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6678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述.docx

《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概述.docx

概述

中日文字,文学与书籍交流

中日文字

1.中日文字交流史分为:

古代时期:

从中国向日本输出语言文字

近代时期:

从日本向中国输出语言文字

2.关于汉字传入时间:

《古事记》记载的王仁出使日本上贡《论语》和《千字文》,大抵在4到6世纪。

之后采用“文言二途”制度(汉字作为书面语言,用于正式文献;口语使用本国语言。

3.万叶假名(得名与《万叶集》)

最早的假名文字

汉字只有表音的作用,不存在本身的表意作用。

该时期,日本文学作品采用汉文与万叶假名的混合写法,如《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

9世纪日本宫女将万叶假名草体化,形成平假名。

(但正式公文,男性著述仍使用汉字或片假名)

4.片假名

最早源自一种辅助阅读汉文的速记符号。

拆解汉字中符合日文发音的一部分简化而来。

5.“和汉混淆体”

平安后期出现原用于佛教著述,后被广泛使用

特点:

和文与汉文混合使用,并介入作品时代的口语

代表:

(平安后期)佛教说话故事《今昔物语》

(镰仓时期)随笔文学《方丈记》

6.现代日语对中国字体读法

A音读:

按原汉字读音读汉字

按引进时期分为:

吴音:

5-6世纪传入(或为南朝直接传入,或为经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入)

汉音:

奈良时期遣唐使学得发音体系与长安音相近

唐音:

宋代—元明由僧人和商人传入以禅宗词汇以及器物名称为主

体系与江浙福建方言相近

(并不指中国朝代名称,而是该时期对中国的称呼)

B训读:

以日语发音读汉字

7.近代社会日本对西方的学习

早期阶段:

通过中文著作辞典(包括传教士的正文书籍以及魏源《海国图志》等)

汉语对西方近代概念的词语“数学”,“电气”等成为日语的汉字词汇

后期:

独立翻译西方著作创造汉语新词(用原有汉语词汇翻译“经济”;用汉字创造“电话”)

8.近代中日文字的双向交流

既有早期汉语对西方译词给日本的影响,也有日语对汉语输出的新词。

战后到当今流行语借助网络为年轻人接受。

中日文学

1.时期分类(输出源流)

第一阶段:

始于记纪文学产生到江户时期中国对日本输出占主体

第二阶段:

明治时期到现代日本文学対中国文学影响重大

2.第一阶段

奈良时代:

“记纪文学”

(历史性,文学性)—《古事记》和《日本书纪》

最早书面记录日本历史的书籍。

《万叶集》

(真正以文学性占主导地位作品8世纪)

日本第一部和歌总集上古抒情文学的集大成者

日本和歌形成的标志最早的日本独立文学形态的标志

创作题材和思想借鉴中国文学

题材:

万叶和歌的“反歌”——汉服反辞

“五七”音节——汉诗五言七言

内容思想:

柿本人麻吕《贫穷问答歌》——陶渊明

《怀风藻》(现存最早汉诗集)——老庄典故六朝文学《昭明文选》

平安时代:

“汉风化”到“和风化”的转型关键期

物语文字《源氏物语》随笔文学《枕草子》:

古代日本散文高峰

《古今和歌集》和歌的中兴

诗歌:

嵯峨天皇归国遣唐僧(空海)为代表私撰汉诗文集

诗论诗学作品遵循六朝到唐的文学理念

如:

曹丕《典论》“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三大敕撰汉诗集《凌云集》

《文华秀丽集》《经国集》

诗学评论:

空海参照陆机《文赋》等作日本古代诗学论《文境秘府集》

菅原道真受《白氏文集》影响实现“汉风”向“和风”转化

“和魂汉才”理论(和歌中兴的指导方针)

日文为体,汉文为用,从表面的模仿到深层的融会贯通

作品举例:

《竹取物语》日本最早物语作品与《斑竹姑娘》《月姬》嫦娥奔月有联系

《源氏物语》紫式部章节沿袭《长恨歌》

引用白居易诗文,《史记》,《文选》

“安于和感伤兼有之”的思想特征

《帚木》“雨夜品评”观点来自《后妃传》,《列女传》

《枕草子》:

多处运用《史记》,《文选》及佛典引用琵琶行

镰仓时代:

战记物语和随笔文学成为近世文学的主要代表

《论语》,《史记》,《诗经》——表现儒家忠孝

历史故事传说(刺秦,入海求仙)——铺陈发展情节

《长恨歌》——故事展开和描写

镰仓末期至室町时期:

奈良时代后第二个文学隆盛期

以京都,镰仓的五山禅寺为中心盛行于禅僧之间

追溯:

宋禅僧一山一宁禅林文学传入

门下有虎关师錬雪村有海梦窗疏石以及堪称五山文学双壁的义堂周信和绝海中津

学习方面改变:

推崇白居易——学习接受杜甫,李白,苏轼,黄庭坚

向韩愈,柳宗元之古风发展(文体)

江户时代:

明代白话小说(重大影响)

《白蛇传》,《警世通言》——上田秋成《雨月物语》中《蛇形之淫》

《搜神记》——《菊花之盟》

《水浒传》《搜神记》《封神演义》——《南总里见八犬传》

明治时期:

中日文学输出方向逆转

梁启超

翻译政治小说《佳人之奇遇》开言文一致运动的文体革命大幕

郭沫若

“中国文坛大阪市日本留学生建筑而成的”

王国维

赴日前于东文学社结识藤田丰八田冈岭云(康德,叔本华哲学思想)

鲁迅

翻译作品夏目漱石森鸥外芥川龙之介以及白桦派代表岛武郎

《阿Q正传》——夏目漱石《我是猫》

《故事新编》——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周作人

追随白桦派武者小路实笃发起的“新村运动”

翻译多为白桦派者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

“杰出的日本文化全方位理解者”

《日本的诗歌》介绍从《万叶集》到明治新体诗人正冈子规与谢野晶子等,推动中国文坛“小诗”

郁达夫

成名作《沉沦》——受作者告白式的“私小说”影响葛西善藏佐藤春夫

上世纪三十年代

1.台湾文学日对台的日语化政策

代表作杨逵《送报夫》吕赫若《牛车》

诗歌戏剧

1.除周作人的“小诗”外,明治,大政时期的北村透谷岛崎藤村等浪漫主义诗歌影响中国白话诗。

如郭沫若《女神》

2.(戏剧)李叔同欧阳予倩春柳社演艺部学习新拍演艺

《茶花女》日本首次公演中国人上演话剧的开山之作

《黑奴吁天录》话剧在中国的开场

中日书籍交流(文字文学交流的媒介)

1.汉籍的分类

由中国到日本的中国书籍(其中一部分又由日本传回了中国)

日本人以汉文写作而成的典籍

2.汉字传入时间至少在公元5世纪之前

3.时间轴概括

一.中国对日本

推古朝时期(7世纪)

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取自《礼记》《左传》

奈良时代

遣唐使(僧)搜求各类书籍

吉备真备带回《唐礼》、《大衍历经》、《乐书要录》、《东观汉记》(日本儒家的主要学习来源)

数量最多的一次:

僧人玄昉5000余(相当于《开元释教录》收录)

另有僧人最澄、空海、园仁园珍

除了佛经还有非佛经典籍《开元诗格》,《诗集》

遣唐使废止之后

僧人商人为主要携带者

983然被赐予新刻《大藏经》

1072成寻搜集经卷如《大藏经》、《景德传灯录》、《四十二章经》、《天下郡谱五姓扩》、《太上老君枕中经》、《本草括要》、《注千字文》。

范围包括佛教、道教、地理、医学。

1235入宋日僧圆尔辨园1/3的非佛经,其中有五经、朱子学著作及《白氏文集》、《东坡集》

商人传递书籍(遣唐使废止之前已经存在)

838藤原岳守献《元白诗笔》给天皇

平安中期藤原道长通过宋商曾令文得到《五臣注文选》、《白氏文集》

镰仓后期及室町时代

遣明使及入明僧(多为五山僧人)借助勘合贸易将汉籍传入

策彦周良(1538,1547)在《初渡路》、《再渡集》记录汉籍收集情况、

江户时代

商人充当汉籍传入的担当者

贸易地点:

长崎

红叶山文库,接受函籍最多的地方。

主要为法律书籍及中国地方志。

另有辞书性《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

后期大学头林述斋继承德川吉宗爱好简化手续。

兵书搜集有《孙武子本义》、《讲武全书》。

19世纪中叶之后

汉译“西书”经长崎传入日本,影响维新。

《海国图志》(1851)、《万国公法》(1865)

二.日本对中国

唐代

遣唐使(僧)带回日本著述的汉文典籍以佛书为主

8世纪起圣德太子《三义经疏》(明空赞赏)、淡海三船《大乘起信论住》、最澄《显戒论》(知玄烨赞赏)传入

宋代

僧人拜师主为巡礼圣迹

代表:

源信(《往生要集》)、寂照、成寻

很大一部分为在中国失传的古籍(天台宗,密宗),X然《郑氏注孝经》、《越王孝经新义》

中方求书成为亮点。

吴越国钱弘俶寻天台宗典籍,日方天历年间(947-956)携经来华,X然献书

元明时期

五山禅僧兼习禅学理学,研究繁荣。

人物:

义堂周信、梦窗疏石、了安桂悟、一休宗纯、策彦周良携著作请人指点

汝霖良佐得到宋濂作跋。

清代

日本学者著述许多收入《四库全书》如山鼎《七经孟子考文》(1732年传入)。

清初《吾妻镜》传入,朱彝尊作跋。

俞樾整理岸田吟香资料编《东瀛诗选》——有史以来日本典籍最大规模的西传结晶。

杨守敬搜古本,刊成《日本访书志》,另有黎庶昌、黄遵宪、董康、罗振玉

中日宗教与思想交流

佛教

1.传入时间:

4-5世纪传至朝鲜半岛,后传至日本

其后开始直接东渡日本

《扶桑略记》记载522南梁造佛师司马达止到达日本建佛像

史学界认为552年百济圣明王进献佛像等为传入之始

2.宗派

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提倡“笃敬三宝”,派遣隋使。

早期传入的是华严宗,法相宗,律宗(鉴真被奉为律宗祖师)

天台宗(最澄)、真言宗(空海)804入唐求法,有密教色彩,“镇护国家”

净土宗(法然),日莲宗:

日僧在日本以汉译佛经与中僧著述创立。

教义上与中方有联系(“他力本愿”、“口称念佛”),也有差异(强调“恶人正机”)

禅宗:

临济宗

最早由天台僧最澄传入(并未流传)

镰仓时代荣西师从禅宗临济宗黄龙派的虚庵怀敞,创“兼修禅”

宋元交替,临济宗杨岐派的兰溪道隆(见仿宋禅林制度),无学祖元东渡

曹洞宗

镰仓初期如宋归国的道元为祖,在东北造成气候,未入中心。

黄槷宗

明末清初传入,渡日中僧隐元隆琦(临济正宗的传人)流传,临济宗、曹洞宗先后变革,最后一次发展高潮。

净土真宗:

亲鸾

儒教思想

1.日本深受影响

政治口号:

646的中央集权,1334建武中兴“王土王民”、“大义民分”,1868“尊王攘夷”

道德宣传:

忠孝义

著作反映:

《养老律令》、《德川成宪百条》、《神皇正统记》、《本朝通鉴》。

2.儒学传播

传入时间

5世纪前后(405年“五王来朝”及后出土的汉字金文文物)

第一阶段

内容:

一是7世纪后传去的原始儒学;二是经遣唐使传去的汉唐儒学。

只是初步学习,在皇室内被传授,五独有的儒学著作

君臣、天道等事项满足统治统一的要求,如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

第二阶段(镰仓时代后)

五山禅僧吸收发展,儒学传播的实际践行者,促进理学的转移传播,为藤原惺窝的理学开花打基础。

五山新儒学特点:

求索佛学经典和儒学外典,发明汉籍和训法,研究宋学的专门性著作。

第三阶段(江户时代)

朱子学派:

创立:

藤原惺窝创立大弟子林罗山是达到全盛成官方哲学

代表:

藤原惺窝否定佛教虚无世界观,强调现实存在

林罗山“排除异己”,“神儒合一”,神道重新独立

特点:

强调个人品性发展的理学部分扩展到治理国家的社会准则。

鼓吹忠君报国,“大义名分”(各阶层安分守己)

分支:

大阪学派、水户学派、海西学派、海南学派。

阳明学(17世纪中叶):

创立:

中江藤树

奉行王守仁的“良知”,更世俗与开放,受庶民阶级欢迎,大盐平八郎领导大阪贫民起义。

古学派:

创立:

林罗山弟子山鹿素行最早向宋学挑战,伊藤仁斋正式“回归古典”

第四阶段(衰落)

原因:

列强冲击;研究已触及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

古学派后期荻生徂徕有革新,但有矛盾,快乐主义-伦理准绳、批“心性崇拜”-“古学崇拜”

中日互动

清代1865《论语正义》引用荻生徂徕《论语注》

道教

最早出现:

《日本书纪》卷21《用明天皇纪》

(《日本书纪》是日本最早的汉文文献。

《古事记》为原始日语记录则无,说明属于中国文化)

范例举证:

《延喜式》“皇天上帝”、“三级太君”

《江家次第》载圆融天皇咒文

道教思想传播

德川时代界限分明,老庄强调个人清修,符合大众心境。

儒释道融合

早期(共存性)

道教——巫术仪式与世界观,“天皇万世一系”合法性

佛寺——神社,打击豪强,以国分寺和国风尼寺统一宗教

儒学天道,放伐——天皇绝对神圣性,建立律令制国家

平安时代(道儒依附佛教)

道教

诸神以菩萨身份加入佛教神明(前期“神入佛门”、后期“本地垂迹”)

神社改为寺院或为寺院护持者

儒教

禅僧学习儒学补助对汉文化的理解

镰仓时代

宋明理学传入,朱子学吸收部分禅宗思想,有排佛倾向

日本儒学昌盛,佛学相对衰弱,神道教摆脱佛教而独立

中日艺术交流

总体:

不经意间完成,影响深远

中日音乐交流

1.时间推断:

晚于东汉时期,例证:

铜铎

2.时间轴

魏晋南北朝

僧人智聪渡日,带去乐器及伎乐面(面具)

隋唐

中国雅乐燕乐体系极盛

735以及752年吉备真备带回音乐理论书《乐书要录》、《太乐署供奉去铭记朱月明》

随后《万岁乐》、《武德乐》、《兰陵王》、《破阵月》传入。

藤原贞敏师从刘二郎,唐筝传入

设立“雅乐寮”(701,乐舞教习机构)及“内教坊”(日本的雅乐实为唐的燕乐)

日本雅乐还吸收朝鲜、佛教乐舞。

散乐(民间庙会娱乐音乐)影响庶民阶层,演化出“猿乐”

宋元时期

日本中世以琵琶为伴奏的说唱音乐受中国弹词影响。

13世纪流行的五孔尺八受宋人张参启发

明清时期

东渡僧人带去琴曲和古琴艺术

19世纪初,“明清乐”《九连环》、《凤阳调》等

3.日本民族音乐对中国的输入

隋朝,有“倭国”乐伎记载

明治维新后,交流走向变化

20世纪初,西洋音乐,部分术语和简谱形式由日本传入中国。

中日绘画交流

中国对日本的输出

唐代

经由朝鲜半岛传入

平安时代

模仿中国绘画,高松冢古坟仕女群像——唐永泰公主墓

奈良药师寺《吉祥天王画》——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平安京皇宫的贤圣幛子是唐绘的代表作品。

“国风”时期(9世纪中叶之后)

日本民族特色的“大和绘”产生盛行,与唐绘紧密相关,并与唐绘成为两大流派。

大和绘背面多有唐绘

镰仓室町时期

宋元文人画传入,最终发展为汉画派和水墨画派。

明清时期

1468禅僧雪舟等杨临摹文人画,结合日本风物,开创汉画派。

《四季山水长卷》

江户时代

民代南宗文人画影响深远,长期成为东传入口。

17世纪初黄槷宗传入,尤其是1654年隐元隆琦创万福寺,传播临济宗、黄槷宗,明代后期的文人画成为日本南画的先驱。

万历年间的版画随插图书籍传入,成为日本学习的另一主要途径。

日本对中国的输出

宋《画史》、《皇朝类苑》记载南唐后主李煜赏析日本画

元明时期,五山禅僧如雪村友梅,铁周德济,默庵灵渊受中国赞誉。

元末,四大家之一的倪瓒有诗《题日本僧画》。

雪舟等杨技巧受明人赞赏。

1463礼部失火,雪舟为重建作画。

近代,浮世绘由周作人传入中国。

李叔同学习油画,成为中国油画先驱。

中日工艺交流

最早起源

前2世纪经朝鲜半岛传入的金属技术。

代表:

近畿一带的铜铎。

古坟时代

以三国魏的铜镜为模本,铭文采用日本式汉字文体。

奈良时代

唐氏铜镜流行(技术落后)模仿唐三彩制成“奈良三彩”

鉴真传入螺钿漆器,影响日本工艺

遣唐使僧带回唐氏器物,空海的金铜密教法器五钴铃。

国风时期

从模仿唐三彩到效仿越窑青瓷(9至11世纪为输入鼎盛时期),有绿釉陶,灰釉陶。

日本漆器向中国输出988日僧X然向宋太宗进献。

,收高评价,已超中国。

日本刀扇受追捧,欧阳修《日本刀歌》,苏轼《杨主簿日本扇》。

宋元明时期

工艺交流以陶瓷为主。

镰仓时代濑户窑模仿中国白瓷,13世纪末开创“纹样色彩”(鼎盛)

15世纪后半期受茶道影响偏好质朴、自然、单纯的作品。

濑户窑的美浓窑以景德镇白瓷范本创白釉工艺。

京都乐窑吸收明三彩,加入茶道,制作民族情趣作品。

清代以后,景德镇窑的青花、斗彩瓷器影响伊万里窑,后吸收金襕式样式并超越,在西方引轰动,景德镇窑页模仿以迎合市场。

中日建筑交流

绳文时代

日本本土出现“竖穴式住居”

弥生时代

高床式建筑(干阑式建筑)——责任第一次建筑文化交流产物。

香山县赞岐铜铎与文镜和云南相似

飞鸟时代

538佛教传入日本建筑文化以朝鲜半岛为中转。

高句丽重北朝建筑文化,百济受南朝影响大,传入佛教,输出工匠。

苏我马子使用百济工匠在奈良建法兴寺(日本最早佛寺)

7世纪初,法隆寺——世界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飞鸟样式”南北朝和隋朝样式经朝鲜吸收后,代表:

法隆寺金堂、五重塔、中门及回廊,法兴寺三重塔

奈良时代

佛教建筑成主流。

留学僧带回珈蓝布局,建筑形制和营造技术。

飞鸟样式过渡到奈良前期的白凤样式,,后转为天平样式(唐招提寺金堂)。

奈良后半期,“总国分寺”东大寺走向全盛期。

754年东大寺戒坛院和759年唐招提寺金堂为鉴真创建。

城市规划上,藤原京为先例,重现堂“里坊制”(条坊制)

律令建筑组织方式:

组织化技术化,管理机构有八省百官制度和木工寮。

造园方面,奈良时代模仿唐风;

平安时代唐文化高扬;

9世纪晚唐衰败,国风化;

平安中期藤原时代,净土宗传入,“净土庭院”流行。

藤原赖通的京都平等院。

《作庭记》,东亚造园史上第一部造园技术书。

两宋时期(继隋唐之后第二个高潮)镰仓时代

日本初期禅宗建筑模仿南宋五山十刹珈蓝布局

代表:

荣西建仁寺,圆尔辨圆东福寺。

纯正宋风禅寺与宋僧渡日后出现,1246兰溪道隆建镰仓建长寺(日本第一座纯宋风禅寺)

该类型被称为“唐样”、“禅宗样”。

室町时代有被融入日本艺术精神。

“大佛样”:

由福建传入,流行20几年消失。

有奈良东大寺南大门、兵库净土寺净土堂。

明清时期(唯一交流近黄槷文化东传)

黄蘖样:

渡日僧隐元创黄槷宗万福寺。

万福寺和长期唐三寺样式被称为“黄蘖样”。

儒教建筑:

朱舜水传入江户时代。

近代以来

中国通过日本学习西方建筑文化。

刘敦桢:

于上海建立第一家中国人经营的建筑事务所。

梁思成:

保护奈良,京都,劝美国避开轰炸。

中日科技交流

天文学和历法

学习中国历法

1.公元3世纪日本人已经建立按节气安排生产的观念。

一直到7世纪的天文历法记载均来自《日本书纪》

公元5世纪百济“归化人”教授皇太子《论语》,天文和天干地支在此传入可能较大。

《日本书纪》记载602年推古天皇,是日本学习中国历法的最早记录。

.2除元嘉历和仪凤历(763被废)外,还陆续使用僧一行的大衍历(764起用)、郭献之的五纪历、徐昂的宣明历(863-1684)

2.“贞享改历”——结束直接使用中国历法而进入自己造历的标志。

涩川春海看到宣明历不足,自创大和历,特点在于认识到里差。

学习西方历法.

1.宝历改历——学习西方的很好证明。

幕府将军德川吉宗主张按西洋历改历,但无实质性进步。

2.学习途径

一是借助汉文或汉译科学书籍;二是借助“南蛮科学”(耶稣教会).

3.重要著述

《天经或问》

明末清初历算家游子六,内容以西方天文学为基础,在中国几经失传,在日本受推崇。

《乾坤牟说》

泽野忠庵(耶稣会传教士改宗儒学),不坚定的批判南蛮科学,实际上推动了。

4.由西方引发的改历

宽政改历

以荷兰文天文学为依据,参考《崇祯历书》、《历象考成》等耶稣会著作。

特点:

采用刻卜勒的椭圆轨道说。

天宝改历

荷兰语为源泉,经高桥至时级两个儿子完成。

特征:

以荷兰语为依据,构成仍为中国传统风格。

5.明治时代,废除江户时代的太阴太阳历,采用属于太阳历的格里高利历。

6.管理机构——“阴阳寮”

在大化改新之后的《大宝律令》之前已经存在。

职能范围:

“天文”、“阳阳”、“历法”

后期:

1685年涩川春海隐贞享改历有功被任“天文方”,逐渐取代阴阳寮。

医药学:

1.中日最早的交流——徐福第三次东渡日本,被尊称“司农耕神”、“司药神”

2.5世纪中国本草医药学经由朝鲜传入中国。

据《古事记》、《日本书纪》记录,414年是医药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

3.直接进行交流:

吴人知聪携带解剖学知识《名堂图》到日本,645-654其后人又将《名堂图》及药臼等物献给天皇。

4.隋代,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鞍作福利入隋,带回《四海类聚方》,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带回《诸病源候论》等,至此汉医药方取代韩医。

5.唐代(中日互相研修交流)

日本方面:

荣叡、普照、菅原清、出云广贞、安倍贞直、藤原佐世、深江辅仁、丹波康赖等人。

其间的著作:

《大同类聚方》、《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本草和名》、《和名类聚抄》、《医心方》(丹波康赖,集大成之作)

鉴真六次东渡带大批药物、药书、方书。

唐代医典《新修本草》影响大,医学必修科目。

6.宋代(医药学交流转到医药贸易,印刷本和再版典籍)

中对日输入香药,日对中输入硫磺。

《同宪入道藏书目录》记载的《大观本草》是宋版医药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

僧侣作用明显,圆尔辨园1240返日,带《魏氏家传方》;

荣西《吃茶养生经》(1211)

镰仓主持僧梶原性全编日本中世最好的医学全书《顿医抄》、《万安方》

医疗对象向平民扩大,出现混有假名的和书。

有林《福田方》

7.明清时期(由鼎盛转向中庸,日本最终断绝中医转向西医)

第一阶段

早期仍渴望明朝医药文化,日本医师来中国行医受赞誉。

如竹田昌庆、月湖、坂净运、半井明亲、吉田宗桂(意庵)。

16世纪初交流逆转

原因:

1)印刷术,书籍传播;2)日本锁国,兰学引进;

3)明朝遗民—王建南、王宁宇、五云子、马荣宇、独立性易

表现:

大众化,注疏书,医药书增加。

第二阶段(日本汉医分派)

江户中期:

古方派和后世方派

古方派:

吉益东洞,“万物一毒”

江户后期出现考证学派,依据古典汉医理论。

8.日本对中医贡献

失传的医学经典回流中国,《难经》最古善本《难经集注》由林述斋《佚存丛书》收录

《黄帝内经太素》在京都仁和寺的古抄本(杨守敬转抄),《新修本草》

数学

1.飞鸟、奈良、平安时代

以隋唐数学为中心,《九章算术》、《五曹算经》,引进“九九成算表”、算筹等。

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演算,并未符号化。

2.废止遣唐使—再次学习热潮(894-16世纪左右)

孤立状态

3.室町末期到江户初期

算盘,元明数学,珠算书(如《直指算法统宗》)传入。

4.和算产生

元明数学“天元术”为基础。

介绍天元术的书籍《算学启蒙》、《杨辉算法》

日本数学家:

关孝和编《发微算法》(和算诞生的标志性书籍),代数符号法“傍书法”

渐部贤弘《发微算法演段谚解》(1685)、《不休缀术》(1722)

安岛直园:

圆理二次缀术(和算中兴之祖)

和田宁:

圆理表和定积分公式

长谷川:

宽极形术和变形术

农业

稻作技术

1.来源:

弥生水稻栽培出现之前,杂粮栽培已经出现。

2.稻米传入日本路线

长江下游—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九州—本州

3.明治时期逆转,日本优质稻种传至中国

4.其他作物

垂仁天皇(61年)—柑桔

蚕桑养殖技术

最早记录

195年称作秦始皇十一世孙的功满王进献蚕种。

三国两晋

丝织品成为两国互赠礼品。

238年倭女王卑弥呼遣难米升,魏帝赐丝织品。

隋唐时期(交流频繁)、

茶叶种植

805年最澄带回茶树种子。

806年空海带回茶种和种茶方法。

1191年荣西《吃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