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8631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

“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候,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A.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  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风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玖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3.《剑桥中国史》载:

“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4.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判辩与说服的能力”。

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5.2017年9月24日,特朗普总统发布第三版移民限制令。

但在法令生效前的最后时刻,夏威夷州和马里兰州的联邦地方法官做出裁定,暂时“冻结”新版移民限制令中针对除朝鲜和委内瑞拉之外6国公民入境限制的大部分内容。

12月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发布命令,在妥善处理两州诉求的基础上,允许最新版的移民限制令全面生效。

由此说明美国

A.各州拥有较大独立性  B.联邦法院是国家权力中心

C.司法权陵驾于行政权  D.总统权力受地方政府限制

6.著名学省茅海廷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

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昼不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这从本质上反映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不懂得国际公法

7.《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除代谢》中提出:

“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

”这里的“它”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戈变法 D.义和团运动

8.辛亥革命时期,因女了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于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

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9.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

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了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

A.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B.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C.民意成为革命发展助推力  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10.下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

”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中序号“九”的内容是

目录序号  

内容

南开学校

黄埔军校

十二

南昌起义

二十六

 坚持在重庆(上)

A.五四义暴  B.从统一广东到北伐C.长征路上  D.抗战胜利和双十公告

11.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未动摇,故未致大害。

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

”材料表明

A.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B.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

C.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D.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

12.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收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

这表明当时

A.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B.“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C.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人民代表大会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13.1948~1949年复,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

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14.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

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

这里的“碎片化”

A.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

C.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约地位

15.《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

“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16.1796年,一位美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意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该报告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

材料表明

A.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  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儿童  D.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17.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18.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创造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

它们的共同点都是

A.实业救国的具体体现B.属于资本主义工业

C.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19.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吴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

到12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筹备机构。

资派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议

A.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B.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C.促进了长期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0.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这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问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取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3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本坝于1930年动工等等。

胡佛总统的这些做位

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C.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D.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21.1975年,苏联的电力。

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主要是因为

A.美国经济陷于于“滞涨”危机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  D.美国已经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

22.改革开放初期,有人在湖北沙市中山路“好公道”餐馆对面,开了家个体经营的“好再来”鸡汤包面馆,与对面的国营餐馆唱起了对台戏。

同样的价格,“好公道”用的是清汤,而“好再来”却是鸡汤,把顾客都吸引了过去,这时国营餐馆沉不住气了,便道过主管部门在原料供应上卡“好再来”。

从“好再来”鸡汤包面馆引发的风饺可以得出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萌动  B.主管部门的保护性做法值得肯定

C.有讨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D.个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定阻力

23.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1979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1992年“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经有了定论

B.在80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在90年代初我国己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24.“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年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让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

”英国此举

A.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B.曾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

C.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D.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6分,第27题22分,共52分)

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

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

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宫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当时进出口货物达400种。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以及东西方传统商路的改道,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

从14、15世纪开始,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使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崭新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积极的对外书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一带一路”描绘出一幅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可谓讲求实际、高度灵活、富有弹性。

一一2017年3月《南方周末》

(1)恨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14、15世纪“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产生的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一带一路”分别对中国、世界产生的影响。

(4分)

26.(16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

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

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

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

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

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

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緩緩荡开。

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日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

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

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自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

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

“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

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糜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2分)

27.(22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篇

材料一“(第一次工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

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資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挫折篇

材料二西方国家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

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关税平均提高了20%以上。

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

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

从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债权的启示》

调整篇

材料三“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如下图)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然济的发展客现上起着促进作用。

一一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展望篇

材料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1)自1500年起,到20世纪初世界门场运步形成,指出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

这些办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3)分则写出材料三图中的三个国际组织的名称(不能片英文缩写)。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经济会球化的影响。

(7分)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5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C

C

B

A

C

B

B

C

B

C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B

B

D

C

C

A

B

C

D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6分,第27题22分,共52分)

25.(14分)

(1)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任意两点4分)

(2)变化:

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

(2分)

影响:

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任意两点4分,其他合理性答案酌情给分。

(3)对中国:

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加快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步伐。

(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对世界: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稳定。

(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6.(16分)

(1)表现: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

(如近代民族工业、洋务企业、外商企业也可)(2分)

意义: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旧制度的崩溃;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促进近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

(4分)

(2)特点:

具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近代工商业的重要投资者。

(4分)

影响:

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丰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由于依附洋人,阻碍中国革命,成为近代中国革命对象之一。

(任意两点4分)

(3)趋向:

逐步迈向近代化(现代化)。

(2分)

27.(22分)

(1)事件:

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3分)

方式:

国际贸易的发展(倾销商品);人口和资本的流动(资本输出);殖民扩张(或武力威逼)。

(3分)

(2)办法:

转嫁危机,以邻为壑;提高关税;货币贬值。

(2分)

影响:

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2分)

(3)组织: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3分)

影响:

一方面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优势;另一方面,规范协调国际经济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4分)

(4)问题: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总产值差距加大,两者贫富差距扩大。

(2分)

应对: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