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8118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ocx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附件1:

惠州市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督导验收自评报告

惠州市人民政府

(2009年11月)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广州、深圳、香港。

现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

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

全市有52个镇(乡)、16个街道办事处,2008年末户籍人口318.84万人,常住人口392.7万人。

近年来惠州相继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成果惠民,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力推进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2003年,我市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2006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正式提出“2011年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加大财政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师资建设,优化学校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特别在创新高中阶段办学模式、引入社会资源办学、创建优质品牌学校、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呈现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资推动、规模快速扩张与质量稳步提升”的发展新格局。

2009年秋季,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共招生59775人。

其中,本市户籍学生50968人,本市户籍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为54565人(含输送生源3597人),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99%;全市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8.10%,我市辖区的各县、区户籍适龄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在85%以上。

至此,我市已达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要求。

根据《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督导验收办法(试行)》,经过认真地自查和自评,现将我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高中阶段学校71所,其中普通高中学校31所(其中独立高中学校7所,完全中学24所),中等职业学校29所,技工学校11所;本市户籍高中阶段在校学生147651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73444人,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在校生74207人。

全市71所高中阶段学校教职工共9989人,其中普通高中学校教职工5946人,中职学校教职工共4043人。

2009年全市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总数为53206人,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人数为52149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99%。

全市高中阶段15-17周岁户籍人口数为16.76万人,在高中阶段学校就读人数为14.7651万人,本市户籍适龄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8.10%,我市各县、区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在85%以上,各县、区已通过市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督导验收。

我市近年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办学规模快速扩大。

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人数从2003年的21638人增加到2009年的59775人,年均增长25.18%;在校生人数从2003年的55137人增加到2009年的152488人,年均增长25.2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03年的52.6%提高到2009年的88.1%,上升了35.5个百分点。

二是内部结构逐步优化。

全市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从2003年的67:

33发展到2009年的49:

51;全市高中阶段在校生普职比从2003年的68:

32发展到2009年的50:

50。

我市完全达到了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大体相当、结构趋于合理的目标。

三是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

我市按照“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的要求,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2007年、2008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比上年增长0.19%、0.21%;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比上年增长0.45%、1.88%;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

四是办学体制不断创新。

近年来,我市大胆改革创新办学体制,通过整合优化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创立了“企业投资建校,学校独立办学”的惠州第一中学模式、以惠阳高级中学为代表的“公办民助”模式、以市实验中学为代表的“政府拨款与贴息贷款结合”模式、名牌学校“基因”移植的黄冈中学模式、集团化“三环对接”的惠州商业学校办学模式、“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特别是引入社会资源发展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模式被国家教育督导团誉为“惠州模式”。

五是内涵发展有效推进。

我市品牌学校不断涌现。

现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8所、省一级学校7所。

全市普通高中优质学位占普通高中学校总学位数的97.6%;国家和省级重点职(技)校14所(分别为8所和6所),惠州商业学校和惠州卫生学校连续三年进入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强”,中职省重以上优质学位占中职学校总学位数的66.6%。

同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我市创立的“四体系两网络一评估”德育工作经验走向全国;我市普通高考在全省创造了“五年三状元”的奇迹,38名学生获全省单科高考状元,考取清华、北大等名校人数成倍增加,2009年本科上线人数突破七千人大关,上线率与录取率稳居全省前列;中职学校建成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3个,中职学校年均就业率在96%以上。

二、我市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一把手”责任制。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作“重中之重”的民生工程来抓。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业斌提出“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抓教育就是抓生产力,抓教育就是抓可持续发展,抓教育就是抓科学发展”、“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等执政理念,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汝求提出“惠州要抓住机遇争创广东省教育强市”、“教育事业要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等要求。

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列入市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主持召开多次专门会议,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纳入规划,出台政策。

我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促进法》,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惠州市教育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和《惠州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列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文件,2003年下发了《关于加快惠州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下发了《惠州市2007-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2008年下发了《惠州市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实施意见》,并明确规定“为高中阶段学校建校工程提供绿色通道,对建设用地、规费减免、师资配备等方面实行相应优惠政策”等。

同时,市政府还下发了《关于对学校建设项目实行收费减免的通知》,对10项有关规费进行减免。

二是设立机构,协调运作。

市政府制定了《惠州市2009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方案》,建立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一把手”领导责任制,成立了惠州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李汝求市长担任组长,林添好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各县、区长,市教育、劳动保障、财政、发展改革、人事(编制)、规划建设等十八个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

领导小组直接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

各县、区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组织。

三是落实责任,实行考核。

市委、市政府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进行分解,列入《县(区)党政正职责任考核评价办法》,落实县(区)“一把手”抓教育的责任。

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惠州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责任书》。

对通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督导验收的县(区)给绿牌,对未通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督导验收的县(区)给黄牌。

各县(区)政府与镇、村,县(区)教育局与学校层层签订了责任书。

同时,我市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落实情况列入县(区)主要领导教育工作实绩考核与各部门年度绩效考评之中。

2007-2008年六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专项考核成绩均在合格以上。

四是召开会议,多策推进。

我市多次召开会议,推进“普高”工作。

2009年1月至9月,先后召开了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部署动员会、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分析推进会、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专项汇报会、全市民办和公办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推进会、推进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会等十多次会议,各县(区)委、县(区)政府也先后召开了县(区)委常委会、县(区)政府常务会以及县(区)教育局班子会、全县(区)校长会等等,层层动员,周密部署。

市教育局还实行了挂钩包干制,局党组成员及相关科室分别挂钩一个县、区的“普高”工作,每月至少下县、区检查指导“普高”工作一次,并且每个月编辑两期工作简报,及时通报“普高”工作进展情况。

(二)多措并举,千方百计保障“普高”经费。

近几年,虽然惠州经济发展形势比较好,但同时各项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建设投入也大幅增长,财政实力仍然比较紧张。

我们在加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改革创新、拓宽渠道,千方百计保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经费需求。

一是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实现“三个增长”。

我市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严格执行“三个增长”的规定,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据初步统计,2006-2008年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投入逐年增长,2006年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2007年16亿元,比上年增长33.3%;2008年21.5亿元,比上年增长34.4%。

这三年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分别为1.37%、1.56%、1.77%;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分别为19.16%、19.61%、21.49%;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分别为1.87%、0.39%、8.78%,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二是落实各项经费政策,确保专款专用。

市、县(区)财政部门会同教育、劳动保障部门落实公办高中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足额预算,按时拨付,保证了正常运作。

上级财政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按比例足额用于教育发展,城市教育费附加全额用于教育发展:

择校费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全额上缴同级财政专户,由财政和教育统筹安排、合理调配,全额用于教育发展,重点用于扶持薄弱学校;设立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专项经费。

我市对教育经费实行专户管理,无拖延、截留或挪作他用。

职业教育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机制开始逐步建立。

三是出台优惠政策,给予政策扶持。

市政府《关于对学校建设项目实行收费减免的通知》(惠府办〔2004〕8号)明确规定,对学校建设项目的土地出让金、土地登记费、征地管理费、城市设施配套费、房产权属登记费等实行全免;对环保费、防空费、防雷费及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等10项收费减免一半以上。

这些建设规费的减免大大减少了高中阶段学校建设的费用,有效地缓解了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是采取政府贴息贷款,弥补资金缺口。

我市采取政府贴息、学校向银行贷款的融资办法解决部分高中阶段学校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市实验中学、博罗中学高中新校区、惠东中学高中新校区、惠东高级中学、龙门中学、龙门县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的建设就是采取这个办法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的。

五是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吸引社会资金。

在坚持政府办学为主,坚持老校区初中不改制的前提下,采取带动房地产、后勤社会化、部分择校生学位留成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先后建成惠州市第一中学等4所示范高中和1所中职学校。

采取高位嫁接策略,积极引进名校。

先后成功引进了湖北省黄冈中学和深圳宝山职校,分别建成黄冈中学惠州学校和惠州宝山职校。

2003年以来,社会资金共投入11.5亿元发展我市公办和民办高中阶段教育。

(三)整合资源,想法设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

近年来,我市不断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加大学校建设力度,不断扩大高中阶段学校办学规模。

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户籍生总人数从2003年的18032人增加到2009年的54565人,净增36533人,年均增长达28.94%。

截至2009年10月底,我市31所普通高中学校中有县城及以上普通公办高中21所(含完全中学),其中14所学校规模均在1800人以上;农村普通高中有(含完全中学)7所,规模均已基本达到900人以上;市属中职学校有2所,规模都在5000人以上,县属中职学校有6所,规模都在1500人以上。

高中阶段学校平均班额为54人。

全市31所普通高中学校中,71%的学校生均占地面积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96.8%的学校建筑面积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

全市40所中职学校中,95%的学校占地面积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82.5%的学校建筑面积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

一是师范改制一批。

2000年以来,我市把原惠州市师范学校改制为惠州市实验中学,新增高中学位3600个;把原博罗师范学校改制为博罗高级中学,新增高中学位2500个。

二是引进新建一批。

全市2004年以来通过新建新增学位7900个。

采取高位嫁接策略,2005年我市利用社会资金引进并新建了黄冈中学惠州学校,成为该校在外地办的唯一一所分校,新增高中学位共1800个。

我市引进深圳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宝山职校分校,新增学位3000多个。

2006年9月由惠州市政协香港委员捐资和惠州市、惠城区两级政府出资共投入5414万元新建了惠州市惠港中学,增加学位2688个。

2008年9月,由市政府投入3.2亿元新建了市华罗庚中学,增加学位5000个。

三是初高中分离一批。

为了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全市2003年以来通过初高中分离办学方式,异地新建高中学校7所,增加学位2.1万多个。

惠州市第一中学通过初高中分离,建成惠州市第一中学金山湖高中新校区,新增学位4500个。

惠东县投入1.54亿元建成惠东中学新校区,新增学位4000多个。

以同样方式还建成了惠阳一中实验学校、崇雅中学高中校区、惠阳高级中学高中校区、博罗中学高中校区、博罗华侨中学等5所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高中学校。

惠阳区还投入2650万元建成惠阳职校新校区,新增学位2132个。

四是改建扩建一批。

2007年以来全市通过改(扩)建新增学位1.1万个。

惠城区共投入1874万元完成了小金口中学、仲恺中学等2所学校的扩建任务,共新增学位460个,还投入4684万元改扩建了惠城职教园,新增学位3136个;惠阳区投入1500万元扩建惠阳中山中学,新增学位2000个;博罗县投入1070万元完成了博罗高级中学、博罗华侨中学的校舍扩建,新增学位4500个;龙门县投入610万元扩建平陵中学校舍和龙门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实训大楼,新增学位2340个;惠东县投入4300万元用于对惠东职中的改、扩建工程,新增学位1985个。

市财政投入共计9120万元建设了惠州商业学校学生宿舍楼、实训综合楼、农业学校技能培训大楼、外贸学校教学综合楼和市技工学校退役士兵综合培训楼,这些极大地提升了我市中职学校办学实力。

五是配套装备一批。

我市不断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近三年投入的资金总达14281万元,其中市直5100万元,各县、区9181万元。

新增实验室368间,语音室186间,计算机教室473间,多媒体课室1126间。

2008年我市推进“新装备”工程的做法在全省“新装备”工程现场会受到省教育厅表扬。

目前我市80.6%以上的普通高中实验室和功能室数量、实验仪器配备等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

我市注重中职学校实训场地建设和实训设备配套。

目前共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中心4个,全市中职学校为机电数控、汽修等60多个专业购置了总价值达1.4亿多元的实训实验设备,92.5%的中职学校实训(设施)设备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

我市近年来新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室),目前全市83.9%以上的普通高中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四)突破难点,促进初中毕业生读就高中阶段学校。

受思想观念、家庭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初三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初三毕业生中途辍学不参加中考,或参加中考后因分数低不能升上理想高中而流向社会。

这是做好“普高”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市在努力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的同时,紧扣这个工作重点,采取多项有力措施,防止初中毕业生辍学流失,在做好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同时,全力以赴引导未升上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入读中职和技工学校。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我市把推动中职学校招生、保障生源作为“普高”宣传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2009年,先后52次在《惠州日报》、《东江时报》、《南方都市报》及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专题宣传推介我市中职教育。

全市各县、区街道、社区、村镇和学校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2300余条,编辑宣传专栏1562版次。

各初中学校召开家长会236场次,印发致家长的公开信6万余份,各高中阶段学校印发招生简章26.58万份,组织学生及家长到校参观达1.13万人次,编印《惠州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专业指南》发放至每位初三学生,宣传到所有家长。

今年4月25日~5月5日,在市区和各县、区文化体育广场巡回举办惠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成果展示和招生咨询会7场次,参加咨询的学生和家长达到18万人次。

通过大范围、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活动,不仅使学生及家长了解了招生政策,而且在全社会营造出了浓厚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氛围。

二是建立跟进“台帐”。

我市各县、区教育局把完成高中阶段招生任务和初中高中阶段“控流保生”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学校、年级、班级,把完成高中阶段招生任务和初中高中阶段“控流保生”工作纳入高中、中职和初中学校校长及年级长、班主任与教师的考评。

各初中高中阶段学校建立了学生去向“台帐”,同时建立即时家访(电话访问)制度,组织校领导班子成员、年级组长和教师包村庄、街道,上门家访和电话联系9.16万余户次,了解每个未上学、未升学学生的去向、原因,及时做好学生和家长报读中职学校的思想动员工作。

我市还组织了中职学校春季招生,2009年春季全市共招生3052人,通过春季招生把2008年初中毕业未升学和2009年春节后准备辍学的初三学生吸引到中职学校来,减少了学生流失,增加了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数量。

三是完善助学体系。

为保证贫困生入读后能顺利完成学业,我市积极建立和完善高中阶段贫困生助学体系。

市、县(区)两级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按规定从学费总收入中提取5%的经费,用于助学、奖学和学费减免。

从2007年秋季起,落实全省农村家庭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享受新助学金标准的政策。

落实国家对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农村户籍学生和城镇困难学生每人每年生活补助1500元的资助政策。

我市实施了“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等扶贫措施,以半工半读等形式招收贫困生免费就读中职。

此外,还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允许分期缴费。

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扶助全市高中阶段贫困生,各县、区政府每年拿出50万元(大亚湾开发区、龙门县各30万元)用于扶助本区域的高中贫困生,并纳入本年度财政预算。

与此同时,我市还引入社会资金设立扶贫助学金和奖学金,在惠州市第一中学和华罗庚中学分别设立了高中“宏志班”、“华萌宏志班”,面向全市每年招收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予以减免学费。

近两年来全市用于扶助高中贫困生助学金总数达4500多万元。

(五)人才强教,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教工程”,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师资数量、专业化水平等基本满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一是制配足配齐师资。

近年来,我市严格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实施办法》,给各高中阶段学校配足编制,为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的教师队伍奠定了政策基础。

市直学校、各县、区有计划、有组织地面向全国和各重点师范高校招考、引进在职骨干教师和优秀毕业生,特别是引进了硕士、博士等一批高学历人才,充实到高中教师队伍中来,优化了教师的学历结构,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近三年来,全市共招聘高中阶段学校教师1681人。

全市31所普通高中学校专任教师共5312人,教职工共5946人,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例为89.3%;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共3367人,教职工共4043人,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例为83.3%。

我市高中阶段学校教师配备及时,数量符合国家或省的有关标准要求,学科分布合理,专任教师比例协调,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二是提高教师待遇。

2007年我市出台了《惠州市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持平”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教师工资待遇与公务员“两持平”政策,市、县(区)两级财政共投入2.1亿元使之全面落实。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汝求在全省“两相当”工作会议上介绍了我市实施提高教师待遇“两持平”的做法,并受到省政府领导的肯定。

我市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实现了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基本持平。

2008年全市教师月平均工资为2592.42元,全市国家公务员月平均工资为2352.08元,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

2009年全市教师月平均工资为2751.41元,全市国家公务员月平均工资为2682.08元,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

各县、区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也与县域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基本持平。

全市教师工资逐年增长,2006年教师平均收入为21357元,2007年为24744元,2008年为31109元,并且保证了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无拖欠现象。

三是大力加强师资管理。

我市县、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我市实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公开认定范围,公开认定条件,公开认定程序,2006年以来全市共认定高中阶段学校教师资格4031人。

我市坚持“逢进必考”和“公开招考,平等竞争,全面考核,择优聘用”的教师招聘原则,招考工作组织严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赢得社会广泛认可与好评。

我市大力推进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行公开评聘条件、公开评聘程序、公开评聘结果,规范评聘程序,提高评价水平,保证评聘质量。

我市对市直中职学校副校长实行公开推荐选拔,2008年有5位新选拔的中职学校副校长到4所学校上任。

同年,我市推出中小学校长助理制度,市直与各县、区高中阶段学校都配备了校长助理。

我市还建立了教师培养激励机制,2006年以来发动社会热心教育的企业、人士捐赠奖金500万元,设立了“惠州市首席教师”、“惠州市乡村明星教师”、“惠州市明星校长”等六大奖项,每年教师节由市委、市政府给予表彰,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风尚。

四是注重提升素质水平。

近年来,我市优先安排教育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并随着财政收入状况增长逐年加大了教师培训经费拨付额度:

2005年前市财政每年拨25万元,2006年、2007年每年拨150万元,2008年起每年增加到300万元,而且全额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

同时各县(区)、各高中阶段学校也配套一定数量的教师培训经费。

市教育局制订了《惠州市“教育拔尖人才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制订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构建了“教育管理干部常规研修体系”、“拔尖教师培养体系”、“教师(农村教师)新课改技能全员培训体系”。

近年来,我市选拔和培养了共1130名“十百千人才”培养对象,先后选派305名教育局长,中学校长、副校长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学校,北京、江苏等地和广雅中学等省重点中学进行高层次研修或跟岗学习,中职学校先后选派106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培训或出国深造。

同时还举办了10多场“岭南大讲坛•惠州素质教育论坛”,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作专题报告。

2007-2009年9月,我市共培训校长、教师共3.73万人次,培养中职学校“四维师资”200多名。

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62.4%,全市高中阶段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3.6%,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正、副校长参加过上岗培训并持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