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91003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docx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0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考场作文指导: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议论文解析+8篇标杆文

【原题回放】

2025年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数十年来,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文艺作品(小说、戏剧、影视、音乐……)不胜枚举。

这些作品或令人震撼,或使人警醒,或启人深思……

请自选作品,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文章,表达你的感悟、思考。

【作文解析】

1、审题结果:

审出了一个中心——数十年来,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文艺作品令人震撼,或使人警醒,或启人深思……

2、论证通道:

这些文艺作品为什么令人震撼,或使人警醒,或启人深思……

令人震撼:

是什么令人震撼。

使人警醒:

是什么使人警醒。

启人深思:

深思的问题是什么。

【标杆文】

1号文拒绝顺流而下

易北河水静静流淌……

读过《德语课》有几年了?

人物的名字早已在记忆中模糊不清,情节也早已风化为不成形的骨架。

只有这句话始终压在我心头,一点点抽离让生命鲜活的空气。

它向我提出一个问题:

你能够拒绝顺流而下吗?

恐怕很多人都提出一个疑问,是什么让素称理性的德国人在二战中成为恶魔?

是否是这个民族在灵魂深处出了什么问题?

这实在是个太难回答的问题,而我在《德语课》中读出了一个答案。

还是从情节说起吧。

战前的德国,一个灯塔看守者和一个法国画家是老朋友,战争期间,灯塔看守者身上多了一个责任,他被要求监督画家,让他不再作画,同时也没收了画家的作品——对于画家,这事实上是一种监禁。

看守者如此恪尽职守,甚至在战争结束,因为未得到停止的指令,他仍然在监督着画家。

这个恪尽职守的平凡的灯塔看守者,虽未像战场下的军人那样手指染上鲜血,但戕害了画家的自由的他,实际上也是法西斯恶的组成。

他并非有意作恶,对他而言这甚至只是职责所在,但他就是这样成为恶魔。

汹涌的河流让他向下漂流,作为掌舵者的他只是听任着顺流而下——

道德?

善恶?

是责任在这里压倒了一切。

他只是像众生一样听从了权威的判断。

他难道从未想过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但正确地评判标准从来不只一个,只是有时相同、有时相异,但他们不同时,你能做到不顺流而下吗?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正是最严谨、最强调责任感的德国人成为恶魔。

他们就如同那个灯塔看守员一样履行着所谓的职责,比谁都认真。

但只有他们会盲目地听凭江流而去失自身准星吗?

有多少时候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只是因为被告知应该如此,而从未想过是否如此?

我们同样习惯了顺流而下。

正如我们疯狂地抢购食盐,因为流向是此;正如我们无意中转发谣言,因为流向是此;甚至,正如十年浩劫,因为流向是此。

这近似于绝望。

然而,正如小说中的主人公耶茨,他最终为了保护将被父亲,那位灯塔看守者毁坏的画,惹出一场火灾,被送至少年看守所,终年写着“我的反思”,他拒绝了顺流而下。

又是一个孩子,像《国王的新衣》中的小男孩一样,他们在河流中流过时,仍然望向天空,仍葆有善恶、真假的方向。

我有时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一个当时的德国人,我真的能坚持不作恶吗?

我犹豫、徘徊,但仍要写下:

相信自己,然后,拒绝顺流而下。

那为恶的大多数,恐怕正选择了不相信自己。

2号文还历史以严肃,还战争以残酷

抗日战场上的枪声已消匿了近七十年,但那场战争的硝烟仍未散去。

几十年过去,留在人们心中的应早已从愤怒与仇恨转化为对历史的深思,对国耻的反省,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然而中国的文艺市场上却产生了一批“抗日神剧”,仅映出一种将屈辱的历史娱乐化的倾向。

但我想说,历史从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请还历史以严肃,还战争以残酷。

抗日剧其实由来已久。

《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经典影片、文学作品伴随着父辈的成长,给了他们最初的爱国主义教育。

抛去技术水平所限,早期的抗剧制作可谓精心,脱胎于小说的剧本也历经打磨。

英雄形象虽有平面化之嫌,却也是一种正面积极的引导,总体看来是用心之作。

如今的抗日剧竟依托高科技的特效制作出“手撕鬼子”“手枪射飞机”等场面,这在我们这些已有独立思想的观众看来自然是一笑而过,但这对于还处于启蒙阶段的小朋友而言,是否是一种严重的误导?

给他们造成“战争很有趣”的印象?

如此想来,这实在是令人后怕。

其实中国的战争剧对于战场残酷的刻画一直是轻描淡写,有意弱化的。

《拯救大兵瑞恩》中开场便是惨烈的诺班底登陆的场景。

坐着小艇的新兵,上一秒钟还在勤问胸前的十字架祈求上帝保佑,下一秒便被流弹击中了眉心;士兵们纷纷跳入海中企图逃生,却没想被摄入水中的子弹打死……奥马哈海滩几分钟内便被染成血红,残肢断臂零落着。

真实的战争势必比电影中的还令人胆寒,而这样呈现出来的作品会让人被震慑于眼前的残酷与惨烈,从而激发起对和平生活的珍惜,这才是战争片的目的——描写战争是为了反对战争;还战争以残酷才能还和平以宝贵。

出于对人们心灵的保护,或出于更重要的宣扬爱国主义的目的而弱化战争并无不妥,但将战争娱乐化便是根本性的错误。

孩子们认为“手撕鬼子”很酷;认为“骑摩托梳背头”的才是英雄;认为躲在暗处打两发弹弓就是战争。

他们会以为“战争原来这么轻松”,这不是赤裸裸的教唆又是什么?

文化一旦进入市场化便必然会被利益、金钱而左右,日趋娱乐化。

在批评无良的导演、编剧不尊重历史,不还原战争,唯利是图的同事,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公众对于“神剧”的口诛笔伐,这出于一种对历史的郑重与对战争的反思。

抗战作品,不论是影视、歌曲或是小说、文学,都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与消遣,它们应更多从“娱乐公器”转变为“文化益器”。

是的,战争已过去了70年,但硝烟并未散去,警钟依旧长鸣。

如何在人们心中种下和平的种子?

请还历史以严肃,还战争以残酷。

3号文重读《巨流河》

危在旦夕的祖国,落入敌手的家乡。

夹杂在滚滚浪潮中的逃难人群,还有那炮火连天中的朗朗书声——唯楚有士,虽三户兮,秦以亡。

初读《巨流河》,家国之痛,民族之思压抑得我不能呼吸,青年的奔走呼告从容赴难让我激动难平,爱国主义在我的心中深深扎根,然而《巨流河》的意义却不仅于此。

重读《巨流河》,映入我眼帘的不再是宏大的历史画面,而是一个又一个真正切切的人。

战争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耀胜利或屈辱失败。

战争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无数个体的生命走向,颠沛流离,去国离乡,无数小人物的命运被历史的滚滚浪潮裹挟,有的人不知所踪,有的确能发出声明的闪光。

“在战火中读书,相信知识救亡”的作者齐邦媛,她那“心怀大义,念念不忘家国”的父亲,她那“经受苦难却仍心怀慈悲”的爱人。

波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那无数个体的生命才是历代历史经验的最重要内容,没有了这些,那些当权者大人物的故事不过是一出庸俗的戏剧而已”。

当我们把战争放在个体的视角观察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才能真正明白我们何以拒绝战争,何以守护和平。

齐邦媛在炮火声中读《船长,我的船厂》,她说:

“仿佛天地,日月,每一个因战争而失去家园的人都与我息息相关,相隔着遥远的太平洋,默念着所有人的哀悼。

”而此时,我也最终明了,我所谓的爱国主义实则狭隘,应将它上升到更为深远的人文关怀。

无论何国家、民族乃至种族,其根本不过生命二字。

拒绝战争,守护和平不论对战胜国、战败国,其根本意义都是守护人之生存与生命。

齐邦媛说“江水每夜呜咽流过,都好像流在我的心上。

”那是杜甫口中“怅惘千秋一洒泪”的悲哀。

战争对于人最大的影响莫过于流离失所,去国离乡,不知何去何从。

国有兴亡,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皆有所述,政权有更迭,忠于统治者忠于皇权威权并不算真正的爱国。

重读《巨流河》,我力图找到一种意志,是什么样的意志支撑了“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慷慨赴难?

是什么样的意志支撑了那个齐邦媛口中“我所知道的,是有骨气的中国?

”我想,是对故土的难以割舍之情。

爱祖国,就像爱母亲,是生之就有,留存于血液中的情感。

人生来就于乡土与其所发散出的人事物紧紧相连。

守护故土,便是守护生身的血脉,是守护立命的根基。

而此时“爱国”并不再是过于宏大的主题,不是唱唱赞歌粉饰盛世繁华。

爱国,是爱故乡,爱土地,爱人。

生于斯长于斯,有何理由不爱呢?

《巨流河》是一位文人对历史的见证,她经历苦难沧桑,世事变幻,但却始终保留着一种清明而有情的声音。

这声音穿过浩浩光阴将乱世图景带到我的眼前。

这图景带有如此深重的悲剧意味,我不敢不忍更不能大唱赞歌。

然而我知道,这曲悲悯之歌齐邦媛唱给了被历史裹挟的故人,唱给历经苦难也爱之深切的故土。

也唱给未曾经历颠沛流离的后来人。

扉页上,是这样一句话:

献给,所有为国家献身的人。

4号文两处战场一片丹心

我曾读过这样一本书,书名叫《国殇》,大约是借用了屈原的那首楚辞的题目,讲的是抗日战争,不过不同于铺天盖地的小说,作者是从正面战场的角度进行记叙的。

初读时我还大约刚上初中,或许是因为我浅薄,或许是因为大众宣传的影响,对于那场中华民族近现代最伟大、最惨烈、最豪壮的全民族一致对外的反侵略战争,我的印象还局限在华北的敌后游击战,对于“四大会战”等等正面战场的惨烈几乎一无所知。

万幸,我读到了这本书。

作者用几乎客观叙事式的语气,告诉当时那个尚且懵懂幼稚的我另一个战场上中华儿女的抗争事迹,告诉我所有流淌着炎黄血脉的人在当祖国面临侵略时所迸发出的壮心与决意,告诉我华夏民族延续千年而不灭的核心支柱——家国之情。

我无意在此评判国共两党究竟谁的贡献更大,因为那没有任何意义。

我甚至一直觉得这种所谓的“比大小”是一种可笑、可鄙的行为,是对那些不惜以血以命换得今日国泰家宁生活的英烈们的侮辱。

试想,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当装备、训练、编制、体格无不胜于我们的日本侵略者叫嚣着要三个月灭亡中国时,拍案而起义无反顾的英雄们,怎可能斤斤计较于这虚妄无谓的名利得失?

支撑着他们拜别父老慈母、作别娇妻幼子的,正是那一股浸染在血脉之中的家国之情,是那一片守家卫国的铁血丹心!

而这一切,又岂是小小的“贡献大小”可以概括?

据说日本人在发动侵华战争之前,纠结了一众专家进行预测,得出“灭亡中国至多需三个月”的结论。

只是中国人似乎没有他们想象得软弱,日本人眼中虚弱不堪、内战不止的中国人用松沪会战鲜血染红的江面打破了“三个月”的预言,更用八年的半壁江山寸寸血染毁灭了“灭亡中国”的幻想。

或许日本人至今还没明白他们输在了哪里,因此一波又一波的为其侵略翻案的躁动层出不穷。

可是,我明白,我们都明白。

当我看着那长长的或撞沉或自沉的舰船列表时,当我看着那一长列选择与敌机同归于尽的飞行员名单时,当我看着那一个个简单的姓名与紧跟其后的牺牲年龄时,我便明白——中国人最不可灭亡的,便是这种名为家国的情感。

或许平时它深藏于心底,但当民族遭逢危亡之机时,便总有人会觉醒,进而如星火燎原般点燃整个民族。

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更不需要信仰。

西方人的神在天上,是上帝;我们的神在脚下、在身边,是家国。

当国家危难时,我们都是华夏儿女,也只是华夏儿女。

与党派、籍贯、身份、学识……均无关,只与那一片家国丹心相连。

5号文半亩花田中的硝烟滚滚

当华夏大地正值危难之时,烟尘滚滚,枪林弹雨。

你可曾想过在书生意气的半亩花田之中,也是硝烟滚滚,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在抗战。

《南渡北归》中一群群教授青袍布衣,随着战火迁移到昆明,他们并不是在躲避,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抗战——文化之抗战。

或问曰:

“危急存亡之秋也,何以在书桌前奋笔疾书?

”惑矣,文化抗争也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刚刚占领华北平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了文化之战。

建之以日式学堂,传之以日本文化,旨在培养一批日式中国人,达到领土占领到文化占领的入侵,而西南联大的建立和史语所的南迁正是与之抗争的必要举措,自此华夏民族的抗战真正开始。

随着战争的全面升级,文化之战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从单纯精神上的痛苦演变为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

半亩花田之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在昆明的教授,“跑警报”已成为了家常便饭。

敌方的轰炸机一来,常常需要跑入深山中避难。

但是,他们没有畏惧,没有放弃。

是的,前方的战士我们要歌颂,可他们这无所畏惧的文化抗争,我们不也应该赞颂么?

半亩花田尽管浪波不绝,但繁花似锦,文化抗争全面胜利。

从殷墟甲骨文的探索,到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完成,从陈寅恪的唐文化政治研究巨著,到对白话文的发展与普及,中华文化在抗争中全面胜利,而胜利的意义非凡无比。

《南渡》中写到西南联大的校训,点明此次华夏民族的第四次南渡,而每次南渡皆为下一次复兴积攒力量。

而此次南渡也完成这一目的,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好文化基础,奠定文化根本,待新中国成立之时,我们继承的就不是焦黄而残破不全的史书,而是推动新的发展,新的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史诗级巨著。

所以文化抗战意义巨大。

如今在抗战胜利的70周年,疆土已稳,人心已定,我们也不用南渡了,然而在70年前前辈们苦心抗争而成的文化呢?

我们应当继承。

是的,政治与国土已不用南迁,但是,请不要让文化被迫南迁。

半亩花田的南渡是文化的抗战,如今,请让我们铭记这文化的抗争,愿“南渡”永不再来。

二类上

7号文铭记国耻,展望未来

今年正值中国人们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70年前,我们的祖辈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抗战的胜利。

作为今人,我们更应该铭记国耻,展望未来,振兴中国。

数十年来,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作品不胜枚举,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鼓励的现象,这反映了文艺工作者的良苦用心。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让国人铭记这段被侵略的历史。

在这些作品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属电视剧《小兵张嘎》。

这部电视剧主要讲一个叫张嘎的小男孩儿在自己相依为命的爷爷被日军残忍杀害后,决心加入八路军,参加抗日战争的故事。

剧中张嘎机智聪明,善良正直,积极参与斗争,勇敢地与日军战斗。

他凭借他的聪明的大脑解救中国人民,打探敌人口风,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与其相对应而存在的则是另一个鲜明的形象——汉奸胖翻译。

胖翻译为保全自身性命而投靠日军,性格奸诈,为赢得日军总司令欢心不惜出卖中国人,却不料总是被机智的张嘎识破他的诡计。

八路军们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我认为《小兵张嘎》这类作品不应只是提供人们休闲时尚消磨时光的娱乐,而是应该在人们在观看这些作品后,能够铭记这段屈辱历史,并且深刻反思,警示人们不断前进。

通过诸如《小兵张嘎》这类作品,让一代代中国人铭记那段被侵略的历史,我相信如果没有这些作品,这段被侵略的历史将会被人们淡忘,那真是莫大的悲哀。

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军人们的血不应白白流去,他们的血就像是一个个亮起的红灯,时刻警示着一代代中国人应不忘历史,顽强拼搏,振兴中国的明天。

8号文观《地道战》有感

从小到大看过数不胜数的抗战类影视作品。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地道战》,而其所传达的精神中最令我触动的便是——懂得忍耐。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非大勇者。

这便使我联想起《地道战》中最开始的情节。

晋察冀广袤的平原上早已被日本侵略者分割、封锁,民兵队伍中有人抱怨太窝火,队长天宝说:

“走,给日本鬼子点颜色瞧瞧。

当时敌我力量悬殊,贸然行事,后果可想而知,这便是没有忍耐。

就像贾谊那样,虽有济世之才,旷世之学问,然而仅仅因为一开始皇帝不召见他便自暴自弃,最终导致自己被埋没。

再如项羽虽被围垓下,在千军万马中杀出血路,然而却因为不能忍耐失败之痛,自刎乌江,虽然十分悲壮,但注定被后人所叹惋。

然而那些懂得忍耐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最终成就点将台上无比的荣耀;苏轼懂得忍受乌台诗案对自己的打击,方能成就他人生艺术上的高峰;刘邦懂得忍受失败之痛,愈挫愈勇,最终成就四百年大汉王朝;张良懂得忍受桥上老者尖酸、刻薄的讽刺之语,最后连老者都不无钦佩地留下一句“孺子可教也”并授予他《黄石天书》。

正是因为忍耐,使得他们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如果有着更好的山峰去攀登,就不会在意这脚下的泥沼。

真的勇者,应该“怵然处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因为“其所志者大,所就者远。

这是因为懂得忍耐,《地道战》中的民兵勇士们在积蓄到足够的力量之后,厚积而薄发,在最后给侵略者致命一击。

唯有卧薪尝胆的痛苦忍住了,方能使“三千越甲可吞吴”。

拥有忍耐,我们才能离成功更进一步。

三类上

9号文最可怕的是历史的遗忘

曾经日本的侵略,让中国留下了太多的历史创伤。

南京大屠杀,东北的细菌部队……时间无情,历史在岁月的吹拂下逐渐淡去,如今提起反法西斯战争,谁能像几十年前拍案而起?

我们不能永远挂起历史的包袱,却也不能忽视。

历史,最可怕的是遗忘。

日本军队已离去,可见证日本罪责的大大小小万人坑依旧存在,这是划(在)中华民族一颗肉心上的伤痕。

现在有多少人仍然怀着悲痛的心情去“拜谒”?

只有零零星星的几个访华的日本老兵罢了。

历史是悲哀的,忘记历史更加悲哀,因为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不存在的。

如果缺少了这让民族心心相印的共同历史,我们也只能在西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失去了根本,任人拿握。

日本国内始终不肯承认侵略战争责任的政治势力不断为历史翻案。

呼吁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否认“慰安妇”……如果连我们自己也缺失了对历史的反思和认识,一段危及世界的战争侵略又将何去何存?

认识反法西斯战争不仅仅是手执刀枪国家的责任,更是惨遭侵略国家自己的责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去年是甲午海战纪念120周年。

只有深思历史,才能让人警醒。

中国如今是雄鸡傲然挺立在世界东方,但中国的近代史却是一部血泪史。

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

从一个个小小的烟筒带来的精神肉体摧残到半个中国的沦降。

中国遭受的苦难不胜枚举。

欧洲小镇留下希特勒的树,日本为广岛长崎留下的唯一一座不倒的楼房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却曾经因为圆明园的重建问题产生讨论。

在废墟竟能嬉皮笑脸,全然没有面对历史的庄严。

历史不是画布,让人随意涂抹。

历史不是糟粕,可以随意丢弃。

百年来,甚至上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用鲜血与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换来民族长盛难衰。

我们怎能忘记?

留下历史,为未来子孙留下完整的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