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会计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7868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会计基础知识.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1会计基础知识.docx

21会计基础知识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理论讲义

第一章总论

一、会计的含义

1、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业务收支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记录,并定期总括性地向在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分类

会计按其财务报表使用者不同,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主要向会计主体外部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有关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先进流量情况等信息,侧重于报告会计主体过去的信息;

管理会计主要向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侧重于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

如要求企业提供未来信息、非货币信息、分部信息以及揭示经营过程的详细信息等。

跨界按其服务主体的运营性质不同,会计可以分为营利组织会计(企业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非企业会计)

按其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通用业务会计和特殊业务会计;

按其采用的技术手段不同,可以分为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

是指会计在管理经济过程中客观上所具有的功能,会计职能是一种管理职能,它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变化的。

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

(一)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的核算职能,也称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披露等环节,从数量方面反映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为各有观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从核算的时间看:

事后核算、事前核算、事中核算

事前核算:

主要形式是进行经济预测,参与经济决策;

事中核算:

主要形式是在生产经营计划或业务活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生产经营过程或业务活动过程按照计划或预期的目标进行。

从核算的内容看,既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又包括预测、分析和考核。

记账:

是指对一定会计主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

算账:

是指在记账的基础上,对会计主体一定时期的收入、费用(成本)、利润和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计算(或对行政、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收入、支出、结余和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净资产进行计算);

报账:

是指在算账的基础上,对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收入、经费支出、经费结余及其财务状况),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报告。

(二)实行会计监督

会计的监督职能:

也称控制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测、调节、反馈和指导,使之达到预期的目标的功能。

从监督时间上看,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事前监督:

是会计人员在参与会计主体编制计划和预算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以及会计资金运营等情况,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计划和预算进行的审核等监督工作。

事中监督:

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日常工作中,根据会计主体的计划、预算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的规定,对发生的经济业务检查其合法性、合理性、掌握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发现有力或不利的差异,以便会计主体的管理层采取措施,实现计划或预算目标。

事后监督:

是对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分析,查明完成或未完成计划或预算的原因,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从监督的主体看,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我国目前构建了包括单位内部监督、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以政府有关部门为主体的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

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是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一种再监督,属于外部监督。

从监督内容上看,包括合法性监督和合理性监督两个方面

会计合法性监督:

指会计人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对会计主体事前、事中、事后的经济活动合法性进行审核、分析等监督工作。

会计合理性监督:

是会计人员根据会计主体的计划、预算或权限等,对事前、事中和事后经济活动合理性进行检查、审核、分析等监督工作。

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

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密切联系、互相渗透。

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

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过程。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

如果没有会计核算而不进行会计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也就不能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会计和监督是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也是我国《会计法》规定的两项会计基本职能。

但还存在其他的职能之说:

三职能论:

核算、监督、参与决策

五职能论:

反映、监督、控制、分析、决策

六职能论:

核算、控制、规划、制度、分析、检查

综合会计的基本职能和衍生出来的职能,可将现代会计的职能概括为:

核算(反映)经济活动、监督经济业务、控制经济过程、评级按经营业绩、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

二、会计的目标

会计的目标: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工作索要达到的目的。

它指明了会计活动的方向。

会计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会计主体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会计目标按照会计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企业会计目标和非企业会计目标

企业会计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向三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1、企业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集团、单位和个人;(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等)

2、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和广大职工。

3、进行宏观管理的国家综合部门。

(主要包括财政、税务、审计、统计、工商行政管理和银行等部门)

此外,还有一些中介机构、组织和个人。

(如证券发行和交易机构、经纪人、会计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及律师、媒体及记者、经济研究单位及研究人员等。

(二)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四、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工作的客体。

●由于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而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凡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资本运动或价值运动。

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会计对象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动。

(二)企业会计的对象

典型的现代会计是企业会计;最具代表性的是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其再生产过程中是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供应、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统一。

企业的价值运动包括资本的投入、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资本的运用)和资本的退出三个基本环节。

第一、资本的投入

资本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和债权人投入的贷款两部分,构成了企业的本钱。

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

第二、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企业将资本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形成了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它又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

第三、资本的退出

企业收回的货币资本一定要大于投入的资本,这部分增加额就是企业的利润。

按规定交税,按合同或协议偿还各种债务,还要按照企业章程或董事会决议向投资者分配股利或利润。

上述资本运动的三个部分内容构成了开放式的运动形式,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没有资本的投入就不会有资本的循环与周转;没有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就不会有债务的偿还、税金的上缴和利润的分配等;没有这类资本的退出,就不会有新一轮资本的投入,也不会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和核算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指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和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又称会计实体或会计个体,是指会计工作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限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

法律主体必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既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既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某个特定的部分或单位;既可以是单一的企业,也可以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二)持续经营:

又称继续经营或继续营业,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的削减业务。

它是对会计工作的时间限定了范围。

(三)会计分期:

是指将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盈亏和编制财务报表,及时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限定了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的具体期限。

企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我国以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周期

(四)货币计量:

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现金流;它限定了会计计量的手段和方法。

二、会计核算的基础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责权发生制:

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收入、费用是否发生而不是以款项是否收到货付出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记账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的基础要求: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及时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或现收现付制,它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

●凡是在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凡是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未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当归属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我国的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外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三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计量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表张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表总所提供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其中:

(1)可靠性:

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鲸须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正是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也称有用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有关,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活着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

(3)可理解性:

也称明晰性,可以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

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怀集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典型例子是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自有资产;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不应确认销售收入。

(6)重要性:

一般而言,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7)谨慎性: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例如,企业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确认预计负债等,都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谨慎性要求的目的在于:

一方面确保企业具有正常的财务状况,并保持持续经营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避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持盲目乐观的态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性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8)及时性:

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贯彻及时性的要求:

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二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之一,指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等级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一定要确定计量单位,即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二是要选择计量属性。

(一)会计计量属性的构成

计量属性是指应予以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征,如桌子的长度、铁矿石的重量、房屋的面积,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它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计算;负责按照因承担限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在会计实务中,历史成本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计量属性。

优点:

历史成本是交易双方在正常交易中确定的价格或实际收付的现金,按历史成本计量的记过比较客观、符合可靠性要求;历史成本有原始凭证作为依据,数据容易获取且既具有可验证性,便于查核与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随意改变会计记录,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行为,按历史成本计算,企业不必经常调账,有助于简化会计核算手段。

缺点:

因为它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币值稳定等等假设基础上,如果物价变动幅度较大,按历史量就不能如实反映自查或负债的实际情况,就会消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形态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在会计实务中,重置成本多应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金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在会计实务中,可变现净值通常应用于资产减值情况下的后续计量。

(4)现值

在现值剂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金额计量。

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在会计实务中,现值通常应用于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和已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的确定等,如在确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可收回金额时,通常需要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5)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融金额。

在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主要应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额资产的计量等。

(二)各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1.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2.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现在的市场条件下买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计量.

3.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其正常对外销售预计能收到的现金减去进一步加工到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预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在确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通常要计算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金额.

5.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计量.

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

当然这种关系也并不是绝对的。

比如,资产或者负债的历史成本有时就是根据交易时有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

(三)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向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更为相关的信息,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企业会计准则允许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如果这些金额无法取得或者可靠地计量的,则不允许采用其他计量属性。

第四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

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适用于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分类。

它既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确定财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基础。

企业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个要素;

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一)资产

1、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包括:

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并以各种形态存在于生产经营过程中。

2、资产主要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是企业用欧或者控制的资源。

(3)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

3、资产的构成

资产按其流动性(即变现速度或能力)不同,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

流动资产:

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让梨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流动资产包括:

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

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额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等。

4、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首先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本质特征)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

(二)负债

1、负债: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是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渠道,但它不能归企业永久支配使用,必须按期归还或偿付。

2、负债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

(2)负债是由企业故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3)负债是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的构成

负债按照其流动性不同(或偿还期限的长短)分:

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满足下列条件:

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清偿;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自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

流动负债包括:

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

非流动负债:

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包括: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4、负债的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首先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有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本质特征)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

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包括: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

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留存收益是指企业理念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为分配利润。

3、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价值,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

●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认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所有者享有的是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企业债权人享有的是企业资产的有限索取权;

(四)收入

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收入的特征

(1)收入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但是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3)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收入的构成

收入按照企业从事的日常活动的性质不同分为:

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收入按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可以为:

基本业务收入(也称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也称附营业)。

4、收入的确认条件

收入的确认除了应道符合收入的定义外,还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与收入先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经济利益的收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五)费用

1、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费用的特征

(1)费用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费用应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3)费用最终会减少所有者权益。

3、费用的构成

工业企业费用按其经济用途不同,可以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

生产成本:

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意见费用:

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4、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符合费用定义外,还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见啥或者负债的增加;

●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六)利润

1、利润:

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是企业经济效益的体现。

2、利润的来源构成

利润包括:

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