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5157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docx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

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答案】D

【解析】从题干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德国是资本主义国,二战时,是法西斯国家,曾经入侵波兰,而波兰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说明局势趋向缓和,因此,D项正确;A项与题干无关;B项说法错误;C项无从体现。

2.下图是沈阳造币厂于20世纪90年代发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系列贵金属币之一。

下列各项对该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方盘为司南,磁勺柄指北,用于指示方位

B.指南针在汉朝已用于航海

C.公元前4世纪在丝绸之路上已使用指南针

D.指示方位的仪器当时已用于军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

图片反映出战争中已出现指示方位的仪器,故选D。

指南针的前身是战国时期出现的司南,磁勺柄指南,故A错误;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B错;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C错。

3.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

“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这段材料说明(  )

A.租佃经营开始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C.佃户的政治、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宋朝,当年末没有收成之际地主会采取安抚措施比如借贷给佃户,不然来年佃户会转投别家。

这说明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动,故B项正确;A项和D项错在“开始“二字,故A,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谈到佃户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

4.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

直接依附于国王者不可担任下院议员,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都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大臣签署后才能生效,法官的任免应由议会决定,被议会定了罪的人国王不得任意赦免。

这表明,英国(  )

①责任制内阁尚未形成②国王的行政权得到扩大

③议会权力高于国王④首相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注意时间信息“1701年”,①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②表述明显错误;材料规定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③正确;议会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④错误。

故选B项。

5.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起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一番话反映了(  )

A.“冷战”出现

B.两个阵营开始对立

C.两极格局开始形成

D.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1961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结合所学知识,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了有25个国家参加的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兴起,故D项正确;A,B,C项发生在二战后初期,与题干中时间信息不符,故A,B,C项错误。

6.公元61年,罗马市政官谢恭都斯为家中奴隶所杀。

元老院将死者家中400名奴隶全部处死,这引起罗马城居民的骚动。

元老院的这一判决(  )

A.带有习惯法的色彩

B.激化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表明成文法亟待制定

D.激化了与被征服民族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提取题干信息,判断出奴隶杀死执政官而处决400名奴隶是非常野蛮的表现,这正体现了习惯法野蛮的特点,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平民与贵族,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时间“公元61年”,此时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已经制定,故C项错误;元老院处决的是奴隶而非平民和外邦人,故D项错误。

7.读下图中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

这一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经济局限在经济方面,不是全民的现代化动员,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既非现代化动员,也非科学民主启蒙,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内容则较广泛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未涉及经济也非全民现代化的动员,故D项错误。

8.在罗马法制史上,公元前三至二世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里,罗马人找到了革除古代法弊端的钥匙……为罗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罗马史纲要》)这把钥匙应指(  )

A.习惯法B.公民法

C.万民法D.自然法

【答案】C

【解析】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习惯法已经不存在,故A项错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罗马法是公民法,无法解决罗马人与外邦人的矛盾,不是“革除古代法弊端的钥匙”,故B项错误;公元3世纪万民法出现,扩大了公民权的范围,是“革除古代法弊端的钥匙”,故C项正确;自然法与“革除古代法弊端的钥匙”无关,故D项错误。

9.下列宣传画和图片反映了我国农村建设历史进程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③④②①D.②③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了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①“万斤”信息,可得出图片①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根据图片②“实现耕者有其田”信息,可得出图片②反映的是建国初期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根据图片③“农业生产合作社”信息,可得出图片③反映的是1953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根据图片④“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可得出图片③反映的是的1978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选择D项符合题意。

10.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答案】A

【解析】材料所给1914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放弃和争夺世界市场矛盾的加剧。

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11.下图是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上海《申报》(时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头版整版的华成烟公司的“美丽”烟广告,将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上部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右侧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极似一支利箭由东射来;叹号两侧有“外侮日亟”四个美术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

该广告(  )

A.将企业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

B.体现了实业救国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C.表明日本侵华威胁到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

D.受九一八事变的直接影响而设计

【答案】B

【解析】根据时间信息1931年10月5日,可以判断与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有关,广告的设计是将民族利益置于企业利益之上的,故A项错误;该广告将实业救国思想与抗日救亡的时代潮流结合起来,故B项正确;日本侵华主要威胁到沦陷区的民族企业生存,故C项错误;不能表明广告是直接受九一八事变的影响而设计的,故D项错误。

12.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答案】C

【解析】近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社会思想理性化,A项仅反映李鸿章、郑观应的观点;B项是章太炎的思想;D项不符合四人主张;只有C项全面反映了表中不同人物的共同思想倾向,故答案选C。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3.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

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

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

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丙:

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

说明理由。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答案】

(1)原因:

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

(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

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3)材料:

理由:

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

(4)阐述:

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

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解析】

(1)依据题干中“从反面印证古代礼教对妇女的压制”这一角度答题,可以和其他史料对比运用,从而更能探讨20世纪初妇女解放情况。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乙中“因为等级觉慧和鸣凤不能在一起”“另外鸣凤被老爷赐婚,无奈选择自杀”可以判断出结论,材料丙中李淑欣则毅然反对包办婚姻,追求个人自由幸福,可以看出新时期妇女的解放,从而归结出答案;第二小问从“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以及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来举例说明。

(3)本问题主要是史料的价值的判断。

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带有艺术加工成分,属于二手史料;材料丙则出自大公报的新闻报道,相对真实,史料价值更高。

(4)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展开论述,注意一定紧紧围绕“社会进步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作答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答案】

(1)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迁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思想主张的特点及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对比分析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解读材料一中韩愈的言论及韩愈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的关键信息,迁移宋明理学的特点分析概括。

(2)问,解读材料一韩愈关于儒学的论述与材料二康有为对儒学的看法,从对待孔孟儒学地位、后人发展儒学的态度及目的等方面概括归纳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第(3)问,从儒学的现代价值及局限性的角度,分析指出对待孔子与儒学的原则,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

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失去的土地和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奴进行补偿。

农奴获得了自由,逐渐免除了劳作义务,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

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

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

……大多数人发现他们背上了一辈子的债务——这是造成疏远和激进的根源。

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意义更重大。

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解放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

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也被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观点相对应的改革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他一系列改革”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他们评价1861年改革的不同视角。

据此说明历史认识的特点。

【答案】

(1)评价:

认为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没有促进农业发展。

措施:

农民可以通过交付高额赎金获取土地。

(2)评价:

扩大民主范围。

措施:

中央与地方的政治改革,如建立各级法院等。

(列举其他措施亦可)

(3)视角:

材料一是从协调各阶层利益的结果的视角评价的;

材料二是从美俄比较的视角进行评价,得出农奴解放和获得政治权利的结论。

特点:

作者立场不同、视角不同、选取材料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结论也不同。

(回答一点即可)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