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8772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MicrosoftWord文档2

【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

古代科举资料图

 

一、先秦:

世卿世禄制为主

1、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2、“客卿”、“食客”等制度

3、军功授爵制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二、两汉:

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

观榜 

 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征辟制地位仅次于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察举的主要科目:

 

(1)孝廉:

孝敬廉洁者(郡推举)

 

(2)秀才:

才能优秀者,汉光武帝为避讳改为茂才(州推举)

 (3)明经:

通晓经义者

 (4)贤良方正:

能直言极谏者

 

阆中贡院考棚为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纯穿斗木结构,房舍整齐规矩,高出街坊民居一头。

三、魏晋:

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

中正:

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家世﹑道德﹑才能。

 

 金榜

四、隋唐:

科举制

隋朝:

起源

唐朝:

<1>常科:

每年分期举行

1、进士:

时务策和诗赋、文章。

宰相大多进士科出身

2、明经:

时务策与经义

3、秀才:

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4、明法、明算、明字

5、 俊士:

不经常举行

6、 ……(共50多种)

 

[隋炀帝杨广像]

    考生来源:

生徒(学馆出身)、乡贡(经经州县考试)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2>制科:

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

     武则天时期,出现殿试、糊名、武举(科目:

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状元坊 

 

状元画像           

 

      新郎官:

最早出现于唐代,是称呼考试登科及第的学子“郎”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唐代祝贺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官

  

江南贡院曾经占地约三十万平方米,东起姚家巷,西至贡院西街,南临秦淮河,北抵建康路,为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

后只剩一个四合院式结构的楼宇,只作展示当时繁荣景象的博物馆,内有一可感知贡院盛世时宏大的建筑模型图。

江南贡院四周建有两重围墙,上面布满荆棘,以防夹带作弊,故世人又称其为“棘围”。

 

  宋朝《科举考试图》

五、宋朝:

科举制

宋太祖时期,共开15次科场,共录取455名进士。

宋太宗扩大录取人数,太平兴国二年榜就录取了507人,太平兴国三年榜录取144人,太平兴国五年榜录取119名进士。

而且待遇高,提拔快。

唐宋两代,“探花郎”指为年纪最小的进士。

    宋英宗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解试(州试)、省试(礼部)和殿试。

科举及第成为天子门生。

    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南宋设立“琼林宴”,作为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

 

明远楼明远楼是江南贡院内楼宇之一,楼宇层出不穷,作四方形,飞檐出甍,四面皆窗。

位于贡院中尽,原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队贡院考试匠行动和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

“明远”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原”的意思。

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

“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

”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

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碑文最后叹道:

“今则娄百年文战之场,一时尽归商战,君子与此,可以观世变矣!

六、元朝:

铨选制度

(1)高级职位中有相当部分被世勋子孙所占据;

(2)中、下级官员中的绝大部分,多由吏员出职,甚至由官复吏,再出职升任品级较高的官位;

(3)元代前期一直没有设科取士,后来虽然实行科举,对整个官僚构成的影响,也远不能与唐宋诸朝相比较。

此外,元朝铨选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优待蒙古、色目人。

 

阆中贡院考棚庭院中是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

七、明朝:

科举制

明代的进士,70%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

(一)考生的称呼

童生:

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

于谦

生员:

俗称秀才,童生院试合格,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

分为廪生、增生、附生三类。

贡生:

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

监生:

明代入国子监学习。

分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

明初时期,监生可以直接做官。

(二)考试内容:

四书五经、八股取士

        八股文:

“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

    顾炎武:

“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如今的江南贡院

(三)考试的流程

1、院试:

州县,童生考中即为秀才,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        

沈括

2、乡试(秋闱):

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

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3、会试(春闱):

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乡试的第二年举行。

考中的称贡士,

第一名为会元

4、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会试后当年举行。

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阆中贡院考棚具体建于何时,已无确切记载,查明代嘉靖《保宁府志》,有建筑群叫明伦堂,考场四十间,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都是号房。

八、清朝:

科举制

满人做官可不经过科举途径。

汉人需科举为官。

(一)考生的称呼

  童生:

参加童试的人

生员:

童生被录取,入学进入府、州、县学。

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秀才:

在学宫肄业

(二)考试的流程

<1>初步考试

1、童试:

又叫做“小考”, ”,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   

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

2、岁试:

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

3、科试:

每三年秀才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

贡院难逃破四旧

<2>正式考试

1、乡试:

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考中为举人。

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2、会试: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

 3、殿试: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称为进士,可以直接做官。

 

   连中三元:

解元、会元、状元。

隋唐开始科举后,连中三元的只有十三人,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两人,明朝出现在洪武年间的黄观,正统年间的商辂。

 

曾国藩

九、科举考试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

地址:

秦淮区夫子庙金陵路1号(近夫子庙邮局)

 童生试

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

第一名叫解元,二至十叫亚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

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

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

录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十、科举制度下的那些名人

1、李白:

终其一生,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

一方面,政审通不过。

他是商人之子、而且是罪人之后,唐朝律法规定商人、罪人不得参加科举考。

另一方面,李白特有的诗人气质。

自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孟郊

     科举屡屡落榜,空有抱负而无施展之机。

45岁时终于进士等第。

压抑几十年的苦闷如决堤之河狂泻而出,作诗《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杜甫

    当朝宰相李林甫害怕士人“泄露当时之机”,因此一人不取,致使举子全部落榜,而后,他有上表玄宗说“野无遗贤”。

因此杜甫也落榜。

 4、黄巢

      曾几次应试进士科,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诗《不第后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最终成为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

 

5、高明

    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进士。

代表作《琵琶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6、唐伯虎

 30岁那年,踌躇满志地赴京会试,不料卷入科举舞弊案,经过一年多审讯,唐伯虎被判终生不得参加科考。

明朝官场少了一个有才气的官吏,但明代文坛多了一个“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7、张居正

    天资充盈,12岁考中秀才,13岁参加乡试,只因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

16岁中举。

后官至内阁首辅,实行著名的张居正改革。

 

8、蒲松龄

聊斋先生,出身没落地主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成了秀才。

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9、吴敬梓

   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

看透了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

代表作《儒林外史》,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揭露了科举制度的丑陋。

 

10、洪秀全

   出身农家,读过村塾。

四次参加乡试均落选。

后发起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11、鲁迅

    祖父是因为科举舞弊案受牵连丢官的,家道至此中落。

而且鲁迅受进步思想影响很大。

因此非常痛恨科举制。

代表作《孔乙己》,揭露了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

 /s/blog_9f27f3740102wkgj.htm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