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60313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世界地理的性质

世界地理属于区域地理学的一部分,是一门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综合的课程

二、世界地理的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的科学。

三、各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地体相连,习惯上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作为二者的分界线。

亚洲西南隔苏伊士地峡(后开凿了运河)、红海与非洲相望。

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地峡(运河)为界。

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全被大洋所围。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广大海域中。

其狭义范围是指东部的波利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亚三大岛屿;广义范围则指除上述三大岛群外,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等。

四、各大洋的分界线

太平洋和大西洋通常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所处的67ºW线为界;

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通过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147ºE线为界;

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常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ºE线为界;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一个寒冷的海洋。

五、水半球与陆半球的分界

水半球:

它是以新西兰的东南角(东经178°28′,南纬47°13′)为中心画出的包括太平洋为主体在内的半球。

水半球海洋占90.5%,陆地占9.5%.

陆半球:

它是以法国西部的南特(法国罗亚尔河河口)(西经1°32′,北纬47°13′)为中心画出的半球。

陆半球海洋占52.7%,陆地占47.3%。

六、六大板块及其边界的性质

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

非洲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海沟、造山)

非洲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非洲与南极洲板块-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非洲与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亚欧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海沟、造山)

亚欧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海沟、造山)

印度洋与南极洲板块-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太平洋与南极洲板块-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南极洲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海沟、造山)

太平洋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海沟、造山)

印度洋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海沟、造山)

七、行星风系

⑴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①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

②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的影响:

风带的影响:

③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⑵季风环流的影响

①季风的概念:

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方向交换的风。

②季风的成因

海陆势力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高大地形的影响:

3、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4、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5、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⑴随海拔的增高,气温下降

⑵山地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⑶阻挡不同性质的气团运行

八、、气候类型

A、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º~10º的范围内,

气候特点:

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多对流雨,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

植被土壤:

适合热带雨林发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B、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º左右,也可伸至25º左右。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

植被土壤:

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C、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º~30º之间。

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

气候特点:

热带干旱气候区内终年降水量少(不足125mm)且变率大,气温高,气温年、日较差大,云量少,日照强烈,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内气候有短暂雨季,年降水量250~750mm。

植被土壤:

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D、热带季风气候

出现于纬度10º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

分布于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

气候特点:

本区水气充足,全年气温高,长夏无冬,年平均温超过20℃,最冷月平均温一般在1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500~2000mm,集中在夏季,有干、湿季存在。

植被土壤:

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E、热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南、北纬10º~25º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

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

气候特点:

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温在25℃以下,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全年降水多,夏秋季节相对集中,但无明显干季。

植被土壤:

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F、陆地亚热带气候

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º~40º之间的地区。

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分布:

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º~35º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

气候特点:

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冬季温带气旋活动频繁,冬雨可占年降水总量的40%。

植被土壤: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G、亚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纬度25º~35º间,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

气候特点:

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均温一般高于22℃,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年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半年降水量通常占全年的70%。

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

植被土壤:

气候条件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H、地中海气候

分布于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沿岸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

气候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最冷月气温在4~10℃左右,年雨量约为300~1000mm;贴近大洋沿岸有冷流经过的地区,最热月均温不足22℃,为凉夏型地中海气候,夏季凉爽多雾,日照不强且干燥少雨。

植被土壤:

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褐色土。

I、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于南北纬25º~35º间的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和西岸。

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南美的格兰查科、墨西哥北部、阿根廷的潘帕和巴塔哥尼亚、澳大利亚南部。

气候特点:

亚热带干旱气候是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延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它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外缘,夏季气温稍低,冬季降水量稍多。

植被土壤:

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J、陆地温带气候

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º~60º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º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

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

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K、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包括在35º~55º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ºW以东大约在40º~60ºN的地区等。

气候特点:

气温、降水状况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寒冷干燥,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

植被土壤:

植被在偏南地区以夏绿阔叶林为主,北部为针阔混交林带。

L、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的大陆西部。

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

气候特点:

终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最热月均温在22℃以下,全年有降水,秋冬季雨量稍多,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较少;年降水量700~1000mm,迎风山地可达2000mm以上。

植被土壤:

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

M、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35º~55ºN左右的东亚地区。

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

气候特点:

冬季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年降水量500~600mm,6-8月降水量超过全年的70%;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最热月均温超过22℃。

植被土壤:

阔叶林、针叶林,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

N、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又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分布在35º~50º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和潘帕斯等地。

气候特点:

亚洲的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温带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50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mm。

植被土壤: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自然景观为各种荒漠,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

O、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一般分布于50º~70º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º~70º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

气候特点:

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

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

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绝对最低气温-73℃,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

分布:

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º~75ºN之间。

气候特点:

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

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10℃,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

九、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寒带

•森林分布界线-----------------10℃最热月

•温带

•热带植物分布界线-----------15℃(18℃)最冷月

•热带

•然后在各带中划分为亚带,如:

•亚寒带

•温带温带------最热月18℃

•亚热带------最冷月0℃

针叶林气候分界线,最热月10℃等温线

冰原气候界线,最热月0℃等温线

 

第二章

一、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发展

1、促进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

⑴西方国家向海外扩张,为取得更多的财富,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⑵在小亚细亚地区以及其它东方贸易要道都被阻碍,这样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⑶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为了获得比较充裕的东西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交换手段---黄金,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⑷西方科技已有了很大进步,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可能

2、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史事

⑴新航线的转折点

1487年----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到达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大突破,成为了从西方到东方新航线的一个转折点。

⑵新航路的发现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国王之命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人们称之为新航路的发现。

⑶新大陆的发现

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奉西班牙国王之命,探险队西行横渡大西洋于1492年11月12日无意中到了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华特林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并于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罗斯港。

⑷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3、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a)结束了新、旧大陆相互隔绝,各自孤立发展的局面,开始把世界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加强了商品流通的种类,扩大了世界经济联系的范围,出现了世界市场。

(b)开始了世界范围的殖民地争夺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从美洲掠夺金银和从非洲贩卖黑人奴隶运往美洲成了可能,从而为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开辟了新的和主要的源泉。

c)促进了工业与商业的发达海上航线与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使航线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中来.

(d)促进了新旧大陆的物产品、畜产品和家禽种类的交流如美洲原产的玉米、可可、蕃茄、向日葵、马铃暑、烟草、木暑、火鸡等。

(二)地理大发现后政治、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1、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殖民时期

.葡萄牙活动主要在东半球,葡萄牙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先后在西非、南非、东非沿海建立了若干据点,在美洲占领了巴西,在亚洲占领了印度的部分地区,侵占了我国的澳门。

并最先开始从事奴隶贸易。

  西班牙主要活动在西半球,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叶先后占领了海地、古巴、墨西哥、秘鲁、智利和巴拉圭等地,以后又扩展到除巴西以外的整个中南美洲,建立了庞大的西班牙殖民帝国,在16世纪20至40年代,西班牙人又占领了北美洲的佛罗里达、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等地,并进行黑奴贸易,由于殖民者侵入,摧毁了当地文化,带去了宗教和语言,同时改变了人口的构成,伴有黑人、印第安人、白人等。

早期的西、葡对殖了地的掠夺也称之为前资本主义掠夺,其特点是:

(1)掠夺殖民地贵重的天然财富,如现金、白银、象牙、宝石、香料、驼毛等。

(2)进行奴隶贩卖。

(3)垄断海上贸易,进行海盗性掠夺。

由于葡萄牙国王大量浪费,1580年西班牙消灭了葡萄牙,1588年的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16世纪末结束了西班牙海上殖民霸权。

2、荷兰商业资本殖民时期

早期的荷兰是西班牙的一个行省,地理大发现以后,荷兰城市兴起,经济力量雄厚起来,经济地理位置好,垄断了西欧贸易,1572年宣布独立,形成了约有300个城市组成的城市之国。

1579年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资本主义革命最早的一次)。

所以荷兰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同时也开始了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当时荷兰拥有3/4的世界商船队(固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它控制欧洲大部份的对外贸易,掌握世界贸易的领导权。

  到17世纪末,靠业资本的荷兰开始衰落下去,被拥有强大的工业资本的英国所取代。

3、英国工业资本对世界的统治

  英国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法国在17世纪中叶,都先后在北美和西印度群岛和印度建立了第一批殖民地,到17世纪末,英国又战胜荷兰,从而取得了海上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优势,1756---1763发生了长达7年之争的殖民地争夺战,英又获胜,最终英国把法国逐出北美和印度,确立了自己的霸权。

  英国对殖民地的奴役,尤其是通时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残酷掠夺,为英国提供了巨额资本,并为其在18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和以后发展成为工业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地域系统形成发展条件的新变化

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地域系统的作用具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

第一:

人类开发资源的广度与深度均有进一步发展。

第二:

对能源与原材料利用的质量不断提高,新能源与新材料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三:

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又有很大增强,已经向海洋进军并开始利用宇宙空间。

第四:

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唯一的正确选择。

2、位置、交通、信息条件和科技条件在地域系统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1)临海和临空和高速公路的区位在现代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使通讯条件在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先导作用。

(3)科技条件和人口劳动力素质在地域系统发展中俞来俞发挥重要作用。

三、产业结构变化的新特点

1、新兴工业获得迅速发展

2、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

3、产业转移与资金流动速度加快

4、知识经济开始取代工业经济

四、产业分布与经济地域系统的新变化

1、产业布局的不断集中仍是当前产业分布的主要特点

2、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在明显发展

3、经济地域系统变化的新趋势:

除原有的经济区与经济区系统外、又形成了城市地域系统、经济地带系统和规划区系统。

第三章

一、世界农业发展不平衡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比较

⑴从劳动生产率看

  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高,农业人口少,而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人口多。

⑵从技术水平看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技术先进,而发展中国家以传统农业为主,技术比较落后。

⑶从农业部门构成看

  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一般高于耕作业,而发展中国家则以种植业为主。

⑷从产品种类和消费看

发达国家肉类产量较大,消费量也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则农业原料、热带农产品产量大,但粮食不能自给,粮食消费量较大。

 

二、世界粮食生产概况

1、世界粮食生产总趋势是增长快

2、世界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⑴表现在各大洲产量不平衡

⑵国家之间的产量差别也表现出不平衡

⑶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平衡

三、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1、小麦的生产和分布

  小麦的生产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尤其集中在北纬27-57度和南纬25-40度的温带地区。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四大小麦地带。

⑴西起西欧平原、经中欧平原、东欧平原的南部至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向东到达我国的三大平原

⑵西起地中海沿岸,向东经土尔其、伊朗、至印度河---恒河平原

⑶北美中部大草原

  这三带分布在北半球,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

⑷南半球不连续的小麦带

  包括南非向东经澳大利亚的南部到南美潘帕斯草原,呈不连续的地带。

  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是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5%,尤其是美国,它提供了世界粮食贸易的一半,居于垄断地位。

2、玉米的生产和分布

   多集中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世界上有三大玉米产区:

⑴美国的玉米带:

生产了世界40%左右的玉米。

⑵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

占1/6。

⑶欧洲的南部平原地带:

西起法国,经意大利、原南斯拉夫、匈牙利至罗马尼亚。

  从国家来看,美国、中国、巴西、罗马尼亚和墨西哥为世界五大玉米生产国,合占80%以上。

美国、阿根廷、法国为主要玉米出口国,其中美国一国出口量占世界70%,总输出7000-8000万T。

3、水稻的生产和分布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最大的稻谷生产国,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日本、越南、缅甸。

亚洲以外的稻米生产国主要有美国、巴西、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

  世界稻米产量虽大,但在国际贸易中比重则较小,一般以自消为主。

投入国际市场中的粮食主要以玉米和小麦为主,粮食出口国日益集中、进口国家越来越多。

出口国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

世界上进口粮食最多的地区是亚洲,其次是东欧、非洲及西欧。

四、粮食问题的实质与展望

1、当前粮食问题的主要内容

  当前世界粮食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营养不良,又没有能力更快的增加粮食生产,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又粮食“过剩”,大量积压,销售不出。

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粮食过剩,粮食库存增加,每年要消耗巨资来保管过剩的粮食,这些国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往往采用减少耕地或休耕制来限制粮食产量,以及用销毁粮食和食品等办法来维持粮食高价。

2、造成粮食问题的原因

⑴自然条件不同造成粮食生产的地区不平衡

⑵发展中国家无力改变落后的生产状况,农业生产水平低、单产低

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自然灾害频繁

⑷亚非拉某些单一经济作物输出国生产农业原料、热带农产品,但又没有足够的外汇进口粮食

⑸粮食问题的实质是贫困问题,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侵略造成的恶果的遗毒,是剥削制度和旧经济秩序还没有彻底改变;

⑹分配不合理,发达国家有粮食过剩,大量积压而销售不出去

3、解决途径

⑴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

⑵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

⑶改变南北贸易的不合理现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采取平等政策

⑷运用和推广新科技,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人口增长与粮食增产和消费保持协调和平衡

4、当前影响粮食生产的许多不利因素

⑴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贫困落后,阻碍着亚非拉国家粮食生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⑵发达国家,特别是主要出口粮食国,大量生产粮食并不是为了满足世界缺粮的需要,而是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⑶粮食生产受自然影响大,产量不稳定

⑷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粮食的消费量日益增加

⑸世界可开垦的土地虽多,但肥沃而便于耕作的土地不多,大规模垦殖需要大量资金,这是经济实力不足,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很难短期实现的

五、世界铁路发展上出现了三个明显趋势

1、动力电气化2、重载化3、高速化

六、世界主要铁路干线

1、欧洲系统

东方快车干线:

以伦敦为起点,穿过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至巴黎,其中一支经慕尼黑—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索非亚----伊斯坦布尔,南下至巴格达,或由贝尔格莱德向南抵至雅典;另一支经巴黎或布鲁塞尔---科隆---柏林----华沙----莫斯科,再接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达中国,东去可去朝鲜平壤,南下可接越南河内。

南北快车干线:

由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经马德里---巴黎---科隆---柏林----华沙---圣彼得堡,向北直抵芬兰的赫尔辛基。

2、美洲系统

一是从墨西哥城出发,经墨西卡利---圣迭戈---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温哥华;

二是起于圣萨尔瓦多,经萨卡帕---墨西哥城---新拉雷多---沃斯堡---堪萨斯城,通往北美中部。

3、世界重要的航空线有三大主线和六大支线。

三大支线是:

①连接西欧、北美两大经济重心的北大西洋航线;②连接西欧---中东的远东航线;③连接远东—北美的北太平洋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