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7359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53 大小:1,01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3页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3页
亲,该文档总共1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1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附答案.docx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苏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检测卷附答案

课时达标训练

(一)生物科学和我们

(时间:

30分钟;满分: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表显示了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各种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原因

哺乳动物

鸟类

偷猎

30%

20%

丧失栖息地

32%

60%

生物入侵

17%

12%

其他原因

20%

8%

A.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C.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

D.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2.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

紫茎泽兰的入侵使这些地区(  )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B.生态环境更和谐

C.物种多样性增加

D.遗传多样性增加

3.某生物学小组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在两个花盆里种了大豆,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花盆

阳光

温度

光照

20℃

充足

暗室

20℃

不充足

在这一实验设计中,应该改正的错误是(  )

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的地方

B.两个花盆都应放在黑暗的地方

C.两个花盆的温度不应该一样高

D.两个花盆都应该浇给充足的水

4.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等

5.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

A.封山育林,大量繁殖,禁止捕猎

B.让当地人滥砍乱伐,狂捕乱猎,先富起来

C.实行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

D.砍掉原有林木,营造人工树林

6.统计资料表明:

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绝灭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动物病害

C.天敌过多D.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7.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农田施有机肥,一组农田施化肥。

该实验设计缺少(  )

A.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田

B.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

C.施用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D.施用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8.薇甘菊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9.如图为探究CO2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其中a为实验装置,b为对照装置。

有关用塑料袋扎紧花盆的目的是(  )

A.确保植株与外界空气进一步隔绝

B.排除土壤中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干扰

C.防止NaOH溶液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D.避免土壤中自养微生物光合作用形成淀粉

10.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以下对照设置正确的是(  )

A.研究氧浓度对植物呼吸的影响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进行

B.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

C.探究Ca2+的主动吸收,使细胞外Ca2+浓度大于或小于细胞内液

D.研究植物有丝分裂中解离液的效果,使用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染色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4分)某报报道松树针状叶具有保鲜作用。

实验室中有柑橘60个、塑料桶(有盖)数个、松树针状叶适量、医用保鲜剂一瓶。

(1)如果松树针状叶具有保鲜作用,请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方案,研究温室条件下,松树针状叶是否具有保鲜作用。

①将柑橘随机分成________,放在A、B、C三个塑料桶中。

②A桶中加入________,B桶中喷洒适量医用保鲜剂,C桶不处理作为________,三通都加盖。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和统计A、B、C三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并简单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结论

霉变的柑橘数量

B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

松树针状叶具有一定的保鲜作用

B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

松树针状叶保鲜作用十分明显

12.(16分)(上海高考)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问题。

为研究柳条鱼对水生昆虫捕食的选择性,进行如下探究:

假设:

柳条鱼对实验所选用幼虫无偏好,但对水体表层活动的幼虫具有优先选择性。

实验步骤:

①选择在水表层活动的甲幼虫和乙幼虫,以及在水底部生活的丙幼虫和丁幼虫为代表,作为柳条鱼的捕食对象;

②在每个水缸中放入相同数量的柳条鱼若干,以及4种幼虫各20条;

③分别记录水缸1~3中柳条鱼在水表层对幼虫的捕食量,以及水缸4~6中柳条鱼在水底部对幼虫的捕食量。

(1)为记录柳条鱼在水表层对幼虫的捕食量,设置水缸1~3的目的是(  )

A.防止意外      B.减少误差

C.控制变量D.设置对照

结果:

柳条鱼在水表层捕食量的原始记录(单位:

条):

[水缸1]

甲幼虫:

14,乙幼虫:

15,丙幼虫:

4,丁幼虫:

2

[水缸2]

甲幼虫:

13,乙幼虫:

15,丙幼虫:

3,丁幼虫:

2

[水缸3]

甲幼虫:

13,乙幼虫:

14,丙幼虫:

3,丁幼虫:

2

柳条鱼在水底部捕食量的原始记录(单位:

条):

[水缸4]

甲幼虫:

7,乙幼虫:

6,丙幼虫:

3,丁幼虫:

2

[水缸5]

甲幼虫:

7,乙幼虫:

7,丙幼虫:

3,丁幼虫:

2

[水缸6]

甲幼虫:

8,乙幼虫:

6,丙幼虫:

2,丁幼虫:

1

(2)针对假设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本实验记录的捕食量,需要计算________,依据处理后的数据画柱状图。

 

(3)用简要的文字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获得客观、准确的实验结果,需对本题中的假设进一步探究,则在实验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选用下列一个或多个关键词编制答案。

关键词:

柳条鱼体重 数量性状 两种幼虫 pH梯度 水温梯度 不同比例 胃蛋白酶 柳条鱼过量

 

答案

1.解析:

选B 由表可知,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栖息地,而丧失栖息地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生物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生物的多样性;无法确定该地生态系统的类型。

2.解析:

选A 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当地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3.解析:

选D 该实验是一个对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掌握单一变量原则。

由于该实验要研究的是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因此阳光应是变量,其他因素应该是常量。

所以,两个花盆都应该浇给充足的水,这样既保证了单一变量,又使大豆不会因为缺水而影响发芽。

4.解析:

选B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5.解析:

选B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解析:

选D 人为因素是野生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

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导致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无家可归”。

②掠夺式地开发利用,主要指乱捕滥猎及乱采滥伐。

③环境污染,主要指“三废”的污染。

④外来物种的入侵。

7.解析:

选B 该实验要求证明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二是有机肥和化肥对于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哪个更大。

实验不能只设计两个实验组,还必须要有一个对照组,即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

通过对照可以说明在土壤中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均可提高肥力,且可通过前两组的实验之间的对比,说明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是否优于化肥。

8.解析:

选A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植物与被覆盖的植物间因争夺阳光、水、矿质元素等而形成竞争关系;引入外来生物不一定对当地生物有害;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是入侵地环境适宜且无入侵植物的天敌。

9.解析:

选B 在设计实验时,为了更好地控制单一变量就要控制好无关变量,防止无关变量的变化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本题实验的目的是验证CO2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CO2的有无成为实验中的变量,用塑料袋扎紧花盆是要排除土壤中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干扰。

10.解析:

选B 研究氧浓度对植物呼吸的影响,应分别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进行;研究细胞核的功能的对照应该设置成有细胞核和无细胞核的两种情形;限制主动吸收的因素不是细胞外物质的浓度,而是细胞膜上的载体及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研究植物有丝分裂中解离液的效果,应研究解离液的浓度或解离所用的时间,而不是利用对实验材料的染色来检验。

11.解析:

本题利用了对照实验原理,注意单一变量原则。

设计实验时注意用题干中给出的已知条件;预测并简单分析实验结果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如四种情况:

松树针状叶的保鲜作用不是很明显,具有一定的保鲜作用,不具有保鲜作用和保鲜作用十分明显。

并且要说明各种情况对应的实验结果。

答案:

(1)松树的叶片能产生抗生素杀灭细菌

(2)①三等份 ②适量松树针状叶 对照 ③霉变的柑橘数量

(3)①松树针状叶保鲜作用不是很明显 ②B=A

12.解析:

设计实验时要用多组或多个,防止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减少误差,因为只是实验对象数量的增多,实验条件是相同的,所以不是对照实验。

对同类多组数据处理时,要先求出其平均值,这样才有科学价值。

用图示表达具体信息时要注意标明具体数值。

答案:

(1)B 

(2)平均值 柱状图如下

(3)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柳条鱼在水表层捕食的幼虫较水底部捕食的幼虫数量多

结论:

柳条鱼对水表层的幼虫具有优先选择性

(4)投放不同比例的两种幼虫作为柳条鱼的捕食对象

 

课时达标训练

(二) 内环境的稳态

(时间:

30分钟;满分: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有关体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B.细胞内液的量多于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不断进行物质交换

D.体液是体内细胞的内环境

2.有关溶液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的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高

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的含量决定

D.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浆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当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4.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5.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

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6.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的血浆与0.9%的NaCl溶液,两者的pH变化相同

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7.人体心肌细胞所需要的氧气直接来源于(  )

A.红细胞       B.血浆

C.组织液D.淋巴

8.[多选]如图所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同

B.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a液和c液减少

C.③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D.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9.如图所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通过的人体内环境名称依次是(  )

A.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

10.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  )

①组织发生水肿

②组织发生脱水

③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④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1.下列各物质组合中,通过循环系统的运送,与外界环境交换的是(  )

①葡萄糖 ②血浆蛋白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⑤尿素 ⑥血红蛋白 ⑦激素 ⑧水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⑧

C.②④⑤⑦⑧D.④⑥⑦⑧

12.肌肉注射后,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C.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3.(13分)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______________;

请以图示表示a~d之间的物质交换。

 

(3)图a~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并产生CO2的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与b之间隔以__________,b与d之间隔以__________,b与c之间隔以__________,b的来源有____________,b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

(5)简要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而言,a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有直接关系。

14.(13分)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

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

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

略。

(2)方法步骤:

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浓度为0.5%、0.7%、0.9%、1.1%、1.3%的________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块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

试管

盐水

红细胞形态

1

0.5%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2

0.7%

②__________

3

0.9%

③__________

4

1.1%

④体积缩小

5

1.3%

⑤体积缩小,皱缩

相应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

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

选D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组成的。

2.解析:

选C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3.解析:

选D 人体代谢过程中的各种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中;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浸润在组织液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的外部环境;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侧的细胞外液为淋巴,外侧的细胞外液为组织液;消化液存在于消化道中,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所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4.解析:

选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的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只是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儿童患佝偻病是体内缺钙引起的,成年人患肌无力病是由于体内血液中钙浓度过高引起的,这些都不是稳态遭到破坏的必然结果。

5.解析:

选B Ⅰ与体外之间的物质能出能进,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为消化系统,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除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为皮肤。

6.解析:

选D 人体的血浆内含有缓冲物质,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酸碱平衡,而NaCl溶液中无缓冲物质,不能保持酸碱平衡;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在正常的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

7.解析:

选C 组织液是心肌细胞所生活的直接环境,心肌细胞所需的氧气直接来源于组织液。

8.解析:

选AC 从图知,①为毛细血管壁,②为毛细淋巴管壁,③为组织细胞,a为血浆,b为淋巴,c为组织液。

①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③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

当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时,将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则血浆中的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组织液增多,可发生水肿,故此时a液减少,c液增多。

由于组织液可转化为淋巴,故b液也增多。

有氧呼吸的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调节呼吸。

丙酮酸氧化分解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9.解析:

选A 食物中葡萄糖被吸收首先由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最后从血浆中透过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内部。

要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被吸收只进入血浆而不能进入淋巴。

10.解析:

选A 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途径,其意义是:

①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平衡;②可以将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大分子物质)和由小肠绒毛吸收的大部分脂肪成分运回血液;③淋巴流经淋巴结,还具有防御保护作用。

因此,当某一部分的毛细淋巴管阻塞后,会引起所属区域的组织水肿和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11.解析:

选B 消化道中的葡萄糖和水经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通过呼吸运动,氧气由外界到达肺泡,再通过血液运输到达各组织细胞,而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血液运至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细胞产生的尿素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至肾脏排出体外。

而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和激素属于人体中自身合成的物质。

12.解析:

选B 药液经肌肉注射,首先进入组织液,直接渗入血浆或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运输到靶细胞所处的组织液,最终作用于靶细胞。

13.解析:

图中的A为毛细血管、B为毛细淋巴管、C为组织细胞,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d为血浆。

细胞外液即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主要包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成分。

明确这些结构特点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答案:

(1)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组织细胞 

(2)a 

(4)细胞膜 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 细胞内液和血浆 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14.解析:

人的细胞外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为等渗溶液。

低于该浓度,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涨破,反之则会失水皱缩。

生理盐水与细胞外液为等渗溶液,但是成分差别非常大;①氯化物水平明显高于血浆;②缺少正常血浆中的几种物质(如钾、钙、镁)和葡萄糖;③缺少血浆中维持正常pH所需的缓冲剂。

答案:

(2)①NaCl溶液 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②体积变大 ③维持正常形态 相应的结论:

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4)①偏高 ②分组更精细 ③会影响;过多注入生理盐水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课时达标训练(三) 体温调节

(时间:

30分钟;满分: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中身体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肤的血流量增多

B.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

D.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多

2.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C.人的体温就是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

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健康人处于低温环境中感到冷,此时,人体最可能发生的是(  )

A.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  B.皮肤产生冷觉

C.肝脏产热减少D.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

4.有关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高温环境中,机体可使产热增加、散热增加

B.在低温环境中,机体可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C.出汗时毛细血管舒张,毛细血管舒张时出汗

D.立毛肌舒张时才会出汗,立毛肌收缩时肯定不出汗

5.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产热是神经调节,散热是体液调节

B.人处在寒冷环境中,靠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C.人处在炎热环境中,需增强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D.产热来源于组织器官的细胞呼吸

6.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