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6589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2020-2025)

 

2020年8月

 

 

前言

氢气的碳氢比为零,被誉为终极能源。

发展氢能既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氢能产业正处于孕育生长的关键期,也是各国抢占发展机遇的窗口期。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上海、杭州、武汉、成都等省会城市,以及佛山、茂名、常熟、张家港等市县制定出台了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快谋划布局氢能产业,打造氢能产业集群,积极开展氢能示范应用项目。

2019年,氢能产业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鼓励发展的产业方向,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方向。

市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规模庞大,配套设施齐全,为氢能产业高起点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机和制高点,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举措,有利于重塑竞争新优势,开创性的培育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基地。

本规划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规划》《苏州市氢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编制。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9年,规划期为2020—2025年,中远期展望至2030年、2035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氢能属二次能源,具有高热值、零污染、易获得等优势,被誉为21世纪的能源。

近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氢能产业发展,纷纷加大科技研发及产业创新投入,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氢能产业正处于孕育成长壮大的关键时期,也是各国抢抓发展机遇的窗口期。

一、战略意义

(一)顺应新一轮技术变革,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势头迅猛,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战略、采取措施,加大对科技和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力争抢占新技术革命先机与制高点。

氢能具有效率高、清洁零碳等多重优势,已经成为新一轮能源技术变革的重要方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氢能技术及产业的研发投入,超前布局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主动顺应新一轮技术变革国际大趋势,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抢占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制高点,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自主可控产业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有效应对大气环境治理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空气质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困扰和危害,防治雾霾天气任重道远。

大规模使用清洁能源是调整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从根本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氢能具有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等优点,符合“脱碳加氢”的能源发展趋势,可以作为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多元能源供给系统的重要载体,被国际氢能委员会认为是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式。

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推动工业副产氢回收利用、再生能源制氢、氢能发电、氢能汽车等大规模商业应用,可以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氢能产业链较长,包括制氢、提纯、储存、运输、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及汽车等环节,具有十分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随着氢气的制备、储存、运输等技术的升级,氢气应用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氢能利用市场化、产业化指日可待。

特别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由于加氢高效快捷,续航里程远,比现有电动汽车更具优势。

瞄准新兴产业前沿发展趋势、率先布局发展氢能产业、加快推动下游应用研发与产业化、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国际竞争力。

二、国际国内发展形势

(一)发展国家具有领先优势

1、发达国家超前规划布局氢能产业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氢能技术及产业的研发投入,超前布局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2年美国能源部发布《国家氢能发展路线图》,明确了氢能的发展目标和技术路线;2014年美国颁布《全面能源战略》,确定了氢能在交通转型中的引领作用。

2004年德国政府牵头成立了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组织(NOW),支持氢能经济发展;2007年德国推出了第一个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国家创新计划(NIP)。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氢能及其燃料电池的推广应用,2014年制定了《第四次能源基本计划》,提出加速建设“氢能社会”的战略目标。

2、发达国家具有领先综合技术优势

发达国家在关键领域具有全球领先技术优势,特别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

如,美国制氢和储氢技术全球领先,掌握了质子膜纯水电解制氢、液氢储罐等核心技术,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和叉车保有量全球第一;德国实施了多个涉及氢气制取、运输、储存及燃料电池应用的氢能全产业链项目,在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氢能列车、氢区建设等方面走在全球前列;日本政府近几年已投入约15亿美元用于氢能技术研发和补贴支持,在家用燃料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热电联产等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

3、发达国家企业强强联合成为发展趋势

氢能产业国际巨头纷纷组成联盟,合力进行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协同攻关,并与能源、矿产等行业企业形成深度合作,呈现出骨干整车企业牵引全产业链发展的新趋势。

如,川崎重工、皇家壳牌、林德集团、阿尔斯通、道达尔等8家能源公司联合成立了欧洲能源委员会,计划每年投入14亿欧元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本田公司与通用公司签下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到2020年合并氢燃料电池生产。

丰田公司氢能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密度高,多项技术世界领先,宝马公司于2013年启动了与丰田公司的技术合作,重点提升双方的整车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

(二)我国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1、氢能产业战略地位更加明确

2014年国家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2014—2020年)》,首次正式将“氢能与燃料电池”作为能源科技创新战略发展方向。

后续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级专项规划都将发展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列为重点任务。

2018年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给出了具体补贴标准。

2019年“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等内容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

2、氢能产业全国布局初步形成

随着国家对氢能产业的重视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布局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纷纷提出打造“氢走廊”“氢谷”“氢能之都”“氢能小镇”等发展目标,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集群已见雏形。

如,2017年9月,上海市发布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力争在3~5年内建成“环上海加氢站走廊”。

在2020年发布的《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上,提出未来三年新建20个左右加氢站。

2019年6月,山东省发布了《山东省氢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2035)》,提出到2025年全省氢能源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燃料电池汽车规模达到50000辆,加氢站数量达到200座。

广东佛山经过多年探索发展,2018发布了《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确定依托南海区丹灶镇打造“仙湖氢谷”,到2030年实现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集聚企业150家,培育龙头企业8家,实现氢能源及相关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3、氢燃料电池及汽车发展加快

2019年全国共生产氢燃料电池汽车3018辆,同比增长86.41%,氢燃料电池装机量为128.06MW,同比增长140.49%,燃料电池装机量前五名分别上海重塑、亿华通、清能股份、国鸿重塑、新源动力。

但受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仍然偏高、加氢站等设施匮乏等因素影响,氢燃料电池汽车仍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

当前,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已进入产业化量产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与纯电动车的差别主要在电源动力上,电机、控制系统等主要零部件均可通用,这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我国是汽车消费大国,2019年中国汽车保有量2.6亿辆,其中私家车占比约80%,约为2.07亿辆,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能源汽车空间巨大。

工信部2016年发布的《氢燃料电池车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燃料电池车将会达年到5000辆,2025年达到5万辆,2030年达到100万辆,同期配套建设加氢站分别为100座、350座和1000座。

4、氢能技术标准规范不断完善

标准就是生产力、竞争力。

随着我国氢能技术不断创新与产业化,围绕检测方法、氢气质量、安全控制、工程建设等方面,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制定出台了120余项氢能技术标准,其中,国家标准80多项、行业标准40多项、地方标准5项。

同时,为加快推动氢能标准发展,2018年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批准依托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建设国家氢能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目前创新基地六大平台建设进展顺利,首批三项氢能产业联盟标准发布。

第二章发展基础

一、基础条件

(一)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地理条件是十分优越,距上海市区仅50公里,与上海地域相邻、文脉相通、经济相融,被誉为上海西部第一门户。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以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常态化召开,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将充分发挥临沪优势,加快融入上海都市圈建设,高水平承接上海产业、创新、人才、金融等方面的溢出效应,着力打造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前沿区。

可抓住长三角氢走廊发展机遇,积极融入上海氢能产业和示范应用圈,争当长三角氢能走廊核心节点。

(二)产业配套保障有力

市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规模庞大,全市培育形成了1个千亿级和1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光电、半导体、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总量超过2000亿元。

总部企业达12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11家,居全国县级市首位。

2019年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49.5%、46%。

全国领先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制造业配套保障能力,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科技创新实力领先

长三角地区科教资源丰富,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云集,为产业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技术、平台支撑。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紧扣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成立了杜克大学计算图像技术研究中心、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智能装备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研发平台,推动了中科可控、超算中心等一批院士领衔的大科学装置落地。

的创新能力在全国百强县中遥遥领先,2019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近70件,是百强县平均水平的5.8倍。

多年厚植培育形成的创新土壤,能为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区域氢能发展氛围浓厚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除上海、南京、杭州等省会城市制定氢能发展规划外,周边的张家巷、常熟、如皋等县(市)也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陆续出台了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各地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重点围绕氢气制备、氢能储运、加氢站建设、氢燃料电池及汽车等领域进行了前瞻性布局,产业发展态势强劲,成长潜力巨大。

应主动对接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加快融入长三角氢能产业发展总体布局,找准发展定位和目标,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优势。

二、发展成效与面临问题

(一)发展成效

1、氢能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各地抢抓发展机遇,氢能产业发展不断升温。

目前,开发区、高新区、张浦镇、巴城镇等引进了一批优质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创业资本,加快培育形成了一批发展势头较好的初创型企业,初步奠定了氢能产业发展基础。

主要涉氢产业企业共有9家(见表2-1),在相关领域实现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部分产品逐渐赢得了市场,产业规模处于较快增长期,2019年全市氢能产业产值约8.6亿元。

2、产业链不断延伸突破

围绕产业链重点环节,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抢占发展制高点。

苏州弗尔赛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弗尔赛能源”)突破了石墨板电堆关键技术,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生产,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桑莱特能源”)在关键材料及零部件、专用设备等领域优势明显,实现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膜电极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具备制造测试仪、喷涂仪、压机等燃料电池专用生产及测试设备能力。

苏州华清京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清新能源”)重点突破固体燃料电池、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积极推进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商业化运用。

在下游应用领域,燃料电池重点企业与亚星、陕重汽、安凯、奥新等大型车企合作,开发了客车、物流车、专用车、观光车等类型燃料电池汽车,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开展合作,建设了国内最大规模的通信用燃料电池示范运营项目。

表2-1主要涉氢企业一览表

序号

企业名称

所在区域

主要业务活动

(或主要产品)

2019年产值

(万元)

1

宝盐气体有限公司

市张浦镇振新东路8号

氢气制备

82141

2

空气产品()气体有限公司

经济开发区,龙腾光电内

氢气储运

70

3

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江苏省市祖冲之南路1666号天瑞大厦一楼

氢燃料电池

2400

4

苏州弗尔赛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市高新区山淞路66号

氢燃料电池

1045

5

苏州中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巴城镇浦东软件园

氢燃料电池

150

6

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

江苏省市祖冲之南路1699号综合北楼803室

研发与检测

0

7

苏州氢宜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市张浦镇港浦中路淞南科技园

其他

7.19

8

苏州华清京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周市镇陆杨华扬路1188号2号房

氢燃料电池

——

9

苏州瑞驱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开发区中小企业园章基路189号

其他

——

3、产学研合作进展顺利

产学研合作创新取得积极成效,推动了氢能产业自主创新步伐,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了相关技术成果产业化。

弗尔赛能源与同济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高校合作共建了一支近50人的研发团队,联合技术攻关覆盖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及材料、电堆结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系统控制等多个国家级氢能燃料电池示范应用项目。

依托桑莱特能源(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孵化企业),南京大学、市人民政府、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共同组建了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加快集聚国内乃至全球创新要素,全力开展氢能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建立了燃料电池催化剂、膜电极等关键材料中试放大基地、国内首个获得CMA资质的燃料电池检测中心,研发从催化剂、膜电极、电堆、电源系统等系列检测检验方法与技术,填补了我国在燃料电池系列产品检测检验技术空白,主持起草并发布了1项产品认证规范,参与制定起草8项国家标准。

依托清华大学团队创立的苏州中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氢能源”)在催化剂、双极板、膜电极等方面获得核心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

(二)主要问题

1、产业基础仍比较薄弱

氢能产业链包括氢气制取、氢气储运及加氢站、氢能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结合发展实现,聚焦重点领域系统谋划推进。

从产业规模看,目前氢能产业规模仍然偏小偏弱,产业化推进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与张家港、常熟、如皋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从产业布局看,目前氢能产业布局仍处于自然增长阶段,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战略布局,不利于引进投资项目和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从龙头企业上看,目前氢能产业链的重点环节缺乏具有引领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对氢能产业带动作用发挥不突出,打造氢能产业集群任重道远。

2、产业链建设需要加强

对于制氢环节,目前还没形成稳定的供应渠道,宝盐气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盐气体”)等化工企业副产氢需进行生产线改造,才能提供合格的氢能,新能源制氢也没有企业涉及。

对于储氢环节,由于下游商业应用需求较少,氢气的储存、运输行业发展缓慢,目前没有成熟的保供体系。

对于氢能应用环节,虽然氢能燃料电池及汽车技术研发投入较大,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突破,但总体上仍处于试验阶段,离大规模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同时,氢能社会示范性建设相对滞后,如氢能公交、氢能社区、加氢站建设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3、自主创新需要进一步提升

氢能相关企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在氢燃料电池领域,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国外领军企业,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大功率电堆单模块高密度下长期运行的一致性、系统耐久性与低温冷启动能力仍明显低于国外产品。

正是由于核心技术未完全突破,全产业链成本较高,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受到限制,亟需引导和鼓励氢能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环节。

4、产业发展环境需要改善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和战略规划,大力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主要包括成立产业基金、补贴氢能源汽车、推动氢能公交示范应用、规划建设加氢站等,这些政策举措有效推动了氢能产业发展。

目前没有出台专门的引导性文件和具体的扶持举措,与周边城市如皋、张家港、常熟等相比,在吸引产业投资、引进创新人才以及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相对落后,亟需从市级层面加快谋划、统筹推进,为氢能产业加快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章氢能全产业链分析

一、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

(一)氢能产业链

氢能产业链包括上游氢气制备、中游氢能的储存及运输和下游发电、供热、燃料电池及汽车等应用(如图3-1所示)。

氢气制备主要包括工业副产氢、电解水制氢、化工原料制氢等;氢气储存形态包括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固态合金储氢等;氢气运输方式主要包括罐车运输、管道运输等。

在下游应用中,氢燃料电池及汽车是一个重要领域,自身能形成独立完整的产业链。

图3-1氢能产业链示意图

(二)氢燃料电池及汽车产业链

燃料电池是一种以氧化还原反应方式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一种装置。

目前,氢作为燃料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优势明显、应用最为广泛。

图3-2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示意图,其中,氢燃料电池主要由电堆、系统辅件、控制系统等组成。

图3-2氢燃料电池及汽车产业链示意图

二、氢能全产业链谱系分析

(一)氢气制取

1.发展现状

制氢产业环节是氢能产业的上游环节,可分为氢气制备、氢气液化和氢气提纯等产业子环节(如图3-3所示)。

目前我国制氢方式有工业副产氢、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电解水制氢等主要方式,前三种方式占氢气市场比例超过90%,电解水制氢由于成本较高仅占4%左右。

我国工业行业副产氢产能2500万吨/年,产量约1900万吨/年。

但副产氢的利用率较低,回收利用这些氢气潜力大,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氢气提纯装备主要应用于工业副产氢的提纯,我国通过变压吸附法提纯制取的氢气产量占比达97%,制取纯度大于99%,变压吸附法是目前较为通用的氢气提纯方式。

主要制氢方法成本与适用规模见表3-1所示。

图3-3制氢产业谱系

表3-1主要制氢方法成本与适用规模比较

分类比较

主要制氢方法

煤制氢

天然气蒸汽转化

石脑油

甲醇

液氨

水电解

工业副产氢

蒸汽转化

裂解

裂解

生产成本(元/Nm3)

0.55~0.83

0.8~1.75

0.7~1.6

1.5~2.5

2.0~2.5

2.7~3.6

0.8~2.5

适用规模(Nm3/h)

1000~20×104

200~20×104

500~20×104

50~500

10~200

10~200

/

2.市场前景

当前,氢气应用于炼油、化工、材料、半导体、食品生产等行业,应用于能源领域的氢气占比相对较少。

未来传统应用领域对氢气的需求量相对稳定,新增需求主要来源于氢能源汽车、分布式发电等新兴领域。

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到2020年我国以能源形式利用的氢气产能规模将达到640万吨以上,到2030年我国以能源形式利用的氢气产能规模将达到890万吨以上。

从制备方式看,由于煤气化制氢和天然气重整制氢的CO₂排放量较高,对环境不友好,不是理想的制氢方式;而电解水制氢,特别是新能源电解水制氢低碳环保可持续,有望成为未来氢气制取的主流方式。

(二)氢气储运

1.发展现状

氢气储运是氢能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环节,按照储氢方式可分为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两大类。

物理储氢主要有液氢储存、高压氢气储存、活性碳吸附储存、碳纤维和碳纳米管储存等。

化学储氢法主要有金属氢化物储氢、有机液氢化物储氢、无机物储氢等。

目前,高压气态储氢、液化储氢和金属氢化物储氢3种方式更适用于商用要求。

我国目前氢气运输以气态氢为主,一般用压力为20MPa的长管拖车运输氢气到加氢站储存,储存压力为45MPa。

由于我国目前无法实现更高压力的氢气运输和储存,与液氢运输相比,目前气氢运输虽然成本较低,但效率也低,40吨重的长管拖车大约只能运输400kg的氢气。

液氢的单车运氢能力是气氢的10倍以上,运输效率提高,综合成本降低。

但该运输方式增加了氢气液化深冷过程,对设备、工艺、能源的要求更高。

液氢槽罐车运输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国内目前仅用于航天及军事领域。

图3-4氢气储存产业谱系

我国高压储氢容器技术与工艺已经取得突破,能够生产高压无缝氢气钢瓶,碳纤维铝胆气瓶性能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正在研制钢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氢气钢瓶。

日趋成熟的储氢金属材料有稀土系、钛铁系、钛锆系以及镁系,全国有10多家储氢合金生产企业,年产能2.4万吨以上。

LaNi5型储氢合金总体上达到国际水平。

稀土储氢材料的产量已超过日本,占全球产量的60%以上。

氢能储存是加氢站建设重点工程。

与纯电动车充电站相比,加氢站建设成本较高,目前技术水平约为1500~2000万元/个,加之储氢和运氢成本也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我国已培育形成了一批从加氢站设计到运营的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地区。

截止2019年底,全国已建成加氢站51座,投入运营的加氢站有41座,在建加氢站69座,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上海、湖北、河北等地区。

当前,我国加氢站建设主要面临核心设备依赖进口、建设成本高、标准体系缺乏、审批复杂等问题。

2.发展趋势

由于氢气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在氢能总价格中,储运费用占比20%左右。

氢储运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大幅降低储运成本有利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提高储运装备的国产化率、降低加氢站建设和运营成本是降低氢能价格的主要方向。

目前高压气态储氢及拖车运输具有成本低、充放氢快速等优点,是主要储运方式,但因安全性发展一直受到限制,且储氢密度较低,不适合大规模长距离运输。

低温液化储氢技术受制于成本和能耗问题,无法规模化利用,目前国内液氢罐车拖车运输方式仅用于航天领域,大规模商业运用需要解决氢液化、运输损耗等问题。

金属氢化物储氢罐虽然具有体积密度大、安全性能好、成本较低等优点,但质量密度偏低、效率不高,未来研究应集中在提高材料热交换性能、提升吸放氢效率、降低加氢脱氢装置成本等方面。

管道运输前期投资非常高,但管道运输的效率、成本都具优势,随着氢能产业规模扩大,在未来长距离、大规模的氢气运输中有望成为最优运输方式。

液态有机储氢技术在安全性、储氢密度、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