依据于两点:

一是传统,教材只能是一两册书这样一个结构传统;二是高考试卷,教材只是高考试卷的延伸。

不管是先有试卷还是先有教材,教材编写者的思维,已经牢固地被现行试卷的模式所圈定了。

教材无非是试卷的延伸,其内涵与外延都不大于高考试卷。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中语文教育,我们思维禁锢的程度已经大大的超过了科举时代。

科举时代的文章取士还没有圈定在哪一本书,明清两代做得最死,它还有个四书五经及其传述这样一个大的范围。

而我们现在却只是圈定在几本小小的教科书当中。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几本教科书中的选文,因为思想的贫乏(大多数文章),还无法传和述,也没有传和述。

古人学四书五经及其传述还觉得太薄,今人只学高考试卷及其传述,岂不更显得内容极其贫乏吗?

内容太少,缺乏思想的碰撞与交锋,没有立身行事的指导,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现行的各类教材,其存在的价值在哪儿呢?

有些教师或许会说,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就这么几篇平白的文章,学生尚且读不过来,一旦构建这么一个大的阅读系统,学生还能有所适从吗?

我想,正是由于这种顾虑,高中语文才一直显得如此的狭隘与贫乏的,我们要么继续尊重学生思想的怠惰,每天只让他念三遍经;要么在他面前扩开一个广阔的世界,让他做思想的强者,文化的富翁。

挤牙膏式喂养的孩子,其体格是不可能健壮的。

网笼里的训练,哪怕方法方式再好,能造就遨翔天宇的飞鹰吗?

读得完与读不完,这就是能力的区别;领悟多与领悟少,这才是资质的差异。

学生学业成绩的偶然性因素在教材的建构中彻底的被消灭了。

多读优于少读,多思优于少思,这不正是一针见血的指向现行教材在学习效益上业已产生的蔽端吗?

语文这个学科,一直以来,学与不学的差异极不明显,教师的作用很不显著,原因在哪里呢?

许多有识之士作了很多有价值的反思,对语文教材这个课程赖以存在的根基也产生过怀疑,所以语文教材的变化最为频繁;但我们太多的被教材编写的传统所囿,改变了的教材总无非是在原教材的框子里跳舞。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走得更远一点,胆子更大一点呢?

难道我们就不可以怀疑,不正是某种定势僵化了我们的思维吗?

还有一个思维定势是必须提出来议一议的,虽然没有明文,但我总觉得教材的编写者们在遵循一个原则,这便是普遍适用原则。

在大多数人心目当中,教材就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学好的一本书。

如果我给教材就这样下一个定义,我想不会有太多的人觉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