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874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docx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

一.(09南京市)(13分)

论友谊

西塞罗

公民们:

①我以为,友谊的基础是美德。

别人相信你有美德,所以才与你建立友谊。

你若放弃了美德,友谊也就不存在了。

②我们早已定下了一条保护友谊的准则:

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别人求你做不道德的事,你也不要做。

所以,

你请朋友做事,必须以道德为限。

如果为了朋友的缘故而做犯法的事,尤其是背叛国家,那是绝对不道德的,不容辩解的。

如果确认是道德的,便应毫不迟疑地去做,并且永远热诚。

③我以为那些错把功利当作基础的人,实在是丢掉了友谊的基础。

我们愉快,不是由于从朋友那里得到了物质利益,而是由于得到了朋友的爱。

如果我们的资助使我们得到了愉快,那是因为其资助是出于真诚的爱。

请问天下有谁愿意只能享受无穷的物质财富,却不能爱别人,同时也不能得到别人的爱呢?

只有暴君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没有信仰,没有爱,也没有对人的信任,一切都是猜疑、犹豫、憎十艮,这里绝对没有友谊的位置。

④哲人恩尼乌斯说:

“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

”不可靠的朋友大约有两种:

一种是在自己得志、飞黄腾达时,忘了朋友;一种是见朋友有难而弃之不顾,逃之天天。

所以,在上述两种情形之下,仍能想到朋友的人,才真正难能可贵;仍能丝毫不减色的友谊,才可以称之为神圣友谊。

⑤“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这样说是不恰当的,因为有许多事,我们不为自己做而只为朋友做。

有时去恳求一个卑鄙的人,有时去冒犯一个不该冒犯的人,这些为自己本不值得去做的事,为了朋友却欣然去做了。

在许多情况下,有美德的人宁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朋友得到欢乐。

所以,应该说,爱朋友胜过爱自己。

⑥友谊还应该有一条准则:

不要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谊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

凡是,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的人,不但无知、怯弱,而且简直就不懂友谊。

⑦美德之所以能创造友谊,保持友谊,是因为美德里有和谐,有坚贞,有忠诚,有无私,有明智,有善,有关,有爱。

一个人的羌德一旦表现出来,便会光芒四射,并且借助这种光芒、照见别人的美德。

美德与美德互相吸引,光芒与光芒交相辉映,结果便燃出友谊的光焰。

⑧先看准了朋友,然后再爱他。

不要因为先爱了他,就认作朋友。

因为,凡是心灵值得爱的人,才是值得去结交的人。

17.这篇演讲词始终围绕着▲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2分)

18.第②段中画线的

两句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3分)

19.第⑤段是怎样得出“爱朋友胜过爱自己”这一结论的?

请简述论证过程。

(3分)

20.从第⑥段看,“不懂友谊”的表现是什么?

(2分)

21.第④段中恩尼乌斯说:

“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

”下列出自课文的事例不能证

明这个名言的一项是(▲)(3分)

A.“我”被困在悬崖上,其他小伙伴离“我”而去,杰利却喊来“我”的父亲解救“我”。

(《走一步,再走一步》)

B.小伙伴们看社戏归途中肚子饿了,阿发冒着被妈妈哭骂的风险,偷来自家的罗汉豆给小伙伴们吃。

(《社戏》)

C.乔元贞家境贫寒买不起课本,“我”把自己的课本裁成两半,给了乔元贞一半。

(《我的第一本书》)

D.安东尼奥因货船失事而违约,将被夏洛克割取一磅肉时,他的好友巴萨尼奥、鲍西娅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威尼斯商人》)

17.(2分)友谊的基础是美德  18.(3分)不能。

因为因句对应“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⑧句对应“别人求你,你也不要做”。

(“不能”1分;理由2分,每点1分,答“④⑧两句分别对应上面两句话”也可) 19.(3分)首先摆出不恰当的观点,然后举例论证“爱朋友胜过爱自己”(或:

举例论证“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是不恰当的),最后得出结论。

(每点1分,意对即可)  20.(2分)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疽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

(或:

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  21.(3分)B

二.(09山西省)(13分)

只追前一名

崔鹤同

①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

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

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

“没关系,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

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②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

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

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

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

妈妈告诉她:

“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惟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

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

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

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③“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挑桃子”。

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

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

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

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④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

“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

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

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

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000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

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

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

“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⑤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

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跨越,不仅需要_________,更需要_________。

19.根据文章内容,将“智慧”和“胆识”两个词语分别填在第5段相应的横线上。

(2分)

20.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本文题目的深刻内涵。

(3分)

 

 

21.请分析第3段的论证过程。

(3分)

 

 

22.有人认为西华·莱德的事例可以删去,你认为呢?

说出你的理由。

(3分)

 

 

23.朱成的事例带给你怎样的启迪?

(2分)

  19.智慧 胆识  20“只追前一名”是指要有明确可行的目标,真实适度的期望,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

(意思对即可)  21.首先,引用俗语解释了“只追前一名”;然后论述了没有目标、期望和目标太高、期望太大的结果;最后提出明确可靠的目标、真实适度的期望,能引领人们朝前走的观点。

(意思对即可)      22.例如:

整合中的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就是1000个剧本,他也会退避三舍。

”这就说明目标太高,期望太大就会让人望而生畏,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人要有明确可靠的目标,真实适度的期望。

    又如:

事例中广告商没有明确给他提出要求,这样他就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阶段完成目标。

这与观点明确而可行的目标,真实适度的期望能引领人朝前走是一致的。

(如从反而回答,自圆其说也可。

)   23.例如:

做事要有明确可行的目标,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不懈努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

(意思对即可)

三.(09河北省)(12分)

读书杂谈(节选)

鲁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

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

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

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⑦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

至少,就有两种:

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

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

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

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

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

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

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

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

——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

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

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

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

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

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

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

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

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

”“我在用功了!

”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选文略有改动)

15.在下面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3分)

   选文第①段点明读书的话题,第②段主要阐述              ,第③段阐述嗜好的读书,第④段就爱看书的青年读书提出了                                                    的建议。

16.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大概”能否删去?

请说出理由。

(3分)

  答:

                                                                                   

17.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18.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3分)

答:

                                                                                   

                                                                                        

15.职业的读书   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16.不能删去。

“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所以不能删去。

  17.比喻论证:

画线的句子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味的特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

  18.示例:

当今的中学生为升学而读书,既苦又累,缺乏兴趣,阅读面非常狭窄,只能算是职业的读书,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四.(09安徽蚌埠二中)(21分)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

就说说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

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

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

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舞蹈的世界。

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②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

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

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

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

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

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

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

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③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

“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

”柏拉图也说:

“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

”或者用孔子的话说: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

“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

”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10.本文的题目中“精神”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11.第①段中的凡·高和斯宾诺莎都为了“保持思想上的自由”而过着贫困、简单的生活,但他们又分别为什么而“保持思想上的自由”?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②段中划线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能否删去,为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请你补充一个相同类型的论据。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目前,不少人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一片空虚。

读完本文后,请结合你的阅读感悟谈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6分)那些热爱精神事物的人(2分)清贫的物质生活(2分)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2分)  11.(2分)凡·高为了追求真正的艺术;(1分)斯宾诺莎因为在乎科学的良心。

(1分)  12.(4分)不能。

这句话将作者“安于清贫的生活”的观点与“苦行僧的哲学”区分开来,避免造成读者误解。

(2分)使论证更加严密。

(1分)同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分)  13.(4分)道理论证(或者讲道理、引用论证2分)补充论据示例:

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

(2分要求:

必须是道理论据)   14.(5分)示例:

追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被无尽的物欲遮住了双眼,过于追求奢华,从而沦为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乞丐。

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过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活。

五.(09河南省)(12分)

和谐明善

(1)和谐,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而且认同度也最大的一个词儿。

为什么?

恐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谐传达的是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追求的是美好。

一句话,和谐是求善、显善更明善。

(2)道理是自明的。

恶言恶语,难有和谐:

刀枪相见,难觅和谐;你死我活,难见和谐。

唯有善字当头,善优天下,才能赢得和谐、享受和谐。

(3)和谐明善,要义在扬善。

善者,善良、美好、亲善、友好之谓也。

从古到今,人们对善都是倍加推崇、竭尽赞美、奋力追随、屡加发扬的。

先人们如孟子就认为“好善优于天下”,如班固就认为“治远自近始,习善在左右”,如欧阳修就认为“为善最乐”,如景颐就认为“与人为善乃公也”。

及至现当代,人们更是把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是否能给老百姓带来福祉作为判断善恶的客观标准。

(4)和谐明善,关键在为善。

为善无大小、无远近、无厚薄、无你我。

只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能够善气迎人、善意待物、善对社会,就会使明善和谐见,花含春意无限艳。

(5)人无贵贱,人格平等。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善意,关系紧张,和谐就会成为天边云,地边风。

讲和谐,首先就要与人为善:

对人要有爱现,要有暖意,要有担当。

遇到忧人勿乐,碰到哭人勿笑,面对失意人勿矜。

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一要丰,出任不去任己意;二要厚,处事不去任己见。

贵了不娇,富了不奢,谦以对人,虚以接物,主动拆墙透绿,善于以心换心,生活求和气,工作求和气。

和气生和睦,和气“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6)环境不是小事,它既可影响心态,亦可成就心态。

讲和谐,就不能不重视环境,不得不善待环境。

如果不把环境当回事儿,以至见天落土,见水发臭,鸟儿颤抖,哪还有和谐可言!

与环境为善,不仅要龙吟芳泽、虎啸山丘,而且要使“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使天更蓝,书更绿,花更红,草更青。

毕竟,环境有生命,不可随意损毁;环境有感情,不可肆意践踏。

有言道:

“天意怜幽草”,“草木有本心”。

只要善待它们,它们就不仅会与你和睦相处,而且会给予你更多:

养眼、增氧、提神、添寿。

(7)人的生活都脱离不了社会。

讲和谐,就需要与之为善:

多看发展少求疵,多想恩泽少责难,并要担当起社会责任,遵守社会公德,多为贫困者献爱心,多向落难者伸援手,多给失利者加把劲。

要多用感恩之心去感谢社会,而对于一时难尽如人意的地方,却要在不足中求满足,在弱点中找亮点,从而使心态平衡,甘芳溢颊,乐观豁达向明天。

(8)和谐明善,贵在实践。

只有施舍不倦,求善不厌,修身践言,和谐之风就会以“其声和以其柔”的浓浓爱意洒满人间。

12、从

(1)

(2)两段中可以看出作者论述的“和谐”与“明善”的关系是

(2分)

13、第(3)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14、第(4)段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何作用?

请为第(5)段添加一个事实论据。

(3分)

15、谈谈你对第(8)段含义的理解。

(2分)

16、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2分)

12、和谐是求善、显善更明善,只有明善才能赢得和谐、享受和谐,二者相辅相成。

13、道理论据大量引用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从古到今,人们对善都是倍加推崇、竭尽赞美,奋力追随、屡加发痒的”。

或有力证明了“和谐明善,要义在扬”。

14、过渡作用事例:

谢言信为了一句誓言,几十年如一日照顾亡妻的父母和弟弟,这种善义之举令人称道。

15、“明善”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只要人人努力,献出一点善,这个世界定会变成一个充满和谐,和善,充满爱意的人间。

16、示例:

(1)一短句为主,简明快捷,节奏感强。

如“贵了不骄,富了不奢,谦以对人,虚以接物”。

(2)句子多用排比。

对偶等修饰手法,增强语言的气势,如“恶言恶语,难有和谐;刀枪相见,难觅和谐;你死我活,难见和谐。

六.(09四川内江)阅读《行使拒绝权》(有删节),回答7-13题(25分)  

毕淑敏  

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这个“不为”,就是拒绝。

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机会,要多得多。

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用惟一的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

我们确定了“一”,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

拒绝如影随形,是我们一生不可拒绝的密友。

  

拒绝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在拒绝中成长和奋进。

如果你不会拒绝,你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

拒绝的实质是一种否定性的选择。

  

拒绝不像选择那样令人心情舒畅,它森严的外衣里裹着我们始料不及的风刀霜剑。

像一种后劲很大的烈酒,在漫长的夜晚,使我们头痛目眩。

  

于是我们本能地惧怕拒绝。

我们在无数应该说“不”的场合沉默,我们在理应拒绝的时刻延宕不决。

我们推迟拒绝的那一刻,梦想拒绝的冰冷体积,会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缩小以至消失。

  

可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