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7462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考试内容

(1)湿地的概念和类型

(2)湿地的重要价值

(3)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保护措施

二、考查方式

常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

多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湿地的价值、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三、考点分析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河流、湖泊、水库、稻田、退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浅海区。

(3)共同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4)我国主要湿地的空间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与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有关)。

2.湿地的重要价值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等。

3.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保护措施

(1)湿地出现的问题:

天然湿地数量在减少,质量在下降等。

(2)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退田还湖、还沼泽,禁止滥捕滥猎,防止湿地水污染等。

注意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产出功能。

湿地保护并不是不去发挥湿地的生产功能,而是使其在发挥生产功能的同时又不丧失环境保护功能。

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在保护、开发和利用湿地的同时,重视湿地的环保功能,为人类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考点训练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退耕还林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

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

据此完成3—4题。

3.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

4.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7年4月1日,国务院决定在河北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地区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囊括白洋淀整个水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白洋淀水位下降,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

读白洋淀流域图,完成5—6题。

5.20世纪80年代中期,白洋淀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的原因,可能是

A.流域内降水量和蒸发量小 B.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C.上游修水库导致入湖水量减小 D.工农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6.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A.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 B.跨流域调水

C.暂缓开发区域经济 D.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

2017年12月6日,为恢复原生态环境,洞庭湖自然保护核心区最后一棵欧美黑杨被砍伐清理。

源自欧美的黑杨,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适合生长在河岸、河滩区域,自从欧美黑杨被引入洞庭湖地区栽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张,极大地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绿色荒漠”景象,同时降低了湿地的行洪能力。

结合洞庭湖示意图回答7—9题。

7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对洞庭湖的湖水面积变化推断正确的是

A.6月至9月份都是湖泊水补给长江水

B.湖泊西北部坡度比较陡

C.6月份洞庭湖面积大主要原因是多台风影响带来丰富降水

D.7—9月份湖水面积小与流域内伏旱天气有关

8.欧美黑杨迅速扩张造成了“绿色荒漠”景象的主要原因是

A.物种较单一 B.土壤肥力差 C.土地退化 D.降水减少

9.洞庭湖洲滩等湿地大量种植黑杨导致湿地蓄洪行洪能力降低,其主要原因是

A.增加了湖泊水量 B.加剧了泥沙淤积

C.造成地下水位上升 D.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崇明东滩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处。

1995年,互花米草被引种到崇明东滩,由于其具有强适应性和强扩散能力,现已大面积分布于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

下图是崇明东滩三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面积变动统计图。

据此,回答10—12题。

10.崇明东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海水侵蚀 B.海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11.据图可知,崇明东滩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海洋污染严重 B.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C.陆地向海洋扩展 D.海岸遭受侵蚀

12.互花米草具有适应性强和扩散能力强的特点,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

A.抗寒能力 B.抗旱能力 C.抗盐能力 D.抗病虫害能力

二、综合题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1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曼扎塘湿地自然保护区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黄河上游河曲地区。

整个保护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15条溪流汇入,从1972年至今通过挖渠排水等措施改良沼泽增加草地8000多公顷,载畜率为158.1%。

(1)试分析曼扎塘湿地的形成原因。

(2)近几十年来,曼扎塘湿地退化现象十分明显,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以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为直接严重。

请列举造成若尔盖湿地退化的人为因素。

(3)可采取哪些措施有效地保护曼扎塘湿地?

【答案】1.C  2.B

【解析】1.艾比湖流域新增大量耕地和灌渠,引河水灌溉使注入艾比湖的河水减少,湖水含盐量增加;湖泊面积和水量减少,使湖水蒸发总量减少;芦苇大量枯萎,对湖水净化作用减弱,造成湖水自净能力减弱;湖水水量减少,水质变差,鱼类死亡,湖中鱼类密度减小。

故选C。

2.修建水库会使注入艾比湖的水量减少,造成艾比湖萎缩;退耕还林有利于涵养水源,同时减少种植业用水量,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水产养殖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湖水自净能力减弱,湖泊面积减小;湖泊的生态系统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若水质恶化,种植芦苇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难以达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故选B。

【答案】3.C  4.B

【解析】3、20世纪80年代与明清时代相比气候变化不足以导致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银川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湖泊变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排水造田。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4、本题考查湿地的生态功能。

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是水源地,是蓄水池,能够提供水源;湿地能够降解污染;湿地是很多珍惜动物的歇息地,能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湿地对城市的直接影响是增加空气的湿度和美化环境。

湿地增大,可以降解污染,但湿地湖泊主要目的不是对城市污染进行净化,城市排污能力的增加主要依靠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处理。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答案】5.C  6.B

【解析】5.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白洋淀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由于区域气候的相对稳定性,该现象一般不会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多数是因为人为原因引发的,结合实际,当时区域产业并不十分发达,但是流域修建了多个水库,由于水库蓄水导致白洋淀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故选C。

6.结合材料,白洋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水域面积的减小,为此,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首先需要补给白洋淀的水量,最有实效的措施是引入水源,结合选项,跨流域调水符合。

故选B。

【答案】7.D  8.A  9.B

【解析】7.由材料及图中信息可知,6月份湖泊水域面积大,长江水补给湖泊水,7—9月,湖泊水域面积小,湖泊水补给长江水,A错误;湖泊西北部水域面积变化大,说明其坡度比较缓,B错误;洞庭湖所在地很少受到台风的影响,C错误;7—9月份湖水面积小与流域内伏旱天气有关,D正确。

故选D。

8.由材料“欧美的黑杨,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适合生长在河岸、河滩区域”可知,黑杨适应性强,物种单一,扩展迅速,A正确;土壤肥力差、土地退化、降水减少不利于其快速扩张,B、C、D错误。

故选A。

9.洞庭湖洲滩等湿地大量种植黑杨,导致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增多,湖泊、湿地变浅,湖泊水量减少、下渗减弱,水位季节变化小、导致湿地蓄洪行洪能力降低,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答案】10.D  11.B  12.C

【解析】

10.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处,长江流经该处,水流速度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使得长江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此沉积,逐步形成了滩地。

11.读图可知,引种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加,外来物种的入侵会挤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对本地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使得入侵地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12.崇明东滩湿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处,经常遭受海水入侵。

互花米草能在此处迅速扩散,可能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抗盐能力。

故选C。

13.【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

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

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

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

(1)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

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2)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

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

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均可言之有理即可。

同意应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

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减少泥沙淤积;以及河流中营养物质增多,会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不同意应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

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

14.【答案】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解析】沼泽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来水多,损耗少。

来水多主要是因为该地地表径流较多且易发生春汛和凌汛,河水易泛滥。

损耗少主要包括:

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③有冻土层,不易下渗。

【解析】

(1)结合等高线和山地、盆地等信息判断出该区域地势高低,结合水系特征判断河流干流流向。

(2)从水分的盈亏分析湿地形成的原因。

该地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河流众多补给类型有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水源丰富该地地势高,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于0℃,地下有冻土分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气温较低,蒸发微弱,易形成湿地。

(3)提取材料中“过牧”“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等信息,从人类生产活动的角度提出相应措施此外,还应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教育、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建议。

 

15.【答案】

(1)海拔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多条河流汇聚;地势相对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

(2)改良沼泽增加草地;过度放牧;排水渠道截断了进入湿地的水源。

(3)停止沼泽排水,逐步退草还湿;保证周围河流对湿地的水源补给;控制载畜量。

【解析】

(1)湿地的形成主要从“来水”和“去水”两个角度分析。

“来水”有降水、冰雪融水、径流输送和地下水补给等;“去水”主要有径流排出以及蒸发、下渗。

图示曼扎塘湿地位于青藏高寒区,结合其自然条件分析湿地的成因。

(2)高原湿地的人为破坏,主要是过度利用和人为改变湿地功能。

如文字材料所示的挖渠排水,改良沼泽增加草地、载畜率高达158.1%等。

(3)湿地的有效保护,要针对破坏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根据上题湿地退化的原因,可以从停止沼泽排水,保证周围河流对湿地的水源补给和控制载畜量三个方面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