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7337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docx

《大学》学习分享第二集

《大學》學習分享(第二集)

蔡禮旭老師 2011/5/2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

02-010-004

尊敬的王校長,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早安。

大家昨天睡得好吧?

(眾答:

好。

)有沒有夢到周公?

至誠一定可以感通的。

我們昨天講到《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而孟子有講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所以這個「大」其實也代表的是每一個人本有的明德、本善,它有大用。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

我們看到『大學』,大人之學,它可以為人君,為人父母、家族之長,為人老師,它可以引領學生、引領老百姓都能恢復明德,所以這個是大人之學。

而這個『道』字,『大學之道』,我們一看到這個「道」字,想到道路。

我們依循這個道路,依循這個教誨,就能夠修道,進而成道,成就道德。

所以這個道路不可須臾離也,一定要走在這個道路,不能偏掉,甚至於逆其道而行,方向都走錯了。

我們剛剛講到「不失其赤子之心」,像孩子一樣天真善良。

我們這個時代,曾經聽到科學家的一個研究,說一兩歲的孩子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而成年以後平均一天笑七次。

從這個數字我們看,人愈活愈笑不出來,那是真正走對道了嗎?

那應該是跟道怎麼樣?

背道而馳。

可是為什麼會背道而馳?

因為我們不明白路的正確方向在哪。

所以從社會現象來看,人比以前的人更努力,卻愈不快樂。

人生踏出的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的,方向要先找對,找對了路就不怕路遠。

「人不學,不知道」,不知道真正人生的道路在哪,意義在哪。

我們想起《了凡四訓》當中有一段話,叫「護持正法」。

世間人沒有經典的指引,他真的很迷茫,真的不知道方向在哪裡,真的只有沉淪的份。

所以為什麼代代的讀書人都以弘道為己任,「仁以為己任」,因為沒有這個正道,世間災禍不斷,一塌糊塗。

家庭、社會的亂象沒有辦法化解。

所以深入經藏,才能明白道路、明白正道,才能有智慧。

那我們照著經典的教誨去做,就是正確的道路,慢慢的修正自己,最後可以入道、可以成道、可以證道。

證道就是「止於至善」。

自己的德行,還有所帶領的人民都能達到「明明德」,這就「止於至善」了。

一切皆成道,這是一個學聖教的人,一個終極的目標。

怎麼修?

就照經典去做。

要依經典來修正自己,不可以邊學邊照自己的方法,那就不是跟經典學了。

在《孝經》當中說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不是道統、經典當中的教誨,不要亂說,亂說有時候就造口業了。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古聖先王怎麼做的,我們就照著去做。

昨天李越老師有講到「入模子」,你得照這個規矩去做,慢慢的你就從心所欲了,你就很自然,做得很自在,為什麼?

因為那經典就是把性德闡述出來,那是我們本有的性德,你跟著做,慢慢就跟自性相應,就做得非常自在了。

一開始做還不習慣,因為我們習慣習氣,不習慣性德,這是正常的過程。

我們看到這個「道」字也想到,在哪一個行業成道呢?

行行出狀元,每一個行業都能修道,也能成道。

所以師有師道,醫有醫道,商有商道,媳婦有媳婦道,丈夫有丈夫道。

不管你扮演任何一個角色,在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契入道。

所以這個「大學之道」,對於各行各業都能夠去修學、去契入。

而且也唯有把道落實了,才能夠讓現在的人相信聖教。

各行各業要樹立榜樣,他才有信心。

不然他會覺得,那個是你們教育界可以做的,我們商業不行,我們商業照這個做就餓死了,行不通。

這個時代最大的危機,信心危機。

在韓國,林尚沃先生,他行的是道,他是從事商業,最後他不只在國家很多危難當中給予最大的協助,而且他引領的人都是重仁義、重忠信之人,都是修道之人。

所以明「大學之道」的人,縱使在商業,他也非常清楚這個商業,這個行業的平台,也是為了讓自己、讓自己的團隊修道,提升他的智慧、提升他的靈性,就不會把人當工具來謀取他的私利了。

真的把人當君子,當聖賢一樣培養。

「大學之道」,開篇就把修學的綱領講出來了,在哪裡?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個「明德」就是本善,就是每個人本有的真心,本有!

現在沒有辦法作用了,因為被欲望、習性所障礙住了。

因為它是本有,所以一定可以恢復。

這個習性只是在外面染污了,把它洗乾淨了,所以習性一定可以去掉。

而這個「明明德」就讓我們明白,我們有明德。

所以諸位學長,我們今天真的認識自己了。

以前大學的時候,我記得同學們都拿一些心理測驗,那心理測驗測驗完的結果說,你的性格很像老虎型,你的性格很像無尾熊型的,還有孔雀型的。

我們測出來的結果,興高采烈的去告訴同學,我很像老虎型的。

你看人沒有經典指引,像畜生都可以高興半天,你看顛不顛倒?

然後自己很沒有信心,都要去問別人,「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

」然後問的時候心跳加速,「砰砰,砰砰」,又期待,又怕受傷害。

結果朋友說,「你要聽真的還是假的?

」聽真的得要心臟夠力氣才行,不然會心臟病暴發就不行了。

我們看到這個「明明德」,真正明白自己有明德,從今天開始不自卑了,不否定自己了。

還會有這些情緒、念頭,還是不相信真有明德。

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你真正相信聖人不會講假話,你得大利益。

你每一句捧在心上,你就非常歡喜,就變成我們的心態了。

孟子在他的教誨當中有講到,「學問之道無他」,真實學問在哪裡?

「求其放心而已矣」,把你迷失的真心找回來,這叫學問。

這個「明明德」,第一個「明」字就是把真心找回來,恢復它。

孟子做了一個比喻,人養了雞、養了狗不見了,都會趕緊去把牠找回來,是吧。

可是自己的真心不見了,幾十年也沒想去找。

那諸位學長,請問大家,是狗跟雞比較重要,還是真心比較重要?

你們還沒有出定嗎?

孟子真是苦口婆心,這麼善於比喻,我們一聽,好像當頭一棒。

所以《禮記‧學記》裡面講,當老師的人要很會譬喻,所以《孟子》一定要熟讀,裡面的譬喻很好。

包含我們現在在教育界,兩千多年前孟子就把我們的問題點出來了,我們在幹什麼事呢?

揠苗助長。

農夫到了田裡面去,「怎麼長這麼慢?

來,我來幫你們。

」一直拉一直拉,拉長了,自己很高興回去了,睡了安穩覺。

隔天又到田裡去,一看,全死了。

這個揠苗助長,適得其反。

要順性而教,要因材施教。

所以看到這個「明明德」,我們就了解到,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是,從自身來講是恢復自己的明德,這個就是價值觀。

人一明白自己這一生的價值在哪裡,該拿什麼,該放下什麼,他就清楚了。

只要跟恢復明德無關的東西,全部放下。

我們看世間人,現在每天忙什麼?

兩個字,追「名」逐「利」。

而這個利欲正是障礙我們明德的習性,所以真正立定目標要明德的人,他很敏銳的要放下這些會污染自己的利欲,他就不會再追求了。

真不追求,你的身心愈來愈輕安。

我們昨天講到的,所有人的痛苦都來自於這兩個字,我們現在放下它,我們求明德。

進而怎麼樣?

親民,「在親民」,利益生命當中一切有緣的人,這是我們的人生追求,而不是去向人謀取自己的私利。

而「在親民」,比方我是教育界的人,學生是我們服務的對象,包含我們的同事,我們的校長。

我們先明白經典的教誨,我們就有義務去把這麼好的教誨傳給他們,為什麼?

人生成就與否,總在遇緣分不同,遇緣不同。

昨天半夜,我們有兩個學長趕過來了,他們的簽證一直沒有辦法辦下來,最後辦下來之後以飛快的速度,還坐飛機先到曼谷才趕過來,所以他們的精神讓我們佩服。

而且今天,大家鼓掌,我們胖學長還有陳學長,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大家知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有這麼不竭的動力?

「在親民」,為下一代,為一方百姓著想。

能夠有機會跟一百多個同道中人一起切磋,他要把這個領悟的東西再拿回去供養。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個慈悲是不竭的動力。

而且我感覺他們都有祖宗之德,我們陳學長他的祖宗是大舜,舜王聞一善言,見一善行,就馬上去落實,知道哪裡有好的教誨,盡心盡力去學習,這個在《孟子》當中都有給我們講到。

那我們胖學長跟我一樣苗條,這個「胖」字大家要了解到,胖學長是我們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後代。

胖學長,我沒有說錯吧?

你還沒弄清楚,請坐。

他這個「胖」字是月半,因為清兵入關之後,明朝的貴族就失散了,所以感覺家族的人手減半了,取了這個「胖」字,可能也希望提醒所有的後代,要讓家族再興旺起來。

所以是聖人的後代,是聖王的後代,皇族的後代都是以天下為己任,才沒有給祖宗丟臉。

這個是「親民」。

孔子教誨他的弟子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你一定要以天下為己任的君子儒,不要做自己修行、修道,自己在那裡修身齊家快樂而已,應該把這個道再弘傳開來。

在《論語‧泰伯第八》當中,曾子傳孔子之道,說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聖賢弟子都要把大道在這個世界弘傳開來,我們不因為我們地位低、財富少而傷心,我們以道不能行而感到恥辱,這才是知識分子。

接著,當然我們一提到「親民」,是去利益人。

而自利才能利人,大家看到經典的次序都有智慧的,知所先後。

要自己先明德,你才能夠去利益他人,為什麼?

自己明白了,才能讓人明白;自己自愛了,才能愛人;自己自覺了,才能覺他。

而事實上我們都是缺乏傳統文化的一代人,因為傳統文化斷了好幾代了,我們的基礎都比較弱。

但在服務他人的過程,我們不要說我們能度別人,要說藉由這個緣分,也為了什麼?

度自己。

當我們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我們心上的習氣,心上的自私自利、貪瞋痴慢。

所以他人是為了成就我們的道業而來,所以感激每一個人對我們道業、生命的成就,這個心態重要。

因為假如我們覺得,我們很有智慧了,我們可以利益人了,這個時候我們可能都會把專注點放在對人上面,而忘了觀自己的起心動念、觀自己內在的修養。

每天很忙,忙很多事情,但是自己境界、功夫都沒有提升,變內功都廢了。

所以忙到最後,當領導的傲慢了。

講課傲慢的時候,我們不容易察覺,為什麼?

都是講給別人聽,都是要求別人,「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就缺乏了。

所以有一個心態是,只有我一個人是學生,其他的人都是老師。

用這樣的態度去親民,才不會被名聞利養所染污。

不然我們就會落得,好像我們做很多事,就是有德之人,這不妥當。

真正有德還是要看我們習氣去掉多少。

「止於至善」,就是我們的「明明德」跟「親民」做徹底了、做到家了,就是「止於至善」。

接著經文講到:

【知止而後有定。

這個『止』就是知道這一生的正確的道路、價值在哪,以「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目標,這就是『知止』。

這個「知」就是有覺悟,沒有走錯路。

而這個「止」當中就是,必定要達到這個目標,沒有達到目標,決定不會改變這個初衷,也不會被其他的東西給誘惑走了,這個是止住。

所以這個「止」其實也是時時提醒自己,不可須臾離也,念茲在茲,時時跟性德相應,這個是「知止」。

而且都不改變,這個也是立志。

我這一生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不做其他浪費生命的事情。

這叫立決定的志向,永不改變,百折不撓。

『知止而後有定』,立了這個志向,志有所立,然後保持它,勉勵自己保持它,這是「定」。

【定而後能靜。

你定久了之後,慢慢以前那些追求世間的五欲六塵的心就開始緩下來了,這個浮躁就緩和了。

當然我們也要細心觀察,雖然我們現在在行道,可是雖然換了道路,但是更重要的要改心。

不能世間在貪,走到傳統文化還是貪,那還是會浮躁。

比方學習貪快、貪多,這就靜不下來了。

所以《禮記‧學記》說,「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學習的普遍狀況有四個心態的問題:

「或失則多」,學多;「或失則寡」,他學一點點就知足了;「或失則易」,他學一下又要換其他的東西,或者學一下把學問看清了,當很容易了,也沒什麼了,這都算「或失則易」。

所以「勿輕略」,你把它看輕了不行。

而且人有時候太聰明,看到經典都說,「應該還有更好的方法。

」所以老子很感嘆,說,「大道甚矣」,這個大道其實很平坦,你就照著走就好了。

「而人好徑」,人都想一定有小徑可以走,有捷徑可以走,可以抄小路,他就不老實跟著做,然後三年、五年過去了,還是照自己的念頭在修行,就不得利益了。

顏回學得最好,為什麼?

他對夫子講的每一句話沒有任何懷疑,馬上受持,所以他那麼年輕就有這麼高的成就。

連孔子都說「我不如顏回」。

當然孔子是謙虛,而孔子也看到了自己學生的優點。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顏回很早就知天命哦。

有一次他們遇到災難了,結果孔子看到顏回,脫口而出,那是師生之間的至情,「顏回,我以為你死了」,擔憂啊。

顏回說到,「夫子,你在,我怎麼敢死?

」這句話有味道!

顏回很明白他要輔助孔子傳道,他知天命,刪詩書、定禮樂,都有顏夫子盡心竭力的協助。

所以知天命。

而且顏夫子也在學生當中做出好榜樣。

所以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

我們看到《論語》這句話有什麼感悟?

夫子很嘆息好學的顏子走了,現在找不到好學的人了。

諸位學長,你讀到這裡,有沒有拍著胸脯,我來!

要有這種氣概。

您看六祖大師去找五祖弘忍,五祖問他,「你來做什麼?

」六祖大師說,「我來求作佛」。

你看那個氣概,孟子講的,「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一個人要有智慧,首先他要好學,可是你做出了好學的榜樣,不就是給天下最大的供養嗎?

這是重要的表演,別人做不做那是別人的事,我一定效法顏子好學。

顏子的好學值得我們體悟,「不遷怒,不貳過」。

所以他這種好學是從內去對治習氣,這叫功夫。

『定而後能靜』,這個浮躁慢慢下來了。

【靜而後能安。

走在這條道路當中,很泰然、很恬然、很坦然,「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們走到這條路,你的親朋好友有沒有遇到說,「那個人腦袋有問題,薪水這麼高不賺,跑去學什麼傳統文化?

」諸位學長,你們都對我傻笑,我看懂了,這是必經之路。

可是當我們受到別人質疑的時候,不只不要難過,你要愈有動力,為什麼?

世間的至寶現代人看不懂,還否定它,你看他多可憐。

透過我們行道,讓他對經典有信心,對傳統文化有信心,他就能進入這條道路了。

愈多人懷疑,我們愈有動力,看到自己的責任,所以覺、迷,聖、狂,在一念之間,看我們會不會轉。

而且我們期許自己,裝身於千古聖賢之列,要跟古聖先賢排在一起,不要做隨波逐流的人。

你有這樣的定位,這個心就安下來了。

師長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現在要化解家庭、社會、國家的問題,只有靠改變人心,只有靠教育。

諸位學長,您現在能清楚明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你已經是這個世界當中有見識的人了。

你看全世界幾百個國家,現在把什麼擺在第一位?

經濟,賺錢,捨本逐末。

現在不是國家這樣,家庭也是這樣,都把錢擺在第一位。

所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種種問題都產生了,而且還不知道回頭。

所以我們現在知道教育重要了,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重要,我們有「舉世不知我獨知」的見識,就有舉世的人不做而我堅定去做的志氣。

有舉世之人不做而我願意去做的志氣,你就能到人所不能到的境界。

夫子在那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你說,嗯,我知道那個中的味道是什麼。

有人所不到而我能到的境界,你就有這一生任何人都不理解你,而你卻做得很自在的胸懷就出來了。

大家看看孔子被多少人誤會,被多少人取笑,夫子還是義無反顧,不知老之將至,連自己的年齡都忘掉了,太快樂了。

發奮忘食,用功到忘了吃飯,樂以忘憂。

這是安。

【安而後能慮。

這個『慮』就是能夠思慮,能夠去明辨事情。

因為他已經以明德、親民為目標了,他不是以欲望為目標,他的思慮都以利益天下為考慮。

所以這個時候,人沒有私欲,他就能至誠,突然都會如有神助。

有時候講學的時候,突然幾句出來,連自己都不相信,那就如有神助了。

或者在考慮一些事情,很誠心求祖宗、求聖賢,「砰」就想通了。

而在思慮的時候也能隨著經典去思慮,比方我們在面對很多的因緣,都能度德量力,因為不會浮躁了,靜下來了,就不會妄動。

「事非宜,勿輕諾」,答應得太快,最後走到一半,要進進不了,要退也沒法退,就很尷尬,很難過。

所以在判斷因緣當中,度德量力,審勢擇人。

從這裡我們又看到,成就一個因緣,首先要先考慮自己的智慧、德行、能力。

在六十四卦當中,有一卦叫「鼎卦」,三足鼎立。

在鼎卦當中有一段教誨,就是「鼎折足」。

這個鼎一條腿斷了,鼎是拿來裝佳餚,請這些貴客,倒下去了當然就很狼狽了,不好看,很失禮了。

接著在這個鼎卦當中有提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就是很少會沒有災禍的,就像這個鼎,頂不住壓力了,它一定要翻掉的。

大家要了解到,所有的經典它是在提醒我們,並不是在否定我們。

就像《論語》裡面講的,「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大家在一起學習,回去之後,不一定每個人的力行情況一樣,「適道」就是能走在這條路力行。

走在這一條路了,真正遇到挫折了,能不能屹立不搖不退轉,那又是更高的境界了。

而能夠屹立不搖,又能通權達變,那就更高的境界了。

「未可未可」其實就是期許我們,肯學就能「可、可、可」了,所以聖人都是勉勵我們。

所以這段話也是提醒我們,我們德行不夠的時候,趕緊培養德行,才能扛大任。

智慧小了,謀大事,要懂得拒絕,懂得趕緊提升智慧。

這不是不負責任,該拒絕,拒絕,是更負責任。

《大學》裡面講,你形成一個教學團隊,形成一個決策團隊,大家可以集眾思,廣眾益,集思廣益。

你假如自己悶著頭幹,智慧已經少了,還閉門造車,那就更會出問題了,「智小而謀大」。

力小,那我們就趕緊讓自己的能力提升,充力、培德,拓展自己的智慧,「度德量力」。

再來,「審勢」,所謂「入境問俗」,你到了一個環境去,這個地方的風土民情,法律規定是什麼,你要搞清楚。

你說,我做的是好事,那不用管,聖賢祖宗會保佑,有沒有道理?

到時候搞砸了,連那個支持我們的官員都被我們拖下水,以後誰敢幫我們?

這個都是審勢。

包含現在這個時節因緣什麼最重要?

這個形式大家要判斷出來,什麼最重要?

樹榜樣最重要。

樹得了榜樣,信心就起來了。

樹得了榜樣,他的經驗就可以再分享給其他的人。

不然一大堆人在學,沒有看到一個榜樣,慢慢信心沒有了。

所以海南省監獄系統,那是功在國家,他現在那些經驗可以寫出來,可以編寫之後向全國去發,發給他們去學習。

現在假如有哪個鄉鎮,它能真正把倫理道德落實,那個地方就成為全國的榜樣。

或者你的家族真正落實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五倫八德,你這個家族、這個大家族就是整個國家社會的榜樣,甚至是世界的榜樣。

您現在假如家裡面還七、八十個人住在一起,「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你要把大家族的家風傳下去。

你們家現在還七、八十個人住在一起的有沒有?

這個家道很重要,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承傳,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西方科學家研究,靠什麼?

靠家族的家教傳下來。

所以齊家可以治國就是這個道理。

假如你有發現這一方的人,都是同一個姓氏的人,你要去請他們來做這個榜樣。

再來,這個形勢就是你要跟對方合作,最核心的一個重點在你的見解跟他能不能相容,叫見和同解。

假如見解不同,你一跟他合作,最後變多頭馬車,你就要進進不了、要退退不了。

包含這個人是這個因緣最關鍵的人,你要看清楚他的發心是真的,還是有夾雜名聞利養。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他因地就好像種子,種子就是錯誤的,怎麼能長得成對的東西。

他的發心很好,但是他對很多事情還不懂,這沒有關係,你可以慢慢跟他溝通,可是他發心是大根大本。

再來「擇人」,你每一個因緣,為政在人,你得要好的人去做才做得成,你得要選對人。

你選錯幹部了,那很可能本來問題很少,最後問題層出不窮。

「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你把一個好的人舉出來了,這個因緣就成就了。

所以用人是大關鍵。

我們看商湯,他就舉了伊尹,天下就安定。

因為商湯是賢人。

大舜,他用了五個大臣,天下就定了。

所以擇人何其重要。

你舉用一個范仲淹,請問天下有多少賢才統統來依附?

不得了。

【慮而後能得。

能這樣去思慮了,這個考慮都是利人,都跟經典相應,必有所得。

得到什麼?

得到如何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這些正知正見。

接著經文講到:

【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

則近道矣。

『物有本末』,這個「物」,在《左傳》當中,這是李炳南老師他非常用心體悟到的。

《左傳》當中有講叔孫氏這個人,「之甲」,他的盔甲,「有物」,那個物是指一個標志,意思就是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它就是一個動機。

有動機了才會變成一個事物,或者是變成一個行為,所以這個「物」就是念頭、動機。

其實講到這裡,可能我們還有點覺得,好像有點抽象,念頭怎麼會跟東西有關係?

告訴大家,近代量子力學家把這句話證實了。

什麼是物品、物質的根本呢?

意念。

因為量子力學家他把每一個東西一直分解,分子、質子、電子,電子再分解變夸克、變微中子,不能再分了,最小最小了。

最後證實了一件事,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

原來物質是什麼?

是意念。

意念、念頭相續累積的一個現象,讓我們給看到了。

請問大家,剛剛八點半以前的我跟現在的我一不一樣?

不一樣。

我的細胞都不知道新陳代謝多少了,它一直在變。

為什麼?

它動了,動了就一直變,不動才能不變。

心不動,因為外在物質是心念相續不斷的幻象。

所以你念頭能不動,這個世界就不會變了。

念頭一動,這個世界隨時在變,隨著我們的念頭。

所以老祖宗說,作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念頭啊。

作不善,天災人禍一大堆,也是念頭。

作善不善都跟心有關,這個在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也證實了。

人的意念可以改變水的結晶,水是物質,也告訴我們念頭能改變一切的物質。

這個物有本末,物的本是什麼?

是念頭。

人都明白了,全部都用善念了,這個災難就化解掉了。

有一個地方的人覺悟了,這個地方就不遭難了。

幾千年前,聖賢老祖宗都發明的真相,要兩千多年之後,科學家要用儀器最後才證明。

科學家是靠儀器,聖賢老祖宗靠什麼?

靠禪定。

他定到某種程度,這些道理都明白了,而且不會有差誤。

科學你研究過程,只要有一點差誤就不準。

所以這個物是指人的一個意念起來,最後就變現出整個物質現象。

從佛家來講,叫「一念不覺」,有妄動,「生三細」,這個三細相就是業相出現了,整個宇宙的業相出現了。

再來,還有一個轉相,轉相是什麼?

心裡的變化,一直在變,一直在變。

還有一個是境界相,你看到的所有的這些物質現象都是藉由你的精神、心理狀況變出來的物質。

這個我們就先講到這裡,大家要深入研究可以看《大乘起信論》,就講到了宇宙的緣起,物質是怎麼來的。

從這裡我們具體看,就是物質的根本是意念,所以這個物不是指東西,是指動機、意念,一念起來了,這是最根本的東西。

所以人一明白了,怎麼改善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

調自己的心,你就把大根大本找到了。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找到根本就離道不遠了。

『事有終始』,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開始、結束,而這裡用「終始」是非常有味道的。

你「始終」開始了,結束了,就沒了。

老祖先用「終始」,這件事情完了,還有其他的事繼續做,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請問大家,這幾千年來,我們的老祖宗有沒有常常用「退休」兩個字?

我看這讀書人只有「國老」,沒有用退休的。

你說,有啊,告老還鄉。

大家去打聽看看,告老還鄉回去幹什麼?

教書。

他一生的學問,包含從政的歷練傳給後代。

所以所謂的休閒活動,放禮拜六、禮拜天,那個是西方的思想。

東方是什麼?

在你的工作本分當中,就有盡心盡力得到的快樂。

現在人有禮拜一症候群,有沒有?

又禮拜一了,拖著疲憊的身軀都快不想去了。

這個大家要看得出來,真的有差別。

「終始」,沒有停止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乾卦叫「元亨利貞」,「元」,一個開始,一個根本,一個仁義的動機出現了。

「亨」,亨通,要去做很多事情能通達。

「利」,能利益他人,這個「利」當中還有和的意思,家和才可以萬事興。

「貞」,貞是堅固不變,而且「貞正」,這個心念都不會錯。

我們看春夏秋冬,就有「元亨利貞」的精神。

你看秋收,有收穫了,利。

貞,冬藏,可是沒有休息到最後不幹了,幹什麼?

蓄勢待發,厚積薄發,再有機會,又起「元」,「元亨利貞」,貞又起元,再盡心盡力。

所以這個「終始」就沒有停止。

而且我們提升自己的靈性沒有止境,孔子在《易經》當中告訴我們,「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人的這個靈性,這個生命結束了,身體不是「我」,身體是我所有的,就是我的身體,而不是我。

就好像衣服一樣,我的衣服,我的工具,不能把身體當我。

身體用了八十年、一百年,不能用了,這工具不能用了,怎麼辦?

換一個。

可是換要有眼光,你不能換一個豬的身體,那就麻煩了。

所以「遊魂為變」,你要愈變愈好,愈選愈好。

提升靈性,不是你這一生就沒了,生生世世不斷提升自己的靈性。

人真的明白這一點,就會為生生世世打算,不會在這一生一直墮落。

接著講,『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我們知道本末先後,就知道在行道的時候,什麼要先做,什麼要後做。

自己就明白了,則能盡「大學之道」。

接著經文講: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這個『古』字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