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7088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内外政策。

2.内容

农业

工业

(1)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牲畜

(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1)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2)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3)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

(1)意义: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局限

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名师点拨]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

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目的: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内容

工业

农业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采取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3.评价

(1)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

①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②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③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4.结果: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方法技巧]图示法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

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

2.措施

(1)从根本上触动经济体制。

(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3.弊端

(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宏观决策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4.结果:

改革失败,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

[误区警示]

(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调整,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并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主题一 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2)不同点

①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②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的经济改革因未见成效而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③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后者虽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苏联经济改革的教训及启示

(1)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

因此,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通过对苏联改革受挫的学习,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坚持改革开放、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涉及苏联经济的哪些信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1)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

(2)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的发展较快,但是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和质量。

(3)勃列日涅夫特别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部门。

全面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

主题二 苏联解体的含义、原因、影响

1.含义:

有两层:

一是国家解体,即苏联分裂成多个独立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解体,即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2.原因

(1)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

(2)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3)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策略。

(4)根本原因: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3.影响

(1)对国际关系: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推动了“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并陷入低潮,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失败,苏联解体的教训也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宝贵财富。

材料一 有人曾形象地说: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材料二 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

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

材料三 2001年俄罗斯科学研究院就“苏联解体主要原因”进行的民意调查表明:

有44%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应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

(1)材料一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

(2)经济改革严重的决策失误;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3)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图示法理解“苏联解体”

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答案 A

解析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A项。

B项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项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D项出现在斯大林时期。

2.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要在三四年内使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

这揭示了他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

A.作风专制B.局部改良

C.脱离实际D.理论保守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三四年赶上美国”可以看出脱离实际。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  )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答案 C

解析 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判断,材料提到的改革是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

4.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的是(  )

A.新经济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D

解析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从根本上变革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时期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

5.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的人是(  )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D.斯大林

答案 C

解析 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解体,而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

平均增长率

1971~1975年

7.1%

0.8%

1976~1980年

4.5%

1.9%

1982年

2.8%

1%

(1)上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的经济状况?

(2)上表说明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导致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与当时的工业相比,农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答案 

(1)勃列日涅夫。

(2)趋势:

工业增长率不断下降,趋于停滞。

原因:

勃列日涅夫的工业改革并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也就是说并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使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3)农业更加落后,增长率徘徊不前。

解析 通过表格中出现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信息。

解答时,应从表格中的数字变化分析工业与农业发展的特点;造成工业方面停滞的原因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一是未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二是改革的步伐缓慢。

基础巩固

1.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答案 B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2.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B.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C.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D.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答案 D

解析 A、B两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措施,C项是赫鲁晓夫的措施,D项符合题目要求。

3.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

“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这种情况出现在(  )

A.1925~1953年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D.1982~1991年

答案 C

解析 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了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重视军事改革有关。

A是斯大林时期,B是赫鲁晓夫时期,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

4.1936年以来,公有制在苏联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

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  )

A.斯大林体制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D

解析 斯大林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未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5.韦林斯基是见证苏联经济改革的一位农民。

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曾大面积种植玉米,却因气候原因歉收 ②1966年以较高的价格向政府出卖了部分粮食 ③1987年创办一家服装加工企业 ④由于政府优先发展农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②③分别体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表述均符合史实。

④结论不对,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能力提升

6.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地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

”这段笑话(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与买面包需要赶去排队,这两个现象的极大反差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反映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7.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

“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

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的信息:

“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指的是D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未能重新驱动停滞已久的苏联经济,反而使它陷入空前的危机。

最根本的就是戈尔巴乔夫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

8.对于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下列关于这三次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曾以工业为重点进行改革

B.都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

C.都没有成功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D.改革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答案 C

解析 二战后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但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B项错误;赫鲁晓夫以农业为改革重点,A项错误;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D项错误;这三次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但最终都失败,说明这三次改革都没有成功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9.苏联解体20多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

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二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

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答案 

(1)积极作用:

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不足之处:

他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解析 第

(1)问,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第

(2)问,应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由经济领域的改革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等方面回答。

一、课中思考题(教材第80页)

你认为当时苏联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吗?

提示 不是。

苏联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工农业发展比例的严重失调。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谈得上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解析与探究(教材第80页)

参考上述两种评价,谈谈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

提示 赫鲁晓夫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三、自我测评(教材第80页)

1.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并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是积重难返,进展缓慢,步履维艰,收效甚微,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事业,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

2.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提示 

(1)相同点:

①指导思想:

都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②具体内容: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

③结果:

都以失败而告终。

(2)不同点:

①内容:

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是从所有制的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入手。

②结果: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在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③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指导思想是从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