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81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博士 政治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是理论上的权威,但仍坚持不断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也虚心听取不同的声音,对于错误或失误之处能够勇于做自我批评,所以才使得其理论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马克思真诚地表示: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共齤产党宣言》的态度亦是如此,他们多次谈到,“《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

(2)、分析社会新变化,坚持理论修正与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

  理论离不开时代,时代在变,理论也应跟着变化,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终生都在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不断根据时代和条件的变化进行理论上的“修订”、补充和完善。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人品格。

马克思最喜欢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就是以批判的态度进行理论上的创新。

对此,列宁曾说:

“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

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第二卷有关地租的章节,在疾病缠身的晚年潜心研究人类学,写下了大量的研究笔记——《人类学笔记》,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构想。

恩格斯运用这一研究成果,在1888年英文版的《共齤产党宣言》中对“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加上了“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的批注,使之更为科学。

恩格斯还在1884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繁衍两种生产作了完整的阐述,对唯物史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坚持基本理论,反对片面歪曲,原则坚定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内核”一直是立场坚定,即使面对各种各样的来自外部、内部的压力和威胁,所以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过程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同各种各样的“反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等进行坚决斗争的过程。

马克思批评拉萨尔的改良主义的《工人纲领》时说:

“这东西无非是把《宣言》和其他我们时常宣传的、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口头禅的东西,卑劣地加以庸俗化而已。

”恩格斯在批评左倾“青年派”时引用马克思的话嘲讽道:

“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1890-1894年间,恩格斯针对当时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甚至歪曲的现象坦言,在唯物史观创立的初期,由于当时反对唯心史观斗争的需要,马克思和他本人着重论述的是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方面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这些观念等等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

这就给了敌人以称心的理由来进行曲解或歪曲,保尔·

巴尔特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恩格斯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其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四)、一丝不苟,深思熟虑,审慎严谨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理论一直是谨慎的,对于不清楚、了解不够、理解不到的地方不轻易下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坚持“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1858年11月,马克思在给斐·

拉萨尔的信中说:

“在我所写的一切东西中,我从文体上感觉出了肝病的影响。

……我必须对党负责,不让这东西受肝病期间出现的那种低沉的呆板的笔调所损害。

”马克思恩格斯对学术创新极其审慎,对动辄就构筑什么“体系”深恶痛绝。

恩格斯对杜林创造的所谓“新体系”不屑一顾:

“‘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的现象。

……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

……所谓科学自由,就是人们可以撰写他们所没有学过的一切,而且这被冒充为唯一的严格科学的方法。

杜林先生正是这种放肆的伪科学的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马克思研究经济学几十年严谨如初,《资本论》第一卷直到1867年才得以问世,而第二、三卷则临终也未见到出版。

拉法格曾说:

马克思“从来不满足于自己的著作,事后总是要加以修改,并且总是觉得文字的叙述没有达到思想所达到的高度”;

“他所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得到最有威信的人士的证实的。

他从不满足于第二手的材料,总要找原著核对,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

即令是为了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特意到英国博物馆去查阅书籍。

反对马克思的人从来也不能证明他有一点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论证是建立在经不起严格考核的事实上的”;

恩格斯也一样,始终坚持一丝不苟、反复推敲和深思熟虑。

十余年间,他校对了《资本论》第二、三卷以及其他著作数百万字的清样,他说:

“我已经很习惯于看两份校样,一份核对一般的意思,另一份校正个别的排印错误”。

他还注意将这种精神和态度传授给年轻人,如他在给拉法格的信中多次指出:

“您下一次的答辩,应当更加严谨”,“这本书的文字……可以更严谨些”;

如在给布洛赫的信中要求:

针对考茨基“在那些自己明知没有把握的领域里下武断的论断”的不良学风,恩格斯严肃地指出:

“一般说来,在所有这些范围如此之广和材料如此之多的科学研究中,要取得某些真正的成就,只有经过多年的工作才是可能的。

”针对杜林那种“理解上的完全无能,或者是基于具有伟大风格的历史记述所特有的、通常称作草率马虎的只凭记忆来引证的习惯”,恩格斯表示深恶痛绝。

(五)、克服困难,始终不渝,执着追求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理论的追求是执着的,即使面对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各种困难和压力,他们都孜孜不倦、始终不渝。

马克思说: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在马克思看来,“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马克思是在常人难以想象、极端贫困的生活条件下进行学术研究的,而恩格斯为了支持马克思,却不得不长期从事那种使他什么也不能干的“该死的”、“可诅咒的商业”。

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广泛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孜孜不倦。

恩格斯称赞马克思道:

“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尽管身处困境,但马克思依然乐观与幽默:

“未必有人会在这样缺货币的情况下来写关于‘货币’的文章!

”由于多种重病缠身,马克思感觉到所剩时间已经不多,更是“发狂似地通宵”工作,他说:

“我并不是我的时间的主人,而宁可说是它的奴隶。

给我自己留下的仅仅是夜间的时间,而肝病的经常侵袭与复发,又使这种夜间工作受到妨碍。

”“损失一点时间对我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因为无论如何我不能中断我的工作。

”深知《资本论》写作艰辛的恩格斯心痛地对马克思说:

“使你长期以来呕尽心血的这本该死的书,是你的一切不幸的主要根源”。

(六)、尊重他人,不尚虚名,诚实谦虚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们一直保持着诚实谦虚的科学态度。

他们超越了黑格尔,但并不否定黑格尔的历史地位,而是“在德国知识界发号施令的愤懑的、自负的、平庸的模仿者们……把他当作一条‘死狗’”的时候,“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

同样,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也一样,“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

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恩格斯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是人所共知的,《自然辩证法》涉及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但是在《反杜林论》中,他仍然谦虚地说:

“我尽可能地使自己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来一次彻底的……‘脱毛’”,甚至称自己只是“涉猎者”。

马克思逝世后,有人不止一次地善意建议把马克思主义改称为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或者直接称为恩格斯主义,对此恩格斯断然拒绝:

“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

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并说:

“我一生所做的是我被指定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

我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

2、根据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如何看待“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揭示出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150多年前,他们曾宣告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

15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新的很大的发展的现实时,如果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不免会对“两个必然”的前景产生困惑和忧虑;

而如果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会对“两个必然”历史发展趋势充满信心。

(1)“两个必然”的实现是一个渐进过程,其间有突变而不仅表现为突变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把“两个必然”的实现看作为一个过程,就不会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狭隘地理解为泾渭分明、非此即彼、首尾相接的两个阶段或仅表现为一种突变;

相反它更多的是一种否定扬弃、此消彼长、不断趋近的渐进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局部质变(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胎胞里积累),再到全部质变的过程。

从这样的思路来看,马克思所说的“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我们今天完全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因素”。

资本主义内部新的社会因素的不断增多和积累,将为新社会的产生创造出必要的条件,这显然是一种走向社会主义的趋势。

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是更趋近了社会主义,而不是更远离了社会主义。

(二)“两个必然”的实现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立足于单个国家而不限于某个或某几个国家

“两个必然”理论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紧密相连。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提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

本质要求是全人类的解放;

价值目标是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因此,“两个必然”从根本上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作为地域性的存在不可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或者只能是“粗陋的共产主义及其变种”。

把“两个必然”的实现看作是世界历史进程的结果,就不应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仅仅看作是我们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事情,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不论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会程度不同地纳入到这个世界历史的总进程中。

列宁说过: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会只有一个路径,一种方案。

(三)“两个必然”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蕴含于现实而不等于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是一种历史的、和物质的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灭。

”在谈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这种客观趋势时马克思特别指出: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

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这里马克思特别强调的是规律的作用和“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使得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变得比以前人道、和谐和稳定。

然而,社会对抗程度的降低,只是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更有可能走一条和平过渡的道路而已,并不能改变必然被代替这一趋势本身。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用于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论证的理想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不合格”的社会主义。

所谓理想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从典型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形态中推演出的,替代资本主义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而现实社会主义则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农业国和20世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初级形态。

对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混淆,往往是对“两个必然”产生疑虑的原因所在。

因为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文化和科技水平都远高于现实社会主义,所以对社会主义能否代替资本主义不免产生疑虑。

现实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相比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正因为如此,它所面临的任务,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取代资本主义。

但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都处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同一进程之中,根据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不断为社会主义制度准备着物质文化基础,现实社会主义的快速进步也在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不断积累着条件。

3、如何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看待今天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站在什么高度、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本文认为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他的世界历史的理论和方法,是研究全球化问题的基本原则,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状况及实现形式,则是思考上述问题的基本依据。

(一 

) 

   纵观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可分为广、狭两个不同的层次:

就广义而言,是特指人类整体的历史发展,是把各民族的历史作为人类整体的一部分而思考之;

就狭义而言,是指人类历史从狭隘的、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统一的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整体发展的历史。

在第二层意义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含义和经济全球化在过程的推进上有一致的地方,但又不能等同。

因为马克思把这段历史仍分为两个具体阶段。

第二,马克思阐明了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类整体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由此出发,马克思揭示出: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纵的关系讲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从横的关系讲,是从狭隘的、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统一的世界历史的转变。

马克思的深刻性,不仅在于他指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还在于他的方法论原则。

就是说,马克思是站在既有现实历史的维度上,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根据、动力和规律,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原则和历史性原则。

第三,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确立了以资本为主体的经济全球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位置。

马克思从两个层次分析全球化,并把它区分为两个阶段。

所谓两个层次,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层次,即从地域性向世界历史整体转变的基础是生产力发展和各民族交往活动的扩大;

二是生产关系的层次,即从财富的生产和分配方式的角度探讨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和主体。

所谓两个阶段,一是以资本为主体的阶段,一是无产阶级作为“世界历史”的存在而形成的阶段。

从这个角度说,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描述了同一个过程,但是在对问题分析的立场方法及深刻程度上,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其一,角度不同: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是个历史观范畴,是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运用发展原则和历史性原则审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揭露其过渡的性质;

而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仅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界定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不可能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揭示以资本为主体的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及其暂时性。

其二,二者的价值目标不同: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的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扬弃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

而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既看不到其过程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也不可能找到被超越的根据,因而把经济全球化看作全球范围的资本主义一体化。

其三,研究问题的原则不同: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内含着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一方面他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他揭示规律的价值取向是探讨人类解放的途径和条件,特别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途径和条件。

他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评价不同历史时代对人类最终解放的意义。

其四,价值主体不同:

马克思是从过程角度、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出发,理解世界历史主体的变化。

在世界历史的初始阶段资产阶级确实起了主角的作用,而扬弃初始阶段的主体则是无产阶级。

而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倡导者既然看不到以资本为主体的全球化的内在矛盾,也就始终把资产阶级作为世界历史的主体。

其五,对世界历史过程的理解也不同:

马克思不仅揭露了以资本为主体的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对资本造成的全面异化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生存发展的条件给予深刻的关注和同情,并探讨了资本被扬弃的根据和条件;

而一些西方全球化理论的倡导者抹煞矛盾,把资本推行的全球化的过程看作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乐园。

因此,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等同于西方的经济全球化理论、等同于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不科学的。

(二 

    马克思考察社会形态性质的思想已经为经济全球化性质的确立提供了基本原则。

为了确定一个社会形态的性质,马克思提出了“普照之光”的思想:

“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

这是一种普照之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4页)就是说,不管一个社会有几种生产方式存在,但决定社会性质的只能是那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

正是根据这种“普照之光”的思想,马克思将16世纪以来尤其是18世纪后半期以来的许多西欧国家确定为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方式。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就成为这一时代的本质特征。

值得探讨的是,目前推进的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为什么是以资本为主体的全球化?

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生产力、生产关系交互作用的过程和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必有一种生产方式处于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

因此,其性质只能从决定时代本质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从历史事实看,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即资本主义的历史起源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是同一个过程。

从经济全球化的动力讲,虽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手段,但资本的生产方式和制度力量,是使科学技术服从资本的需要并推动经济全球化扩展的主要力量。

资本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

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

不管它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出现都是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

“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348页)这就揭示了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性质。

  确立了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以后,还要进一步探讨全球化的主体和载体。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全球化的主体和载体的区别只能由是否是决定全球化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力量确定之。

在全球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并决定全球化性质的力量,就是全球化的主体,而这一主体借以实现的形式可称为全球化的载体。

全球化的主体是资本,而跨国公司则是全球化的载体。

所以,我们与西方全球化理论的区别之二,不在于是否承认资本是其主体,而在于如何认识以资本为主体的全球化。

(三 

  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全球化理论倡导者的区别之三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问题。

西方全球化理论的倡导者强调资本的一体化,主张把社会主义也化到资本主义中去。

我们对此持否定的态度。

  为了说明以资本为主体的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从两个角度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超越的根据。

第一,他从科学的角度,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探讨了资本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可逾越的限制的问题。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所造成的几个极限:

必要劳动是剩余劳动的极限;

价值实现决定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极限;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其手段发展的极限。

一方面,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本性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动力,另一方面,生产力越发展便越排挤活劳动,造成无限地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与资本增殖有限目的之间的矛盾。

因此,资本本身就是资本发展的极限,惟一的出路就是扬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第二,马克思从人类解放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的人与物的关系的颠倒。

马克思通过对三大拜物教即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对人的统治。

 

 第一,经济全球化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只是使资本主义的国内矛盾国际化。

其一,资本主义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只是实现形式的变化,并未改变资本的根本性质。

其二,国内矛盾的极限扩大为国际范围的极限。

以资本为主体的经济全球化的扩张,也是这种不平等占有和分配关系向世界范围的扩张。

而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扩展到全球,就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全球消费市场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更大的无政府状态。

这说明以资本为主体的经济全球化仍不能解决其自身的矛盾,只不过在更高的阶段、更广的范围,使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中暴露出来。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代集中表现为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全球霸权的矛盾。

生产的国际化主要体现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统一组织生产和消费,使世界各国的经济不仅仅是通过贸易联结,而且是直接通过生产联在一起。

这在客观上不仅要求突破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局限,而且要求突破个别国家政府调节的局限,要求有一种国际组织和机构对国际化的生产和消费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调节。

所以,以资本为主体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能最终实现资本的一体化,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全球化终将取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