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8972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申论热点.docx

公务员申论热点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汇总

(一)

1、社保需要走出“碎片化”困境

国家《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27日向社会公布,引起了很多人的期待。

许多人注意到,《纲要》明确,要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制度的统筹和衔接,并就养老、医疗保险方面的接续提出具体要求。

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处于“碎片化”状态的社保制度,有望逐步实现“一盘棋”。

  社会保障的“各自为政”状态一直备受批评。

养老保险,就有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保、机关事业单位四种养老模式,缴纳方式、缴费标准不同、待遇更是相差甚远。

医疗保险,也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种,筹资方式、报销比例、起付线、封顶线等均不一致。

制度的不同影响着公平的实现,也使参保人员在就业状态变动时面临不同种类社会保险的“选择难”、“衔接难”。

  社会保障的“分疆而治”,让许多人深受其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最高只做到省级统筹,虽然近年来国家制定了转移接续办法,但一些地方欢迎年轻人来缴纳社保、却不愿他们在那里退休,人为设置障碍,增加了不少参保人员的办理难度,甚至影响到其养老待遇的享受。

更有大量随儿女在异地生活的退休老人,医保卡在异地失灵,看病吃药仍须回原工作地报销,一年年辛苦奔波,平添许多烦恼。

  既然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已基本实现对象全覆盖,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为什么整合衔接始终难以做到“无缝”,“一盘棋”的推进仍举步维艰?

  是技术上不具备条件?

还是缺少政策措施?

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并非问题关键。

我国“金保工程”开展近10年,预计到“十二五”末将有8亿人拥有社保卡,技术支持已经没太大问题。

而政策方面,经过不少探索和努力,《社会保险法》已经相当明确,应该说方向清清楚楚、没有疑义。

真正的难点,恐怕就在于利益调整。

不同制度能不能进一步统筹整合?

那些处于待遇较高制度中的参保者,会不会在这种“调整”中担心待遇降低而产生抵制拖延情绪?

人员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能不能顺畅地跟着走?

“转出地”希望人走了但别把统筹基金带走,“转入地”则担心要用积累的资金来补贴新来的劳动力,地方财政利益分配如果不合理,就会影响接续的实际操作。

也正是利益的反复羁绊,使一些整合接续政策即使出了台也难以顺畅落地。

  社会保障制度走到现在,成就和问题都不是一天形成的,不可能推倒重来再从零起步进行完美安排。

弥合“碎片”间的缝隙、满足不同群体的诉求、平衡方方面面的利益、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更加完善的顶层设计。

如今《纲要》的出台,给广大参保者以信心和希望。

另一方面,有了顶层设计还要实施到位,这就需要方方面面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提高对社会保障公平性、统一性的认识,不再光算自己的“小账本”,真正做到为百姓利益着想、为长远发展着想。

2、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给定资料

  1.一些论坛和微博上爆出“宜都将现25岁美女镇长”。

一名1986年出生的女孩牟阳,拟任乡镇党委副书记,提名为镇长人选。

短短3小时内,该消息引发近千微博网友热议。

如同湖北29岁的周森锋全票获任市长、25岁的王圣淇当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一样,这位同为80后的女镇长的任职引来阵阵疑云,也属情理中的事。

其原因并非确凿地指向某些影影绰绰、看似有、实则尚未得到求证的疑点,比如“美女”、“年仅25岁”等,而仅仅是公众心中疑虑的一种折射。

  在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及有一定关系、背景的人淤塞着平民阶层上升的渠道,“拼爹”才有出路、真才实学无用,似乎在时下正趋向于共识。

在此语境下,任何看似突兀的破格提拔官员之举,总是难免惹来特别的关注。

在这些关注中,尤其是那些呈现于网络上的“闲言碎语”,质疑、愤激的成分多过于改革开放事业后继有人的喜悦,但客观上也起着监督违规、确保公平的正向作用。

所以,这种社会情绪的抒发,既不可漠然视之,也无需惊慌失措、过度解读。

  受过去“人选人”方式的影响,制度选人、公正透明等原则迄今并未完全、充分地实现。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中,对干部任用程序走选举、还是走行政任命路径尚未廓清;对干部的日常考察、考核的机制仍未规范化操作,以至于常常是即兴提拔、仓促上阵。

如此则给以权谋私、暗箱操作留下了巨大的运作空间,干群对立和社会的不信任情绪在日益加剧。

  从官方公布的牟阳个人资料来看,与微博爆料内容基本一致:

该女孩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镇上和市统计局任职,由一般干部到局办公室副主任、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再到镇长,也属于步步升迁,而算不上“坐直升飞机”,只是提拔的步子快了些,但谁又能否认是因为其工作出色的缘故呢?

  2.历史上的某个时期,为官者信仰缺失、道德败坏,却振振有词地说“社会变了”,不变就“跟不上潮流了”;作风霸道、颐指气使,却颠倒黑白地说“如今老百姓难管了、不听话了”,全然不把群众利益放在眼里;私欲膨胀、巧取豪夺,却振振有词地说“市场经济就是要开放搞活”。

有的地方只注意考试成绩和选拔程序,不注意对人选素质的全面衡量,尤其是德行的深入考察,结果选出的干部群众不认可,甚至产生“做人好不如做题好”的非议。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上,往往由上级来评价,这显然是不够的,对政府工作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公众。

同时,干部升迁更多是由上级官员的意志和主观好恶决定,而不由下面的群众来决定,“公众满意度”对一个干部升迁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做法导致现实中一些干部只“唯上”而不“唯下”。

他们只对上级领导和官员负责,而不对辖区里的老百姓负责。

显然,这种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违背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服务理念,是造成一些干部作风漂浮的根源所在。

  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果的主要综合指标,尽管GDP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有其局限性,但在现时条件下,仍是判断经济形势、出台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已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追求量的增长”重过“追求质的提高”的观念,仍然大有市场。

在不少地方,尽管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不再像以前一样强调GDP的重要性,可是在不少人心目中,“GDP排名”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再具体到干部考核,选用GDP这样显性、量化的指标,肯定比“调结构”、“保民生”等指标更简单,也更有“可操作性”。

这直接导致一些地方的干部考核陷入GDP至上的悖论,只追求GDP数值的增长,而对民生福祉、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收入分配等有所忽略。

这种做法导致现实中一些干部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搞大拆大建、快上抢上,虚报工作业绩,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

在人才选拔中,注重选拔对象的教育程度、文学素养、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综合、推理和判断能力。

就初任考试而言,英国的专业技术职务自然要以专业知识为主,而“通才”观念主要体现在行政类官员的初任考试以及晋升到高级文官的人才类型中。

  “通才”标准强调个人学历,故公务员录取者多为剑桥、牛津等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这种选拔人才的标准,使“专才”在文官队伍中地位低下且日益减少,无法进入高级行政人员的行列,参与行政决策和政策制定。

但现代社会的政策与决策主要依赖于专业知识,英国人在实践中也逐渐发现以“通才论”考选公务员有很大弊端,于是在上世纪60年代就着手改革,力求“通专结合”。

“通专结合”要求公务员知识面宽广,一专多能或者多专多能,既要重视公务员的知识和学历,也不轻视公务员的专业性和技能。

  新加坡对公务员的考评很严格,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考评体系。

程序上,按照自我报告、上级考评和更高一级复签的办法,每年考评一次。

考评报告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作报告,主要考评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包括个人品质、态度、责任等。

这是公开性的,考评结果要反馈给被考评人本人;另一种就是潜能报告,主要考评公务员开阔的视野、分析能力、想象力和现实感,也就是李光耀所说的“直升机”素质。

这是秘密性的,主要作为公务员升迁级别的依据。

  新加坡不搞上下级双向考评,也不搞同级左右互评,目的是鼓励各级领导大胆管事,对下属严格要求,不怕得罪人,树立领导层的权威,提高公务员的执行力,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同事之间因互评带来的人为矛盾。

  在美国,对公务员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公务员本人胜任工作的能力和工作业绩,而不是年资高低、亲疏关系、党派关系等其他因素。

工作业绩就是按照工作要求,对公务员的劳动成果所作的评定。

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规定,“工作成绩良好者继续任职,工作成绩不好者必须改进,工作达不到标准者予以解职”。

人事部门每年都要定期对公务员进行全面评定,政府机关首长必须根据评定结果决定对公务员的奖惩任用。

公务员评估考核的结果作为公务员任用、晋升的唯一依据。

3、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乱花公家钱,必须有人管

用得好好的办公楼,却斥资4000余万元装修,加钢结构、加大理石装饰,最终因为“楼体严重超负荷”成为危房,只好择址另建新楼。

海南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座“装修死”的办公楼,引发人们追问:

谁来为一个“公”字负责?

  计划不断改动、预算水涨船高,工期几经拖延、职工租房办公……装修如此大手大脚又如此尴尬收场,恐怕与“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有关。

花“公家”的钱往往不心疼,若是自掏腰包给自家装修,谁会如此漫不经心?

还不货比三家、考量性价比,对品质负责,也对自己的钱包负责?

  对于办公楼装修,相关规定清清楚楚。

今年3月,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就强调,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修建装修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禁止超标准使用和豪华装修办公室等。

不论三亚这栋办公楼是否属于“豪华装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都已在事实上造成了公帑的浪费,暴露出相关领导在决策、规划和执行时责任感的缺失。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公款虽然来自政府的“钱袋子”,却是为全体人民所有,包含着纳税人的贡献,不容挥霍。

盯紧这一钱袋子,让政府行为能够“低投入、高产出”,是现代政治运行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管住公家的钱袋子,是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基础。

这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停在嘴上的装饰,而是检验执政能力、科学发展、民心向背的试金石。

以三亚这栋办公楼为例,是谁提出装修动议、为何更改装修方案、是否经过专家论证,必须查个清楚,即使是集体决策,也应有主要负责人。

拍脑袋工程、一言堂决策之下,难免会导致大楼倾斜的“不专业结果”,更可能产生“工程一响,黄金万两”的腐败猜想。

  管住公家的钱袋子,阳光是最好的催化剂,权力需要关进“玻璃门”。

“公家钱”用于何处、效果如何,纳税人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如果严控预算、公众监督,不断更改装修方案导致费用从最初的1800多万元到“4000万元也没打住”的情况,恐怕就不会发生。

  管住公家的钱袋子,更要加强问责。

2009年公布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明确,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情形包括“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为了豪华,好楼竟装修成了“危楼”甚至可能成为“弃楼”,浪费了大量钱财,影响了为民服务,也极大地损害了政府部门的自身形象,倘只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另择新址重建,或只会轻描淡写地内部通报一下,这种睁只眼闭只眼的处理方式、当事人“不痛不痒”的结果,必然会让不少人心存侥幸,加剧“花公家钱不心疼”的心态。

只有问责常态化,才能让更多手握公权之人,在涉及公款、公事、公务之时掂量掂量自己的乌纱帽,改掉“记吃不记打”的坏毛病。

  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时代,“公益”、“公利”,需要不断调整、严格规范的制度予以保证。

非如此,人人有责而人人不负责的“公地悲剧”,难免会在现实中一再上演。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央企应推动楼市健康发展

  近日,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准备推出的海淀区万柳地块备受关注。

由于地段优势,这块地的挂牌起价就达到18.66亿元,楼面地价2.4万元/平方米。

从目前传递出的信息看,万柳地块最后成交的楼面价很可能超过3万元/平方米,将刷新北京土地市场单价“地王”的纪录。

  或许正是出于这种担心,北京国土局将万柳地块的拍卖日期推迟至7月10日,并计划设置价格上限,一旦到达政府规定的合理价格上限,将根据竞争地块上配建回购房的面积、体量、建设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决定地块最终归属。

  土地市场的回暖并不可怕。

正常回暖既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利于稳增长,也可以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应,避免市场长期遇冷后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

值得关注的是,在万柳地块的竞争者中,就有多家央企或国企背景的开发商。

  人们或许还记得,2010年全国两会刚结束,“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的话音未落,几家央企一天之内在北京连拿三个“地王”,成为这轮超过两年的最严厉房地产调控的直接导火线,并导致国资委要求多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

  如今参加万柳地块争夺的央企,虽然都被允许将房地产作为主业,但调控关键期,央企参与“地王”争夺恐怕并不合时宜。

  相比很多民营企业,央企开发商有多方面优势,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对成本的考虑没有民营企业那么敏感,加入竞争后,很有可能大幅拉高周边的房价和即将入市的地价,对市场起到不良的示范效应。

  同时,央企的一举一动容易被认为是政策变动的风向标。

如果央企又开始频频参与“地王”争夺,可能被市场解读为房地产调控放松的信号,影响整个房地产调控的大局。

  “价高者得”的市场竞争原则本身没错,这个“地王”央企不当,别的企业也会当。

但央企应当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在涉及国家安全以及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关键行业,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房地产行业,央企开发商们也应该发挥这种作用,积极协助政府搞好调控,多建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房,而不应该只盯着自己的账本。

  针对当前市场变化及群众对房价反弹的担心,中央领导近期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房地产市场各项调控工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决不能让房价反弹,功亏一篑。

调控楼市的决心仍然十分坚定,这种决心不仅要靠领导人来传递,还要靠央企带头落实。

央企能否当好房地产市场和房价的稳定器、当好房地产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推进器,现在也是一个考验。

公考申论热点:

政务网站为何唱空城

【背景链接】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住房和建设局官网“信息公开”、“网上办事”等栏目划分非常清楚,但除了“主要领导”栏中写了该局局长和工委书记名字外,其他栏目均是空白。

5月29日下午,白下区住建局办公室副主任称,“至于我们局的工作动态,似乎也没有什么内容需要发的”

  网络时代,政务网站是一座很好的“桥梁”,能够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与互动,让政府了解民生、解决民生、促进发展,同时也让民众了解权威信息,参与公共管理,监督行政事务。

利用好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上级部门要求下属机关单位建立政务网站的初衷。

在政务公开、信息交流频繁的当下,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开通了官网。

相对传统的政务模式,政府官网是新鲜事物,其适应和改善有一个过程,但如果政府官网形同虚设,任其荒芜或杂草丛生,甚至干脆空白,就不是小问题了。

  【原因分析】

  政务网站为何唱“空城”?

这家单位的回答可谓振振有辞:

一方面政务网站是上级要求建立,自己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没有什么内容要在政务网站上发布,所以空白。

说白了,这家单位之所以建立政务网站,本意根本不是用来服务民众,而是用来应付上级的检查,建立一个空白的网站,就算把上级布置的任务完成了。

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既然不能为民众提供服务,岂不形同虚设,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政务网站唱“空城”暴露出一些基层部门的通病:

重制度建设,轻检查落实;重任务下达,轻评比验收;重形式,轻实效;重会场汇报,轻现场落实。

任务下达一阵风,检查落实走过场。

政务网站唱“空城”,既是蒙上也是欺下,既糊弄上级,也是愚弄民众。

  在现代民主与法治社会,给公众更多知情权是必然要求。

政府网站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载体,不仅有必要建立,而且应该做到信息充实、及时更新、充分互动。

而这,有赖于政府部门祛除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管制思维,真正树立起打造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的理念。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很多政务网站确实存在更新慢、缺少和老百姓的沟通等问题,这种网站渐成“摆设”的现实很明显不是政务电子化的方向,在网络时代如何进一步利用政务网站更好为老百姓服务是有关部门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

  【对策】

  目前政务网站存在分化现象,有些反映很好,有些则不尽如人意,总体看原因有三点,首先政策支持上还不太到位;其次,有些地方部门的领导、运营者利用网络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再次,还缺少较为精准有效的评价和奖惩机制。

  有资料显示城镇中网民比例高达53%以上,老百姓越来越习惯运用微博等社交网络,这意味着电子政务已发生重大变革。

以往政务网站都是政府花钱自己建或外包建,但现在商业公司提供了互动性更强、反应速度更快的免费平台,这就要求政务网站及时转型,通过免费的社交平台将政务网站和微博等关联起来,从而发挥更好的良性互动作用。

  一些政府官网“无话可说”的根源,在于有关人员在为什么要说、说什么、怎么说等问题上存在着认知的盲区。

无法转变传统的政务模式,无法摆脱唯上的思维,无论信息公开还是官网维护,一些政府部门只会将其视为考核任务,不会主动去探索网络平台对政务模式创新的奥妙。

只有唯实、唯民,政府机构才会有沟通的欲望,才会真正有话可说。

  判断一个政务网站好不好,关键看这个网站作为一个信息传播载体和平台,能否以最小的公共资源消耗,来满足公众对政务信息最大最多的知情权。

这就意味着,在一个系统内部,上级网站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完全没有必要建设类似的下级子网站。

  说到底,真正有效的政务网站,应该是用最少的公共财政资金来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便利。

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逻辑被颠倒过来,还是与公众的权利弱势有很大关系。

一旦最需要政务网站信息全面便捷的公众,缺乏对运营和维护政务网站的行政机关必要的监督制约乃至问责,哪怕中央政府对政务网站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强调得再充分,要求得再严格,也会由于监督落实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使得原本应该对公众很有价值的政务网站,变成“给上级看”的形象工程——要求我建我就建,而且内容像模像样,甚至还有一些诸如“一片空白”这种连样子都不好好做的侥幸者,这何尝不是一种让公众既愤怒又无奈的劳民伤财?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粤汽车突击“限购”

  【背景链接】

  如何治愈交通拥堵这一顽疾,让政府伤透了脑筋。

为治堵,北京等地相继推出了汽车“限购”令,近日广州亦加入“限购”阵营:

6月30号晚上9点,广州市政府突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7月1日零时起,对全市中小客车试行总量适度调控管理,一个月内广州全市暂停办理中小客车的注册及转移登记。

这突然从天而降的“限牌令”引起广州车市的“大地震”。

当晚,广州的4S店灯火通明,不少广州市民参与了“抢车大战”。

机动车“限牌令”,广州远不算第一个吃螃蟹的,但如此实施的如此“果断”,还是引起了大众对广州“限牌令”前因后果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标准表述】

  随着汽车产业化的发展和竞争,汽车价格逐步下滑,居民购买力上升,汽车拥有量亦大幅增长,我国已进入汽车平民化时代。

但是,汽车进入千家万户表明民众生活质量提高,却也带来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导致各大城市出行拥堵,以及愈发严重的尾气污染。

  如何制定公共政策

  广州这次出台的“限号令”有三个层面存在问题,一是当地政府此前的表态和现在出台的方案差别太大;二是没有公布一个完整的方案;三是公布时间选择在晚上,有点像搞突然袭击。

  在行政许可法已经实施的背景下,对于汽车限购这样的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要经历民主程序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汽车早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是一种奢侈品,因此民众购车行为是一种公共政策,涉及人数多。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当中,应该有一个规范程序,这个规范的程序既是立足于合法层面,也是立足于合情合理的层面。

  公共政策的制定不是小事,必须遵循民主化、科学化的原则,需要广泛征求民意,甚至吸收民众参与,不应是“保密政策”中公版权。

当初北京汽车限购时,老百姓尚有几个月的心理预备期,广州此番“夜袭”,显然让许多已将购车纳入计划者猝不及防。

尤其对许多被高企的房价逼到城市外围的家庭,必然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任何攸关民众利益的公共政策调整,都必须确保完全的透明度,在政策调整与决策过程中,更应保证权利相关人的充分参与。

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州“限牌令”的降生显得有些突兀,难免要影响其后续的执行。

  当然,政府也有难言之隐。

如果按照常规的听证办法,那么,可以预见,一是相关政策难以获得民众支持;二是风声一起,必然会引发车市恐慌和短期的购车热潮。

政府此举,表明已经面临城市交通治理骑虎难下的困境。

一个不得已出台的政策,应该是一系列努力均告失败之后的结果。

即便如此,政府也需要给民众一个解释,以及一个道歉。

  [对策分析]

  教育专家分析认为,面对着日益增长的汽车压力,“限购”成了各地政府最易采取的直接方式。

可是限牌治堵,只起到缓释疼痛的效果,但毕竟属治标举措,很难从根本上排解拥堵之痛。

拥堵系后果而非原因,治本更要跳出交通之外,以城市发展与扩张模式再造之更高视野解决问题。

  各地政府面对拥堵问题,不先反思公交建设不足、限制公车使用,却来干涉市民的钱袋子,属于本末倒置。

  而汽车发达国家的治堵之道更多依靠的是市场化的调控手段、管理水平的提高、高科技的力量和制度设计的缜密,大规模使用限行、限购这些行政手段的几乎没有,个中原因值得相关部门深思。

  限购令亦与汽车产业规划冲突,恰如火焰与海水的对立。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限购行列,产能已过剩的汽车产业势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品牌分化态势加强,国产中低档汽车的前景更加不容乐观。

  要想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还得由根本上治理。

一方面需要减少政府公务用车,尽早公开公车消费;另外一方面,还要科学规划城市区块,合理布局公共资源,减少市民跨区出行次数。

同时,大力投资兴建公交系统,打造便利的出行环境,鼓励市民在短距离出行时,选择自行车、步行等绿色方式。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北大校长“四不”承诺

【背景链接】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20)》,明确指出:

“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再次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去行政化”的改革取向:

“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就政策层面而言,大学“去行政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成为国家的改革方向。

  2012年7月9日,新任校长董奇在北京师范大学全校干部教师大会上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本人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将把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