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6790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7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将正确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

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史学家钱穆指出:

“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

A.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3.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4.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了一场重大的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蒋介石专门发来贺电:

“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

”据此,你认为此战役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5.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B.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C.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D.削弱清朝军队的战斗力

6.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

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7.“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日星……”此处兴师

A.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8.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裁判所”等权力。

据此推断,修正“组织大纲”意在

A.迅速稳定国内局势B.创建责任内阁制

C.制约袁世凯专权D.贯彻主权在民原则

9.“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材料强调(  )

A.必须继续革命,推翻清朝封建帝制B.政治革命的彻底性和长期性

C.要从思想上肃清旧的封建思想D.要用马克思主义彻底改造中国的旧思想

10.2015年12月25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候选人首场政见发表会在台北登场,两岸议题是三位候选人争锋焦点之一。

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谈及两岸关系时强调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发展两岸合作。

“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祖国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D.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11.有学者对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每年数百个讨论的议题进行统计发现,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只有4~5个,而1949年便陡然增加到70个。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政局变化B.冷战重心东移

C.朝鲜半岛分裂D.意识形态相同

12.“……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是哪一政治文献对中国国家性质的表述?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13.最能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

A.新中国成立B.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中日邦交正常化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4.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尼克松访华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C.“乒乓外交”D.中国重返联合国

15.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我们实行的主要政策是()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6.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里写道:

(梭伦把)法律颁写在木板上,竖立在巴西勒斯柱廊里,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如果他们僭越了某条法律,他们将献塑一座金像。

这一记载说明梭伦为雅典执政官时

A.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

C.使雅典成为了民主国家D.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

17.谢冬慧在《罗马法的借鉴价值》中指出,公元12世纪始,罗马法又为时人所发掘、整理和研究,再现昔日的辉煌,史称“罗马法复兴”。

由于特殊的历史需要,罗马法覆而不灭。

导致罗马法复兴的“特殊的历史需要”主要是指()

A.建立人文主义世界观B.复兴古典文化以促进思想的解放

C.实现代议制民主政治D.调整商品经济发展下的种种矛盾

18.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它在政治领域对西方社会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A.自由传统B.民主政治C.法律建设D.国家统一

19.“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权利法案》B.《共产党宣言》

C.《法国民法典》D.《独立宣言》

20.有学者认为:

“新德意志帝国树立之政治制度……表面上帝国政治受国民代表之支配,但实际上,则制宪者之设计至巧,将实权保留于上流阶层,而拥戴一个独裁君主。

”该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  )

A.共和派和保皇派势力相当

B.政治权力由帝国议会掌控

C.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D.容克贵族占主导,资产阶级次之

21.列宁说:

“俾斯麦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

”这里的“进步事业”是指()

A.政治体制的改革B.工商业的发展

C.代议制的确立D.德意志的统一

2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第一国际的成立

C.巴黎公社诞生D.《资本论》的发表

23.有一图是上海造币厂制作的卡尔·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纪念章的背面。

图案是一位妇女张开双臂护佑着一堵墙边的殉难者,这堵墙是某一次革命终结的地方。

这堵具有特殊意义的殉难之墙位于()

A.英国伦敦B.法国巴黎C.德国柏林D.俄国莫斯科

24.“从前我在法国接触了社会主义各种思想流派,深深为社会主义理想所吸引。

今天这个理想居然在一个大国内开始实现了,心中感到无限兴奋和鼓舞。

”上述认识的历史背景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B.法国巴黎公社起义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D.中国民主革命胜利

25.法理德·扎卡瑞亚在《后美国时代》一书中认为:

“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之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群雄竞起”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权力真空B.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扩张

C.美国失去对全球事务的主导作用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6.下图是一幅关于冷战的讽刺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对这幅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

B.两极格局承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处与合作

C.美苏两极处于相对均势及“核恐怖平衡”状态

D.两极格局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27.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欧洲统一进程的加快D.美苏两国的冷战对峙

28.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

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

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

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

A.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B.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

C.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

29.汉武帝实行筦盐铁(筦,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农具)啖(淡)食。

”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

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

30.明朝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

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属于()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重农抑商下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1.下图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这一事件应该是()

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

32.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

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

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

”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业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33..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

“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贾。

……总办商董举自官,不依商律由商举。

……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华商因此不及人,为丛驱爵成怨府。

”郑观应感叹的是

A.股份经营弊端丛生B.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C.民族工业艰难发展D.外商挤压民族主义

34.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人均产量(1950年)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实行三大改造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开展大跃进运动

35.邓小平说: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下列最符合邓小平讲话精神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对外开放方针的确定

C.“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D.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

36.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增速趋势示意图。

下列有关解读正确的是(  )

A.总体上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B.1958年后基本实现工业化

C.20世纪60年代农业反超工业D.国家方针政策影响经济发展

37.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

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民族危机的困境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D.文学革命的影响

38.世界上消失的语言中有一半是在1500年至2000年间退出历史舞台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外来语言的入侵与破坏B.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立

C.西方的殖民扩张与掠夺D.不同地区的孤立被打破

39.1570~1780年期间,西方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

阅读下表(单位:

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A.英国、西班牙B.荷兰、葡萄牙

C.英国、荷兰D.荷兰、英国

40.有学者试图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探究,选出以下几个话题

1.坚持“自由主义市场原则”,反对国家干预

2.无产阶级提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

3.改良社会主义提出在不改变现有制度的前提下,由国家实时一定的福利制度安排

 

该学者探究的主题是

A.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B.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

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D.各国政治体制的演变

二、连线题(将题号对应的答案涂到答题卡上。

每小题3分,共12分。

新中国外交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请将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连线。

41.50年代A.“一条线,一大片”

42.60年代B.“一边倒”

43.70年代C.“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44.80年代以后D.“两只拳头打人”

三、判断题(正确选A,错误选B,填涂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3分,共12分。

45.()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4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模仿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47.()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

“核武器……不仅威胁着象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

”因此,美苏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往往表现出坚忍和理性。

古巴导弹危机最能反映这一国际关系的特点。

48.()鸦片战争后,一家英国企业在征得清政府同意后,在杭州开设了一家工厂。

四、材料题(选出正确的答案组合,并将其填涂到答题卡上。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49.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6分)

答:

原因:

①统一与稳定;②耕地面积增加;③精耕细作;④政府奖励生育;⑤社会福利完善;⑥高产作物的推广;⑦税收制度的变革。

A.①④⑤⑥⑦B.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⑥⑦D.②③⑤⑥⑦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50.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

(6分)

答:

措施:

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②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③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④节制生育;⑤超生罚款;⑥向国外移民。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高一历史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理解。

A项是世袭制,B是西汉时期采取的察举制,C项是九品中正制,D项是科举制,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2.D

【解析】

试题分析:

从题干的材料看从周天子开始历代皇帝、皇后都重视这一仪式,说明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重视的原因是农业是古代社会主体经济;周代制度后世基本被废除,A不选;古代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变化非常大,B不选;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C不选;故选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农业·地位

3.D

【解析】

试题分析:

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不能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项错误;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到了春秋战国基本崩溃,逐渐被中央集权制度取代,故B项错误;世卿世禄制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冲击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并没有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士大夫思想中是家国天下的观念,这种思想下,任何出现在中央王朝视野中的民族部落政权都要臣服于中央王朝,臣服于天子脚下,虽然在具体管理上奉行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但是中央集权的思想源头已经开始了,故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国家观念

4.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八路军发动了一场重大的战役,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百团大战的影响。

故选D。

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百团大战

5.C

【解析】

试题分析:

联系所学可知: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畅销英国,而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却没有市场,在当时的中英贸易中在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

A、B、D三项是走私鸦片产生的影响,而非目的,本题应选C项。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

6.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后果是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双半社会,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A项和D项是鸦片战争的结果,B项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抗争•八国联军侵华

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的影响。

由材料信息“土匪军阀,为虎作伥。

帝国主义,以枭以张”可知这是国民大革命的誓师词,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故选B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8.A

【解析】

试题分析:

赋予总统“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裁判所”等权利,有利于迅速稳定国内局势,故A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总统的权力,并未提到内阁,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是加强总统权力,这不利于制约袁世凯权力,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体现主权在民原则,故D项错误。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新文化运动,题眼是“帝制时代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帝制,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论及的是思想上的肃清,不是政治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的信息说明要维护辛亥革命成果,必须肃清旧有专制思想,故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是在十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九二共识”指的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所以答案选B。

中共主张和平统一祖国,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阻碍祖国统一的两大因素是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九二共识”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对时间的认识“1949年”。

这一年,中国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新政协召开,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的政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所以应选A。

B说法错误;早在1945年,朝鲜半岛就已分裂,故排除C;D不是主要因素。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的胜利•影响

12.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描述可知这时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没提到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应该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以本题选B项。

A项不是工人阶级领导的,C项、D项应该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外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3.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所以选D。

考点: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故选B项。

考点: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中美关系的缓和

15.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所谓“一边倒”就是新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以此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

16.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雅典的法律,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内容“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如果他们僭越了某条法律,他们将献塑一座金像”说明古代雅典奉行法律至上,所以D符合题意;虽然法律至上,但不一定人人平等,所以排除A。

题干中没有体现维护平民利益的内容,排除B;古代雅典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不是民主国家,排除C。

故选D。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法律

17.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伴随着罗马国家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矛盾重重,在此背景之下罗马法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出现昔日辉煌,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人文主义世界观,排除A项;借助复兴古罗马文化促进思想解放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民主政治,排除C项。

18.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在政治领域对西方社会发展最大的贡献是民主政治。

故选B。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影响

19.B

【解析】

试题解析:

解决本题的关键就是材料内容中的“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共产党宣言》是资本主义发展必然产物,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的产物,B项符合题意,正确;ACD三项均排除。

故选B。

20.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题眼是“实权保留于上流阶层,而拥戴一个独裁君主”。

德意志政体中体现出保皇派处于上风,故A项错误;德意志政治权力由皇帝掌控,故B项错误;德意志政体表面上是君主立宪制,实质是用议会粉饰门面的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容克贵族占主导,资产阶级次之”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

21.D

【解析】

试题分析:

俾斯麦代表普鲁士容克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当时针对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他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

后来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这符合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促进了德国的发展和进步。

为此列宁指出:

“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

因此最佳答案是D.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张·德国

22.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从此,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故选A项。

考点: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

23.B

【解析】

试题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