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6475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docx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剖析

新研究发现降胆固醇药可能弱化流感疫苗效果

2015年11月01日新华网

美国科研人员的两项新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如果服用斯达汀类降胆固醇药,其接种的流感疫苗的效果可能会被弱化。

老年人染上流感,更可能被诱发严重并发症,且致死风险大于其他年龄组。

同时,老年人也更可能需要降低胆固醇。

以美国为例,在65岁以上年龄组中,超过40%的人服用斯达汀类药物。

目前,美国每年一度的流感疫苗接种期已经开始。

美国《传染病杂志》刊载的两篇论文则提示,斯达汀类药物对流感疫苗效果有影响。

在第一项研究中,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的斯蒂夫·布莱克领导的科研小组,分析了一项流感疫苗的临床试验数据。

该试验从2009年冬天开始,持续了两个流感流行季,共涉及4个国家、年龄超过65岁的将近7000人,结果发现,接种流感疫苗3个星期后,斯达汀类药物服用者的血液内流感病毒抗体数量明显低于其他人,表明他们体内的免疫反应偏弱。

而且,人工合成的斯达汀与天然原料萃取而得的斯达汀相比,服用前者后出现的免疫反应不足现象更为明显。

在第二项研究里,美国埃默里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2002年至2011年前后9个流感流行季内近14万人的有关数据,确认在服用斯达汀类药物的群体中,流感疫苗预防严重呼吸道并发症的有效性减弱,尤其是在流感疫情已扩散阶段。

研究人员据此推断,斯达汀类药物会干扰流感疫苗本该激活的免疫反应。

在这两项研究的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之际,研究人员提出两个应对选项:

一是考虑让65岁以上人群自愿接受大剂量流感疫苗接种;二是建议在接种流感疫苗前后一段时间,老年人暂停服用斯达汀类药物。

生育过的女性死亡风险较低

2015年11月01日新华网

一个国际团队在新一期英国《BMC医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生育因素或许与由多种常见疾病引发的女性死亡风险有关。

数据显示,生过孩子的女性在这方面的风险比未生育过的女性要低。

这项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领衔的研究对所谓的生育因素,即生孩子、母乳喂养等,与乳腺癌、中风、心脏疾病等多种常见疾病所引发的女性死亡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分析采用了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10个国家,超过32万名妇女的健康数据。

这些妇女的平均年龄为50岁。

每名妇女都接受了平均12.9年的观察。

在此期间,她们中有超过1.4万人死亡,其中5938人的死亡与癌症有关,2404人的死亡与循环系统疾病有关。

研究结果显示,生过孩子的女性总体死亡风险比未生育过的女性要低20%。

此外,母乳喂养的女性与那些没有这种习惯的女性相比,死亡风险也要低。

单从癌症死亡风险看,这项研究显示,生过孩子的女性也比较低,而且那些生过两个或三个孩子的女性比只生过一个孩子的女性在这方面的风险更低。

在循环系统疾病方面,死亡风险也与是否生育过、是否母乳喂养以及月经开始年龄等相关。

领导这项研究的帝国理工学院研究员梅利莎·梅里特说,人体激素机制或许能解释这种现象,因为生孩子等行为会让身体的激素水平产生一定变化。

但梅里特也说,上述研究结果只是基于研究人员的观察分析,并不足以说明生孩子以及母乳喂养等因素就能直接降低女性死亡风险,其中的机制仍需要更进一步探讨。

肥胖及活动量影响儿童思维能力发展

2015年10月31日新华网

胖了不想动,不想动的不只是身体还有脑子。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体重和日常活动量会影响儿童学习及应用知识的思维能力。

佐治亚摄政大学(原奥古斯塔大学)儿童健康心理学家在《儿童运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调查了45名7到11岁正常体重的孩子,24人日常活动量很大,21人是“小宅男和小宅女”。

研究中,每星期参加至少一小时以上游泳、体操、足球或舞蹈等活动的儿童被认定为活动量大。

研究人员还召集了45名日常活动不多并且体重超重的孩子,他们的种族、年龄、性别等与另一组孩子相同。

研究人员还保证这些研究对象父母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和年龄都在一个水平上,尽量减少社会经济状况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研究人员使用的是业界通用的“认知评估系统”。

结果显示,在做事的计划性上,如利用已有的知识制定一个策略,体重正常且活动量大孩子的得分比超重且不运动的孩子高出9分,在注意力上高出8分。

在总结归纳能力上,体重正常的小宅男小宅女比超重的同龄人得分也要高。

家长们可能要关心,如果体重正常,活动量能起到区分作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

测试结果显示,活动量大的孩子在大部分测试中得分都最高,尤其是策略制定能力。

不过有趣的是,在注意力测试结果中,得分最高的是那些体重正常但活动量不大的孩子,他们比超重的孩子的注意力高出12分;体重正常活动量大的孩子比超重孩子高出7分。

曾有一项“课后班”研究,将学校的孩子们分为两组,一组上课外运动班,一组是室内学习班。

结果显示运动班孩子的思维处理能力发育得更为理想。

研究人员最后强调说,孩子们还在成长,曾有研究显示,每天放学活动四十分钟比二十分钟对儿童大脑发育更有促进作用,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少吃垃圾食品,快点动起来。

世卫组织明年将对食用加工肉制品和红肉致癌风险进行评估

2015年10月30日新华网

世界卫生组织驻日内瓦总部营养健康发展司司长弗朗西斯科·布兰卡30日表示,世卫组织明年初将组织专家组,对其下属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关于加工肉制品和红肉被列为致癌物的报告内容进行评价,并将在此基础上提供健康饮食建议。

弗朗西斯科·布兰卡是通过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在北京举行的媒体吹风会作出上述表述的。

据介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是隶属于世卫组织的独立运行的癌症研究机构。

该研究机构工作重点之一是研究食物和癌症之间的关系和风险,通过对现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性回顾和审查,得出研究结果和结论。

弗朗西斯科·布兰卡说,此次报告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类致癌物”,将红肉列为“可能致癌物”,是基于对逾800项关于食用加工肉制品和红肉与人类患癌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审查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对世卫组织2002年发布的《饮食、营养和慢性病预防》报告中相关建议的确认。

对于报告中提到的“一天之内每食用50克加工肉制品,患肠癌的几率将提高18%”,他解释说,研究机构长期对大量人群随访观察发现,完全不吃加工肉制品和红肉的,患肠癌风险最低;如果每天吃50克加工肉制品,患肠癌风险将增加18%,如果每天吃100克风险就会增加36%。

弗朗西斯科·布兰卡表示,当危险因素和癌症的产生存在确定关系时,就会被列为“一类致癌物”。

虽然加工肉制品和烟草都被列为“一类致癌物”,但是两者产生的影响和风险完全不同。

吸烟致癌的风险极高,因此世卫组织对吸烟的建议是完全禁止,但是食用加工肉制品的风险没有那么高。

“这项报告的本意并不是让人们完全停止食用这些肉类,而是说减少食用会降低患癌风险。

对于红肉与致癌的关系,由于目前我们掌握的数据有限,如果现在食用红肉量不是很多的话,我们只是建议不要增加。

”他说,对于加工肉制品和红肉的安全食用标准,还需要进一步风险评估后才能回答。

世卫组织回应“加工肉致癌”称调查数据来自欧美

2015年10月30日新华食品

10月30日下午,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举办媒体吹风会,回应公众及媒体对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IARC)关于食用红肉和加工肉制品致癌性评定的广泛关注。

报告数据来源于20余年的相关调查

世卫组织驻日内瓦总部营养健康和发展司司长DrBranca表示,此前加工肉致癌、红肉有可能致癌的主要结论需要放在不同的食用习惯、食用方式等前提下得出。

关于加工肉致癌风险,实际上是对2002年提出报告的再次确认,本意并非让人停止吃肉,而是提醒人们合理吃肉,降低可能存在的饮食风险。

对于红肉可能致癌的结论来说,目前红肉与癌症之间的证据是有限的,所以建议人们在合理饮食的情况下不增加食用数量。

对于人们关心的“致癌风险提高18%”的数据如何得出,DrBranca表示,本次调查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长期跟随欧美、日本目标人群及其罹患癌症情况得出,尤其是在美国开展的“癌症预防对列研究”,涉及人群14.8万人;1992年开始的“癌症与营养欧洲前瞻性调查”,涉及人群47.8万。

调查显示,每天吃50克加工肉制品罹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会提高18%。

DrBranca强调,本次调查结果并未受到非科学因素影响。

参与的22名科学家来自10个国家,名字都公示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网站上,且并未出现不同意见。

IARC发布的报告是该机构常规定期所做的工作内容,得出的结论只是发现,并非建议。

世卫组织据此报告提出建议,明年初将举行顾问磋商会,对新发布的报告进行讨论,最快将于2017年初对于报告内容提出健康饮食的建议,各国可结合本国食品供应系统、人们健康和发展情况考虑予以推荐。

未证明烹饪方式与致癌有必然联系

DrBranca表示,对于以肉食为主的国家,例如美国、欧洲等,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占所有癌症发病率的10%。

他还表示,2012年全球有7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有20%来自中国。

中国的四川省、湖南省长期食用腊肉,这里也有许多高龄老人,他们一生未有重大疾病,DrBranca认为,长期食用加工后的红肉只是致癌的可能性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

他表示,可能当地有其它健康因素来维持当地人的健康饮食。

针对中国人喜欢的腊肉、烤肉等烹饪方式,DrBranca说,烤肉等高温烹饪方式,特别是直接接触火的方式会增加致癌物的产生,但IARC目前并无明显证据证明烹饪方式与致癌有必然联系。

他表示,中国政府发布很多食品生产、流通的法律和许多提示性消费建议等,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保证中国食品的安全。

加工肉与吸烟致癌风险不一样

对于为何把加工肉与吸烟致癌同列为一级致癌物,DrBranca表示,这与致癌危害定义有关。

危险因素与致癌有明确关系,定义为“对人类致癌一级”,因为加工肉与致癌有确定关系,因此才与烟草并列为“一级”;但需要强调的是,两者的致癌风险性是不一样的:

烟草同样可导致肠癌,烟草致癌的风险要大于食用加工肉。

世卫组织正式回应:

减少摄入可降低患结肠直肠癌风险

2015年10月31日新华网

世界卫生组织29日晚正式回应加工肉制品“致癌说”。

它表示,其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并未要求人们停止摄取加工肉制品,而是表明,减少这类肉制品的摄入可降低罹患结肠直肠癌风险。

世卫组织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关于加工肉制品与结肠直肠癌相关的报告后,世卫组织收到了诸多问询、关切与澄清请求。

世卫组织特别强调,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是按照世界卫生大会决议于50年前成立的,是由世卫组织主办的功能独立的癌症研究机构,其工作计划批准及资金由参与国负责。

世卫组织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评估肯定了世卫组织2002年发布的《饮食、营养与防止慢性病》报告中的建议,即适量摄取加工肉制品以减少癌症风险。

不过,这一评估并未要求人们停止摄取加工肉制品,而是表明减少这类肉制品的摄入可降低罹患结肠直肠癌风险。

世卫组织称,该组织的固定专家组定期对饮食与疾病间的关联开展评估,他们将于明年早些时候研究这项最新报告的公共健康意义以及健康膳食环境下加工肉制品与红肉发挥的作用。

位于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6日宣布火腿、香肠、肉干等加工肉制品为“致癌物”,并把生鲜红肉即牛、羊、猪等哺乳动物的肉,列为仅次于加工肉制品的“致癌可能性较高”的食物。

世卫发言人:

应平衡摄入加工肉制品及红肉

2015年10月27日新华网

针对加工肉制品及红肉致癌所引发的担忧,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克里斯蒂安·林德梅尔27日在日内瓦表示,肉制品是膳食平衡的组成部分,消费者应该平衡适量摄入加工肉制品及红肉,以保持身体健康。

位于法国里昂的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6日宣布火腿、香肠、肉干等加工肉制品为“致癌物”,并把生鲜红肉,即牛、羊、猪等哺乳动物的肉,列为仅次于加工肉制品的“致癌可能性较高”的食物。

林德梅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项评估结果表明,肉制品与某些癌症存在关联,但这并不是新发现,早在2002年就有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肉制品是膳食平衡的组成部分,我们也一直看到膳食平衡中摄入肉类所带来的健康益处,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林德梅尔强调。

关于加工肉制品与红肉吃不吃的问题,林德梅尔说,这一问题与是否饮酒、喝咖啡等类似,如果以平衡适量的方式摄取不会对健康产生问题,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报告也推荐平衡正常地摄取肉类。

不过,林德梅尔表示,目前世卫组织与各国卫生部门就此修改健康饮食建议还为时过早,世卫组织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估报告。

焦点科普:

加工肉制品致癌?

莫慌!

2015年10月27日新华网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6日宣布加工肉制品为“致癌物”,并将生鲜红肉,即牛、羊、猪等哺乳动物的肉列为仅次于前者的“致癌可能性较高”食物。

此结论一出,舆论哗然。

难道无肉不欢的朋友们真得从此“皈依”素食?

其实,发布上述报告的专家并没说“肉类食品碰不得”,只是明确某些食物具有致癌能力,并提醒人们注意控制肉类摄入量。

加工肉制品为何致癌

什么是加工肉制品呢?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解释上述结论时将这类食品描述为经过腌渍、烟熏、发酵及其他用于增强口味或防腐处理方式制成的肉制品,其中既包括以猪、牛、禽类肉为主要成分的热狗肠、火腿、香肠、熏肉、牛肉干等食品,也涉及肉罐头、肉制酱汁或配料,以及含动物内脏或血液的肉制品。

此外,猪、牛、羊、马等所有哺乳动物的生鲜肉因在烹饪前呈红色而被国际食品界称为红肉,而鱼肉、禽肉等脂肪含量较低的肉类则被统称为白肉。

加工肉制品致癌的依据何在?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营养与饮食学教授汤姆·桑德斯解释说,部分加工肉制品经过了亚硝酸盐处理,以防肉毒杆菌滋生,这种肉类或许含有亚硝胺,这是已知的致癌物。

英国雷丁大学食品营养学专家冈特·屈恩勒也指出,大多数加工肉制品都会经过腌制处理,腌制配料中所含的亚硝酸盐能在肠道中形成致癌物亚硝胺,它们能与DNA发生作用,最终导致肿瘤形成。

亚硝胺还会引发一种特定的基因突变模式,这种现象在很多大肠癌病例中能观察到。

对于红肉致癌的风险,英国癌症研究会刊文说,红肉所含的“血红素”会在人肠道内被分解,形成一系列N-亚硝基化合物,它们会损坏肠道的一些细胞,其他肠道细胞就需要进行更多的复制来修补损伤。

这些额外的复制会增加细胞DNA出错的几率,这是通往癌症道路上的第一步。

致癌说法怎么看

此结论一出,很多人不禁心中问号连连:

吃肉究竟有多危险?

摄入多少肉会致癌?

致癌几率又有多大?

对此,权威机构和各国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表示将致癌物的风险分为“致癌、致癌可能性较高、可能致癌、致癌程度不确定和可能不致癌”5个级别。

这一等级划分是根据某种物质增加人体患癌风险的证据确凿程度来定的。

对其致癌能力有确凿证据的物质会被列入“致癌物”类别,证明该物质确实会增加人类患癌风险,但不表示其致癌能力的大小。

英国食品研究所营养学研究员伊恩·约翰逊说,加工肉致癌的结论或许与肉类加工时使用的配料有关,配料中的某些物质符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有关致癌物的定义。

此次研究反映的是证明致癌现象的证据具有何种可信度,并不说明致癌风险的严重程度。

吃肉带来的大肠癌风险与吸烟带来的肺癌风险相比,前者要小很多。

因此,虽然香烟、石棉、砒霜与加工肉制品同属致癌物,但并不说明它们的致癌风险同样高。

要知道,酒精饮料、咸鱼、槟榔和太阳辐射也都在这个致癌榜单上。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说,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4万人因过度摄入加工肉制品而死于癌症,而每年由吸烟、饮酒和空气污染致癌并死亡者分别为100万、60万和20万人。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戴维·施皮格尔霍尔特解释说,这一调查结论的影响范围还需更深入地分析。

通常来讲,每100人里约有6人会得大肠癌,如果这100人一生中每天都吃约含50克培根的三明治,那么依据这份调查报告,他们中会有额外18%的人得大肠癌,也就是说从100人中的大肠癌患者增加到约7人而已。

还能愉快地吃肉吗

参照新研究结论,人们是否该如“戒烟”一样“戒肉”呢?

人类从远古时期进化至今,所形成的饮食习惯是适应自然和满足自身需要的结果。

专家认为,人们大可不必因为那些结论就不沾肉。

事实上,注重均衡饮食、避免过度摄入肉类,才是积极可取的态度。

法国心脏病专家、营养学家弗雷德里克·萨尔德曼对当地媒体说,吃红肉和加工肉制品引发癌症风险与摄入量、吃肉频率、烹饪方法及配菜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人们仍然可以继续吃红肉和加工肉制品,但要注意不要频繁、过量地吃,并在合理摄入肉类的同时佐以大量蔬菜,借助蔬菜中的有益成分促进食物种类均衡。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营养与饮食学教授汤姆·桑德斯说,红肉是血红素铁、锌、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一个人每天进食30克肉就足以补充身体所需。

因此,可考虑将吃红肉次数降到每周1至2次,且尽可能避免吃含大量肥肉的肉制品。

在牛津大学教授蒂姆·基看来,尝试在晚餐时吃鱼而不是香肠,或午餐吃沙拉而不是熏肉三明治都是更健康的选择。

研究者们还呼吁,多吃水果蔬菜、减少肉类整体摄入量并增加鸡肉、鱼肉等白肉在肉食消费中的比例,不仅有益于自身健康,还有助减少家畜养殖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保护环境,何乐而不为呢?

世卫下属机构宣布加工肉制品为“致癌物”

2015年10月26日新华网

位于法国里昂的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6日宣布火腿、香肠、肉干等加工肉制品为“致癌物”,并把生鲜红肉,即牛、羊、猪等哺乳动物的肉,列为仅次于加工肉制品的“致癌可能性较高”的食物。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当天发布的一份新闻公报中说,经过来自10个国家的22位专家对800多份现有相关科学研究的深入分析,有足够证据表明,食用加工肉制品会导致人类罹患结肠直肠癌,因此决定将经过腌渍、烟熏、发酵或其他用于增强口味或防腐处理方式制成的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物”。

这些加工肉制品既包括以猪、牛、禽类肉为主要成分的热狗肠、火腿、香肠、熏肉、牛肉干等食品,也涉及肉罐头、肉制酱汁或配料,以及含有动物内脏或血液的加工食品。

该机构指出,尽管各国消费者在肉类和肉制品的饮食习惯上千差万别,但专家认为,若每人每天摄入50克(1两)加工肉制品,可导致罹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升高18%。

这份公报还说,鉴于食用包括牛、猪、羊、马等一切哺乳动物肉在内的红肉,与引发人类癌症之间存在“有限证据”(专门术语:

即二者存在相关性,但不排除偶然、偏差情况),以及红肉致癌效应有强大“机理证据”支持,该机构决定将红肉列为“致癌可能性较高”的物质,其致癌风险仅次于“致癌物”。

食用红肉可能导致结肠直肠癌,同时也与胰腺癌、前列腺癌相关。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专家库尔特·斯特赖夫博士说:

“食用加工肉制品而导致结肠直肠癌的几率较低,但这种风险会随着摄入量的增加而升高。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负责人克里斯托夫·维尔德表示,此次评估结果会有力支持鼓励人们控制肉类摄入量的公共健康建议,同时也将促进各国政府和国际管理机构进行相关风险评估并提出更好的饮食建议。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是世卫组织下属机构,成立于1965年,主要任务是支持有关癌症的研究并推动相关国际合作。

该机构将致癌物的风险分为“致癌、致癌可能性较高、可能致癌、致癌程度不确定和可能不致癌”五个级别。

尽管曾有媒体报道,石棉、砒霜、香烟等公认的危害健康产品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致癌物”,但该机构26日表示,加工肉制品的致癌程度没有石棉、砒霜和香烟那样高。

对于上述结论,英国癌症研究会26日评论说:

“长期大量进食肉类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不会有益处,但是每周吃几次牛排、培根三明治或许并不是需要担心的事。

总的来说,这方面的风险比起其他癌症相关因素来说要低很多,比如说吸烟。

至于“每人每天摄入50克(1两)加工肉制品可导致罹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升高18%”的观点,该组织认为“这只是大概的数字,每个人在这方面的风险都不一样,因为其中还存在许多不同的作用因素”。

一种卵巢癌药物有助治疗部分前列腺癌

2015年10月30日新华网

英国一项研究称,初步临床试验显示,一种针对遗传基因缺陷发挥作用的卵巢癌治疗药物,用于治疗部分已扩散前列腺癌病例也显示出一定效果。

如果进一步试验证实有效,未来或许能为这类癌症治疗提供新选择。

这种名为“奥拉帕尼”的药物是去年上市的,用于治疗女性因遗传基因缺陷导致的卵巢癌以及乳腺癌。

在新的试验中,英国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员招募了49名男性前列腺癌患者,让他们服用“奥拉帕尼”。

这些人的前列腺癌已经扩散,传统药物已不起作用。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使用新药后,有16名患者的前列腺癌病情出现变化,对药物产生了“应答”,与病情相关的一些重要临床评估指标也都有改善。

据介绍,服用“奥拉帕尼”的卵巢癌患者,其自身的BRCA基因存在遗传缺陷,药物可以精准针对这一基因缺陷所引发的DNA修复问题。

英国研究人员说,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中,大约有30%的人肿瘤细胞也存在基因缺陷引发的DNA修复问题。

在“奥拉帕尼”试验中,这类患者对药物“应答”的效果也更好。

研究人员说,他们还需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这种药物治疗前列腺癌的效果,新试验将主要针对那些肿瘤存在基因变异现象的前列腺癌病患。

领导这项研究的约翰·德波诺说,希望这一发现能让“奥拉帕尼”成为新的癌症治疗药物,并且把基因分析技术推广开来,成为癌症诊治的标准流程之一。

受虐待可致儿童脑功能降低

2015年10月27日新华网

日本福井大学的研究小组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因受到虐待而罹患“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儿童,其脑功能与正常儿童相比有所降低。

该研究小组在新一期《英国精神病学杂志》上刊文说,与正常儿童相比,患“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儿童通过视觉理解他人情绪的脑部区域缩小,与干劲和欲望相关的脑组织活动也会降低。

这一发现有助明确反应性依恋障碍及相关精神疾病的机制并研发治疗方法。

反应性依恋障碍是指儿童由于受到养育者的体罚或语言暴力,导致无法对养育者形成依恋而出现的一种精神疾病,症状表现为难以控制冲动和发怒等。

福井大学教授友田朋美领导的研究小组以10岁到17岁的20名反应性依恋障碍儿童和21名正常儿童为对象,利用磁共振成像拍摄他们的脑部截面图像。

通过比较脑部形态和功能,他们发现患病儿童脑部可视区域的灰质容积比正常儿童要少20%左右。

灰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量神经元聚集的部位,某人脑部的这一区域受损,将难以通过他人表情理解其情绪。

研究小组认为,这说明虐待行为对儿童脑部产生了影响,从而引起反应性依恋障碍的相关症状。

此外,研究小组以10岁至15岁的16名反应性依恋障碍儿童和20名正常儿童为对象,要求他们玩可获得奖金的游戏,并监测他们的脑部活动。

研究发现,患病儿童脑内与干劲和欲望相关的纹状体的活动量平均不到正常儿童的一半水平。

研究小组认为,这显示出反应性依恋障碍儿童对于获取报酬的积极性较低,即使受到表扬,内心也没什么回应,因此利用一般的“表扬成果”等心理疗法很可能效果不大,还需采取其他方法。

老年人长期独自就餐会增加抑郁风险

2015年10月29日新华网

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经常单独就餐的“独食”老人,与常和他人一起就餐的老人相比更易抑郁。

这说明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就餐有助预防老人抑郁。

东京大学的谷友香子等人与千叶大学同事合作,在2010年调查了日本全国约3.7万名65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当时没有情绪低落等抑郁倾向,也没有被认定需要护理。

其中,独居老年男性和女性中分别有85%和79%独自就餐。

而在与其他人一起居住的老年男性和女性中,则分别只有3%和6%的人是独自就餐。

3年后,研究小组利用“老年抑郁量表”,判断了其中约4400人的抑郁倾向,同时分析了家庭状况和性别等情况。

结果发现,独居老年男性如果处于“独食”状态中,抑郁风险是与他人一起就餐老年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