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1621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docx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第二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相关概念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urbangreenspacesystem)

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urbangreenspacesystemplanning)

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第一节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

一、城市园林绿地分类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1、以绿地的功能和用途作为主要分类依据;

2、绿地分类要与城市规划用地平衡的计算口径一致。

3、绿地分类要力求反映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的特点;

4、绿地分类应尽量考虑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可比性;

5、各类绿地的名称及分类应尽量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

6、在分类时要考虑绿地的统计范围,投资来源及管理体制。

二、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颁布将绿地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共5大类、13中类、11小类。

G——greenspace绿地

大类(5)

G1——公园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附属绿地;G5——其他绿地。

中类(13)

G11——综合公园;G12——社区公园;G13——专类公园;G14——带状公园;G15——街旁绿地。

G41——居住绿地;G42——公共设施绿地;G43——工业用地;G44——仓储绿地;G45——对外交通绿地;G46——道路绿地;G47——市政设施绿地;G48——特殊绿地。

小类(11)

G111——全市性公园;G112——区域性公园;G121——居住区公园G122——小区游园;G131——儿童公园;G132——动物园;G133——植物园;G134——历史名园;G135——风景名胜公园;G136——游乐公园;G137——其他专类公园。

(一)G1——公园绿地(publicpark)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城市绿地。

1、综合公园G11

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划较大的绿地。

(1)全市性公园G111

为全市居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

(2)区域性公园G112

为市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

2、社区公园G12

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

(1)居住区公园G121

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

服务半径:

0.5~1.0km。

(2)小区游园G122

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

服务半径:

0.3~0.5km。

3、专类公园G13

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

(1)儿童公园G131

单独设置,为少年儿童提供游戏及开展科普、文体活动的公园。

(不包括附属于公园绿地中的儿童活动场地)

(2)动物园G132(包括城市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移地保护野生动物,供观赏、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动物繁育,并具有良好设施的绿地。

(3)植物园G133

进行植物科学研究和引种驯化,并供观赏、游憩及开展科普活动的绿地。

指独立的植物园。

侧重科学研究的植物园以收集植物物种为主,侧重植物观赏的植物园以展示植物的景观多样性为主。

附属于公园内的植物展览区不属于植物园。

(4)历史名园G134

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并被审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

(5)风景名胜公园G135

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

(6)游乐公园G136

具有大型游乐设施,单独设置,生态环境较好的绿地。

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7)其他专类公园G137

除以上各种专类公园外具有特定主题内容的绿地。

包括雕塑园、盆景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等。

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4、带状公园G14

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

带状公园位于规划的道路红线以外,带状公园的最窄处必须保证游人的通行、绿化种植带的延续以及小型休息设施的布置。

5、街旁绿地G15

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

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街旁绿地又名街头绿地。

街旁绿地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属于公园性质的沿街绿地;二是指该绿地必须不属于城市道路广场用地。

(二)生产绿地G2(nursery)

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生产绿地不管是否为园林部门所属,只要是被划定为城市建设用地,为城市绿化服务,能为城市提供苗木、草坪、花卉和种子的各类圃地或科研实验基地,均应作为生产绿地。

(三)防护绿地G3(greenbuffer)

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防护绿地针对城市的污染源或可能的灾害发生地而设置,一般游人不宜进入。

不包括城市之间的绿化隔离带。

(四)附属绿地G4(attachedgreenspace)

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1、居住绿地G41

城市居住用地内除社区公园以外的绿地。

包括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小区道路绿地等。

居住区级公园和小区游园属于社区公园,不属于居住绿地。

居住区级公园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2、公共设施绿地G42

公共设施用地内的绿地。

公共设施用地范围:

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工业绿地G43

工业用地内的绿地。

工业用地包括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

不包括露天矿用地。

4、仓储绿地G44

仓储用地内的绿地。

仓储用地包括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5、对外交通绿地G45

对外交通用地内的绿地。

对外交通用地包括:

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6、道路绿地G46

道路广场用地(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内的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等。

道路绿带指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交通岛绿地指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指交通广场、游憩集会广场和社会停车场库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

道路绿地位于规划的道路广场用地之内,属于附属绿地性质,不单独参与城市用地平衡。

7、市政设施绿地G47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内的绿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8、特殊绿地G48

特殊用地内的绿地。

特殊用地是指特殊性质的用地,如军事用地、外事用地、保安用地等。

(五)其他绿地G5(othergreenspace)

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仅限于具有景观价值的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它的统计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一致。

第二节城市园林绿地指标

一、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作用

(一)可以反映城市绿地的质量和绿化效果,是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福利、文化娱乐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可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调整用地的依据,是评价规划方案经济性、合理性的依据。

(三)可以指导城市各类绿地规模的制定工作。

如推算城市各级公园及苗圃的合理规模等,以及估算城建投资计划。

(四)可以统一全国的计算口径,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定量分析、数理统计、电子计算技术应用等更先进、更严密的方法提供可比的数据,并为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制定与修改,提供基础数据。

二、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因素

(一)经济水平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相应得以改善和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从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制定的绿地指标不同情况来分析研究,除受当时规划指导思想影响外,与当时的国民经济情况是有很大关系的。

(二)城市性质

不同性质的城市对园林绿地的要求不同,风景游览、休疗养性质为主的城市,由于游览、生态环境的功能要求,则指标要高些。

一些重工业城市及交通枢纽城市,由于环保的需要,指标也应高些。

(三)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大小,城市热岛作用危害程度,绿地数量亦可以有多有少。

由于中、小城市与自然环境联系比较密切及使用方便,因此,绿地系统中各种类型园林绿地不一定像大城市那样齐全。

(四)城市自然条件

在低纬度地区,为了改善居住区环境条件,绿地面积可适当多些。

干旱大风地区,因自然条件差,所需防护绿地面积可以多些。

如我国西北地区。

(五)城市所在地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等条件

城市用地地形起伏大,或用地破碎(有陡坡、冲沟等),往往会有很大部分不宜做建筑地段。

这些地段可以辟做园林绿地,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建筑艺术水平的目的,这样园林绿地面积亦可增加。

相反,如果城市处在用地平坦、完整、土地肥沃的农业高产地区,这样不仅城市用地要压缩,而划做园林绿化的用地,也可相对减少。

(六)城市用地的分布状况

当城市用地范围延伸很长时,为了使居民能方便利用园林绿地,绿地就应分布在较长的地段上,同时每块绿地还必须保证有其最小面积,因此,总的来看全市绿地面积会比用地紧凑的城市需要绿地多。

如我国的西宁市、兰州市都属于狭长地带的城市类型。

(七)城市中已形成的建筑物

在旧城市一般建筑物都很密集,现状复杂,往往有很多永久性的建筑物无法拆迁,城市用地不能完全按功能分区要求来布局,城市中园林绿地的数量也受到限制,园林绿地指标就不能按计划执行。

例如上海、武汉、天津在旧城改建过程中均存在此问题。

这就不如新建城市,没有受复杂的旧城影响,园林指标可按要求来确定。

(八)园林绿地的现状及基础

原有绿地基础较好的城市,或名胜古迹较多的城市,在结合城市改建的过程中,园林绿地改建扩建,文物古迹的保护恢复的数量较多,这样往往就容易提高园林绿地指标。

如北京市由于是历代帝王的首府所在,在城市及市郊,修筑了许多离宫别苑,这就相对的比天津、武汉、上海等大城市的园林绿地面积多。

以上提出的几项因素,主要从历史、现状、自然条件来分析决定园林指标。

但最重要的决定园林指标的依据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即经济条件起很大作用。

三、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确定

(一)我国城市园林绿地水平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城市绿化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到2005年,全国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m2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m2以上。

到2010年,上述项指标分别达35%、40%、10m2和6m2以上。

按照我国执行的城市规划建设指标,城市的绿地率最高只能达到30~35%左右,与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所需的必要值40~45%大约相差10%,人均约10m2。

1996年,我国12个园林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为10.6m2;1997年,我国46个主要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5.8m2。

(二)国外城市绿地水平及动向

世界上,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绿地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明显,主要城市的绿地水平普遍较高。

据49个城市的统计,公园绿地面积在每人10m2以上的占70%,最高的达每人80.3m2(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欧美亚20个主要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37.2m2,是我国园林城市平均值的3.5倍,是46个主要城市平均值的6.4倍。

(三)城市环境保护科学提出的要求

城市氧平衡理论是期望城市绿地自身产生的氧气能够相等于市区人群活动所需的氧气量。

许多研究报告指出:

单从人呼吸的氧平衡来讲,在温带地区一个人有10m2左右的林地或25m2的草地就够了。

这个结论,正好与从前苏联引进的平均每人需要10m2城市游憩绿地的概念相吻合,曾经长期主导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理论。

现代城市需要多少绿地才能维持氧平衡呢?

以每人需10m2林地的20倍估计,为200m2。

以每人需要10m2林地的20倍估计,为200m2。

假设城市中可以解决30m2,则城外需要另有170m2的林地。

设我国大城市的人均用地为85m2,正好是其2倍。

总之,按照氧平衡理论,每人的城市用地标准应该是250m2左右,而且其中的70%应是森林型绿地。

世界上可以做到这个城市用地标准的国家不是没有,但也不多。

(四)从游览及文化休息需要考虑

游人在园林绿地中要进行游览、休息,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游览面积,通常要求平均每人不少于60m2为标准。

在这样的条件下,游人在公园绿地中游览、休息,才能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四、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计算

(一)原则

1、计算城市现状绿地和规划绿地的指标时,应分别采用相应的城市人口数据和城市用地数据;以利于用地指标的分析比较,增强绿地统计工作的科学性。

2、规划年限、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规划人口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统一进行汇总计算。

3、绿地应以绿化用地的平面投影面积为准,每块绿地只应计算一次。

山丘、坡地不能以表面积计算。

4、绿地计算的所用图纸比例、计算单位和统计数字精确度均应与城市规划相应阶段的要求一致。

以保证城市用地统计数据的整合性。

5、为统一绿地主要指标的计算工作,便于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与审批,以及有利于开展城市间的比较研究,《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提出三项主要的绿地统计指标的计算公式。

(二)计算

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城市公园绿地的面积。

计算公式:

Ag1m=Ag1/Np

式中Ag1m——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

Ag1——公园绿地面积(m2);

Np——城市人口总量(人)。

2、人均绿地面积

人均绿地面积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城市绿地的面积。

计算公式:

Agm=(Ag1+Ag2+Ag3+Ag4)/Np

式中Agm——人均绿地面积(m2/人)。

3、城市绿地率

城市绿地率指城市中的绿地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

λg=[(Ag1+Ag2+Ag3+Ag4)/Ac]×100%

式中λg——城市绿地率(%);

Ac——城市的用地面积(m2)。

4、城市绿化覆盖率

绿化覆盖面积是指乔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覆盖面积,按植物的平面投影面积测算,但是乔木树冠下重叠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再重复计算。

故城市绿化覆盖率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绿化种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目前,在城市绿化面积的测算方面已广泛采用了航测和人造卫星摄影的技术。

第三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要求

一、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

1、确定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基本目标与布局原则;

2、拟定城市园林绿地的各项规划指标,并对城市绿地系统所预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

3、对各类绿地进行合理布局,确定绿地的建设位置、性质、范围、面积和基本绿化树种等规划要素;

4、提出对现状城市绿地的整改、提高意见,提出规划绿地的分期建设计划和重要项目的实施安排,论证实施规划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5、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纸与文件。

二、规划层次及工作重点

根据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规要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的一个专项规划,其工作层次应与城市规划的相应阶段保持同步,即可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阶段。

1、总体规划

主要内容包括整个城市绿地系统(含市域与市区两个层次)的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绿地类型、定额指标体系、绿地布局结构、各类绿地规划、绿化应用植物(树种等)规划、实施措施规划等重大问题。

规划成果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风景旅游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协调,并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宏观规划提出用地与空间发展方面的调整建议。

2、分区规划

对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一般需要按市属行政区或城市规划用地管理分区编制城市绿地系统的分区规划,重点对各区绿地规划的原则、目标、绿地类型指标与分区布局结构、各区绿地之间的系统联系做出进一步的安排,便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分区管理。

3、详细规划

重点确定规划范围内各建设地块的绿地类型、指标、性质和位置、规模等控制性要求,并与相应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协调;对于比较重要的绿地建设项目,还可进一步做出详细规划,确定用地内绿地总体布局、用地类型和指标、主要景点建筑构思、游览组织方案、植物配置原则和竖向规划等,并与相应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协调。

三、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

按照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绿化条例》规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编制,依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四、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1、城市概况与城市绿地现状分析;

2、规划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规划原则、指导思想、规划目标与指标、绿地系统总体布局与结构规划;

3、各类绿地规划:

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4、城市生态环境与景观规划要求;

5、城市绿化植物多样性规划(以往称城市绿化树种规划,含规划应用植物名录);

6、城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7、城市绿地分期建设规划;

8、绿地建设实施措施规划;

9、必要的附录说明材料。

第四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程序

一、基础资料工作

(一)自然条件资料

1、地形图资料;2、气象资料;3、土壤资料。

(二)社会条件资料

1、城市历史、传说、文物保护对象、名胜古迹、各种纪念地的位置、范围、面积、性质、环境情况及可利用程度。

2、社会经济材料:

如国民生产总值、城市特色资料等。

3、城市建设现状与规划资料、用地与人口规模、道路交通系统现状与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农业区划等。

(三)园林绿化资料

(四)技术经济资料

(五)植物物种资料

6、园林植物引种情况。

(六)绿化管理资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绿化用地管理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1、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机构的情况;

2、城市园林绿化行业从业人员情况;

3、城市园林绿化维护与管理情况;

4、科研与生产机构设置等。

二、规划文件编制

(一)规划文本

阐述规划成果的主要内容,应按法规条文格式编写,行文力求简洁准确。

(二)规划图件

1、城市区位关系图;

2、城市概况与资源条件分析图;

3、城市区位与自然条件综合评价图(1:

10000~1:

50000);

4、城市绿地分布现状分析图(1:

5000~1:

25000);

5、市域绿地系统结构分析图(1:

5000~1:

25000);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总图(1:

5000~1:

25000);

7、城市绿地系统分类规划图(1:

2000~1:

10000);

8、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1:

5000~1:

10000);

9、其他需要表达的规划意向图(如城市绿线管理规划图,城市重点地区绿地建设规划方案等)。

(三)规划说明书

对规划的文本与图件所表述的内容进行说明,主要包括一下四方面:

1、城市概况、绿地现状;

2、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布局结构、规划指标、人均定额、各类绿地规划要点等;

3、绿地系统分期建设规划、总投资估算和投资解决途径,分析绿地系统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4、城市绿化应用植物规划、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绿化育苗规划和绿地建设管理措施。

(四)规划附件

包括相关的基础资料调查报告、规划研究报告、分区绿化规划纲要、城市绿线规划管理控制导则、重点绿地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等。

三、规划成果审批

按照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由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等共同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经城市人民政府依法审批后颁布实施,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五节城市园林绿地现状调研

一、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属性调研

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属性调查包括以下内容:

1、组织专业队伍,依据最新的城市规划区地形图、航测照片或遥感景象数据进行外业现场踏勘,在地形图上复核、标注出现有各类城市绿地性质、范围、植被状况与权属关系等绿地要素。

2、对于有条件的城市,要尽量采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进行现状绿地分布的空间属性调查分析,同时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以辅助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的科学决策。

3、将外业调查所得的现状资料和信息汇总整理,进行内业计算,分析各类绿地的汇总面积、空间分布及树种应用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

4、完成城市绿地现状图和绿地现状分析报告。

二、城市绿化应用植物品种调查

城市绿化应用植物种类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工作内容。

1、外业: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全部园林绿地的现状植被踏查和应用植物识别、登记;

2、内业:

将外业工作成果汇总整理并输入计算机,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市区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分析。

通过现状分析,进一步了解园林绿化树种应用的数量、频率、生长状况、群众喜爱程度以及传统树种的消失、新树种推广应用等基本情况,筛选出市区绿化常用树种和不宜发展的树种,为今后市区园林绿化宜采用的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作参考。

三、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情况评估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现状评估,是编制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的前期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1、实地调查市区内有关市政府颁令保护的古树名木生长现状,了解符合条件的保护对象情况;

2、对未入册的保护对象开展树龄鉴定等科研工作;

3、整理调查结果,提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城市园林绿化现状综合分析

城市园林绿化现状综合分析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1、在全面了解城市绿化现状和生态环境情况的基础上,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核实,分别整理,如实反映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主要绿地指标和市域内绿色空间的分布状况;

2、研究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布局情况、绿地规划建设有利与不利的条件,分析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应当采取的发展结构;

3、研究城市公园绿地与城市绿化建设对城市人口的饱和量,反馈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用地指标和比例是否合理,并提出调整的意见;

4、结合城市环境质量调查、热岛效应研究等相关专业的工作成果,了解城市中主要污染的位置、影响范围、各种污染物的分布浓度及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按照对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适宜度的标准,对现状城市环境的质量作出单项或综合优劣程度的评价;

5、对照国家有关法规文件的绿地指标规定和国内外同等级绿化先进城市的建设、管理情况,检查本地城市绿地的现状,找出存在的差距,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6、分析城市风貌特色与园林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提高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目标。

第六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方式,一般要求结合各个城市的自然地形特点,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和服务半径在城市规划区中均匀设置。

在具体实践中,多采取“点”(城区中均匀分布的小块绿地)、“线”(道路绿地,城市组团之间、城市之间、城市乡之间的隔离绿带等)、“面”(大中型公园、风景区、生态景观绿地等)相结合的方式布局设置,形成整体。

具体的规划工作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