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8734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中考语文 昆明市模拟卷三.docx

云南中考语文昆明市模拟卷三

2019年昆明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三)

一、积累与运用。

(含1—7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

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

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但其意义依然不懂。

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

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

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

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

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看透了人间烦恼,了却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1.请用正楷将第①②段中画横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分)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2分)

(1)模糊(  )   

(2)古刹(  )

(3)执着(  )   (4)浮雕(  )

3.第②③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

(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2分)

答:

 

 

4.仿照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

(2分)

答:

 

 

5.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分)

(1)挖掘 辐射 怂恿 粗制烂造 中流砥柱

(2)诓骗 博客 茏罩 胆战心惊 众志成城

(1)     改为      

(2)     改为      

6.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唐朝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三峡》里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风光。

B.《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事件,歌颂了取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C.《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伤仲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D.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从表达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7.按要求默写。

[第(7)小题3分,其余每小题1分,共10分]

(1)     ,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2)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其一)] 

(3)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4)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5)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野芳发而幽香,       。

(欧阳修《醉翁亭记》) 

(7)经典诗词往往给人以力量: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        ?

        ”是舍生取义者宁死不屈的誓言;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        ,        ”是仁爱者博大宽广的济世情怀;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        ,        ”是奉献者献身精神的赞歌。

 

(8)思乡是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

请你写出连续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        。

 

二、阅读理解。

(含8—22题,共40分)

(一)诗歌赏析。

(第8题,3分)

品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8.“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3分)

答: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9—13题。

(12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城百尺,清深多修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 ①渴(hè):

地名,指袁家渴。

②箭:

小竹。

③庥(xiū):

树荫。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民桥其上(   )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3)北堕小潭(   )

(4)卷石底以出(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已乎

B.其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译文:

 

 

12.[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13.在文言名篇中,像柳宗元所写的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章有很多。

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2分)

答: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7题。

(11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

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

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

“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

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有删改)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

 

 

 

1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分)

答:

 

 

 

16.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

请说明理由。

(3分)

叶圣陶认为: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答:

 

 

 

 

17.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3分)

答: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22题。

(14分)

书香作伴

丁立梅

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

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

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

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

小人书是属于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

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

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    (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

我  (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

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

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

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

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

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

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

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

新借得的书,安静地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

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

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

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

一个村庄,在安睡。

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

他藏有一壁橱的书。

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

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⑦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

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

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⑧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

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书。

读到高兴处,他拊掌大叹,妙啊!

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

单纯,洁净,如桐花一般美好着,与书有关。

⑨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

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

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⑩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

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有删改)

18.文中多次提到“我”喜欢租书或借书,请仔细阅读,说说其中的原因。

(2分)

答:

 

 

 

19.仔细阅读第③自然段,请从括号内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要回答所填词语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3分)

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    欢喜来,哦,在呢,在呢。

我  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所选词语表现了“我”           的心情。

 

20.文中第④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21.文章题目为“书香作伴”,请仔细研读全文,简要归纳在“我”的梦想实现之前“书香”和“我”“作伴”的主要经历。

(3分)

答:

 

 

 

 

22.阅读文章和链接材料,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读书的感悟。

(3分)

[材料一]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

“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选自潘纤云《清秋书简》)

[材料二] 思想境界高的人,不会计较小事,不会计较名利。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读书,能提升我们的气质和品位,能拓宽视野和境界。

“胸藏万卷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

”用读书指导生活,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最有用。

在读书和反思的同时进行总结,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境界。

(选自黄新民《享受读书》)

答:

 

 

 

 

三、综合性学习。

(含23—25题,共8分)

  “感受经典——走进中华古诗文”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你积极参与了以下几个活动。

23.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词。

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似点,给诗集命名。

(2分)

诗集名称:

《       》 

《次北固山下》王 湾

《春望》杜 甫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24.下面是同学们对上述诗词的品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入”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

此联既写美景,又含哲理。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写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

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D.小桥流水人家:

一座小桥,潺潺流水,几户人家,幽静安适,反衬出流落他乡、孤独无助的游子内心的凄凉。

25.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4分)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

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

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如阳。

 

四、写作。

(第26题,50分)

26.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

请以“因为有你”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题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枯树和篱笆,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风景。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要求:

(1)若选题一,请按要求写作。

若选题二,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答案精解精析

1.略。

2.

答案 

(1)mó 

(2)chà (3)zhuó (4)fú

3.

答案 第一处:

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

第二处: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第一处搭配不当;第二处成分残缺,缺谓语。

4.

答案 (示例1)江南乘舟 溪边浣纱 (示例2)湖中采莲 亭中赏雪

5.

答案 

(1)粗制烂造 粗制滥造 

(2)茏罩 笼罩

6.A 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

7.

答案 

(1)芳草鲜美 

(2)直挂云帆济沧海 (3)采菊东篱下 (4)长河落日圆 (5)最是一年春好处 (6)佳木秀而繁阴 (7)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8)(示例)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8.

答案 孤独寂寞。

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9.

答案 

(1)搭桥,架桥 

(2)越过,经过 (3)落入 (4)弯曲

10.C 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表转折,然而。

B.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C.介词,表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在”“到”等。

D.介词“从”;如果。

11.

答案 山风吹动树梢,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回响。

12.

答案 [甲]文:

潭水清冽,水声悦耳。

[乙]文:

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13.

答案 (示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

(示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

(示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可摘引原文,也可自行创作)

14.

答案 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

(意对即可)

15.

答案 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16.

答案 第②段。

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17.

答案 读书时,要不断地熟悉书里的文章内容,以会作者意、知文章内容,再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精通文中思想。

18.

答案 年少家贫,无钱买书;而自己对书又很渴望。

(意近即可)

19.

答案 腾跳出 扑 看见小人书书摊的欢喜与渴望看小人书的急切(意近即可)

20.

答案 环境描写、心理描写。

写出了夜的空旷、宁静,以及带给“我”的少许恐惧感和孤独感,衬托出“我”对书的渴望和借到书的幸福感。

(意近即可)

21.

答案 

(1)小时候,无钱买书,只能到老街上的小人书书摊租书看;

(2)小学时常常走夜路到班主任家借书看;(3)高中时,为借书看拼命学好语文讨老师喜欢(或在高中语文老师家借书看,感悟书香人生)。

22.

答案 读书带给人的快乐和享受就像赏花一样,书中的内容及情感会像花香一样熏陶人的思想情感;好书可以拓宽人生境界。

(言之有理即可)

23.

答案 (示例)思亲集 思乡集(包含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等意即可)

24.C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画面。

25.

答案 (示例)有的澎湃激昂 有的含苞待放(语意连贯,突出景物特征即可)

26.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