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6857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19-2020年新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其中包括两篇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和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还安排了很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进行习作练习;“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便会油然而生。

课题

观潮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教学方法

变序式。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修订栏

预习

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教学

过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

“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

(观:

观看。

潮:

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

观赏钱塘江大潮。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

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

设计

作业

布置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教学

后记

 

课题

观潮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教学方法

变序式。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习

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导入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教学

过程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2.教师讲解: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

(看)看什么?

(潮来时的景象)

(二)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

每层都写了什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

)急到什么程度?

(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

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

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

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思考:

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声音大,浪大)

(5)提问:

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

“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

“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

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

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

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

会说什么?

会怎样做?

(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

说明什么?

(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

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板书设计

作业

布置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教学

后记

 

课题

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与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关的文字、图片。

  2.老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教学方法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修订栏

预习

检查预习情况:

 抽查生字词认读,抽读课文。

导入

赏乐激趣,导入课题

 1、听歌曲:

 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

师:

同学们,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

会出现蓝天白云,草原牛羊,青山碧水,绮丽的风景等。

  师:

喜欢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美丽的雅鲁藏布江吗?

   (喜欢。

  2、导入课题:

 师:

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还有一处神奇的大峡谷叫做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魅力。

(板书: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

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2.说一说:

 听了看了这些资料,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3.默读全文:

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

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

  2自然段。

  奇异:

  3、4自然段。

二、借助媒体,学文赏景

(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一。

  师:

欣赏完美丽的峡谷风光,来看看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和优美的词句描写它。

1.指读2自然段:

 读一读:

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

3000米;长:

5044米;平均深:

2268米;最深:

6009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

(齐读。

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吗?

  师:

让我们再来看看大峡谷的异山异水以及生物。

三、自主朗读,体会感悟

1.师: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下面就分小组开个诵读会,把你印象深刻的部分读给同学听,从读中细心体会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表达的情感。

  4.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课件,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5.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呢?

齐读第5自然段。

  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

大家阅读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小结

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

板书

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奇:

1、大拐弯的神奇(传说)

             2、长、深、窄(世界之最)

             3、自然博物馆

             4、最后一块秘境

作业

布置

收集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并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

教学

后记

 

课题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从不同角度感受“鸟的天堂”的奇特与美丽,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方法

理清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体会写作方法、领悟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修订栏

预习

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导入

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

你知道吗?

(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

这棵大榕树在哪儿?

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

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

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天堂中的乐园”。

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教学

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投影出示练习: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重点指导

梢:

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

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二、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

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三、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小结

板书

设计

榕树大茂盛

鸟的天堂和谐

鸟多欢乐

作业

布置

读课文,熟读新词

教学

后记

 

课题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景象及众鸟纷飞的幸福场景。

2.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念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景象及众鸟纷飞的幸福场景。

2.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念之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方法

理清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体会写作方法、领悟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修订栏

预习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堂?

第一次看到了什么?

第二次看到了什么?

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真正的“鸟的天堂”.

教学

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

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

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

鸟)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

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二)汇报交流。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

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

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

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

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3)重点体会“又”字。

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

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

(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4)体会“卧”字。

(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

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

(学生答:

一万多平方米。

(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

合几个操场?

几个教室?

(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

(简直太大了。

(2)重点体会“颤动”。

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学生丙:

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看录像:

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1.播放课件录相:

“群鸟纷飞”的场面。

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

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

(学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

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3.小结:

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

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

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

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小结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作为我们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用我们的一颗爱心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人间天堂。

板书

设计

 第一次(傍晚)榕树:

大  美

鸟的天堂<                                >留恋  赞美

           第二次(早晨)群鸟:

多  快活

 

作业

布置

   有感情地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8、12自然段。

教学

后记

 

课题

火烧云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关于火烧云方面的资料和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感受欣赏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修订栏

预习

导入

揭题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神奇的,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感受和回忆,那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美丽的自然现象呢?

(生说)是呀,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是那样的瑰丽。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欣赏美丽神奇的——火烧云(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你心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教学

过程

一、自学课文

(二)检查、反馈、交流

1.通过自学,你已经会读哪些生字和词语了(指名中下生读一读)根据朗读情况重点提醒学生注意:

“檀”读tán,不读tái;“寿”读shòu,不读sòu;“彤”读tóng,不读dān。

2.会读还要会写,把这些生字工工整整地在旁边写一写。

如果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或要提醒同学们的,请你把它写到黑板上来。

3.同学们学得不错,想不想跟着录音轻声读一读课文呀?

(播放课文录音)

4.火烧云很美,课文写得也很美,请你再读一读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读完后指名几位同学读。

(三)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作者观察火烧云的顺序是怎样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快速默读课文。

结合回答板书:

上来、变化、下去

2.你对火烧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霞光、颜色、形状,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二、认识火烧云

1.什么是火烧云?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提醒学生不能一概搬抄,添加适当的词语,使回答完整)

3.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提醒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完整而准确地说)

三、感受霞光

1.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在大地上,你发现地面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你能用笔把这些变化找出来吗?

(板书:

大白狗——红,红公鸡——金,黑母鸡——紫檀色,白胡子——金)

从这些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是霞光照在地面上使颜色在变)这些颜色为什么变得不样?

3.是呀,霞光映照在大地上,一切都变了,你能想象出还会有哪些变化吗?

用“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

)变成()的了。

“的句式说一说。

4.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霞光映照地面的景色这么美,简直是一个童话世界,如果你也被这一片霞光所包围,你的心情怎样,你又想说什么呢?

说得真好,你们能把这些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尽情地朗读后,指名读一读,齐读)

5.作者不是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写了霞光,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这样写不仅准确细致地描绘了霞光的颜色,而且描写了霞光映照在地上的生动景象,具有渲染烘托的作用和先声夺人的效果。

 

 

小结

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开头的变化。

晚霞是美丽的,古人有话云:

“最美不过夕阳红”“莫道桑榆晚,云霞尚满天”,这些都是夸赞落日晚霞之美。

同学们可以亲自观察,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是令人惊叹的!

板书

设计

颜色

火烧云变化多又快

形状

作业

布置

教学

后记

课题

火烧云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关于火烧云方面的资料和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感受欣赏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修订栏

预习

导入

复习导入

同学们,火烧云上来时,霞光使大地的一切颜色都变了,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之中。

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你瞧——(出示句子: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

教学

过程

一、学习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部分

(二)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1.你从天空中找到哪些颜色呢,用“——”划出来。

你有什么感觉?

(颜色真多呀)

2.这么多的颜色,怎样把他印在脑海中呢?

试着把这些颜色分分类,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导: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三种颜色,能不能分别用“像()一样的()色。

”这句话描述一下

3.天空中是不是只有这些颜色?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导:

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