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6375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

《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docx

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

2020全国一二三卷古诗鉴赏解析及答案完善版

祝贵春

(一)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

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

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

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

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

14.A

15.

(1)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2)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3)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表明自己高雅的情操和品质

说明:

一者是6分分值,所以最好答三条;二者首尾四句已经将前两条答案体现出来了,中间四句显然利用不够;三者这种思想情感题干并没有仅限于与友人的情感。

故增加一项答案更好!

【译文】

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

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

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

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

【注释】

奉和:

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

虽:

虽然。

失:

失去。

春城,春城一般指昆明。

昆明,别称春城。

本诗中未透露具体指代地点,或“春城”也可理解为“春日某城”,泛指春色。

醉上:

此处指“游玩饮酒赋诗”。

期:

约定。

下帷:

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

裁遍:

裁,裁剪,此处指书籍校正。

“裁遍”即“遍裁”,喻指用心教书育人。

因:

趁机,此处为趁此机会。

吟:

沉吟,此处指教导学生。

郢岸:

郢,指旧时楚国都城。

岸,指岸边。

此处用“郢岸”代指各地学生。

百亩蕙:

《楚辞·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欲:

想要,期待。

采:

采摘。

商崖:

与上句“郢岸”相对。

商:

指商国。

崖,指山崖。

这里泛指山崖。

三秀芝:

与上句“百亩蕙”相对,灵芝野菜,泛指山上的野菜。

商被灭后,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以此显示高洁,也喻指坚贞。

此两处借用典故:

借楚辞喻指诗人自己高洁并尽力培育兰蕙一样的优秀学生。

借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来表达对友人共同相约采灵芝野菜而食的期待,也表明自己高雅的情操和品质。

栖野:

指栖息在野外,喻指自己虽有鹤之才华,却未在朝为官。

鹤笼:

指关着鹤的笼子。

本处用“笼”喻指身不由己的某些束缚,或指官场上的某些束缚。

宽使织:

即“使织宽”,意为能使笼子织的更宽阔。

诗人未在官场,故自喻为“栖野之鹤”,因此能把束缚自己的笼子织得更广阔。

实指自己未在朝为官,因此不受某些束缚,能自由自在。

施山僧饭:

布施山野僧人的饭菜。

僧人吃斋饭,没有肉食。

以此喻指自己生活清贫、朴素。

与上文的“欲采商岸三秀芝”相承应。

别教炊:

别,指特别的,别样的;教炊,煮食的方法。

此处指不一样的或特别的煮食方式,使斋饭也能吃得可口留香。

但医:

期待医治好。

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健:

康健。

不怕:

不用担心、害怕。

此处指不忧虑、不忧愁。

江花:

指江岸边美丽的花草。

江花也喻指人才,与上文的“郢岸”相承应。

满枝:

开满枝头。

也喻指人才济济。

 【赏析】 

诗歌的首句表达了诗人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欣赏春色而深感遗憾。

第二句则写出自己一直在教书育人,没有和人一起赋诗。

言外之意是,因为你不在,所以我只能教书而不想写诗,要写诗也得和你一起啊。

 诗歌的第三句借用《楚辞》之句,写自己正好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子,言外之意,其实我也并未闲着,我正在努力的教书,培育人才。

诗歌第四句借用“伯夷和叔齐采薇”委婉地表达自己生活朴素,却清高坚贞自守,言外之意是希望好友不用担心自己,即使吃着野菜,我也坚定不移。

诗歌第五句写自己如野鹤一般,不受约束,言外之意是自己现在没有在官场,也并不会期待投身官场。

诗歌第六句写诗人虽然吃着朴素的饭菜,但心安理得,非常惬意。

言外之意是虽然贫穷,有才难现,即使生活朴素,但我内心宽阔,没有束缚。

诗歌第七句,诗人期待友人的眼疾能尽快好起来,言外之意是我很担心你,希望你一定要战胜病患。

诗歌第八句写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的展望,用“不怕”二字表达对好友的信心,等你好了之后,我们再一起相约。

言外之意是,你要快快好起来,我们再相约痛饮,看江花满枝,看后生成才,我们还有好多美好的事情没有完成呢。

本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从本诗标题来看,是诗人酬和好友皮日休在病中寄给诗人的诗,诗人借用好友的诗韵,以此诗相答。

我们从标题应该可以想象出来,好友皮日休因生病,不能和诗人相约,心生歉意。

依二人的情感,陆龟蒙必定在诗中勉励好友皮日休,并寄上自己的期待

即便读不懂,按人之常理也能得4分啊!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

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C

15.

(1)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

(2)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3)苦笋让人“忽眼明”,而魏征则让太宗感到“殊媚妩”。

说明:

前两者分别从外在相似,内在相似方面说,第三条从给人的感觉上说,这样更完整。

【解析】

【14题详解】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

“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

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

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然后再从感觉上补充一条即可。

【补充注释】

骈头:

并头,是说盘子里有两根并列摆放的竹笋。

脱襁:

竹笋剥去了外皮。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白玉婴:

白玉般的婴儿,喻苦笋,写其形态色泽。

极知:

深知。

耿介:

正直不阿,廉洁自持。

种性:

物种的本性,苦笋的属性。

魏征和唐太宗:

魏征,唐朝名臣,素有胆智,每犯颜规谏,虽帝怒甚,神色不移。

唐太宗虽然经常被魏征顶撞,却给予充分肯定:

“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

”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殊:

特别,很。

媚妩:

美好可爱。

放:

放手。

干霄:

冲上云霄。

【翻译】

菜盘子里面的苦笋忽然让人眼前一明,剥去外皮并列排放就像白玉般的幼婴。

我深知耿介实乃苦笋种属的本性,笋节在苦竹发芽初始即已萌生。

苦竹如魏征般太过美好可爱,告诫孩童手下留情切莫过多来取用。

自古以来,人才必须要培养,所以请放手苦竹,让它高入云霄,搏击风雨历练才情。

【赏析】

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

“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磨砺。

(三)读史[宋]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

蒙昧,糊涂。

②糟粕:

这里用米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14.B

15.第一问:

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

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说明:

第二问答案应该再增加一项:

所给答案只是如何“读史”,实际上王安石更表达了如何做人,所以答案可增加一项,即“做最好的自己,千秋功过,随他别人评说”之类意思。

【补充注释】

①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元祐元年(1086年)2月,朝廷编修《神宗实录》,书中对王安石多有诋毁。

②行藏:

这里指一生的经历。

行,出仕;藏,退隐。

③黮黯(dǎn,àn),黑暗没有光线,这里是蒙昧的意思。

④丹青,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种颜色,后泛指绘画艺术。

王安石在诗中感叹“区区岂尽高贤意”,意思是史书中那些琐碎的记载怎么能阐释清楚高尚贤良的古人的思想呢。

【译文】

自古以来功成名就的人可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啊,而他们的事迹最后会由谁来记载呢?

当时的人尚且难以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不准确,后世更是众说纷纭,看不清历史真相了。

史书上流传下来的也有糟粕,记录下历史事实就如同绘画之中画出人物之精神一般难。

有限的记载怎能把古代圣贤的思想完整真实地表现出来?

而只能付于纸上“尘垢”任人解读。

【赏析】

首联“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突兀而起,以强烈的对比显示了自古以来无数高贤的悲哀。

在生前,为了建树自己的功名,他们费尽心力,受尽“苦辛”;但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

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

也就是说,这种悲剧是无法避免的。

以下二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这种悲剧的实质。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衰。

“黮闇”,不明貌,语出《庄子·齐物论》:

“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

吾谁使正之?

”上句即化用庄子句意,意谓在当时的情况下,高贤们已经蒙受了他人的误解,而自己又无从正之,致使自己真相不明,品德不彰。

“末俗”,本指乱世败坏的习俗,如作者《韩子》诗中就有“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的诗句;这里与“当时”对举,又有表“后来”的时间义。

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

颈联侧重感叹史书本末倒置,使高贤精神难现。

历史所传的是高贤们那无关宏旨的粗劣无用的糟粕,而不是他们一生中的精粹美好的嘉言善行。

如果先贤们九泉有灵,对于这种头脚倒置的裁剪定然会愤从中来、悲从中发的吧。

“丹青”,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种颜色,后泛指绘画艺术。

人物的神采韵味在绘画中本来就是最难传达的了,而修史者们有意的删改、倒置,更使他们最为粹美的精神荡然无存、匿然无曜了。

所传非斯美,斯美又不传,这种对高贤的恶意塑造和篡改,是比不传更为残忍,也更为可悲的了。

高贤们不由自主、无可奈何地将自己的功名行藏托付给了这样的人们,他们恶意删改、以假乱真,致使先贤们粹美不传、精神难见,这是一种何等惨凄的悲剧啊。

“区区岂尽高贤意”为“岂尽高贤区区意”的倒装,“区区”犹“拳拳”。

这句是说,修史者们的胡作非为,怎么能够表尽高贤们的拳拳之意呢?

在他们的刀笔之下,高贤们已经被修改过、重塑过了;但是高贤们留给后人的形象恰恰又是被他们重塑过的那种角色,因此,高贤们也就只能蒙受千古不白之冤了。

“独守千秋纸上尘”以无比沉痛的笔触状写了高贤们蒙尘纳垢却又无力中说的凄凉结果:

他们永远不会为自己说什么了,生前也不能,更何况千年以后的今天!

王安石曾作过许多咏史或怀古的诗篇,他的这类诗歌常常能够针对千年相沿的历史陈见,发前人之未发,因而立意超卓,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本诗题为“读史”,可见它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发,而是针对整个历史而发,因而具有更大的艺术概括力和更广泛的指对性。

在这首诗歌中,他所揭示的先贤们的悲衰固然表现了他深刻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但是这种悲哀不仅仅是先贤们的,而同时也属干作者自己。

王安石既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政治家。

他任参知政事以后,积极推行新法,本为起弱图强,但是这种改革之举,当时就有人非议,黮暗承误,而后人又将如何评说,他白己更是无从左右的了。

他自己对此是不能不感到深深的忧虑的。

作者正是把自己这种探刻的人生体脸融铸到这首诗歌的创作中,借古人的悲哀表现了自已悲哀、疑惧和愤激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

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

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

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

所以。

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