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899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地理学分析.docx

土壤地理学分析

土壤地理学

1什么是土壤,本质,属性

人类对土壤的认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A.《说文解字》:

土者,吐也,能够生万物;

壤者,让也,即松软无块而宜于耕作之土。

B.前苏联的土壤学家威廉斯: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次。

C.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侯光炯教授定义:

土壤是兼具自动供肥机能和自动调节水、热、气、肥的类生物体;土壤不像泥巴,泥巴是死的,而土壤是活的,像生物一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

土壤的时空特性

空间上:

必须分布在地球的陆地表面。

时间上:

必须能够生长绿色植物。

2“土壤”与“土地”的区别

土壤:

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次。

土地:

是地球表层的陆地及其附属部分。

它包括:

地球表层的河流、湖泊、沙漠、裸岩、居民点占地、交通占地、工矿占地等。

两者关系:

土地中包含着土壤,而土壤仅是土地中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部分。

3土壤发生学说:

1890年由原俄国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

道库恰耶夫以宏观的观点研究土壤,发现了土壤的成带性分布规律:

即纬度相近的区域,土壤类型大体相似;纬度不同的区域,土壤类型带状更替。

带状分布是由于土壤受到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这5个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

土壤发生学说:

土壤是在上述5因素的作用下独立发生发展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诊断学说:

美国著名土壤学家詹尼(HansJenny)对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进行了补充修正,于1941年发表了《土壤形成因素》专著,认为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到处都是一样的。

如果某因素所起的作用超过其他因素,那么就得出以该因素为主导的函数式,将主导因素放在函数式右侧括号内的首位。

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

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只要成土因素相同,则形成的土壤也相同;②只要土壤相同,则土壤性质也相同;③按土壤性质分类土壤,将发生理论作为选择土壤分异特性的参考。

提出了诊断层与诊断特性的概念,并建立了标准化、定量化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SoilTaxonomy)。

4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是由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这三者的主要差别:

土壤母质自然土壤农业土壤

有矿质胶体有矿质胶体有矿质胶体

无有机胶体有有机胶体有有机胶体

无植物生长野生植物生长作物生长

5什么是土壤母质:

概念:

土壤母质是地表裸岩在阳光、空气、水等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疏松的但不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矿物质颗粒的堆积物。

土壤母质的来源:

土壤母质→地表岩石→矿物→元素

特点:

与岩石相比较:

岩石土壤母质

整体状大块状小块颗粒状

紧实致密无通透性疏松多孔有通透性

养分元素“冻结”态释放少量养分

6土壤矿物:

指自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成土岩石:

含义: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按一定的规律所形成的天然集合体。

类型:

按形成原因的不同,岩石主要有: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7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岩石的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指地表裸露的、巨大坚硬的岩石,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风化作用按其风化特点和风化因素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1)物理风化:

指岩石在物理因素(温度、水、风)的作用下发生的破碎分解过程。

a、温度的作用:

地球表面存在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

可达20~30C,达40~50C,可影响15cm厚的岩层。

可影响30cm厚的岩层。

地表温差,产生两种破坏现象:

1是层状剥落,球状风化;

2是岩石颗粒颜色不一,吸热不一,体积膨胀不一,最后使岩石碎裂。

b、水的作用:

冰的破坏作用,流水的磨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

风的作用:

大风夹持的砂砾对岩石撞击使之破坏

(2)化学风化:

指岩石在水、CO2、O2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分解破坏,并且改变原来的化学成分,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风化主要有4种方式:

a.水的溶解作用:

即岩石、矿物为水所溶解而发生的分解和破坏。

b.水化作用:

自然界中,矿物与水接触后,可吸收一定量的水到其分子组成中,形成新的含水矿物的作用。

矿物水化后,体积膨胀,硬度下降,呈疏松的破坏状态。

(发生了化学风化)

c.氧化作用:

岩石、矿物中,低价的氧化物和硫化物分子,在水的帮助下,可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氧化后的岩石变得疏松多孔,呈破坏状态。

d.水解作用:

水解离后产生的氢离子具有较高的活性,能将矿物分子中的碱金属(K、Na)和碱土金属(Ca、Mg)离子置换出来的过程。

水解作用它是整个风化作用中最重要的方式,因为只有水解作用才能将岩石矿物彻底的分解破坏。

1)作用进程具有阶段性:

水解作用是分阶段进行的,以正长石为例:

第一阶段,矿物脱盐基:

2KAlSi3O8+2H+H2Al2Si6O16+2K+

第二阶段,矿物脱硅:

H2Al2Si6O16+H+H2Al2Si2O8.H2O+4SiO2

第三阶段,矿物富铝化:

H2Al2Si2O8.H2O+H+Al2O3.nH2O+SiO2.mH2O

2)作用强度具有区域性:

水的解离,随温度的增高解离率增大;随水中CO2的含量增高解离率加大;随环境中水数量增多解离的氢离子增多。

南方的温度比北方高;并且南方的生物量比北方大,产生的CO2多;并且南方降雨量大,所以南方的水解作用远远的强于北方。

归纳:

水解作用是风化作用中最重要的方式,只有水解作用才能使矿物彻底的分解破坏;

其作用进程具有阶段性,该阶段性取决于水的数量,水温的高低和水中CO2的数量。

低温少雨的情况下,水解作用只能进行到第一个阶段,即矿物脱盐基。

如我国北方。

而高温多雨的条件下,水解作用可持续进行到脱硅和富铝化阶段,直到将矿物分解为简单的氧化物为止。

如我国南方。

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岩石的分解和破坏作用。

生物机械风化作用:

植物根系的破坏作用: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CO2,CO2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可解离出H+

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时,要产生很多有机酸,有机酸亦可解离出H+

8、土壤母质的类型:

残积物

流水:

坡积物、

洪积物、冲积物

土壤母质水湖水:

湖积物

运积物海水:

海积物

风沙丘

黄土

冰川冰碛物

冰水沉积物

(1)残积物:

岩石的风化物没有经过搬运,保留在原地而成的母质。

特点:

多分布于山区山体的顶部或丘陵区丘陵的顶部;

没有分选性,多为砾石-和沙粒的夹杂堆积物,砾石有明显的棱角;

形成的土壤一般土层较薄,砾石含量高,养分少,土质较贫瘠。

(2)坡积物:

在山区,岩石的风化物在水和重力的作用下,沿坡移动到平缓处堆积而成。

特点:

多为山体中、上部的物质堆积于坡脚处而成,一般分布在山体下部,形成坡积裙。

有一定的分选性,但分选度不高,常可见多次坡积出现的层理。

形成的土壤一般土层较厚,常夹小砾石,土质较肥沃。

(3)洪积物:

在山区,岩石的风化物由暂时性洪水搬运,堆积于山谷出口处而成。

特点:

多分布于山区山谷的出口处,外观呈扇形,又称洪积扇。

洪积物分选度高,一般扇柄处窄,沉积的颗粒粗,多为砾石和粗沙;扇缘处宽,沉积的颗粒细,多为细沙或粘粒。

形成的土壤由扇柄到扇缘由粗到细,肥力逐渐提高。

4)冲积物:

岩石的风化物由河水搬运堆积于河流两岸而成。

特点:

分布于河流两岸,形成冲积平原或冲积坝。

分选度高,具有成层性和成带性的特点:

成带性:

冲积物沿河呈带状分布,有上游粗、下游细;近河粗、远河细的性质;

成层性:

冲积物中粗细颗粒明显分层。

此外,河流冲积物中砾石磨圆度高,成分复杂,养分类型丰富,土层深厚而肥沃。

9、自然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两个循环矛盾的统一

1)养分的地质大循环:

指地表岩石的风化物经河流流入海洋,在海洋中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该沉积物经各种地质作用出露地表,形成新的沉积岩,然后又风化又沉积的往复循环过程。

特点:

规模大,周期长

2)养分的生物小循环:

指绿色植物将吸收的养分转变为有机物,生物死亡后,有机体的有机物又经微生物分解转变为无机物,这种养分的“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的循环往复过程就称为养分的生物小循环。

特点:

规模小,周期短。

3)两循环的关系:

对土壤而言,这两个循环是同时、同地进行的,但对养分的作用方向相反:

大循环使养分不断地从岩石中释放出来,但又不断地将其淋失;

小循环使养分不断地富积在土壤中,阻止养分的淋失。

当其大、小循环统一时,即养分淋失与富积平衡时,就是自然界中的土壤。

对生产的启示:

10、成土因素:

即影响土壤发生发展的因素。

根据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说的观点:

土壤是受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这五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独立发生发展的历史自然体。

这五个因素就称为成土五因素。

常见的自然界的成土过程:

土壤学中特指:

不同的成土因素的组合方式所产生的特定的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因素的组合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

土壤腐殖质积累过程;

土壤盐化与脱盐化过程;

土壤钙化与脱钙化过程;

土壤沼泽化过程;

土壤淋溶过程;

土壤粘化过程;

土壤脱硅富铝化过程;

土壤灰化过程。

脱硅富铝化过程:

在热带高温多雨的条件下,矿物强烈分解破坏,盐基大量释放并遭到淋失,且中性环境中,矿物分解产生的硅酸移动性高也遭到淋失;而铁、铝氧化物由于移动性低在土壤中积累起来的过程,就称为脱硅富铝化过程。

土壤灰化过程:

在寒带、寒温带冷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着针叶林,林下凋落物富含单宁、树脂,经微生物分解后,形成强酸性的富里酸,该酸使土壤矿物强烈分解,并将铁、铝酸性淋溶至土体下部淀积,而上层剩余灰白色的二氧化硅。

11、土壤肥力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

它是指土壤满足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营养条件:

矿质养料、有机养料、水份;

环境条件:

水、热、气及其土壤对植物的机械支持力。

土壤肥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它产生于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组成份的相互作用上:

矿物质:

重量占80~90%,

体积占38%。

固体部分有机质:

重量占3~5%,

占土壤的体积占12%。

土壤50%土壤生物:

重量占0.68%~0.068%。

孔隙部分土壤空气:

占体积的15~35%

占土壤的

50%土壤水份:

占体积15~35%。

土壤的组成特点:

(1)土壤是固、液、气的三相体系,以固相为主,固相中又以矿物质为主。

(2)土壤中各组分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互为消长的关系,正是这种组分的变化,产生了土壤肥力的变化,产生了千差万别的肥力现象。

12、土壤矿物质的种类:

土壤矿物质按成因的不同,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型。

(1)原生矿物:

概念:

起源于岩浆,存在于岩浆岩中,在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只改变了形状、大小,而以原来的化学组成和内部构造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种类:

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其次有少量橄榄石、磷灰石、赤铁矿等。

特点:

原生矿物颗粒较为粗大,多为土壤沙粒和粉沙粒,少量破坏强烈的也可以形成土壤粘粒。

对土壤的贡献:

一方面构成土壤骨架;另一方面,储藏着植物所需的除C、N以外的所有养分。

(2)次生矿物:

概念:

原生矿物在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中强烈的分解破坏,破坏后的残体又重新聚合而产生的一类新矿物。

种类:

游离硅酸、铁铝氧化物、次生铝硅酸盐、各种简单的盐类(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

特点:

颗粒直径非常细小(<0.005mm),是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

对土壤的贡献:

参与土壤骨架的构成;形成土壤矿质胶体,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和保水保肥性。

13、土壤矿物质的分级与性质:

(1)土粒分级:

含义:

将土粒假定为球形,以其直径大小的差异将不同的土粒分为若干组。

分级意义:

土粒大小不同,其矿物类型、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都不同。

矿物种类:

随着土粒直径↓石英↓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化学成分:

随着土粒直径↓Si↓AlFeCaMgKP↑

物理性质:

随着土粒直径↓土壤最大分子持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可塑性↑

(2)分级方法:

土粒分级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国际制的,有英国制、有美国制,也有中国制和苏联制的。

我国目前主要采用苏联制的。

苏联制--又称为卡庆斯基制,其分级方法为:

粗砾石⊙﹥3mm

细砾石⊙1~3mm砾石类

粗沙粒⊙1~0.5mm

中沙粒⊙0.5~0.25mm沙粒类

细沙粒⊙0.25~0.05mm

粗粉沙粒⊙0.05~0.01mm

中粉沙粒⊙0.01~0.005mm粉粒类

细粉沙粒⊙0.005~0.001mm

粗粘粒⊙0.001~0.0005mm

细粘粒⊙0.0005~0.0001mm粘粒

胶粒⊙<0.0001mm胶粒类

(3)粒级性质:

沙粒类:

多为原生矿物;在土壤中呈单粒;通气透水强,保水保肥弱;无粘结性,可塑性。

粘粒类:

多为次生矿物;在土壤中呈复粒;通气透水弱,保水保肥强;粘结性,可塑性强。

粉沙粒类:

既有原生矿物,也有次生矿物;既有单粒,也有复粒;有一定的通气透水性和保水保肥性;微具粘结性和可塑性。

14、土壤质地

(1)概念:

土壤质地是指:

依据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重量百分数来划分的土壤类型。

如:

根据土壤中沙粒20%;粉沙粒50%;粘粒30%来进行的土壤分类。

(2)土壤质地类型:

土壤质地的划分方法很多,也有国际制、美国制、中国制和苏联制的,基于同样的原因——

我国目前采用的还是苏联制的。

砂土总的特点可归纳为:

“四不保”:

不保水,不保肥,不保苗,不保收。

15、土壤生物:

土壤中各种生物的总称。

、土壤微生物

土壤细菌在营养方式上,根据所需碳源和能源的不同可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类:

自养菌:

碳源来自于空气中的CO2;能源来自于阳光、或氧化土壤中的无机物获得。

如:

消化细菌,硫化细菌。

异养菌:

碳源和能源均来自于分解其他的生物残体。

异养菌,又根据分解残体时是否需要呼吸氧气将其分为三类:

好气菌:

分解残体时,必须呼吸氧气,如芽孢杆菌,高温纤维菌;

厌气菌:

不需要氧气,有氧气反而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如甲烷细菌,丁酸细菌

兼厌气菌:

有O2无O2均能良好生长,如萤光极毛杆菌。

影响土壤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1)、土壤含水量:

(2)、土壤通气性:

(3)、土壤温度:

(4)、有机养料:

(5)、土壤PH值:

16、土壤有机质:

即土壤中复杂的含C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多介于2~3%,并且将<5%称为矿质土,>5%称为有机质土。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固相成分之一,是土壤肥力、缓冲及净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它可分为两大类:

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

生物残体及其代谢产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腐殖化过程:

腐化作用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产生的中间产物再经微生物作用而合成腐殖质的过程。

、土壤腐殖质:

(1)、腐殖质的概念和类型:

土壤腐殖质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在土壤中新合成的一类含N的、具有芳香核复杂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

矿质化过程--矿化作用

概念: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为CO2和H2O,并释放矿质养料

(NH4+、H2PO4-、SO4--、K+)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固相成分之一,是土壤肥力、缓冲及净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它可分为两大类:

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

生物残体及其代谢产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1)、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

若湿度适宜且通气良好时:

好气性微生物发育,厌气性微生物受阻,有机质矿化分解快,释放养分多,有利于植物营养;但中间产物积累少,不利于腐化作用,不利于土壤肥力不断的提高。

若湿度过大通气不良时:

厌气性微生物发育,好气性微生物受阻,有机质矿化分解慢,释放养分少,不利于植物营养;但中间产物积累多,有利于腐殖质的合成,有利于土壤肥力不断的提高。

2)、土壤温度

在0~35C的范围内,随着T的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增强,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加快(矿化、腐化都要加快)。

所以,一般夏季有机质消耗加快,冬天减缓。

3)、土壤PH值:

PH在6~7.5的范围内,适合大多数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转化加快。

故:

强酸或强碱性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受阻。

4)、有机残体的组成与物理状态

组成:

含单糖、淀粉、蛋白质多的残体容易转化;

含单宁、树脂、木质素多的残体难以转化。

残体C/N:

指残体中C素总量/N素总量之比,该比值的大小对转化有影响。

影响原因:

微生物本身的C/N为5:

1,而微生物每利用1份C建造机体,还要额外消耗4份C作为能源,故微生物良好的生长要求残体的C/N为20~25:

1。

C/N>20~25:

1

则残体对于微生物来说,C多N少,微生物的繁殖受阻,有机质的分解慢,分解的结果不会给土壤积累N素,反而出现微生物与植物争夺土壤原有N素的现象。

形成的腐殖质也少。

C/N<20~25:

1

则对微生物来说,显现C少N多,微生物的繁殖加快,残体的分解快,分解的结果要给土壤积累多余N素,该多余的N素除供给植物营养外,还可加速土壤原有老化有机质的分解更新,这种现象称之为“起爆效应”。

17、什么是胶体:

凡物质颗粒直径在1~100nm之间的颗粒都称为胶粒,胶粒存在于分散介质中就形成胶体。

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性质:

土壤胶体根据胶核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矿质胶体

有机胶体

矿质-有机复合胶体。

(1)、土壤矿质胶体:

凡土壤中以矿物质为胶核所形成的胶体就称为矿质胶体。

1:

1型高岭石类晶体结构模型图

高岭石晶层叠加时,是以氢键相连的。

a、叠加后,颗粒粗大,比表面小,粘结性、胀缩性较弱。

b、晶层间距离小,不能扩展,水份、养分不能进入,保水保肥能力较弱。

c、是土壤风化彻底的产物,南方土壤多。

2:

1型蒙脱石类晶体结构模型

蒙脱石叠加时,是以氧健相连。

a、叠加后颗粒细小,比表面大,粘结性、胀缩性强烈。

b、晶层间距离大,易扩展,水份、养分易进入,保水保肥力强。

c、是风化彻底的产物,北方土壤较多。

土壤胶体的性质:

(1)、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单位重量的物质具有的表面积),表面上存在着巨大的表面能,从而具有巨大的吸附分子态物质的能力。

(2)、带电性:

胶体都带有电荷,以带负电为主,且有机胶体带电>矿质胶体

(3)、分散性和凝聚性

土壤胶体都有两种形态:

分散作用

溶胶凝胶

凝聚作用

4)、对离子的代换吸收性

胶体扩散层中的离子,被土壤溶液中带相同电荷的离子代换出来,产生养分的保存与供应。

18、土壤吸收性的类型和机制

根据吸收性产生机制的不同,将其分为5种。

1、土壤机械吸收作用

土壤是一种多孔体,可将大于孔隙直径的物质颗粒机械截留(过滤)于土壤中保留下来的作用。

特点:

a.与质地有关。

b.只能吸收保留较大的颗粒。

生产意义:

对漏水漏肥田块,有改良作用。

2、土壤的物理吸收作用

土壤胶体由于表面能的存在,而产生的对分子态物质的吸收作用。

特点:

a.与质地有关。

b.只能吸收能降低表面能的物质;

对增大表面能的则产生排斥作用。

生产意义:

吸收的氨基酸、氨气有营养作用。

3、化学吸收作用

土壤溶液中,离子间由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化合物而沉淀于土壤中被保存下来的作用。

特点:

a.无选择性。

b.吸收的结果,一方面减少养分的淋失,但另一方面又将水溶性养分转变为难溶性,生产中应尽量避免。

生产意义:

减少水溶性养分数量,应避免。

4、生物吸收作用

指土壤生物将土壤溶液中的养分吸收、保留于土壤中而免于淋失的作用。

特点:

a.有选择性,保留的都是土壤养分;

b.是一种周期短的循环性吸收。

生产意义:

是生物小循环的一个环节,可减少养分淋失,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5、离子代换吸收作用

指土壤胶体扩散层中的离子,能被土壤溶液中带相同电荷的其它离子所代换而产生的吸收作用。

这种作用,是土壤中对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影响最大的一种吸收方式。

离子代换吸收作用

胶体扩散层中的离子,能被土壤溶液中带相同电荷的其它离子所代换而产生的吸收作用。

根据代换性离子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阳离子代换吸收作用;阴离子代换吸收作用。

影响因素:

a.质地:

愈重,无机胶体愈多,CEC愈高。

沙土1~5m.e/100g土,粘土25~30。

b.粘土矿物类型:

高岭石10m.e/100g;

水云母30m.e/100g;

蒙脱石80m.e/100g。

C.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代换量高达300~450m.e/100g,有机质含量高,CEC高。

D.土壤Ph:

Ph影响胶体可变电荷数量,Ph高,可变负电荷数量增加,CEC高。

E.土壤温度:

土温高,离子动能大,有利于解吸,不利于吸收,CEC低。

19、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水份中H+和OH-的构成状况,当H+>OH-时,称之为酸性;当OH->H+时,称之为碱性,用土壤Ph值表示。

是土壤的一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土壤的酸、碱状况,深刻的影响着土壤微生物和作物的生长,也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当土壤Ph低于7时,土壤呈酸性反应,酸性反应的强弱程度,称为土壤酸度。

土壤酸度,根据H+和Al+++存在方式的不同,分为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两种。

1、活性酸度:

指土壤溶液中游离态的H+浓度所表现的酸度。

活性酸度包括:

土壤中的无机酸、水溶性有机酸、水溶性铝盐等解理出的所有H+浓度总和。

测定时,用水浸提,用指示剂或电位计测定,计为PhH2O。

2、潜在酸度:

指土壤胶体上吸附态的H+和Al+++所能表现的酸度。

潜在酸度,根据测定时,所用交换剂的不同,又可分为代换酸度和水解酸度两类。

活性酸与潜在酸的关系

a.是同一平衡体系中,两种不同的酸度

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b.活性酸是土壤酸的强度指标.….

潜在酸是土壤酸的容量指标….

c.潜在酸往往比活性酸大几千~几万倍。

土壤缓冲性

概念:

土壤具有抵抗土壤溶液中H+和OH-

浓度改变的能力。

生产表现:

生产中大量施用酸性肥或碱性

肥时,土壤Ph值改变很小。

产生原因:

a.土壤中有多种弱酸,与其盐类可构成

缓冲系统;

b.有机胶体的功能团有缓冲作用;

c.土壤胶体扩散层具有代换吸收的缓冲作用;

d.酸性土中,Al+++周围结合的6个水分子可解离出H+,对碱产生缓冲作用。

影响缓冲性的因素:

a、胶体数量;

b、胶体类型;

c、土壤盐基饱和度;

20.。

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中孔隙的数量和孔隙的大小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土壤中孔隙的数量、大小将影响土壤固、液、气的数量、比例及其运转。

属于土壤的一个基本的物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